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唤醒了谁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rsyzjk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2年,我在西安渭水河畔的一所小型国际学校给韩国学生教汉语。当时有两个汉语班,而元章焄就是我负责的汉语班里的韩国学生。
  我们第一次的见面并不美丽。我初到班里时,免不了要做自我介绍。其他学生都在看,在听,有的还在笑,在闹,可他却一直埋头趴在桌子上,以“海拔”最低的姿态宣告着不一样的 “存在”,仿佛周围的世界和他没有任何关系。课间,我把手插在裤子口袋里,走到他跟前。我试图叫醒他,用关切的话语,用轻轻拍着他的肩膀的动作。显然,这是徒劳的。我拜托旁边的男生叫他醒来。其中一个拽他的手臂,却只让他稍稍动了一下。他的头还是深深地埋着,那么倔强又顽固。我连他的额头都没看到,醒目的是他乱蓬蓬的爆炸式的好像比手指还长的头发。其他学生笑了起来。我并不死心,还想叫醒他。旁边的一两个学生对我说:“老师,没用的,你叫不醒他的。”疑惑在我心里升腾起来,我暂时放弃了去管他。
  那里的工作很繁忙。六点多要陪学生做早操,晚上十一点半要开始查宿舍,白天上课的时间都得守在教室里,不管是哪位老师的课,都得陪着学生上课。一天总共上七节课,还得跟所有的晚自习。在这种连轴转的工作节奏里,我吃饭都像打仗似的。为了节省点儿休息的时间,我中午总是在教室里趴着讲桌睡觉,将脸埋在臂弯里,长长的黑发散落下来。有时候也会打开录音机,听磁带里那英的歌儿,一遍又一遍,醒神儿,或听着歌儿沉沉睡去。
  刚开始,好像总是我一个人。后来,不知哪一天,元章焄来了,有时候他好像就在上午放学后没离开,而先于我就在教室里。他并不和我说话,依旧是长长的乱发,邋遢的面容,走到自己的座位,趴在桌子上睡觉;或者等我回到教室里,他就在座位那儿趴着。我也并不去打扰他,依旧一如既往那样度过中午的时间。渐渐地,我有些不忍心了。有一次,我看他手插在口袋里,懒懒地站在窗户边,便走过去,把多买的一份袋装饭给了他,并叮嘱他一定要趁热吃,不好好吃饭对胃不好什么的。“你要是没有饭盒,就把袋子套在我的饭盒里吧。给,这是干净的一次性筷子。”怕他尴尬,那天中午我就没待在教室里。后来又给他带了几次饭,但渐渐地,我不再刻意避开。有这样一幅画面就常常出现在中午汉语班的教室里:录音机里播放着那英的磁带,一个长发老师趴在讲桌上,一个学生趴在他的座位上。
  有一天,元章焄终于主动和我说话了。他走到讲桌前,目光略带羞涩,操着生硬的汉语:“老丝(师),你听的是谁的歌?真好听。能借给我听吗?”“是那英的。可以啊。”我把磁带取出来给他。他有一个随身听。
  学生和老师,一个座位上,一个讲桌上,只看见一个后脑勺。这样的画面在教室里继续上演着。偶尔他也会和我说简短的话:“老丝(师),你怎么中午不回去?”“因为时间来不及啊。”
  突然有一天,我发现他变样子了,头发剪短了,脸上也收拾得干干净净的,就像换了一个人,看上去还挺精神的。“你怎么变样子了?”他笑笑不语。我发现他上课也不趴桌子了。有时候竟然还会问我一些问题。班上上课时,总会有比较闹腾的学生,在这种一会儿吵闹一会儿安静的环境中上课,有时候也挺累的。他竟然会去找那些闹腾的小孩,让他们不要在我的课堂上吵闹。他在韩国留学生中是年级比较大的,19岁,班里那些比他小的,还都比较听他的话。渐渐地,汉语课就好上了许多。有一次,班里新来的韩国学生对我有些不尊重,当时我心里有些难受。课间,他看似不经意地走到我身边,对我说:“老丝(师),你不用理他,他就那样的。”不知是否他又找那学生谈过,反正那个学生见我就礼貌了几分,至少不像先前那样故意说一些伤害人的话。
  有一天,元章焄在自己的座位上叫我:“老丝(師),你过来,给你看一样东西。”我从讲台走到他身旁。我们很随意地坐在靠窗户的座位上。他给我看他的全家福,镶在精致的相框里。照片里有妈妈、爸爸、他和弟弟。妈妈化着精致的妆容。“你妈妈很漂亮啊。”“那肯定的。”他仰着脸骄傲而大声地说,眼神里满是温柔。
  有时候,我们中午都不在学校吃饭,而是去几站路外的一个叫“厂部”的地方去吃。有一次,在门口坐“蹦蹦车”时,遇见了他和其他几个学生。我们就一起在小小的车里颠簸着到了“厂部”。我们一起在一家不大的餐馆里吃饭,大家一起闲聊。记得有人一看见“糖酥里脊”就开启“猛吃”的模式。记得他只是笑笑地、慢慢地吃饭,还示意他们这顿饭不能让我请。
  渐渐地,我们之间成了美好的信任的关系。
  有一天早上,是其他课,元章焄没有来。于是我中午去宿舍去叫他。他果然紧紧裹着被子蒙着头在床上睡觉。“元章焄,元章焄,起床了!”他动了动,但没有立刻起来。我便让宿舍里其他学生叫他起来。小瘦子说:“我们不敢。”大高个说:“老师,没用的,你叫不醒他的。”我不信,上前就去拍他,继续唤他,终于他笑笑地又带些害羞地说:“老丝(师),知道了。你先出去。”后来早上查宿舍叫他起床可以直接拽他而他不生气,也成了我心中小小的得意。有时候,晚上查宿舍,发现他不在宿舍睡,会去旁边的活动室打地铺,只铺个床单,裹个被子,便唠叨他:不能这样睡在水泥地面上,会着凉的。他说着“没事儿”的,但大半会听我的话,抱着被子回宿舍。有几天我感冒了,晚上照例查宿舍。见我时他会问:“老丝(师),感冒好些了吗?有药吗?”
  韩国学生们在宿舍楼前,摆个废弃的大汽油桶,里面装好大半桶木炭,上面架着铁丝网,旁边是满满一大盆(洗衣盆那么大)已切成片的五花肉,还有简单的调料。大家团团围成几圈,挤挤攘攘,烤肉吃。也通知了老师们。可我一去,看那“热火朝天”又得“自力更生”的场面,竟有些怯。他看见我来了,说:“老丝(师)吃肉。”人声喧嚷中,那烟熏火燎的气味“逼”人远离。大片的五花肉,肥腻腻的,烤得差不多时,简单蘸点调料,甚至只是沾点酱油,就往嘴里塞,那豪放的“饕餮”,我也享受不来,便悄悄离去,但还依稀记得元章焄当时关心的眼神。
  日子晃悠悠的,就快到学生们期待的圣诞节了。老天也很知情知意,给触目所及的世界撒了好多好大的雪,校园里满眼都是,落在地上,洁白而厚实,让人想起白色的面包;飘在空中,晶莹而纯净,温柔地撩拨着人的心弦。那雪丝毫没有停止的意思,继续从很高的迷蒙的天空飘下,飞旋,降落。站在明亮的教室里,往窗外看,整个校园,不,整个世界都好像变成了童话里的样子。人的心情似乎也被这飘舞的雪精灵带动着欣喜了起来。大家都欢腾起来了。   终于到圣诞节了。学生们在走廊里来回地穿梭,喧嚷着他们的节日,还有在楼下雪地里撒欢的。而我依旧在中午的时间里趴在教室的桌子上休息。围巾、长发将我的脸藏得严严的,耳朵也选择了暂停“工作”。工作总是那么累,很快就睡着了。迷迷糊糊之中,听到有人在叫我:“老丝(师),老丝(师),起来了。”我迷蒙着眼,半抬起头:“嗯,什么事?”“礼物,礼物!”一个小巧的红盒子出现在面前。“老丝(师),你看看,喜不喜欢?”我打开一看,是一对小巧的耳钉:“挺好的。送给我吗?谢谢!”他笑笑地说:“我爸爸来了,带我去钟楼买的。我说你喜欢娃娃和磁带。我爸爸说:‘老师这么大个人,怎么会喜欢娃娃和磁带呢?’我们就买了这个。老丝(师),你休息吧。我出去了。”我睡不着,很温暖。我拿着小红盒子,打开看了好几遍,不是因为里面的耳钉是真金的,而是因为被人善待的暖意。其实,我心里是喜欢娃娃和磁带的,虽然已经26岁了。
  快到新年了,学校放了好几次烟花。记不清楚当时,和我在窗口一起看烟花的学生里到底有没有他。应该有他吧,因为当时的烟花很美啊,要知道地上的雪还没化呢。晚自习前,我一个人在教室的窗口边看天空里的烟花,竟然有紫色的呢。白的雪,紫色的烟花,微笑的脸,那么美好。
  要放寒假了,不回国的学生会被安排一个老师,住在老师家里。他和叫朴志浩的弟弟来找我,说要住在我家里。因为一些家里原因,我委婉地拒绝了他们。后来听说,学校最初给他们安排的是另一位老师,还说好给老师支付食宿费用800美元。可是他不同意,跟学校要求要住在我家里。记得他当时,回头的眼神里有着失望。“对不起,元章焄!我不是故意的。”我说。
  没过多久,我就离开了那个地方,走时竟没有和他说声“再见”。再后来,我们再也未见,听还联系着的同事说,他回国了。
  后来,我还回去过那个地方,沒有了往昔熟悉的面孔,那里真的也就只成了一个地方。
  元章焄,谢谢你!一开始,我以为是我唤醒了你,是我给身在异国他乡的你以真切的关心和温暖。你不知道,其实是你温暖了我的心。那一年,我的人生灰暗至极:失去了正式的工作,曾经说“要用一辈子来还我”的“爱人”变成了 “陌生人”。我满心创痛,前路凄迷,又无力改变,“流落”到那个偏远的地方,工作疲累,所获甚少,内外憔悴。遇见你,是一个美丽的意外。没有过多的话语,你却相信我,尊重我,让我觉得自己还不是那么一团糟,还有人感念我的存在,谢谢你!原来我并不是一无是处。
  责任编辑:黄艳秋
其他文献
家住五楼,像灌煤气、提水(停水时)、买米等稍重的活一般都是我的事。但由于我给人家做秘书,工作相对较忙,时间又由不得自己支配,因此经常失职,从这个层面上看,我不是一个称职的丈夫。  那天上午11点多,妻来电话:“快没米了,下班时买点回来,记牢,可别又忘了!”  哪能再忘掉呢?唉!在妻眼里,我快成为一个不诚实、不守信的人了。为了不劳烦妻第四次嘱咐我同一件事,也为了证明我的诚信,我用圆珠笔在左掌心写下“
期刊
和燕子刚在一起的时候,岳母娘并不知道我的存在。  那天早上,调休从广州赶到增城的我还在燕子的宿舍睡觉。被一阵钥匙开门声吵醒,我以为是燕子下课后回来,一边叫着燕子的名字,一边从卧室走到客厅。  我趿着拖鞋穿着睡衣睡眼蒙眬地打开卧室的门,看到穿着工衣的未来岳母娘时,彼此惊讶地对视了一下,然后我一边给她从冰箱里往外拿饮料,一边诚惶诚恐地没话找话说:“阿姨,您今天休息呀……”  她见一个出现在自己女儿房中
期刊
“大姐要嫁人了!”这个消息是我从小伙伴歪头那里听来的。“嫁人是什么?为什么我大姐要嫁人!”我回家问母亲。  “你大姐将来要到你刘哥(家乡人称姐夫一般以姓氏加哥代替)家生活了,所以要嫁人啊。”母亲一字一顿。“我家的大姐,为什么非要到他家生活?”我心里一百个问号。  “跟你个细伢说不清楚,等你长大就会明白。”母亲说完,忙她的事去了,丢下一脸茫然的我。那时总也闹不明白,大姐为什么非要嫁到别人家去,难道他
期刊
线的这头是妻子,距离35公里。  3年来,每个周一早上六点,当儿子和母亲还在睡梦中的时候,妻子和我就得拎着装满衣服、蔬菜、水果的大包小包赶赴妻子的学校,吃的用的,都是头天晚上从超市买回来的,基本上能管一星期。妻子总是自嘲说,咱这整天跟蚂蚁搬家似的。先把她送到学校安顿好,我再马不停蹄地赶回市里上班。周一早晨惊心动魄的程度,用“打仗”来形容,一点儿也不为过。  夏秋季节的时候还好一些,那时的天亮得早,
期刊
2015年12月16日前,我一直喝的,是父亲专为我做的“特供茶”。  春天來了,父亲在自己亲手栽种的茶树前摘茶叶。他摘的茶叶,不是像君山银针那般的小嫩芽,也不是普洱那种一块叶子形状的,他摘的茶叶一定是有嫩芽还有两至三片叶子的。他摘的茶还保持着枝条该有的层次与活泼,有茎有叶有嫩芽。然后,父亲就开始做茶了。做茶的工序极其复杂。首先,父亲要将茶叶洗干净,放置大锅里炒,炒到一定火候,然后将茶叶稍稍摊开,再
期刊
幼年时对天空的兴趣,起源于祖母每日的动作。每日的晨昏之际,祖母都要站在院子里,朝天空的方向远眺,这让我十分好奇。天空上有什么呢?除了一片白茫茫或者辽远的青灰,似乎什么也没有。  老家的四周绿野连云。秋收过后,土地开始袒露出它的本色来。这个时节最常造访的就是麻雀了。它们三五成群地立在电线杆上,像极了五线谱上灵巧的音符,清脆的叫唤声对应着音阶的高低,起起伏伏地流淌。收割过的稻田涌动着芬芳的暗香,遗留下
期刊
火车上,她睡着了,我把衣服轻轻地盖在她身上。看着她慈祥安静的面容,皱纹未深,青丝未白,我忽然想把她搂在怀里,像疼爱我的孩子一样疼爱她,带她买好吃的,陪她看电影,哄她开心,她样样都肯听我的安排。忽然,她就睁开了眼睛,示意我不要脱下衣服,她不冷。  醒来的妈妈,又变成我的王,她再不需要我的照顾,就连我去售票点取票时,她也要紧跟着我。她接过我手里提着的所有东西,往我跟前挤,眼睛眨也不眨地盯着屏幕。她说要
期刊
年前母亲生了一场病。  母亲从没有住过院,这一次住了半个多月。头一个星期,母亲基本上糊糊涂涂,搞不清东西南北,身在何处。急性肠胃炎引发高烧,侄儿背着母亲半夜看急诊。母亲一直坚信她是穿着皮鞋到医院的,怪我们弄丢了她那双非常合脚的皮鞋,为此,父亲专门从家里拿来皮鞋让她看到,才放下心来。母亲舍不得扔东西,不管是旧物还是剩饭菜。  前年父亲生病,从濮阳转到郑州,做了两个大手术。我陪护的时候上街买东西,一个
期刊
母亲生于上世纪初,母亲说她只上过一天学,没学过“老”字,不会写“老”字,更不用说知道“老”字的含义。  不知道是啥原因,母亲一生说话用得最多的偏偏是这个“老”字,用得最多的地方也是在喊叫人名字时。我在姊妹六个中排行老五,上有哥哥姐姐,下有妹妹。在第一次记忆中,我和村里孩子出去玩,母亲饭做好了,看我没回来,就到村子找我,边找边拉着长长的话腔喊:“老——生!在哪里?快回来吃饭!”  当时我还小,也不在
期刊
父亲是个老兵,随大部队转业后扎根新疆兵团,对执行上级的命令有着近乎偏执的坚决。可是为了我,这个家里的“老幺”,父亲却有几次违背了自己的原则。  记得,1979年的秋天,我们刚从南台子煤矿整体搬迁回到团里的第一年,勤劳的军垦战士(当然也有尚未平反的“劳改犯”)很快就在一片戈壁滩上站稳了脚跟,把个曾经遍地风沙的荒芜之地侍弄得风生水起,当年就获得了大丰收。秋天到了,我跟着父亲去看场。说是晒场,其实就是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