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公开课过分的“浓妆艳抹”,把多媒体使用量作为评价标准,显然是与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初衷相违背的。本文就对多媒体的教学予以了反思。
关键词:公开课;多媒体教学;脱离教材;程序僵化;内容固定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47 -01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越来越普及于中小学的课堂教学中,公开课、观摩课不用多媒体往往被视作是没档次,评优课不用多媒体则被预先淘汰,此类现象委实不鲜。但是,我认为如果使用失当,至少会造成一下弊端:
(一)崇洋媚外,脱离书本
以多媒体展示的公开课往往课件都是十分精美复杂的,采用FLAS动画技术,这显然非一般的语文教师能力所及。教师在备课时,艰难地寻找着电脑和书本的合理巧妙的切合点,有时就索性将上课时所要讲的内容全部搬入电脑,而书本就全然不顾了;学生眼睛得盯着屏幕,思维得跟着老师的操作而变化,语文课本便成为聋子的耳朵——摆设了。同时,教师有意识回归课本,最多也不过是课堂快要结束时,象征性的蜻蜓点水般的回归一下教材。学习脱离了书本,就好像生活脱离了大地,始终没有一种脚踏实地的感觉,有些学生一节课结束了,书本没有留下一丝痕迹,更有甚者,几乎没有翻开过,那么这也能称之为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吗?
多媒体可谓图文并茂,声色俱全,确实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在多媒体教学的课堂上,学生便很少有兴趣、有时间来关注课文本身,去理解和体悟语言文字,留在学生知识库存里的是被教师“咀嚼过了的面包”。《新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教学必须“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而在这样的语文教学课堂内,没有和书本的亲密接触,学生哪有机会去诵读和体悟呢?
(二)程序僵化,内容固定
一个敢于在公开课使用的多媒体课件,它必定是经过执教者深思熟虑,再三权衡的,但这种深思熟虑也必将产出一个固定的程序,它体现的是教师上课前已有的教学思路、教学构思,教师在课堂里做的只是顺着这样的程序去操作、演示、教学,这样的教学很难说是尊重了学生的实际学习需要,很难说是自主的学习。另外,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旁逸出教师课件设计的问题,这时教师就必须调整多媒体课件,在公开课的课堂上,敢临时调整课件程序的老师实在是罕见的。
同时,固定的教学程序还会造成学生思维的唯一性。教师上课的既定环节都被教师隐蔽地设计在课件中,其中设置的答案也是唯一而且不变的,教师只能一个劲地引导、启发学生向他的既定思路行进,因为答案已经隐藏在课件中,随着鼠标的摁动,它将无法回避的跳出,执教者即使对着那些有创意,有思想而又完全准确的答案认同到极点,也之能是口头的赞同和表扬,而不能形成文字让学生有更为深刻的印象,当摁鼠标代替了写粉笔字,时间是精简了,但问题也出现了。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唯一的答案扼杀了学生的个性,限制了学生的多元思维。而阅读的真相则是,对于同一文本的解读,每一个阅读者,因为个体知识、经验、个性的差异,会有不同的阅读感受、阅读取向,是鼓励和提倡个性的。
(三)超大容量,踉跄追随
多媒体教学备受青睐,不仅仅是因为它多方位、多感官的触发学生,还有一个就是超大容量。因为节省了粉笔板书的时间,有时因为有文字的具体展示,学生的笔记记录也就索性全免了,因此,“向课堂教学要质量”似乎已是多媒体教学的一个绝对优势,但是,事实真是如此吗?在某些公开课上,执教者为了体现课堂的高水平,高层次,在很快结束了书本教学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课外延伸知识的补充,演示文稿代替老师的讲解,老师一节课的时间里主要任务是不断地点击鼠标,用其事先设计的流程取代思维的发展轨迹,而学生只是在台下仰着脖子当观众。不管有没有来得及消化理解。因为在经过一段时间讨论后形成的答案已经准确无误的显示在屏幕上,如果再给学生很长时间去消化答案,或者说记录答案,从而形成长时间的沉默,似乎是“不好听”又“不好看”。于是,执教者总是很快的读过答案,又接着讲解。一节课下来,总是会有学生抱怨说:“什么笔记都没有记到!”因此,向课堂教学要质量,不能理解为“向课堂教学要容量”,这种简单粗暴的理解只能导致课堂教学的超大容量,学生的踉跄追随。
公开课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深入的形象地理解知识,知识点是教学目标,多媒体和各种表演手段只是教学技术,我们应该是为教学目标而适当的使用教学技术,不能因为教学技术而忽视教学目。教学相长已是旧话,如今流行的是教师在公开课的磨炼中成长,用多媒体来体现教学。确实,多媒体教学是沙子,它能淘出金子。但多媒体教学不能是经过彩排的话剧,僵化的表演,让其多一些自然,多一些本真,多一些务实,万万不能因为技术的多样化而忽视了目标的达成度!
公开课过分的“浓妆艳抹”,把多媒体使用量作为评价标准,显然是与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初衷相违背的。本文就对多媒体的教学予以了反思。
关键词:公开课;多媒体教学;脱离教材;程序僵化;内容固定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47 -01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越来越普及于中小学的课堂教学中,公开课、观摩课不用多媒体往往被视作是没档次,评优课不用多媒体则被预先淘汰,此类现象委实不鲜。但是,我认为如果使用失当,至少会造成一下弊端:
(一)崇洋媚外,脱离书本
以多媒体展示的公开课往往课件都是十分精美复杂的,采用FLAS动画技术,这显然非一般的语文教师能力所及。教师在备课时,艰难地寻找着电脑和书本的合理巧妙的切合点,有时就索性将上课时所要讲的内容全部搬入电脑,而书本就全然不顾了;学生眼睛得盯着屏幕,思维得跟着老师的操作而变化,语文课本便成为聋子的耳朵——摆设了。同时,教师有意识回归课本,最多也不过是课堂快要结束时,象征性的蜻蜓点水般的回归一下教材。学习脱离了书本,就好像生活脱离了大地,始终没有一种脚踏实地的感觉,有些学生一节课结束了,书本没有留下一丝痕迹,更有甚者,几乎没有翻开过,那么这也能称之为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吗?
多媒体可谓图文并茂,声色俱全,确实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在多媒体教学的课堂上,学生便很少有兴趣、有时间来关注课文本身,去理解和体悟语言文字,留在学生知识库存里的是被教师“咀嚼过了的面包”。《新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教学必须“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而在这样的语文教学课堂内,没有和书本的亲密接触,学生哪有机会去诵读和体悟呢?
(二)程序僵化,内容固定
一个敢于在公开课使用的多媒体课件,它必定是经过执教者深思熟虑,再三权衡的,但这种深思熟虑也必将产出一个固定的程序,它体现的是教师上课前已有的教学思路、教学构思,教师在课堂里做的只是顺着这样的程序去操作、演示、教学,这样的教学很难说是尊重了学生的实际学习需要,很难说是自主的学习。另外,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旁逸出教师课件设计的问题,这时教师就必须调整多媒体课件,在公开课的课堂上,敢临时调整课件程序的老师实在是罕见的。
同时,固定的教学程序还会造成学生思维的唯一性。教师上课的既定环节都被教师隐蔽地设计在课件中,其中设置的答案也是唯一而且不变的,教师只能一个劲地引导、启发学生向他的既定思路行进,因为答案已经隐藏在课件中,随着鼠标的摁动,它将无法回避的跳出,执教者即使对着那些有创意,有思想而又完全准确的答案认同到极点,也之能是口头的赞同和表扬,而不能形成文字让学生有更为深刻的印象,当摁鼠标代替了写粉笔字,时间是精简了,但问题也出现了。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唯一的答案扼杀了学生的个性,限制了学生的多元思维。而阅读的真相则是,对于同一文本的解读,每一个阅读者,因为个体知识、经验、个性的差异,会有不同的阅读感受、阅读取向,是鼓励和提倡个性的。
(三)超大容量,踉跄追随
多媒体教学备受青睐,不仅仅是因为它多方位、多感官的触发学生,还有一个就是超大容量。因为节省了粉笔板书的时间,有时因为有文字的具体展示,学生的笔记记录也就索性全免了,因此,“向课堂教学要质量”似乎已是多媒体教学的一个绝对优势,但是,事实真是如此吗?在某些公开课上,执教者为了体现课堂的高水平,高层次,在很快结束了书本教学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课外延伸知识的补充,演示文稿代替老师的讲解,老师一节课的时间里主要任务是不断地点击鼠标,用其事先设计的流程取代思维的发展轨迹,而学生只是在台下仰着脖子当观众。不管有没有来得及消化理解。因为在经过一段时间讨论后形成的答案已经准确无误的显示在屏幕上,如果再给学生很长时间去消化答案,或者说记录答案,从而形成长时间的沉默,似乎是“不好听”又“不好看”。于是,执教者总是很快的读过答案,又接着讲解。一节课下来,总是会有学生抱怨说:“什么笔记都没有记到!”因此,向课堂教学要质量,不能理解为“向课堂教学要容量”,这种简单粗暴的理解只能导致课堂教学的超大容量,学生的踉跄追随。
公开课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深入的形象地理解知识,知识点是教学目标,多媒体和各种表演手段只是教学技术,我们应该是为教学目标而适当的使用教学技术,不能因为教学技术而忽视教学目。教学相长已是旧话,如今流行的是教师在公开课的磨炼中成长,用多媒体来体现教学。确实,多媒体教学是沙子,它能淘出金子。但多媒体教学不能是经过彩排的话剧,僵化的表演,让其多一些自然,多一些本真,多一些务实,万万不能因为技术的多样化而忽视了目标的达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