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通纳》:50年后才火起来的小说

来源 :求学·高分作文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nl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01 迟到的经典
  出版于1960年的小说《斯通纳》被埋没了50年,而在50年后的今天,《斯通纳》被重印了,欧美文学界到处都在讨论这部重印的小说,欧美书店的畅销榜上也出现了这部小说。《斯通纳》成了一个文学现象,这一情况只有2012年出版的《2666》才可以与之媲美。
  在人口只有1680万的荷兰,《斯通纳》的销量如今已经超过50万册。也就是说,每33个荷兰人中,就有一个人购买了《斯通纳》,这多少要归功于荷兰版的封面。那是一个历经沧桑的老人的侧脸,他的眼眸低垂,人生的种种阅历与不平全埋在皱纹里和花白的胡子中。这个封面也构成了一种行为艺术的潮流,人们纷纷举起它,遮盖住自己的面庞进行拍照,于是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又一个的“斯通纳”。这是一种暗示,每一个将《斯通纳》封面嵌套在自己脸庞上的读者,或许都认为自己与斯通纳有着相似的经历,处于一样的世界中。
  02 内容梗概


  “威廉·斯通纳是在1910年进入密苏里大学,那年他19岁。求学八个春秋后,正当第一次世界大战拼杀犹酣时,他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他拿到了母校的助教职位,此后就在这所大学教书,直到1956年死去。”这是《斯通纳》第一页第一段的句子,它基本可视为整本书情节的高浓缩梗概,也是这个人物的简略生平介绍。他的经历够得上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可是他内心深处的那丛精神之火,却烛照着他对显得虚无的所谓学术理想的向往,因为那埋伏着他的宿命,令他岁岁年年的无奈成为必然。
  这是一部蕴含着真诚、激情与紧凑力量的小说,它探究了历史洪流所忽视的人性之间的冲突、溃败与幸存,也重新唤起了人们思考每个个体独特存在的意义。作者约翰·威廉斯向世人展示了凡人中的一个勇者如何生活。
  作者: [美] 约翰·威廉斯
  出版社: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原作名:《Stoner》
  译者: 杨向荣
  页数: 336页
  定价: 39.00元
  03 书名解码
  小说《斯通纳》(《STONER》)是以主人翁的姓氏命名的。STONE与ER的组合具有相当明显的隐喻,指石头般的人。以石头形容人,在中英文的语意中都是讥贬的。作者约翰·威廉斯确实是为一块顽石般的寻常人物威廉·斯通纳立传。小说一开始寥寥数行就交代了他味同嚼蜡的一生事迹,最后一章则写他癌症死前的顿悟。这样一个生于1891年,死于1956年的虚构人物,固然如同千万人中的一个取样,却具备了诸多作为美国人的典型元素——出身稼穑艰辛的农家,“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十九岁有幸进大学就读,二十岁必修英国文学概论,一开始有如鸭子听雷……然而他乏善可陈的生活却因为莎士比亚的一首诗而改变。
  乍看这是个白手起家的美国梦,但小说所讲述的精神、事情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复杂。《斯通纳》远不是一本单纯的美国梦小说。读到三分之一篇幅之后,我们眼睁睁看着斯通纳一步步戴上自制的桎梏,走进自制的囚笼……在人伦与人际的罗网中,他以不辩解、不抵抗、逆来顺受般的不作为摆出存在的姿态。是啊,他确实像神话里的美杜莎,眼光所触及处皆化为石头。
  04 媒体推荐
  斯通纳活过,然后死去,如你我一样。他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件事就发生在你我面前,看似平淡。然而,写出这种“简单”却需要天才才能完成。读这本书是一种令人难过却又美妙的体验。
  ——《星期日泰晤士报》
  约翰·威廉斯的《斯通纳》刻画了一个将追求知识当作对抗无意义的战争、拒绝与外部世界作任何妥协的人的一生。它的意义或许不只是一部伟大的小说,它简直就是一部几近完美的小说,结构精巧,语言优美,故事动人,展示着一种夺人心魄的完美。
  ——《纽约时报》
  05 品读沙发
  从此刻起,你应该阅读《斯通纳》
  1917年美国参加“一战”,斯通纳选择不参战;1929年股市崩溃,斯通纳的岳父自杀,斯通纳几乎没有受到任何影响;1941年美国加入“二战”,斯通纳在日益空荡的大学校园里继续教课,体会着战争对文明的破坏。这是一个几乎独立于历史的普通人的生活。20世纪的喧嚣只是斯通纳生活中远远的回声,庞大的历史事件只是一个标记时间的节点,几乎占据他生活全部的只是他在大学度过的时光,而他存在过的唯一痕迹也只是大学图书馆里的一卷手稿。斯通纳的生活就像大多数人一样,当个人的生活和庞大的历史事件无限接近时,只有在回望时才会显得尤其醒目,在每一个当下,生活只是生活而已。
  《斯通纳》的叙述语言一次次地表明斯通纳的无能,同时也是一次次地把我们的视线指向语言所能照亮的生活之外的黑暗,就是因为这样,才为我们保留了对生活的敬意;就是这样,才让我们相信,即使有如斯通纳一样平凡的人生,也要抵抗住无垠的黑暗和混乱才能获得有秩序的生活,哪怕这种秩序在成功者看来是如此的微不足道。这或许才是《斯通纳》能够吸引那么多人阅读、拥有超强生命力的原因。
其他文献
为了看看阳光,我来到世上。  ——巴尔蒙特  在回乡途中,我遇见了一位养蜂人。他一个人在成排的蜂箱前沉默地吸着烟,身后是铺天盖地的苍翠。我问他为何不在蜂箱的四周种上花,他说:“只要你是一朵花,无论多远,都会等到那只为你而来的蜜蜂。”我想,追逐的背后,一定是一朵花快乐的心境,所以她终会等来一缕清风,把她的芬芳馥郁寄给寻找她的蜜蜂。  我一直觉得余光中先生是一个内心快乐的人,不为别的,只为他那一句“我
期刊
当夕阳洒满路面的时候,老太太果然来了。她拄着拐,颤颤巍巍地要迈过门口的台阶。我一个箭步冲过去,小心翼翼地扶她进来。上一任店主走时仔细叮嘱过我,有一位银发老太太每到傍晚准来吃土豆粉。  老太太进来后,点了一份鱼豆腐土豆粉。我看着她,有点犹豫地问她:“手擀面怎么样?”她坚定地摇了摇头,表示就要土豆粉。  她要了两副碗筷,把面前热气腾腾的土豆粉一分为二。枯瘦的手抖抖索索地放了一份在对面后,严肃的脸变得柔
期刊
“假如您愿意,您就熄了灯吧。我将明白您的黑暗,并爱上这荒芜。”  这是《飞鸟集》中的一句话。初读时,我暗自心惊,被它那赞歌般的庄严和肃穆所震慑,然后面对这两行小字细细揣摩泰戈尔落笔时的心情——孤独?不屑?挣扎?失望?委屈?或是愤慨之后的释然?  无从知晓啊。就如同这世间的许多人,明明有着异于常人的骄傲与闪光点,才华横溢、卓尔不群,必能成就一番事业,再享受成功和荣耀。然而,他们却并未被这世界温柔相待
期刊
作文题目  以“ 那些事儿”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横线上可以填写“军训”“家里”“学校里”等。要求:写出真情实感,不得抄袭。(60分)  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题,从“那些事儿”可见,写作时不能只叙述一两件事。要把众多的事件有机地融合在一篇文章里,最好的结构模式就是平列展开式。  平列展开式结构又称为蒙太奇结构,它有三个基本特点:一、撷取几个生活片段;二、以场景和细节的连接铺陈事实;三、
期刊
我们既可以将这道“守望者 ”材料作文题写成记叙文,也可以写成议论文。本文拟以此为例子,破译一篇优秀议论文的写作要点,具体请见下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能看到一个社会的凶兆,以预言未来的危险来促进当下的改过革新,这样的人,有知识,有胆识,往往置个人的功利甚至生死于度外,是一个时代的心灵与眼光。在《圣经·旧约》里,这类人被称为“守望者”,他们负责指出一国或一人的
期刊
我的家乡在豫北武陟县,整个县境无一座山,一马平川。因此,我小时候对山十分崇拜,在电视上看到山脉相连,便会生出许多莫名的惆怅来。  山离我们这儿并不远,往北到郑州便是邙山,再往北到焦作便是太行山。12岁那年,我离家出走去找山,在那时候,山是我唯一的恋人。  那是1990年,柏油路还很少。我不知道焦作在哪个方向,听老人说要一直往北走。走到了修武县城,我累得像一头牛,但好歹看到了山的影子,模模糊糊的。 
期刊
擂主出招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60分)  洗一个澡,看一朵花,吃一顿饭,假使你觉得快活,并非全因为澡洗得干净,花开得好,或者菜合你口味,主要因为你心上没有挂碍。  —— 钱钟书《写在人生边上》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②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③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暗送秘诀  要想写好这篇作文,首先要仔细审读材料,理解文
期刊
产品制造流程示意图
期刊
不知怎的,一听人提起北京的四合院,便不由自主地想起我所居住的小院,它虽未有北京四合院那般阔绰与宽大,但它充满了爱与温暖。我忘不了小院,忘不了小院里的那些人,那些事。(入题简洁,不枝不蔓)  几十户人家居住在一起,清晨分外热闹。  “刘妈,买菜去喽,超市促销了。”  “大爷,门口有卖锅贴的,您要吗?我给您带俩。”  “快拿篮子来,我家的胡萝卜特甜,带两个回去给您孙女吃。”  (语言描写,凸显清晨热闹
期刊
【仿真考题】  相较于喜悦与成功,悔恨与内疚更让人耿耿于怀,若是在悔恨中能够有所感悟,对人生或世事有更深透的理解,思想或情感上得到升华,这也意味着我们的心智逐渐走向成熟了。  请根据上面一段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要求:自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60分)  盼望已久的回家周终于近了!在大家满怀期待的氛围中,我开心地拿起了电话。  “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