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女儿成绩不够上清华 民国校长梅贻琦拒绝走后门

来源 :北京广播电视报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khi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清华校长屡屡更迭,任期都很短。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这些校长往往挟政治势力而来,与清华历来盛行的学术独立于政治潮流之外的自由主义传统相悖,如罗家伦、吴南轩等校长是带着国民党的“政治任务”来改造清华的,乔万选任校长则是阎锡山的势力介入清华的结果。这些校长接连被师生们驱赶,甚至被拒绝进门。1930年罗家伦辞职后,清华经历过11个月没有校长的时期。
  清华校长“虚悬”,各方一时提出了许多人选。最让清华人期盼的,大约还得是与本校有长期关系,深入了解本校校风,并能将其发扬光大的人物。就这样,经过反反复复,一再物色,经教育部部长李书华引荐,梅贻琦终于浮出水面。
  校长就是管这些事的人
  梅贻琦曾说:“一个学校,有先生上课,学生听课,这是主要的。为了上课听课,就必须有些教具以及桌椅之类。因此也需要有人管这些方面的事。一个学校的校长就是管这些事的人。”
  1940年9月,在昆明的清华师生为梅贻琦服务母校25周年举行了一次公祝会。梅贻琦在答辞中有一段很中肯又很有趣的话,形象地说明了他作为校长的地位:“清华这几十年的进展,不是而亦不能是某人的缘故。是因为清华有许多老同事,同心协力地去做,才有今日……现在给诸位说一个比喻,诸位大概也喜欢看京戏,京戏里有一种角色叫‘王帽’,他每出场总是王冠整齐,仪仗森严,文武百官,前呼后拥,像煞有介事;其实会看戏的,绝不注意看正中端坐的‘王帽’,因为好戏通常并不是由他唱的,他只是因为运气好,搭在一个好班子里,那么人家对这台戏叫好时,他亦觉着‘与有荣焉’而已……”作为校长,他认为自己不是什么掌握了多大权力的“官”,而是在学术的传授和研究上负有创造条件、改善条件职责的一人。前后几十年,他的态度是一贯的,那就是教育机构要多做些推动教育、推动学术发展的事情,千万不能演变成一个官僚衙门。
  梅贻琦尊重清华“教授治校”的民主传统。他常称自己“无为而治”、“吾从众”,这并不是他没有主见,而是充分尊重教授们的治校意见,他往往在大家热烈的讨论中折中定夺,让大家都能满意,这也就是梅贻琦治校成就卓著的一大秘诀。
  廉洁自律的校长梅贻琦
  清华当时有一个规定,就是如果某个学生部分学分不及格就得退学。有一年,一个四年级的学生选修了12个学分,竟然有6个学分不及格,按照规定,他应该接受退学的处分,但他想通融一下,保留学籍,就跟班主任软磨硬泡。班主任当然做不了主,他就找到主管部门;主管部门也做不了主,他就直接去找校长梅贻琦。梅贻琦平素给人的感觉十分谦和、好说话,该生想,只要好好和梅校长说一下,梅校长应该能答应留下他的。他进校长办公室时,梅贻琦正忙着写材料,于是他站在那里先是检讨一番,然后就求梅校长网开一面。梅贻琦一直没有抬头,听他讲完了,对他说:“你自己把12用2除一下,看看你有多少分不及格了。”那位同學碰了一鼻子灰,只好悻悻离去,接受了退学的处分。
  梅贻琦不但对别的学生坚持原则,就是对待自己的亲属,也丝毫不客气。他的侄子梅祖武曾经报考清华大学,但成绩不够,梅贻琦没有动用自己的权力为侄子走后门,侄子无奈地去了北洋大学;几年后,他的小女儿梅祖芬也报考清华大学,成绩同样不合格,梅贻琦依然坚持原则,梅祖芬去了燕京大学。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北大、清华、南开3所大学迁到长沙,组成长沙临时大学,次年又南迁至昆明,组成西南联合大学。当时的云南省政府主席是龙云,作为权高位重的封疆大吏,龙云对西南联大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予了很大支持,做校长的梅贻琦很是感激。龙云的孩子当时报考了联大附中,但没有考上,他就想找梅贻琦走走后门,让梅贻琦关照一下破格录取。有一天,他特地登门拜访梅贻琦,请求梅贻琦对孩子给予关照。梅贻琦没有马上表态,而是留龙云在家里吃饭,并请联大教务长潘光旦作陪。在酒席上,梅贻琦请潘光旦派老师晚上为龙主席的孩子辅导功课,以便孩子明年再考,并言明老师的家教费由龙云出。龙云一看梅贻琦这样坚持原则,也不好再说什么,就爽快地答应了。
  梅贻琦特别廉洁,使用公款非常注意节省,非但不利用职权为自己谋一分私利,而且学校规定的应得待遇也多有放弃。1962年梅贻琦在台湾去世,有关的人打开他病中一直携带的一个箱子,里面全是清华基金的账目,一笔一笔,分毫不爽。可以说,梅贻琦一生仅仅做成了一件事,那就是将清华大学办成了一座名校。
  邢大军据《中老年时报》
  欧阳悟道/文 整理
其他文献
下午,我在县城汽车站门口碰到了我20多年前的学生小燕子。她温文尔雅,带我穿过小镇最繁华的一条街,街边家家户户都是做生意的。再往街边走,便到了并不宽敞却很宁静的小河边。城镇发展太快,而小河边的几棵梧桐树还保留着。记得每年梧桐开花时,天空都会被染成淡淡的粉色,而那些穿着长裙的女学生们在河边婀娜的倒影也都是粉粉的。  笑谈中,听了小燕子的故事让我笑弯了腰。原来,小燕子不是桃花坪(县城的一条街)当地人,她
期刊
罗振宇,曾为央视《对话》栏目制片人,如今,他是拥有220万微信用户的超级互联网社群“罗辑思维”的当家人。  面对当今互联网时代的整体发展趋势,谈到未来的协作方式,罗振宇提出的观念让人耳目一新:人不要成为装进主机的硬盘,而是要当U盘——自带信息,不装系统,随时插拔,自由协作。  当互联网技术带来的进步使得自媒体成为一种可能,2012年,罗振宇敏锐地嗅到这种气息,他大步奔向新媒体。而对于传统媒体的未来
期刊
2014年11月29日,在澳大利亚墨尔本一家高空跳伞俱乐部,82岁的中国老太太闵德玉乘坐一架直升机上升到3200米的高度,她要在这个高度上,一跃而下!此举,将使她成为中国最高龄的高空跳伞者。此时,守护在她身边的家人都紧张到了极点,而她却显得若无其事。是什么样的经历,让这位老人做出了这个决定?她又能否完成这神奇一跳?  风雨之后,希冀人生的幸福与满足  闵德玉是湖北省勋县叶大乡的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
期刊
亚历山大大帝是一位伟大的国王。在征服了许多王国凯旋的途中,他病倒了。他知道死神很快就會降临,自己已无法回到家园。于是,他对他的将士们说道:“我不久将离开这个世界,我有三个遗愿,你们要完全按我说的去做。”将士们含着泪答应了。  “首先,我的棺材必须由我的医师独自运回去;第二,当我的棺材运向墓地时,通往墓园的道路要撒满我宝库里的金子、银子和宝石;第三,是把我的双手放在棺材外面。”  聚集在他身边的人都
期刊
在镜头前,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瘦削、清秀、女人味十足,笑的时候,双眼弯成一对柔和的月牙儿。她爱美,办公室的书柜里,排列着一堆个人照片,各个年龄段的都有。她喜欢穿七八厘米的高跟鞋,站在台上演讲一两个小时,也不嫌累。  但是,一开口,她就变身成响当当的“硬汉”。  “霸道总裁”是怎样炼成的  “她见到谁都会推销格力空调。”在格力,员工戏称董明珠为“霸道总裁”。  有人说格力是董明珠的影子,董明珠还有
期刊
跑出9秒99的过程并不是最完美,还有许多地方可以做得更好  2015年国际田联钻石联赛美国尤金站的百米赛道上,身高1米72的苏炳添是唯一的一个黄皮肤选手。但就是这个25岁的广东中山小伙子。创造了亚洲田径史的奇迹,跑出9秒99成绩,成为历史上首位突破10秒大关的黄种人。他也创造了新的全国纪录。中国飞人苏炳添回到北京。并接受了央视著名主持人张斌的专访。苏炳添表示,跑出9秒99的过程并不是最完美。还有许
期刊
老古是学美术出身,还干过木匠、钳工,自学过文物修复。所以,老古自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大量收购残、破、缺、损古玩,老孟在旧货市场卖了二十年都没卖完。无论是住农民房,还是后来住两居室、三居室,直到住别墅,老古都有一个巨大的工作台,房子小,工作台晚上当床、吃饭时当桌子……夜以继日地修复古玩成为老古人生的最大乐趣,乃至生活的全部。  熟悉老古的人都说他是累死的。羡慕嫉妒限的人干脆就说老古是被老孟累死的。老
期刊
在一次采访中,有一个记者问崔永元:“你为什么这么有口才?”  崔永元笑了一下,回答说:“其实我的嘴很笨,只是‘耳才’还可以。”  “‘耳才’怎么说?”记者追问道。  崔永元说:“聊天、谈话的关键是要听得好。”  “那,怎么才算是听得好呢?”记者又问。  崔永元再答:“听人说话能听到画龙点睛,此一境界;听人说话能听到入木三分,又一境界;听人说话能听到刻骨铭心,是最高境界。”  在此,崔永元连用了三個
期刊
在抗美援朝纪念馆大型兵器陈列展区,陈列着一辆1115号机车。60多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军管总局车务大队司机长李国珩就是驾驶着这辆机车,在抗美援朝战场上与敌机斗智斗勇,圆满地完成了向前线抢运物资的任务。  1952年7月12日深夜,伸手不见五指。此时,1115号机车正从朝鲜的定州开往阳德。火车车厢用苫布蒙得严严实实。宿营车与机车的中部和尾部都装上了电话,机车水箱上架着两挺高射机枪,车上还有一位部队首
期刊
李立三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1931年,他被派到苏联学习,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成员兼中华全国总工会驻赤色职工国际代表、共产国际工人出版社中文部主任、《救国时报》主编。其间,他结识了苏联姑娘李莎,两人结为夫妇。  1945年春天的一个中午,有位身体瘦弱、面色枯黄的年轻男子来到《救国时报》编辑部找到李立三,自我介绍道:“我叫冼星海,现在生活遇到了一些麻烦,想请您帮忙。”他刚说完,李立三就立即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