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新课标理念的实施,传统的教学模式发生了变化,教育部门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作为教育重点。为此,教师应将基础学科与艺术学科放在同等地位,为综合素质的培养做准备。音乐隶属于艺术学科,能够培养学生的聆听能力以及鉴赏能力,有助于使学生成为全方面发展的人才,主要分析初中音乐教学中乐感的培养。
关键词:初中音乐;教学;乐感
初中是升学的重要时期,以至于教师将全部精力投入文化教育中,致使其忽略了音乐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应改变自身的教育理念,创新授课方式,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途径。乐感是音乐教育中重要的内容,为此,教师应增强对该方面的重视程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促使其树立音乐自信,感受音乐的魅力,从而发挥音乐教育的最大价值。
一、结合教材内容,创设问题情境
由于初中生活泼好动、好奇心重,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满足其需求。为此,教师应运用多元化的方式来创新教学模式,以便筛选出适合的授课手段,以此提高教学质量。经过实践发现,问题情境是最常见也是最适用的一种授课手段,能够弥补传统教育方式的不足,为初中生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培养其乐感。为此,在音乐课堂上,教师应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与整合,以便挖掘其深层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提取问题,将其作为线索来引导学生思考,促使学生充分了解教材内容,以此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1]。以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七年级音乐下册《锦绣江南》一课为例,在上课前,教师应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再运用知识框架的方式将教材中重要的知识点整合起来,以便设计问题情境。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提出:“江南民歌小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这一问题,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其对锦绣江南产生学习兴趣,以便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有效地进行学习。教师应运用多媒体展示锦绣江南的美景,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欣赏歌曲。同时,应要求学生认真倾听,让其在聆听的过程中寻找问题的答案,了解江南丝竹小、细、轻、雅的特点,便于初步感受锦绣江南的魅力,了解江南歌曲的特色,以此提高其乐感能力。通过这种方式深度挖掘教材内容,感受歌曲的旋律、音节、节奏,便于体会其情感,以此提高认知能力以及理解能力,有助于实现乐感能力的培养。
二、优化教学方式,渗透乐理知识
音乐课堂与文化课程不同,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优化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促使其对旋律、节奏、音律有一定的了解,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在音乐课堂上,教师应更新与完善教育方式,将培养乐感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若教师依旧采用口述的方式进行授课,学生被动地吸取知识,使其对音乐的了解停留在表面,不利于丰厚文化底蕴。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应将实践与理论进行有效的融合,以此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便于实现乐理知识的渗透,从而达到培养乐感能力的目的。以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八年级音乐第五单元《欧美览胜》一课为例,在上课过程中,教师应讲述歌曲的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经历,这样能够让学生对歌曲产生初步的了解,便于了解其曲风,感受音乐的特点。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播放《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故乡》等歌曲,要求初中生运用学到的知识来判断大小调式,对其进行分析与鉴赏,以此提高对乐理知识的掌握程度。
三、借助信息技术,锻炼视听能力
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快,高科技已融入各门学科。为此,在开展音乐课程时,教师应借助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以此来丰富教材资源,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促使其感受音乐的魅力,体会其价值。同时,这也能够锻炼学生的视听能力,让其产生视觉与听觉上的冲击,以此提高其感知能力。通过这种方式充分发挥初中生的主动性,有助于他们感受歌曲的意境,便于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以及心态,有利于提高乐感能力,从而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2]。以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九年级音乐上册《母亲河》一课为例,在上课前,教师应运用信息技术搜索黄河与长江的图片以及歌曲,将其作为授课素材,为接下来的授课做准备。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播放《长江我的家》《保卫黄河》,以此调动学生的热情,让其对该课产生兴趣;要求其认真傾听,以便体会旋律线的起伏与歌曲表达内容之间的联系,体会作者对母亲河的热爱之情,从而产生情感共鸣。在聆听过后,教师应运用多媒体展示黄河、长江的图片,以此来满足初中生的好奇心,让其感受母亲河的雄壮,便于产生视觉与听觉上的冲击,有助于激发其感知能力。通过这种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便于锻炼学生的视听能力,有助于增强乐感,有利于提升自身的音乐水平。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音乐课堂上,教师应通过结合教材内容,创设问题情境;优化教学方式,渗透乐理知识;借助信息技术,锻炼视听能力的方式进行授课。这种方式能够转变师生的角色,有助于实现“教”与“学”的统一,便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乐感,从而培养音乐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姜阅.初中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乐感[J].读写算,2020(35):83-84.
[2]李娜.谈初中音乐教学中乐感的培养[J].文化产业,2020(3):150-151.
关键词:初中音乐;教学;乐感
初中是升学的重要时期,以至于教师将全部精力投入文化教育中,致使其忽略了音乐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应改变自身的教育理念,创新授课方式,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途径。乐感是音乐教育中重要的内容,为此,教师应增强对该方面的重视程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促使其树立音乐自信,感受音乐的魅力,从而发挥音乐教育的最大价值。
一、结合教材内容,创设问题情境
由于初中生活泼好动、好奇心重,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满足其需求。为此,教师应运用多元化的方式来创新教学模式,以便筛选出适合的授课手段,以此提高教学质量。经过实践发现,问题情境是最常见也是最适用的一种授课手段,能够弥补传统教育方式的不足,为初中生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培养其乐感。为此,在音乐课堂上,教师应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与整合,以便挖掘其深层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提取问题,将其作为线索来引导学生思考,促使学生充分了解教材内容,以此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1]。以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七年级音乐下册《锦绣江南》一课为例,在上课前,教师应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再运用知识框架的方式将教材中重要的知识点整合起来,以便设计问题情境。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提出:“江南民歌小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这一问题,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其对锦绣江南产生学习兴趣,以便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有效地进行学习。教师应运用多媒体展示锦绣江南的美景,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欣赏歌曲。同时,应要求学生认真倾听,让其在聆听的过程中寻找问题的答案,了解江南丝竹小、细、轻、雅的特点,便于初步感受锦绣江南的魅力,了解江南歌曲的特色,以此提高其乐感能力。通过这种方式深度挖掘教材内容,感受歌曲的旋律、音节、节奏,便于体会其情感,以此提高认知能力以及理解能力,有助于实现乐感能力的培养。
二、优化教学方式,渗透乐理知识
音乐课堂与文化课程不同,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优化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促使其对旋律、节奏、音律有一定的了解,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在音乐课堂上,教师应更新与完善教育方式,将培养乐感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若教师依旧采用口述的方式进行授课,学生被动地吸取知识,使其对音乐的了解停留在表面,不利于丰厚文化底蕴。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应将实践与理论进行有效的融合,以此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便于实现乐理知识的渗透,从而达到培养乐感能力的目的。以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八年级音乐第五单元《欧美览胜》一课为例,在上课过程中,教师应讲述歌曲的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经历,这样能够让学生对歌曲产生初步的了解,便于了解其曲风,感受音乐的特点。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播放《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故乡》等歌曲,要求初中生运用学到的知识来判断大小调式,对其进行分析与鉴赏,以此提高对乐理知识的掌握程度。
三、借助信息技术,锻炼视听能力
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快,高科技已融入各门学科。为此,在开展音乐课程时,教师应借助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以此来丰富教材资源,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促使其感受音乐的魅力,体会其价值。同时,这也能够锻炼学生的视听能力,让其产生视觉与听觉上的冲击,以此提高其感知能力。通过这种方式充分发挥初中生的主动性,有助于他们感受歌曲的意境,便于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以及心态,有利于提高乐感能力,从而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2]。以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九年级音乐上册《母亲河》一课为例,在上课前,教师应运用信息技术搜索黄河与长江的图片以及歌曲,将其作为授课素材,为接下来的授课做准备。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播放《长江我的家》《保卫黄河》,以此调动学生的热情,让其对该课产生兴趣;要求其认真傾听,以便体会旋律线的起伏与歌曲表达内容之间的联系,体会作者对母亲河的热爱之情,从而产生情感共鸣。在聆听过后,教师应运用多媒体展示黄河、长江的图片,以此来满足初中生的好奇心,让其感受母亲河的雄壮,便于产生视觉与听觉上的冲击,有助于激发其感知能力。通过这种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便于锻炼学生的视听能力,有助于增强乐感,有利于提升自身的音乐水平。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音乐课堂上,教师应通过结合教材内容,创设问题情境;优化教学方式,渗透乐理知识;借助信息技术,锻炼视听能力的方式进行授课。这种方式能够转变师生的角色,有助于实现“教”与“学”的统一,便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乐感,从而培养音乐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姜阅.初中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乐感[J].读写算,2020(35):83-84.
[2]李娜.谈初中音乐教学中乐感的培养[J].文化产业,2020(3):15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