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制经理权授予的借鉴研究

来源 :法制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t200909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职业经理人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权力越来越大,但随之而来是一系列“经理问题”,影响着公司甚至交易第三人的利益。因此,对强化经理权法律规制的呼声越来越强。治源之本,首先就应从限制经理权的授予入手。而我国《公司法》仅规定由董事会决定聘任和解聘,对于授权方式以及是否需要登记公示并未涉及。因此,依据我国企业实情,研究如何规制经理权授予意义重大。
  【关键词】经理权授予;登记公示;借鉴研究
  一、规制经理权授予的法律基础
  经理权的基础法律关系在于经理人与公司的雇佣合同。根据“雇员理论”,经理以公司名义为营业行为时,系公司的代理人,经理权究其实质乃商法上的代理权。[1]然而商法上的代理权是一种特殊的代理权,它以民法上的代理权为基础,又有自己的特殊性质。商事活动的客观要求是简便、迅捷、公平、安全。经理权之授予系为拓展公司的经营领域,而经理代理权的无限扩大极易损害公司和交易第三人的利益,与商事活动的本质目标相背离。鉴于此,限制经理权须以“禁止权力滥用”和“保护善意第三人”的法思想实现利益均衡。而禁止权力滥用又必须以完善的经理权授予制度为基础,研究限制经理权授予就成为重中之重。
  二、经理权授予登记之必须
  商人从事商事活动就一个目的——盈利。但稳定持久的盈利运行必须以良好的秩序为前提,而良好的秩序需要相关利益主体创建与维护,即只有实现各利益主体的均衡,才能实现盈利的目标。而商事登记制度是国家为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进行商事监管的方式之一,是国家、商主体即经营者以及交易第三人利益均衡之所需。同样,在规制经理权授予中,登记公示的意义不言而喻。
  (一)国家的利益需求
  商事交易简便、迅捷的特性以及商人唯利是图的本性,要求商法的介人和调整,以保护交易安全。具体到经理权授予的登记制度中,经理人一经授予便享有权利承担义务,一旦出现纠纷则可通过诉讼或仲裁等法律程序加以解决,最终实现国家的法律调整。登记公示后,国家对经理人及其商事行为进行监督更为及时有效;经理人在强制力下更能诚信履行自身义务,全心全意为公司经营,减少与交易第三人的矛盾纠纷,更有利于国家进行行政管理。
  (二)商主体的需要
  在经济学中,经理权力的构成可划分为四类:结构权力、所有权力、专家权力、声望权力。第一,在结构权力中,如果经理人兼任董事长,可能会影响董事会议程、决定董事会讨论的议题等重大事项。第二,在所有权权力中,经理人成为主要股东时,更有权力决定公司的成长方向,并可以对董事的选择施加更大影响。第三,行使专家权力的过程中经理人与外界建立的广泛的网络,也会造成对董事的依赖程度下降,间接的削弱董事对公司的影响力。第四,当其拥有较高声望的时候,其对公司往往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力。为制止上述现象,经理权授予登记制度要求经理人以法定的方式公布于众,且交易第三人可通过翻阅登记簿得知经理人的代理权,经理人在登记公示力的约束下必然会依约履行义务,全力为公司效力。除此,商主体还可依外观主义确定经理人授予登记的公信力进而对抗第三人,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交易第三人的需要
  为确保经理权授予登记的公信力,第一,如若未进行登记,任何登记义务人都不可以用未经登记来对抗善意第三人。第二,一经登记公示,登记义务人不得以登记不实对抗善意第三人。第三,在登记后经理人更换但未做出经理人变更登记之前,行为人不得以原登记经理人或新上任经理人互为理由来对抗因相信登记真实而进行交易的第三人。据此,经理权之授予登记制度对第三人就有了较为周全的保护。
  三、他山之玉
  (一)登记——经理权授予的必经程序
  由于经理权一经授予,经理人即能以公司名义在权限范围内对外从事商业活动,公司必须承担该商业活动的法律后果,即公司便会因此承担相应的风险和责任。[2]鉴于此,各国都设置了经理权授予登记制度。如《德国商法典》第五十三条规定,经理权之授予必须由商事企业所有人申请在商事登记簿上登记。意大利《民法典》第2206条规定,经理委托书经认证后必须存放于企业登记机关,并进行登记。[3]奥地利相关法规定,董事可指定代理人,指定代理人应履行登记手续。除此,瑞士、丹麦也有相似的规定。在有些国家,还须将登记事项予以公告。比如,丹麦相关法律规定,董事会可指定代理人,这一指定须进行注册登记并公告。意大利也规定经理权之授予不仅须登记还须在公司公报上公布。
  (二)经理权授予登记的效力
  1.登记要件主义
  授予经理权的前提条件是注册登记,非经登记,经理权之授予不生效。但非经登记而从事商事经营活动的,经理人或公司不享有应有的权利,但须承担应履行的义务。意大利《民法典》第2206条第2款规定,经理委托书若未经登记,则经理人只能视为一般代理人,这显然是将登记作为经理人取得经理资格和经理权的前提条件。
  2.登记对抗主义
  经理权授予前提条件是公司的意思表示,登记手续仅具有明示代理权的意义,未经登记程序,经理人实施的商行为对内即对公司而言依然有效即商主体仍需承担相应法律后果,对外则不能对抗因相信该经理人是合格代理人的善意交易第三人。登记是公司授予经理权必须履行的义务,但不是经理权授予这一法律行为生效的前提条件。在采取商事登记对抗主义的德国,台湾等多数国家地区采此立法主张。如台湾相关法规定,选任经理人只须具备授予经理权之意思表示即生选任经理人之效力,但经理人之解任、辞任或新任,非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
  四、中国的制度缺陷及完善
  (一)制度缺陷
  与多数国家立法一致,我国《公司法》规定,经理由董事会聘任,即经理权的授予由董事会代表公司进行。但我国的经理权之授予仍有诸多缺陷。比如,经理权采取何种方式授予,是否以明示授予为必要?经理权之授予是否需要登记,以及登记行为的法律效力如何等等均未作出明确规定,亦不能援引其他相关法律来解决。   (二)借鉴之完善
  鉴于上述分析,经理权授予之登记已为多数国家所采纳,无论大陆法系还是英美法系。同理,在我国目前经理权规制极不成熟,且现实中经理人的职权不仅过大、并滥用的现状下,采纳经理权授予的登记制度已成为必然趋势。
  登记的效力是指登记对相关主体的法律约束力。在应否登记方面体现为登记要件主义和登记对抗主义。其完全是一个对交易风险如何作出分配以平衡私人利益的问题。具体到经理权授予之登记制度上,我国应采取那种,要立根于我国的具体国情,斟酌制度移植的各项限制因素,选择出最佳的路径。从经济学角度,“不同的法律方案实现人们既定目标的程度不同,但在特定的时空领域人们只能选择其中一种”。[4]
  1.登记要件主义
  经理权授予之登记要件主义可以使法律关系趋于简单和清晰,便于商主体、交易相对人对相应的法律关系作出判断、确定权利义务。只有登记才会产生法律效力,在这种强制力下商主体能够积极履行经理权授予登记手续,使得监督管理机关能够全面、及时的了解情况,便于市场监管,建立商事经营的法律秩序。但登记要件主义也存在一定不足——不够效率。登记要件主义要求,经理人代表公司进行的商行为必须授予登记后才能产生法律效力,在行为作出后、尚未登记前不具有法律约束力,这样就会使某些行为的生效,因登记而受到拖延,降低交易效率。
  2.登记对抗主义
  登记对抗主义充分尊重商主体、经理人的意思自治,经理人对某些事项的约定或决定一经作出即可生效,不登记仅仅是不能对抗善意第三人,并不影响其效力本身,这种制度设计充分体现出对当事人意愿的尊重;经理人的经营行为是否有效并不取决于登记与否,免去登记环节,无疑可以提高效率。并且经理权授予登记事项对企业形态和基本状况不构成实质性影响,若采取登记要件主义会严重背离商法交易便捷、高效的价值取向。“尽管社会秩序因社会和经济制度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表达形式,我却依然相信,一种完全无视或根本忽视上述基本价值中任何一个价值或多个价值的社会秩序,不能被认为是一种真正的法律秩序”。[5]因此,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经理权授予之登记应与商法的效率基本价值相一致,采取登记对抗主义。
  综上,与西方国家的经理权制度规定相比,我国相关立法相差甚远,主要在于对经理权性质的认识偏差。因此,当务之急是恢复经理人的代理权。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企业运行现状,在规制经理权授予制度中设置登记程序、并采取登记对抗主义已为必然。
  参考文献:
  [1]蒋大兴.公司法的展开与评判——方法·判例·制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585.
  [2]范健、蒋大兴.公司经理权法律问题比较研究——兼及我国公司立法之检讨[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科版),1998(3):58.
  [3]费安玲、丁玫译.意大利民法典[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547.
  [4]冯玉军.法律与经济推理——寻求中国问题的解决[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130.
  [5]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3.
其他文献
【摘要】近年来,我国儿童虐待事件频频见诸报端,儿童虐待问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但关于儿童虐待的研究多局限在虐待本身,鲜有对儿童虐待法律保护制度的探讨。本文通过对温岭的幼师虐童案进行分析研究,剖析我国关于儿童虐待法律保护制度的不足。并借鉴域外的儿童保护法律体系,提出应对我国儿童虐待的是否入刑的建议,提出相应的完善儿童虐待的社会配套保障机制等建议。  【关键词】虐童行为;入刑;刑法规制;立法建议  近年
期刊
【摘要】高职法律教育作为法学教育的组成部分,主要培养法律职业辅助人才,包括司法机关的技能型法律人才、基层组织与社区的实用型法律人才、律师事务所中的辅助性人才。我校法律事务专业经过几年的努力和探索,初步形成了“法院训练营”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为高职法律事务专业闯出了一条富有特色的建设道路。  【关键词】法院训练营;法律人才培养模式  “订单式”教育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占有相当高的地位,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学
期刊
【摘要】我国《合同法》第229条规定的“买卖不破租赁”制度既没有以占有作为公示要件,也没有以登记为公示要件,过度保护承租人而损害租赁物受让人之利益,难以保障交易安全。租赁登记制度能弥补占有的公示性不足,在我国也有良好的基础,能为民众所接受,我国有必要建立租赁登记制度。  【关键词】租赁权;对抗力;公示制度;租赁登记  一、问题的提出  杭州的甲将自己的一处房屋出卖予乙,并办理了过户登记。但登记并交
期刊
【摘要】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自然地理环境差异大、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自然灾害较多发生并且成为影响牧区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之一。本文从给付行政入手,对牧区自然灾害行政救助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加强对牧区自然灾害行政救助的措施,从而保障牧区人民灾后基本生活,维持牧区社会稳定。  【关键词】内蒙古牧区;给付行政;自然灾害行政救助  一、研究背景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六十多年来,牧区社会经济在总体上取得了大幅发
期刊
【摘要】《关于审理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买卖合同司法解释》)对我国《合同法》第134条相关规定作了大幅度的修改和完善,填补了我国多年来在所有权保留制度中的漏洞和空白。该司法解释第35条首次确立了所有权保留制度中的取回权,但有关取回权的性质、意义、行使方式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  【关键词】所有权保留;取回权;买卖合同司法解释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竞争也日趋激烈,除了传
期刊
【摘要】改革开放后中国民间组织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蓬勃之势到低谷徘徊再到迅猛发展的发展历程。伴随着民间社团这些跌宕起伏的发展趋势的是行政机关关于非营利组织立法的陆续出台及行政调整。志愿服务立法在“奥运年”前后达到了高潮,这些立法可以被视为中国非营利组织中最为完备、系统的法律文本,而众多的地方志愿服务立法中所存在的问题又深刻地反映了我国非营利组织立法的一般性问题。笔者拟通过对中国非营利组织的法治大环境
期刊
【摘要】超售已经成为各国航空公司普遍采用的做法,美国和欧盟都已经颁布了有关机票超售的相关法律,但是在我国,这种商业行为还没有被公众广泛认识,亦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规制。  【关键词】超售;立法;比较研究  2005年2月17日,欧盟颁布的《关于航班拒载、取消或延误时对旅客赔偿和帮助的一般规定》(EU261/2004,以下简称261条例),和美国运输部(DOT)早在1978年就颁布了有关超售和拒绝
期刊
【摘要】中国入世之后,经济特区特殊优惠政策是否有违WTO国民待遇原则,特区是否有继续存在的必要,有人对此持否定态度。毫无疑问,中国的入世确实给经济特区原有立法及优惠政策带来了一定的冲击。然而,WTO非歧视性和国民待遇原则设定了诸多有限性及例外性的条款,WTO并不排斥特殊经济区的存在,也一定程度上认可为区域内的企业提供政策支持。因此,中国入世并不影响特区存在及发展,只是对经济特区的立法提出了更高层次
期刊
【摘要】合同一方违约,使得合同相对方之利益遭受损害损害利益包括积极利益和可得利益。因积极利益一般比较容易确定、原告比较容易举证之特点,《合同法》对于积极利益之保护比较全面。由于可得利益,是未来可能得到的利益;同时具有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之双重属性;某些情形,有签订之合同不相关因素介入,而立法上,对于可得利益之保护有限;现实中,原告举证也比较困难,取得可得利益,常常需要具备各种要件。  【关键词】可得利
期刊
【摘要】对于犯罪人在实施犯罪时是否理性,一直以来是犯罪学研究中的一个争议。早期古典主义学派坚持犯罪人生物属性的同时强调了犯罪人趋利避害的特征,反映了犯罪人犯罪时的理性态度。随着社会的发展,犯罪心理学、刑事法学、经济学以及社会学的成熟,犯罪人的社会属性日益凸显出来,给不同的学科提供了进一步研究犯罪人的新视角。争议依然存在,但是“理性”作为人的主观意识,应该首先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注重移情以及综合的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