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是个诗歌的王国,诗歌起源于《诗经》,唐朝是诗歌的王朝,诗歌可歌之、可咏之、可舞之,诗歌是文学圣地的高山,无限风光在险峰,只有不畏陡峭的人,才能领略那無限的风光。在小学教学中,很多教师按着“通读——解字、解词——背诗——翻译诗句——翻译诗歌”的步骤教学,没有充分开发这块宝地,只满足于诗歌翻译、默写、背诵,没有展示诗歌的独特魅力,没有充分发挥诗歌的功效,没有让诗歌的王子走进学生心灵,诗歌的美感没有在学生的心灵形成震撼,学生的想象力没有得到开发,诗歌的德育教育功能没有得到发挥,诗歌的写作功效和阅读功效没有得到展示。本文谈谈如何发挥诗歌教学的功效,供大家参考,并逐步完善。
一、诗歌的美感教育
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有画廊,画廊飞诗。有很多大师是诗画兼修的人。在小学语文诗歌教学中,教师们大多数只是语言描述,想过自己的语言描述去感染学生的思维。事实上错了,其原因是小学生观察力胜过思维能力,形象思维长于抽象的语言思维。小学生直观感觉特强,喜欢通过精美的画面来丰富自己想象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画面作用,展示与诗歌相关的画面,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教学《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望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短短的四句诗,老师仅用语言描述,学生感悟不到那瀑布的壮美;如果我们通过多媒体教学展示庐山瀑布的壮观画面,学生可以通过视觉、听觉来感悟,一幅精美壮观的画面就会在学生的大脑中留下深深的烙印。人们认识问题是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这也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再通过教师的语言描述,就会对学生进行良好的美德教育,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从诗中感悟山河美、语言美、韵律美、形式美。
二、诗歌中的德育教育
诗歌是最富有感染力的德育教育素材,德育常常动之有情,富有表达力的语言才能从学生内心感染学生,才能达到起心、动念、立德、笃行的效果。语文教师常常因为追求考试分数,放弃了诗歌教学的德育教育。诗歌是言志抒情的短小文学载体,进行德育教育学生容易感怀立德,比生硬的说教的效果好得多,学生更容易明理、动情。例如教学《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学生平时吃不完的饭菜倒掉,从来不感到可惜,我在教学这课时根据诗歌生动形象描述了粮食的来历,生动地描述了农民劳动的情境,学生深深感到粮食是农民伯伯一滴汗水一粒粮食换来的,来之不易,懂得了珍惜粮食就是对劳动人民的尊重。学生后来吃多少就打多少,再也不浪费了。我后来想:为何思想品德老师的教学效果差于语文教师的德育教学效果呢?最根本的答案是“诗歌教学最容易感染学生心灵”,这是诗歌的语言魅力。
三、诗歌的阅读教学功能
我记得有位学者说过这样一句话,诗歌是文学的高山,读懂了诗歌再来阅读散文就如履平地,可见阅读诗歌的难度。诗歌要求读者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再加之语言高度疑练,语言的精度高,人们常说诗是语言中的盐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诗歌教学引导得法阅读教学就会有很大的提高,深化、强化、活化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教学《寒山》:“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中有山、小路、车、枫林、霜,特别是“白云深处有人家”给人以丰厚的想象力。文字就是窗口,无限风光只有通过文字窗口才能饱览无余,不能让文字的高墙遮挡孩子的视线,更不能让文字的高墙禁锢了孩子的视野,作卧井之蛙。诗歌文字虽少,但给学生的想象空间十分辽阔,老师一旦把学生引入到诗歌王国,学生就能扬长语言的魔鞭,旋转宇宙的空间,增强阅读能力。
四、诗歌的写作功效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了诗歌,还要与写作相结合,充分发挥诗歌教学的写作功效,通过诗歌的学习,充分吸收了语言营养,丰富想象,这是写好作文的前提。同时诗歌也启发了学生在生活中如何发现美、捕捉美、再现美、描述美,丰厚了生活基础和情感,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欲望,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写作是有感而发、有情可叙、有志可言,感情充沛、真实,很容易摆脱学生腔,文章才显得有生命力。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做的:诗歌讲完后,就诗歌的内容进行丰富,近似于扩写。比如《烟睹》:“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学生写道:“日落江面,江雾缭绕,诗人孑然一身,孤独彷徨,随着日落消去,夜幕降临,带给诗人无限惆怅,江水清清,月寒水清,诗人感觉到了远离家乡的寒凉。”一个小学生能够写得这样很不错了,老师还可以将诗歌加以改写,以不同文体出现,不仅加深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五、诗歌的语言功效
诗是语言的精华,诗歌语言以疑练著称,用词精准。这对于学生锤词炼句有着十分强大的功能,是其他文学体裁无法替代的。比如说《江南好》,“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用得十分精准,换成其他词都不能尽情表达。我在诗歌教学中经常让学生做换词练习,例如《望庐山瀑布》中的“疑是银河落九天”,让学生将“落”换成“垂”、“坠”、“下”、“掉”……学生感觉到表达效果都不及“落”字好,不能把浩然空间表达出来。我常常要求学生学古诗,做对联,学生开始写打油诗,写不成对联就去收集对联看看,慢慢词句功夫就提高了。诗歌教学的语言功能十分强大,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诗歌的功能有待于进一步开发,可以全方位感染学生、激发学生,能够给学生心灵上的震撼,提高学生的语言品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推动学生可持续发展。
一、诗歌的美感教育
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有画廊,画廊飞诗。有很多大师是诗画兼修的人。在小学语文诗歌教学中,教师们大多数只是语言描述,想过自己的语言描述去感染学生的思维。事实上错了,其原因是小学生观察力胜过思维能力,形象思维长于抽象的语言思维。小学生直观感觉特强,喜欢通过精美的画面来丰富自己想象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画面作用,展示与诗歌相关的画面,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教学《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望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短短的四句诗,老师仅用语言描述,学生感悟不到那瀑布的壮美;如果我们通过多媒体教学展示庐山瀑布的壮观画面,学生可以通过视觉、听觉来感悟,一幅精美壮观的画面就会在学生的大脑中留下深深的烙印。人们认识问题是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这也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再通过教师的语言描述,就会对学生进行良好的美德教育,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从诗中感悟山河美、语言美、韵律美、形式美。
二、诗歌中的德育教育
诗歌是最富有感染力的德育教育素材,德育常常动之有情,富有表达力的语言才能从学生内心感染学生,才能达到起心、动念、立德、笃行的效果。语文教师常常因为追求考试分数,放弃了诗歌教学的德育教育。诗歌是言志抒情的短小文学载体,进行德育教育学生容易感怀立德,比生硬的说教的效果好得多,学生更容易明理、动情。例如教学《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学生平时吃不完的饭菜倒掉,从来不感到可惜,我在教学这课时根据诗歌生动形象描述了粮食的来历,生动地描述了农民劳动的情境,学生深深感到粮食是农民伯伯一滴汗水一粒粮食换来的,来之不易,懂得了珍惜粮食就是对劳动人民的尊重。学生后来吃多少就打多少,再也不浪费了。我后来想:为何思想品德老师的教学效果差于语文教师的德育教学效果呢?最根本的答案是“诗歌教学最容易感染学生心灵”,这是诗歌的语言魅力。
三、诗歌的阅读教学功能
我记得有位学者说过这样一句话,诗歌是文学的高山,读懂了诗歌再来阅读散文就如履平地,可见阅读诗歌的难度。诗歌要求读者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再加之语言高度疑练,语言的精度高,人们常说诗是语言中的盐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诗歌教学引导得法阅读教学就会有很大的提高,深化、强化、活化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教学《寒山》:“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中有山、小路、车、枫林、霜,特别是“白云深处有人家”给人以丰厚的想象力。文字就是窗口,无限风光只有通过文字窗口才能饱览无余,不能让文字的高墙遮挡孩子的视线,更不能让文字的高墙禁锢了孩子的视野,作卧井之蛙。诗歌文字虽少,但给学生的想象空间十分辽阔,老师一旦把学生引入到诗歌王国,学生就能扬长语言的魔鞭,旋转宇宙的空间,增强阅读能力。
四、诗歌的写作功效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了诗歌,还要与写作相结合,充分发挥诗歌教学的写作功效,通过诗歌的学习,充分吸收了语言营养,丰富想象,这是写好作文的前提。同时诗歌也启发了学生在生活中如何发现美、捕捉美、再现美、描述美,丰厚了生活基础和情感,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欲望,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写作是有感而发、有情可叙、有志可言,感情充沛、真实,很容易摆脱学生腔,文章才显得有生命力。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做的:诗歌讲完后,就诗歌的内容进行丰富,近似于扩写。比如《烟睹》:“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学生写道:“日落江面,江雾缭绕,诗人孑然一身,孤独彷徨,随着日落消去,夜幕降临,带给诗人无限惆怅,江水清清,月寒水清,诗人感觉到了远离家乡的寒凉。”一个小学生能够写得这样很不错了,老师还可以将诗歌加以改写,以不同文体出现,不仅加深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五、诗歌的语言功效
诗是语言的精华,诗歌语言以疑练著称,用词精准。这对于学生锤词炼句有着十分强大的功能,是其他文学体裁无法替代的。比如说《江南好》,“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用得十分精准,换成其他词都不能尽情表达。我在诗歌教学中经常让学生做换词练习,例如《望庐山瀑布》中的“疑是银河落九天”,让学生将“落”换成“垂”、“坠”、“下”、“掉”……学生感觉到表达效果都不及“落”字好,不能把浩然空间表达出来。我常常要求学生学古诗,做对联,学生开始写打油诗,写不成对联就去收集对联看看,慢慢词句功夫就提高了。诗歌教学的语言功能十分强大,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诗歌的功能有待于进一步开发,可以全方位感染学生、激发学生,能够给学生心灵上的震撼,提高学生的语言品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推动学生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