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之一,就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经一段时间的探索,我对培养学生活动与探究能力有了肤浅的体会。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欲望
问题情境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情景,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是激发探究欲望的前提。问题情境的设置就是要促使学生在原有知识与必须掌握的新知识之间发生激烈冲突,激化学生意识中的矛盾。如在探究“人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活动之前,教师可提出问题:人呼出的气体都是二氧化碳的说法对吗?这样,学生在课余时间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思考、讨论、查阅教材,求知欲望很强烈;课堂上,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了分组实验的探究活动,并进行观察、记录、讨论、分析、对比,而后得出结论。在看似玩耍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到了实验活动探究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教给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常用方法(阅读、提问、假设、验证等),并使学生热爱活动探究的情感得到了培养。
二、加强实验,培养能力
传统的学生分组实验课,一般安排在相关化学知识的讲授完成之后进行,目的是验证或巩固这一知识 要想把新课程的目标落到实处,就应让学生通过亲身的观察、操作和体验,去感受和领悟科学的理念,因此要加强实验的探究性而不是简单的验证。具体做法是:在学习某一课题知识之前,先安排学生设计有关实验,然后在实验室完成分组实验。如在课题《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中,通过科学探究的方法首先提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总和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之间存在什么关系的问题,让学生思考、猜想。接着设计实验方案,即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指导学生观察、思考,从亲身观察到的事实中,经过由表及里的思考,得出质量守恒定律。然后再通过蜡烛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镁条燃烧前后质量测定实验的实施,发现这两个实验表面上似乎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接着让学生思考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让学生比较反应前后质量变化的情况,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再思考可采取的措施,重新设计实验使之符合质量守恒定律。这样,学生就能较深刻地认识化学反应中量的关系。
三、鼓励猜想,提高能力
猜想并提出可能出现的结论,验证猜想结果的过程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必须符合逻辑。课堂上教师要留出较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如学习课题《分子和原子》时,当学生探究了氨分子的扩散,并记录了现象、作出解释后,教师可向学生提出问题:“当同学们把大烧杯拿开时,会产生什么现象?”学生提出了多种猜想,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实验继续探究自己的猜想,并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原因、得出结论,使学生对“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的”这一分子基本性质的理解更深刻了。又如学习课题《质量守恒定律》后,针对教材内容的局限性,可向学生提出问题;能否找到一种物质与空气中的物质反应,使生成物质量比这种物质质量大?学生通过讨论后,提出了多种猜想,教师可针对实验操作的可行性,筛选出几种探究方案,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设计出实验方案,并利用习题课让学生动手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得出结论,使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更加深刻。这样,学生不仅敢于猜想也敢于动手做,实验基本操作技能不仅得到巩固,而且创新思维也得到了锻炼,理论指导实验、实验结论上升为新的理论,理论、实验反复循环,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科体系、学生的心理发展和认识规律,使用好教材,实现教学理念的转变,走到学生中,以学生为中心,努力创设教学情景,加强实验教学,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从而促使学生逐步形成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欲望
问题情境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情景,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是激发探究欲望的前提。问题情境的设置就是要促使学生在原有知识与必须掌握的新知识之间发生激烈冲突,激化学生意识中的矛盾。如在探究“人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活动之前,教师可提出问题:人呼出的气体都是二氧化碳的说法对吗?这样,学生在课余时间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思考、讨论、查阅教材,求知欲望很强烈;课堂上,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了分组实验的探究活动,并进行观察、记录、讨论、分析、对比,而后得出结论。在看似玩耍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到了实验活动探究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教给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常用方法(阅读、提问、假设、验证等),并使学生热爱活动探究的情感得到了培养。
二、加强实验,培养能力
传统的学生分组实验课,一般安排在相关化学知识的讲授完成之后进行,目的是验证或巩固这一知识 要想把新课程的目标落到实处,就应让学生通过亲身的观察、操作和体验,去感受和领悟科学的理念,因此要加强实验的探究性而不是简单的验证。具体做法是:在学习某一课题知识之前,先安排学生设计有关实验,然后在实验室完成分组实验。如在课题《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中,通过科学探究的方法首先提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总和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之间存在什么关系的问题,让学生思考、猜想。接着设计实验方案,即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指导学生观察、思考,从亲身观察到的事实中,经过由表及里的思考,得出质量守恒定律。然后再通过蜡烛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镁条燃烧前后质量测定实验的实施,发现这两个实验表面上似乎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接着让学生思考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让学生比较反应前后质量变化的情况,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再思考可采取的措施,重新设计实验使之符合质量守恒定律。这样,学生就能较深刻地认识化学反应中量的关系。
三、鼓励猜想,提高能力
猜想并提出可能出现的结论,验证猜想结果的过程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必须符合逻辑。课堂上教师要留出较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如学习课题《分子和原子》时,当学生探究了氨分子的扩散,并记录了现象、作出解释后,教师可向学生提出问题:“当同学们把大烧杯拿开时,会产生什么现象?”学生提出了多种猜想,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实验继续探究自己的猜想,并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原因、得出结论,使学生对“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的”这一分子基本性质的理解更深刻了。又如学习课题《质量守恒定律》后,针对教材内容的局限性,可向学生提出问题;能否找到一种物质与空气中的物质反应,使生成物质量比这种物质质量大?学生通过讨论后,提出了多种猜想,教师可针对实验操作的可行性,筛选出几种探究方案,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设计出实验方案,并利用习题课让学生动手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得出结论,使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更加深刻。这样,学生不仅敢于猜想也敢于动手做,实验基本操作技能不仅得到巩固,而且创新思维也得到了锻炼,理论指导实验、实验结论上升为新的理论,理论、实验反复循环,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科体系、学生的心理发展和认识规律,使用好教材,实现教学理念的转变,走到学生中,以学生为中心,努力创设教学情景,加强实验教学,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从而促使学生逐步形成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