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衡失当,过犹不及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wan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公开课过分的“浓妆艳抹”,把多媒体使用量作为评价标准,显然是与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初衷相违背的。本文就对多媒体的教学予以了反思。
  关键词:公开课;多媒体教学;脱离教材;程序僵化;内容固定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47 -01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越来越普及于中小学的课堂教学中,公开课、观摩课不用多媒体往往被视作是没档次,评优课不用多媒体则被预先淘汰,此类现象委实不鲜。但是,我认为如果使用失当,至少会造成一下弊端:
  (一)崇洋媚外,脱离书本
  以多媒体展示的公开课往往课件都是十分精美复杂的,采用FLAS动画技术,这显然非一般的语文教师能力所及。教师在备课时,艰难地寻找着电脑和书本的合理巧妙的切合点,有时就索性将上课时所要讲的内容全部搬入电脑,而书本就全然不顾了;学生眼睛得盯着屏幕,思维得跟着老师的操作而变化,语文课本便成为聋子的耳朵——摆设了。同时,教师有意识回归课本,最多也不过是课堂快要结束时,象征性的蜻蜓点水般的回归一下教材。学习脱离了书本,就好像生活脱离了大地,始终没有一种脚踏实地的感觉,有些学生一节课结束了,书本没有留下一丝痕迹,更有甚者,几乎没有翻开过,那么这也能称之为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吗?
  多媒体可谓图文并茂,声色俱全,确实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在多媒体教学的课堂上,学生便很少有兴趣、有时间来关注课文本身,去理解和体悟语言文字,留在学生知识库存里的是被教师“咀嚼过了的面包”。《新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教学必须“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而在这样的语文教学课堂内,没有和书本的亲密接触,学生哪有机会去诵读和体悟呢?
  (二)程序僵化,内容固定
  一个敢于在公开课使用的多媒体课件,它必定是经过执教者深思熟虑,再三权衡的,但这种深思熟虑也必将产出一个固定的程序,它体现的是教师上课前已有的教学思路、教学构思,教师在课堂里做的只是顺着这样的程序去操作、演示、教学,这样的教学很难说是尊重了学生的实际学习需要,很难说是自主的学习。另外,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旁逸出教师课件设计的问题,这时教师就必须调整多媒体课件,在公开课的课堂上,敢临时调整课件程序的老师实在是罕见的。
  同时,固定的教学程序还会造成学生思维的唯一性。教师上课的既定环节都被教师隐蔽地设计在课件中,其中设置的答案也是唯一而且不变的,教师只能一个劲地引导、启发学生向他的既定思路行进,因为答案已经隐藏在课件中,随着鼠标的摁动,它将无法回避的跳出,执教者即使对着那些有创意,有思想而又完全准确的答案认同到极点,也之能是口头的赞同和表扬,而不能形成文字让学生有更为深刻的印象,当摁鼠标代替了写粉笔字,时间是精简了,但问题也出现了。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唯一的答案扼杀了学生的个性,限制了学生的多元思维。而阅读的真相则是,对于同一文本的解读,每一个阅读者,因为个体知识、经验、个性的差异,会有不同的阅读感受、阅读取向,是鼓励和提倡个性的。
  (三)超大容量,踉跄追随
  多媒体教学备受青睐,不仅仅是因为它多方位、多感官的触发学生,还有一个就是超大容量。因为节省了粉笔板书的时间,有时因为有文字的具体展示,学生的笔记记录也就索性全免了,因此,“向课堂教学要质量”似乎已是多媒体教学的一个绝对优势,但是,事实真是如此吗?在某些公开课上,执教者为了体现课堂的高水平,高层次,在很快结束了书本教学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课外延伸知识的补充,演示文稿代替老师的讲解,老师一节课的时间里主要任务是不断地点击鼠标,用其事先设计的流程取代思维的发展轨迹,而学生只是在台下仰着脖子当观众。不管有没有来得及消化理解。因为在经过一段时间讨论后形成的答案已经准确无误的显示在屏幕上,如果再给学生很长时间去消化答案,或者说记录答案,从而形成长时间的沉默,似乎是“不好听”又“不好看”。于是,执教者总是很快的读过答案,又接着讲解。一节课下来,总是会有学生抱怨说:“什么笔记都没有记到!”因此,向课堂教学要质量,不能理解为“向课堂教学要容量”,这种简单粗暴的理解只能导致课堂教学的超大容量,学生的踉跄追随。
  公开课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深入的形象地理解知识,知识点是教学目标,多媒体和各种表演手段只是教学技术,我们应该是为教学目标而适当的使用教学技术,不能因为教学技术而忽视教学目。教学相长已是旧话,如今流行的是教师在公开课的磨炼中成长,用多媒体来体现教学。确实,多媒体教学是沙子,它能淘出金子。但多媒体教学不能是经过彩排的话剧,僵化的表演,让其多一些自然,多一些本真,多一些务实,万万不能因为技术的多样化而忽视了目标的达成度!
其他文献
摘 要:相对其他各学科来说,语文学科因其丰富的想象空间和人文内涵,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十分有利的。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既需要教师的主导,也需要学生的主体,只有师生共同的配合,才能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精神;能力培养  中国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50 -02    近年来,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成了教育界的焦点问题。学
摘 要:本文就新课程标准实施中高一学生化学成绩严重滑坡和分化现象展开了调查与分析,指出初高中化教学存在明显的断层,探讨了在知识体系、学习方法、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等方面需要衔接的点,以及搞好衔接教学所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衔接教学;迁移法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60 -02     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教材变化较大,中考
摘 要:高中语文学习中的过程性评价是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是衡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的状态及学习效果的一种方式。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评价;过程性评价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05 -01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语文教学评价应着眼于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改变以往只重视终结性评价的方式,要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过程性评价是
摘 要:学生的生命价值不断受到挑战与威胁,加强对学生生命教育意识培养已经迫在眉睫。作为一名班主任,我们该如何对学生加强生命教育,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而且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生命教育现状;应对策略;展望未来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57 -01   中小学生自杀事件的频发,在很大的程度上折射出当前的基础教育在对中小学生进行生
摘 要:面对课改就我们历史教学来讲,通过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学生能参与到历史教学过程中,主动探究历史问题,使学生从枯燥、沉闷的认知、记忆中走出来,充分发挥各自的才能与智慧,在历史学习的活动中既得到知识,也得到知识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字:研究性学习;学习方式;拿破仑;妇女地位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
摘 要:多样化的作业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体验、情感和信念,还有利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物学学习习惯和学习素养。  关健词:生活型作业;实践型作业;开放性型作业;实验型作业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52 -01   教师如果结合教材的内容,布置学生利用课外的有利条件和资源,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学生不仅会对课本上
摘 要:本文从通过教学资源、教学指导方面阐述了如何培养学生反思能力。  关键词:教学资源;反思能力;学习指导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61 -01     “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有时代特征的教育理念之一。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有效形式。  1.利用教学资源,启发反思 
华裔球员林书豪火了!   也许就在一周之前,不会有多少人关注林书豪这个名字,尽管这个毕业于哈佛大学的美裔华人已经在NBA摸爬滚打了近两个赛季。如今,再度提起林书豪这个名字,不了解NBA的人也在津津乐道于纽约尼克斯队的五连胜和林书豪从板凳球员一跃成为耀眼明星的传奇故事。   林书豪,美籍华人,祖籍浙江省平湖市,祖辈移居台湾彰化,林书豪的父亲林杰明和母亲是在上世纪70年代从台湾移民来美国的,在林书
摘 要:本文针对小学生的特点,就目前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令人困惑、担忧的问题,尝试对这些现状进行分析思考,探究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而进行有效教学,让诗韵香溢校园、经典润色人生。  关键词:小学古诗词有效教学;吟诵;意境;品味;积累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20-051-2  中国是诗的国度。古代诗词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是祖国语
摘 要:新课改的核心理念就是“以生为本,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传承民间文化,实施本真教育”是我校近年来结合学校的发展现状和素质教育、新课改的要求提出来的。笔者在文中对如何实施“本真教育”进行深入分析。  关键词:学校发展;民间文化;“本真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20-003-2  民间文化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对提高全民素质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