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歌的含蓄美

来源 :文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zhenlik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含蓄是中国文学的基本特征,含蓄美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传统。本文结合诗歌含蓄产生的美感效应和诗歌创作达到含蓄境界的经验方法,讨论鉴赏古典诗歌时对含蓄美的把握。
   关键词:含蓄 朦胧 鉴赏
   朦胧美,是中国古典诗词中一种具有特殊表现力的美感效应。其主要特征是:某种深邃的丰富的内容通过某种朦胧的美的形式含蓄的表现出来,成为一种暗示,一种象征,使欣赏者凭借联想和想象获得强烈的审美愉悦。
   中国古典诗歌更注重含蓄朦胧。白居易《琵琶行》中“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别有忧愁暗恨生,此处无声胜有声”充分体现了诗歌中含蓄的艺术境界。“珊瑚枕上千行泪,不是思君是恨君”和“月来深殿早,春来后宫迟”两句,同是写宫女怨情,但前句直露,直截了当的说出宫女的情绪“恨”,而后两句却用两个时间词“早”、“迟”的极大差距,把宫人由盼望到失望的心理过程表现出来了,怨在其中,含而不露。
   诗文含蓄,能产生朦胧的意境。《诗经·秦风·蒹葭》是中国朦胧诗的最早代表。“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游从之,道阻且长,溯洄从之,宛在水中央。”作品看来只是描写了诗人对意中人的憧憬、追求和失望、惆怅的心情,但并非直叙,采用工笔式的细描,而是用曲笔,作写意式的远距离的勾勒。距离产生美感,如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诗句,杜牧《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描绘,都是远距离产生美感的极好例证。但这种美感也势必因距离远而变得模糊、朦胧,不清晰甚至不确定,是一种朦胧美。正因为空间距离或心理距离的关系,《蒹葭》全诗写得扑朔迷离、烟水苍茫,在模糊的意象中,展示出一种神秘莫测的朦胧美。抒情主人公的身份是模糊的,是男是女都无从知晓,其文化背景、个性情趣更是一派茫然。“伊人”面目是模糊的,且不说肖像如何,连个大致的轮廓都看不到,其高洁、可敬、可爱、令人心驰神往的美,是从追求者那炽热、执着的感情指向中,或通过清露秋水的烘托折射出来的。“伊人”所在空间位置也十分模糊,“在水一方”,只是国画式的“大泼墨”写意,烟波迷茫,人在何处?“宛在”,更是游移之词,难于确定。诗人在河畔翘首伫立,透过薄雾与苇丛,凝视水的“一方”,伊人所居之地,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究竟是眼观,还是“心见”都很难说,确乎难于实指而不可捉摸。至于这位追求者的感情、心态,作品也一字未提,我们说他(她)炽热的爱恋、执着的追求,追求无着的惆怅、失望等等,都是我们读者的感悟、分析,其实作品本身并未作清楚的交代,迷离仿佛,任读者自己去领悟。
   诗文含蓄,使诗意曲折婉转。“文似看山不喜平”,赏诗也正如观赏园林,曲径通幽,方具诗韵。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是含蓄曲折美的典型。
   问君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从题目上看,此诗当是诗人由桂林回长安滞留川东巴山时所作,所要表现的是一种思乡念亲之情。然而诗人却从妻子的来信话题写起,“未有期”三字一折,比直接说“我将归”或“我未归”更有言外意,字里行间包含了很多宦途失意、羁旅劳顿的情状在内。第二句再一折,回到眼前现实:巴山夜雨,秋水满池,道路泥泞,难以启程,诗人只能孤灯听雨,彻夜难眠亦可知。三四句又一转,时间上又由现在跳到将来,地点上由巴山跳到长安家内。那时西窗剪烛,共话别时,苦后甘甜,其乐融融。“何当共剪西窗烛”一句,最见婉转变化之功夫。它超越时空,将眼前跳接未来,以巴山对接北方,而呈现重逢故人的乐景欢情。“何当”二字,意谓“什么时候”或“怎么能够”,既含“未有期”的不可料定惆怅,更多的则是充满“却话”的期待,凸显诗人朝思暮想而重获知遇的心思。全诗由彼到此,又由彼到此,有长安到巴山,又由巴山到长安,由妻子到诗人,又由诗人到夫妻共话,层层转折,回旋往复,顾盼生姿,情味无限。
   诗文含蓄,能蕴含更丰富的情感。因为含蓄朦胧,诗词能产生一种似彼非此,亦彼亦此的多义性,使诗的涵蕴特别丰富。如王翰的《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作者究竟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感情?是自豪还是消沉?由于含蓄,诗义是很难断定的。试想,在一次盛大的边塞军营宴席上,战士们举杯痛饮壮行,可是出征的军乐响起,已不容迟延了。这时,有一位士兵仍然举杯畅饮,并说这一去生死未卜,何不一醉方休呢?再结合边地寒苦,将士们紧张征战,久战不归,早已经厌倦了军旅生活,“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所以有人认为这首诗“作旷达语,倍觉悲痛”,因为它道出了唐代边塞诗歌一种常见的主题:反对拓边战争。但施补华却说:“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读便妙”。照施氏所说,这首诗就不是写出征壮行,而是写回营庆功了。在庆功宴上,夜光酒杯,五光十色,葡萄美酒沁人心脾,军乐琵琶在马背上演奏助兴。这时,有位豪饮者高声大喊:“喝吧,喝吧,即使醉死沙场也不要笑话,因为战死沙场是军人的天职。这种理解,也合乎盛唐边塞诗的另一个主题:歌颂将士昂扬豪爽的爱国激情。
   中国古典诗歌是怎样达到含蓄朦胧的境界的呢?前人有许多经验:
   1.情景交融
   景不含情则景无生气,情不融景则锋芒毕露,不能动人。含蓄就要情隐景中,表面写景,内里言情,二者水乳交融。这就是古人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如秦观的《浣溪沙》:
   漠漠清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先挂小银钩。
   这首诗表面全是写景,然而骨子里却全是抒情。情景交融,妙合无垠。上阕首两句写一个春天的早晨,阵阵寒意袭上小楼。这是景,然而这个景却全是通过主人公的感受来写的。她住在小楼里,虽是大好春光,它却觉得如深秋般的冷寂,这样写景,不言愁而愁情自见。第三句一个“幽”字,是主人公的心境外化。下阕,首两句继续写景,她起床向窗外一看,天下起了濛濛细雨,在春风春雨中,春花随风飘零,这更增加了她的愁情。作者这里用了两个反常的比喻,以抽象的梦和愁比喻具体的花和雨,把春景和愁情巧妙地融合起来,抒发了主人公愁情莫名、心灰意懒的情思。最后,作者仍以情语写之,她注目门上挂帘幕的小银钩,因为门帘放下,所以小银钩就闲静地吊在那里。由此可见,她愁肠百结,难以入眠。整首诗可谓“化景物为情思”,“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词人在该词中从未正面刻画人物,可我们却仍感到人物的存在。这是因为作者着力刻画了人物的情绪,而情绪又是通过环境与气氛烘托出来的,使其情景交融。这般的主人公,这般的情景,再结合轻轻的词调,我们不免感到主人公身上所散发那轻轻的寂寞和淡淡的哀伤。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近年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在世界语言教学领域里备受关注,有关情感策略方面的运用在对外汉语教学的成功开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以往的情感策略大都在宏观上谈及,很少就汉语教学中各个子系统情感策略的课堂应用进行探讨。本文是笔者就自身教授少数民族(维吾尔族)学生、外国留学生三年经验的总结,以期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比较实用的情感策略实践。   关键词:输入假说 情感过滤假说 情感策略 汉语教学   上世
内容摘要:美国当代小说家安东尼·多尔的《所有我们看不见的光》是一部结构独特、题材新颖的战争小说。本文从小说中由钻石“海之焰”所引起的副线故事情节出发,分析故事中钻石“海之焰”、抢夺者冯·伦佩尔、守护者玛丽洛尔的文学隐喻,认为它们分别隐喻了战争中人类虚无的欲望、人性的贪婪以及战争对人所造成的绝望与创伤。   关键词:《所有我们看不见的光》 二战 反战 隐喻   安东尼·多尔(Anthony Doer
内容摘要: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伸,但高中语文课外阅读的现状并不乐观。大多数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仅仅局限于课堂与教材,觉得语文学习越来越枯燥无趣,语文课堂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在此背景下,本人对如何有效指导课外阅读进行了实践研究,通过对学生的调查,了解了学生的阅读现状及阅读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现状和问题,本人提出了具体的方法策略,包括推荐书目、课堂阅读与课外阅读紧密结合、有效的方法指导、读书交流活
内容摘要:嵇康与尼采,一位是魏晋时期竹林玄学的翘楚,一位是西方非理性主义的先启。两人分别是中西两种文化背景下特定文学历史时期的代表,却在艺术才学上存在着有趣的相似性,且在个体生命意识与生命存在的终极思考上也存在着相似性。嵇康与尼采均认识到了人生悲剧,但又以自身实践人生价值,主张在人生悲剧中超越自身,探寻个体精神的无限和永恒,在审美中超越现实寻找精神的彼岸。   关键词:生命意识 审美意识 酒神精神
内容摘要:作家创作与作家自身之间心理现象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正以谓今不满,情有所激,故必倾其于笔,创作出来,形成作品。作品之中的主角,承载了作者自身的理想与愿望,是作家极其期待的读者的“野心”所幻想出来的形象。文学创作是人的心理情性外化为语言文字风格的过程,文学家在创作时,一定会受到其自身心理因素的影响,使得作品具有作家鲜明的印记,故而,“文如其人”,“风格就是本人”。   关键词:文如其人 文学
内容摘要: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加快了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也为网络文学的传播与发展创造了机遇。融媒体是一种全新的信息传播模式,信息传播效率高,且信息内容也更加丰富,在此视域下,为加快网络文学的传播与发展速度,应该积极应对融媒体模式所带来的挑战,并探索有效的传播与发展路径,促进网络文学的文化价值不断提高,满足更多阅读爱好者的阅读需求,并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为我国文学艺术事业的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内容摘要:本文以《红高粱家族》的英译本为对象,从接受美学出发,探讨了译者作为读者是如何实现和原文的视野融合,以及如何处理原文的空白和不确定性,以实现译文读者的期待视野和译文的融合,为今后的文学翻译提供借鉴。   关键词:接受美学 视野融合 空白 不确定性   《红高粱家族》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长篇小说。小说以抗战时期为背景,主要通过“我”来叙述我的土匪爷爷余占鳌率领武装压击日军,以及“爷爷”和
内容摘要:元杂剧中的史记戏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史记》中的故事情节,但在思想内容和主题表达上都体現出了不一样的文化特点。蒯通故事文本在正史与俗文学两种不同文学土壤中拥有了不同的演绎同时,还与作者所处时代的社会思想产生互动,从而创造出各具特色的时代作品。而且,因元杂剧与底层群众的关系密切,从而使不同阶级的文化产生了流通,促进了正史文化的传播,丰富了元杂剧的创作题材。   关键词:蒯通 《淮阴侯列传》
内容摘要:信息化时代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迎来了新的契机,把握机会,积极推动教学创新和完善,是每位教师都应当尝试和践行的重要路径。本文从补充和优化教学内容、凸显学生主体地位、深化教学层次等方面,对网络资源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方面的积极作用进行了简单分析。重点围绕积累写作素材、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创新写作教学方式、促进分享交流、网络平台练笔、网络作文大赛等方面,就信息化背景下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网络资源的开发与
内容摘要:在王家卫的电影中,追寻是永恒的命题。影片中的人物往往内心孤独封闭,又一刻不停地追寻温暖。王家卫通过视听密码、对物倾诉等手法映射出孤独追寻的港人群像,展现出工业时代港人的生存状态,并给港人指出了一条发泄情绪和纾解思想的出路。   关键词:王家卫 追寻 孤独群体 工业时代   纵观王家卫的作品,我们不难发现王家卫一直在围绕“追寻”这一主题进行创作。影片中的人物渴望温暖又拒绝接近,向往亲密又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