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3岁幼儿肢体发展的民间体育游戏的案例研究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jial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起童年,印象最深的就是和小伙伴们在空气新鲜、阳光充足的房前屋后的空地上、田埂边玩踢毽子、跳格子等游戏。小伙伴们个个被晒得脸儿黑里透红,被风儿吹得皮肤都裂了,但我们的心情是愉快的,身体是健健康康的。由此可见,民间游戏对年幼的孩子有着多么大的吸引力。从幼儿教育的层面上来看,幼儿民间游戏有助于幼儿在体能、感知、语言、社会性等发面的发展。当今社会的高速发展,需要具有良好的社会交往、协调组织、合作竞争等素质的人。关于体能、语言、感知方面的发展一般都能从现代游戏中得到体现,而民间游戏中所蕴含的教育价值,是现代游戏所不能比拟的。尤其对于幼儿来说更为重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开展民间体育游戏,促进3岁幼儿健康发展
  民间游戏的种类繁多,又富有趣味性,形式简单,便于操作,深受广大幼儿喜爱。科学地开展民间体育游戏,能够增强幼儿体能,开发幼儿智力,增进友谊,丰富幼儿生活,还能培养幼儿机智、勇敢、坚韧、顽强的性格。例如:“跳绳”能训练幼儿全身运动,“贴人”能训练幼儿的奔跑能力以及躲闪能力,“老鼠笼”、“放鞭炮”游戏能训练幼儿的钻跳能力,培养幼儿团结合作的精神等。这些民间体育游戏不仅促进了幼儿骨骼肌肉的发育,而且也锻炼了他们的运动技巧。
  二、开展民间体育游戏,增强3岁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
  游戏是3岁幼儿学习和掌握社会角色的一个途径(而民间游戏是最具有这一特点的,如“办家家酒”),可以说,性别角色的获得首先是在游戏中发生的。在民间游戏“家家酒”中,我们一般看到,通常总是女孩子当“妈妈”,很少有男孩子当“妈妈”。幼儿园小班的小朋友就知道:“因为我是男孩,所以我当爸爸,妈妈是女的。”在游戏中儿童既是自己,又是“别人”,一个人同时可以扮演几个不同的角色,他一会儿是娃娃家里的“爸爸”,一会儿又是公司里的“经理”。这种自我与别人、角色与角色之间的同一、交叉与守恒,可以使儿童在对角色的多样化与稳定性的理解和体验中,锻炼扮演角色的技能,有助于现实生活的角色扮演和转换,从而增强社会适应的能力。
  三、开展民间体育游戏,增强3岁幼儿的自信心
  民间体育游戏具有趣味性、娱乐性、随机性等特点,它的内容一般生动具体,形式也非常活泼、轻松,同时还配有节奏明快、琅琅上口的儿歌、绕口令等,非常受孩子们的欢迎,孩子们在游戏活动过程中能得到强烈的情感体验。每当孩子们克服困难,学会某种动作时,他们都会产生一种喜悦心情,感到自己有所进步,从而增强了自信心。
  四、开展民间体育游戏能满足3岁幼儿的心理需要
  实践证明,只有符合3岁幼儿的心理需要,3岁幼儿才能喜欢;只有3岁幼儿真正喜欢;民间体育游戏的价值才能真正得到实现。那么,它能满足幼儿的哪些心理需要呢?
  1、满足好动需要。通过游戏,幼儿可以任意跑、跳、钻、爬,能够满足幼儿生性好动的需要,释放幼儿身体中过剩的精力。让幼儿的一日生活动静交替,既有利于幼儿健康,又有利于幼儿有规律的生活。如午睡前让幼儿玩《抛沙包》、《一步一回头》等一些“动”的民间体育游戏,能充分释放过剩的精力,幼儿的午睡一定会很香甜的。
  2、满足表现需要。幼儿的自我表现欲很强,作为教育者,我们要为幼儿创造机会,让幼儿在游戏中得到满足。特别是能力差的幼儿,要让他们在游戏中表现自己,使他们获得成功感、增强自信心。
  3、满足放松需要。如果你平时注意观察的话,就能发现,幼儿经过一系列游戏“发泄”之后,他们的脸上总会露出满足和痛快的表情。所以,我们平时要创造一定的条件,给幼儿创造“发泄”的机会,对于“发泄”过程中的一些破坏行为应谅解和接纳。
  五、开展民间体育游戏能开发3岁幼儿的智力
  当今的幼儿大多是独生子女,控制了活动范围,而民间体育游戏能弥补独生子女缺少小伙伴的不足,有很多游戏是两三个人就能玩的,他们游戏的过程也是智力发展的过程。如《我说停》的游戏有助于幼儿辨别和理解先后、上下、左右、高低、远近、快慢等时间、空间概念和物体的运动速度,能提高幼儿认识周围事物的能力,特别是对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具有特殊的价值。老游戏新玩法,一物多玩,他们可自定规则,自己给游戏取名字,使幼儿在相互磨合中认识自己和别人,学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看问题,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
  六、开展民间体育游戏能促进3岁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
  首先,民间游戏提供了语言表达的环境。游戏中同伴的交流迫使他们相互表白,逐渐学会了表达,丰富了词汇。而且儿歌趣味性强,有节奏性,琅琅上口。如游戏“炒黄豆”,两个幼儿在游戏的同时配合语言“炒、炒,炒黄豆,炒个黄豆翻跟斗”等,两人边念儿歌边拍手,使他们心情愉快,增进了同伴间的情感交流。
  其次,由于幼儿个性有差异,在游戏过程中难免会发生不同意见,产生各种矛盾。这就需要进行充分协商,统一意见,协调彼此的行动,达到合作的目的。
  综上所述,通过民间游戏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是行之有效的。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我们随时都在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作为一名学前教育工作者,既要能适应当前世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还要不失时机地将传统教育中那些宝贵的知识、经验、素材作为财富收集、整理并沿用到教育教学中,使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是睿智的、是富于创造性的。
其他文献
摘 要:初中历史课程的问题教学是以解决课本中出现的问题为重点、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前提、以最终能够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模式,这样就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当问题得到圆满解决时,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就会得到强化,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源源不断的推动力。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 初中历史 教学改革    初中历史课程的问题教学是以解决课本中出现的问
期刊
在多年的数学教育中,我们应该明白:单纯的“应试教育”必须向“素质化教育”转变,这是新时代的要求。而学校是传授知识的阵地,所培养的人才应该不再是知识型的人才,而应该是智能型的人才。  因此,我认为,教育学生除了从数学思想上、教育观念上转变之外,还需要花大力气研究教育的方法和手段,这样才能使学生的素质得到真正提高,新的课程改革才有价值、有意义。  无论是数形结合、抽象思维还是空间观念,“分析法”是解决
期刊
多年来,学校一直致力于整体构建德育体系的研究,工作上力求扎实,方法上讲求多样,形式上追求新颖,效果上务求显著(我校结合自身特点与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整体构建我校的知行德育体系,真正达到了学生知、情、意、行的和谐,师生关系的和谐,学校、家庭、社会的和谐)。    一、知行德育体系的由来    一个人的品德是由思想品德方面的知、情、意、行四个心理要素构成的,德育就是培养学生知、情
期刊
课堂教学是新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载体。按照新课程理念:“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交往是教学的本质,互动是交往的途径,只有按照师生互动的思路去组织教学,才能深刻地把握新课程教学的本质,使新课程得以顺利有效地实施。在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思想品德课如何参与课程改革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    一、重视师生交往,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  
期刊
摘 要:幼儿文学作为一种启蒙文学,它通过文学的手段,给幼儿德、智、体、美多方面的熏陶和教育,对幼儿的性格、气质、志趣、理想的形成和发展能够产生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幼儿文学 趣味性 想象力 美感 是非观    幼儿文学是启蒙文学,是儿童精神生命中最早接触的文学形式, 对儿童想象力的培养、思维能力的提高、审美能力的升华有着独特的价值,对孩子的精神成长具有深远的影响。优秀的幼儿文学作品,总是力图以最
期刊
摘 要:敏感、叛逆而又容易接受新生事物是中学生的特点,2010年迸现出的流行新词,也有他们的一份功劳。例如“羡慕嫉妒恨”表达了他们心理的“漩涡”,“神马都是浮云”传递出他们心态的超然或无奈,而“给力”一词是最积极、最阳光的,是新生代中学生心灵深处的“太阳”。巧妙地借势流行词语 进行班级管理,不失为一种事半功倍的良策。  关键词:借势 流行词语 班级管理 叛逆 羡慕嫉妒恨 给力    正处于中学时代
期刊
摘 要:采取“请进来”的办法帮助学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运用“走出去”的办法加深学生的认识和体验,坚持多思、多说、多做相结合,促使学生运用和消化,注重德育行为评分,引导学生做“四有”新人。  关键词:政治 有效性 提高    思想政治课是中学教育的一门主要学科,担负着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基本理论常识和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近年来,为改变单一书本教育和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想
期刊
摘 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在思想政治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可以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通过精心设计导言课来激发学习兴趣;第二阶段是在日常课堂教学中采取多种方法不断巩固学习兴趣 ;第三阶段是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来发展学习兴趣。总之,只要我们教师善于激发学习兴趣,并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不断巩固和发展这种兴趣,思想政治课教学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关键词:思
期刊
摘 要:新的教学理念使得品德课教学开始逐步走上了“生活化、自主化、情感化”的道路,强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对学生道德、行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及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它使课堂教学真正贴近生活、充满生命的活力,为此提高课堂效率势在必行。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 提高效率 新课改    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新的教学理念使得品德课教学开始逐步走上了“生活化、自主化、情感化”
期刊
21世纪将是心理学的世纪,一个人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人是难以成功的,忽视心理健康的教育更是残缺的教育。然而,大量青少年学生由于学习负担加重、竞争激烈、青春期躁动等一系列综合因素的影响,心理上总有一种难言的窒息感。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错综复杂,但其中一些原因是教师所引起的“师源性心理问题”。  主要表现有:(1)厌学与考前焦虑。有些教师为了提高自己在校内的知名度,不负责任地加大学生的作业量与每日的检查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