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的扁担》(第二课时)教学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ilor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课前谈话:表演读儿歌《扁担扁担》
  (师生合作读儿歌,并做相应动作。)
  扁担扁担弯弯,挑呀挑着担担,
  嘿哟嘿哟上山,呼哧呼哧直喘。
  二、听写词语,引出“扁担”
  师: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第16课。(指板书)
  生:(齐)朱德的扁担。
  师:课文中共出现8个生字。你们都记住了吗?
  生:记住了。
  师:口说无凭,我来检查一下。请拿出笔,准备听写。注意写字姿势,姿势正确的同学,老师会轻轻地拍拍你的背。开始。
  (师读,生听写。)
  扁担 战士 红军 同志 队伍 怎样
  师:被老师拍到后背的小朋友举手。(共有18个小朋友举手)这些小朋友的写字姿势非常棒。其余的要向他们学习。我们一起抬头看大屏幕。(出示6个词语)请你和大屏幕上的词语校对一下,你写对了吗?如果有错的,请在那个词语的旁边打上一个三角,再认真地改正。(大约有十来个小朋友出错,集中在“怎样”这个词语上,师再次指导“怎”字的书写。)
  师:为什么一根小小的扁担(指着听写纸:扁担),就让红军战士(指着听写纸:红军战士)那么敬爱(板书:敬爱)我们的朱德同志(指着听写纸:同志)呢?这到底是一根怎样(指着听写纸:怎样)的扁担?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三、了解背景,关注“扁担”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能告诉我,这个故事发生在哪里?
  生:井冈山。
  师:瞧,这就是井冈山。(出示井冈山风景图)井冈山方圆五百里都是高山,地势险要。我们再一起读读这个名字。
  生:(齐)井冈山。
  师:(出示会师图)1927年,咱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带着一支队伍上了井冈山,在这里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革命根据地。1928年,朱德同志带着另一支队伍也上了井冈山。这两支队伍会合在一起,就是课文第1小节的一个词。什么词?
  生:(齐)“会师”。
  师:真聪明。“会”就是相会的意思,在这里,“师”就表示队伍的意思。两支队伍聚集在井冈山上,就叫“会师”。会师以后,人数就——
  生:(齐)变多了。
  师:咱们红军的力量就——
  生:(齐)变大了。
  师:你看看图上,大家的心情怎么样?
  生1:很开心。
  师:你从哪里看出他们开心的?
  生:因为很多人都很威武地站起来。
  师:哦,她說了一个词——威武。老师换一下,很多人精神振奋地站在那里。还有谁来补充?
  生:他们脸上带着笑容。
  师:你关注到了他们的表情。
  微笑是内心高兴的一种表达方式。
  生:他们的手紧紧地握在一
  起,能见面,他们很开心。
  师:这个动作找得好。握手是会面的一个标志性动作。你们看,毛主席和朱德同志的手紧紧握在一起,太激动了。你能不能用激动的感觉读好第1小节的这句话?(出示第1小节片段,一生读。)
  师:读得很流利。但是在读到会师的时候不够激动。谁再来?
  (另一生读。声音往上扬,突出了“会师”。)
  师:你们听出激动了吗?声音都往上扬了。咱们一起来试试。
  (生齐读)
  师:请大家来看一下这一组词,(出示:军队 红军 军长)看谁接得最快。会合后,毛主席就把这两支——
  生:(齐)军队。
  师:组合在一起,命名为——
  生:(齐)红军。
  师:当时,朱德同志就任这支队伍的最高长官,也就是——
  生:(齐)军长。
  师:就在这会师的时刻,咱们的红军在——(出示课文第1小节片段)
  生:(齐)山上。
  师:山下不远处就是——
  生:(齐)敌人。
  师:敌人是来给我们祝贺的吗?
  生:不是。
  师:那他们是来干什么的?
  生:他们是来偷袭的。
  生:他们是来干坏事的。(生笑)
  师:你看出来了。
  生:他们要把这个根据地变成自己的。
  师:有道理。
  生:他们是来踢馆的。(生笑)
  师: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词。敌人就是来搞破坏的,不想把这个根据地留给咱们的红军。可是奇怪的是,红军战士不扛枪和敌人打仗,反而拿起了扁担,这是去干什么呀?
  生:(齐)挑粮。
  师:请你到第2小节中找一找,找到原因就读给你的同桌听。
  (生自由朗读。师巡视。)
  师:红军战士为什么要去挑粮?
  生:因为井冈山上生产的粮食不多。
  师:所以——
  生:所以他们要去茅坪挑粮。
  师:你们有没有找到这句话?
  生:有。
  师:(出示第2小节片段)生产粮食不多,你读到这里,担心吗?
  生:担心。
  师:读了这段资料,你会更担心。(出示当时的背景资料)你们为红军战士担心什么?
  生:我担心他们有可能会饿死。
  生:我担心他们被累死。
  师:为什么会累死?
  生:他们要准备打仗,还要辛辛苦苦地去挑粮食,那不就得累死了嘛。
  师:对呀,打仗、挑粮两头都要兼顾。
  生:没有粮食下肚,就没有力气打仗。
  生:我还有一个担心,就是他们去挑粮的时候,敌人来偷袭,怎么办?
  师:对呀,在挑粮的过程当中,也会有危险。(竖大拇指)人是铁,饭是钢。没有粮食,吃不饱肚子,红军怎么去跟敌人打仗?难怪他们需要去挑粮。(出示第1、2小节片段,生齐读。)   四、情境朗读,凸显“扁担”
  师:瞧,挑粮大军来了!(出示朱德和红军挑粮的插图)打头的就是咱们熟悉的——
  生:(齐)朱德同志。
  师:你看看他的打扮,你有什么发现?
  生:他戴着草帽。
  师:这个有点像草帽,但其实不是。这叫斗笠。(出示词卡:戴着斗笠)看它的名字,你知道斗笠是用什么做的吗?
  生:用竹子做的。
  師:对,用竹子编织的帽子,就叫——
  生:斗笠。
  师:草编织的那叫草帽。斗笠比草帽更重,更结实。不仅能挡太阳,还能防雨,防风。所以红军挑粮的时候,朱德同志就戴着斗笠。你们看看“戴着斗笠”的这个“戴”字,笔画特别多。人身上的物件、饰品一般用这个字。比如说,夏天我们戴着(手指头顶)——
  生:(齐)太阳帽。
  师:爱美的妈妈脖子上戴着——
  生:(齐)项链。
  师:光荣的少先队员戴着——
  生:(齐)红领巾。
  师:这些身上的配饰都用这个“戴”,明白了吗?你还有什么发现?
  生:穿着草鞋。
  师:草鞋有你的鞋子结实吗?
  生:没有。
  师:你看,他还挑着——
  生:粮食。
  师:这是一担怎样的粮食?
  生:满满的粮食。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我看见他的筐里面全是黄色的。
  师:全是黄色的。他用了一个“全”字,表示很满。还有谁的说法和他不一样?
  生:他的担子里面的小麦都已经漫出来了。
  师:他用了一个新的动词——漫。这个字用得特别准。这担粮食特别满。据说当时这样两担粮食加起来约有100多斤,相当于咱们班的小朋友背上十五六个书包。你觉得怎么样啊?
  生:很累。
  师:让我们一起带着累和辛苦的感觉读好这句话。(出示: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生齐读。)
  师:是啊,小朋友们观察得真仔细。请你把书翻到课后练习,记住你们的发现,完成课后第2个练习。
  (生完成练习,师巡视指导。)
  师:大家都完成了。这就是咱们挑粮大军的领头人朱德同志的打扮。戴着——
  生:斗笠。
  师:穿着——
  生:草鞋。
  师:挑起——
  生:粮食。
  师:你们看,他的打扮和后面的红军战士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生:没有变化。
  生:他们都戴着斗笠,挑着粮食。
  师:对啊,咱们的朱德同志和战士一样戴着斗笠,穿着草鞋,箩筐里的粮食和战士一样满。(板书:以身作则)这样以身作则的好领导,你们敬爱他吗?
  生:(齐)敬爱。
  师:你们再仔细地看看这幅图。请你往远处看,你在图上还看到了什么?
  生:几座高山。
  师:朱德同志和战士们翻山越岭去挑粮的这条山路,是一条怎样的路?
  (生读课文第2小节)
  师:谁来告诉我,这是一条怎样的路?
  生:这条路山高路陡,非常难走。
  师:这是一条又高又陡,非常难走的路。大家一起来想想看,这样的山叫不叫作“陡”?(师用手臂作演示,手臂伸直放平。学生指挥老师把手臂竖起。)
  师:你们为什么都觉得这样的山陡?
  生:因为越直的山越陡,脚下特别容易打滑。
  师:对呀。有可能走一步还会滑下去两步。越直的山就越陡,而且这座山有1300多米,相当于小朋友要爬400层楼梯!这条路难走吗?
  生:难走!
  师:可怕的是,这条路不仅高和陡,它还怎么样?再到课文中去找一找。
  生:有五六十里。
  师:这条路怎么样?
  生:很长很长。
  师:你读懂了五六十里。来回五六十里,那就是在你们的操场上跑200多圈。累不累?
  生:累。
  师:难不难?
  生:难。
  师:大家想象一下朱德同志和红军战士挑着100多斤的粮食,走在这样的路上,他们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
  生:在路上可能会经常滑倒。
  师:难。
  生:有可能被敌人发现。
  师:还有可能遇到偷袭,难!
  生:还可能会在爬山的时候,踩到一块石头滑下去,粮食都翻了。
  师:他特别提到了粮食。如果粮食翻了,红军怎么做?
  生:赶紧把粮食捡到筐里。
  师:先捡粮食,看来在战士的心里,粮食最重要,比自己还要重要。
  生:他们穿的是草鞋的话,脚
  很容易被石子磨破,会流很多血。
  师:草鞋不结实,难!太难了!我们再来读这句话。一定能读出艰难。(出示)
  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
  (生齐读)
  师:这样的路不是走一天,而是常常要走。可是你们看朱德和红军战士的脸上——
  生:带着笑容。
  师:他们害怕困难吗?
  生:不怕。
  师:他们有人想逃避吗?
  生:没有。
  师:每次遇到这样的任务,课文中说他们都怎么样?
  生:争着去。
  师:争着去。是啊,朱德同志和红军战士不怕困难,不畏艰险。(板书:不畏艰险)让我们微笑着读这句话。
  (生齐读)
  师:这样的朱德同志你敬爱   他吗?
  生:敬爱。
  师:朱德同志的辛苦还远远不止这些。我们接着往下看。(出示第3小节片段)白天他——(生接:挑粮上山),晚上他还要——(生接: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当他工作完毕,抬头一看,公鸡叫了,天要亮了。
  第二天白天,他——(生接:挑粮上山),晚上他依然是——(生接: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
  第三天他又是——(生接完整的句子)朱德同志这样日复一日,夜复一夜,他有休息吗?
  生:没有。
  师:当你在第四天的早晨看到朱德同志,挑着扁担又要去挑粮了,你就在他身边,你就是那个红军战士,你心里怎么想?
  生:想劝他不要去挑。
  师:你会怎么劝?
  生:朱德首长,您早晨要挑粮,晚上还要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样打敌人,您太忙了。您就不要去挑了。
  师:还有别的战士来劝吗?
  生:朱德同志,您晚上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白天还要挑粮,累坏了怎么办?我来帮您研究地图吧。(众人大笑)
  师:累坏了怎么办?你想主动帮忙啊!
  生:朱德同志,您的身體不是您自己的,是我们大家的呀。您日复一日,都没有休息,您的身体怎么吃得消啊!还是不要去挑了,我们帮您挑。
  师:你真会劝。战士们看在眼里,疼在心里。这就是课文中一个词语——(出示词卡:心疼)
  生:心疼。
  师:读好这个词语。
  (生齐读)
  师:不过,咱们的朱德同志不听劝呀。于是有个聪明的战士,就把朱德的扁担给藏了起来。没有扁担,看你怎么挑粮!这时朱德同志是怎么做的?(出示第3小节片段)
  (生齐读)
  师:朱德同志这样做,你们想到了吗?
  生:没想到。
  师:没想到对不对?这就是课文中的哪个词语啊?
  生:“不料”。
  师:出乎所有人的意料。那你们说说朱德同志为什么要这样做,他是怎么想的?
  生:因为他想去挑粮。
  师:最朴素的想法,要去挑粮。
  生:因为他想和战士们一起挑,多一个人,就多一担粮食。
  师:说得多好啊。多一个人就多一份力量。在储备粮食的道路上,朱德同志不愿意浪费每一个人的力量。那随便找根新扁担不就可以了吗?干吗还要在上面写上五个字呢?
  生:这样的话,别人把他的扁担藏起来,他就能很快找到了。
  师:有道理。
  生:写上了“朱德的扁担”五个字,这根扁担就属于他了。他是要告诉大家,你们不要藏了,我是一定要去挑的。
  师:朱德同志非常明确,不管你们怎么做,不管你们怎么劝,不管你们怎么藏,我一定要去——
  生:(大声齐说)挑粮。
  师:就在他们藏起扁担的第二天,大家出去挑粮。所有的战士都惊喜地发现,朱德同志他——
  (再次出示上句话,生齐读。)
  师:只不过这一根扁担和他原来的扁担不一样了。这根扁担上写了五个大字,就是——(生接:朱德的扁担)。战士们看到朱德同志又出现在挑粮队伍的最前面,你们心情怎么样?
  生:惊讶。
  生:是惊喜。
  师:换得好。
  生:跟得到了礼物似的,很激动。
  生:(神情很激动)我可能会叫起来,这样的好首长,我愿意跟着他一起挑粮食,一直走下去。
  师:大家都被感动了。从此以后,战士们再也不藏朱德同志的扁担了。大家越发敬爱——(生接:朱德同志),因为朱德同志和所有的红军战士一样吃一样的苦、受一样的累,但是他却觉得很快乐、很高兴。他就是红军战士心目中那个与大家同甘共苦的朱德同志。(板书:同甘共苦)
  五、布置作业,铭记“扁担”
  师:课文到这儿就学完了。同学们,以后当你再看到“朱德的扁担”这五个字的时候,你的眼前是不是就浮现出了这幅画面?
  生:是。
  师:你就想起朱德同志曾经在那个艰苦的岁月里,他——
  生:(齐背)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
  师:想起了和这样的好首长在一起,我们的心里又是激动,又是踏实,因为他是一个——(生接:以身作则、不畏艰险、同甘共苦)的好军长!你们会忘掉这个故事吗?
  生:不会。
  师:你们会忘记这根扁担的主人吗?
  生:不会。
  师:那你告诉我,扁担的主人叫——(生接:朱德)。是呀,直到今天,这根做了记号的扁担还珍藏在中国军事博物馆里。现在你们都知道了这根扁担的来历,下一次你们再去这个博物馆,请你把这个故事告诉你的爸爸妈妈以及周围的人。让他们也一起分享这个令你感动的故事,好吗?下课。
  (作者单位:江苏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责任编辑 杨 伟
其他文献
教学目标:  1.通过联系生活、字理识字、扩词等多种方式认识“沿、答”等9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哪”,会写“讲、观”等8个字。会写“坐井观天、井沿”等7个词语。  2.分角色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故事中蕴含的道理:认识事物,看待问题,站得高才能看得全面。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老师今天带着两个小伙伴来到了咱们的课堂上,它们
2011年版课标在“关于识字、写字与汉语拼音教学”建议部分,明确提出“低年级阶段学生‘会认’与‘会写’的字量要求有所不同。在教学过程中要‘多认少写’,要求学生会认的字不一定同时要求会写”。然而,在我听过的所有低年级的课中,难寻落实这一“教学建议”的课例。教学时,总是“认”“写”不分,一种学法(“你是怎么记住这些字的”)、一个模式。  一、识字教学存在的问题  汉字是表意文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体。
温儒敏先生指出,“语文课怎样才算成功?一定要延伸到课外阅读,让学生养成读书的生活方式。”那么,如何利用节选改编自名著的课文,引发学生阅读名著整本书的兴趣呢?下面笔者就以苏教版六年级节选课文《三打白骨精》导读《西游记》的教学实践为例,谈谈整本书导读的教学探索。  一、整本书导读课的目标考量  要发挥改编自经典作品课文的教学价值,首先要跳出“用课文,还是用原文”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站在更高的层面上去统
活动目标:  1.自主阅读提供的“阅读材料”,感受汉字的趣味,产生对汉字的热爱之情。  2.围绕主题“汉字真有趣”制订活动计划。  3.根据活动计划,通过多种渠道搜集资  料,并能对所获取资料进行筛选与整理。  4.围绕主题,开展一次猜字谜活动,办一次趣味汉字交流会,培养学生的沟通与协调能力、组织与表达能力。  活动过程:  板块一 借助“阅读材料”,激发兴趣,  打开思路  一、激趣导入,引出
教学目标:  1.说话时,能使用恰当的语气,表达得当,能让听的人感到舒服。  2.懂得在不同的情境中使用不同的语气。  3.能通过沟通,礼貌用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 故事导入说体会  1.同学们,上课前,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小故事,要认真听。  师播放故事音频:  小白兔辛辛苦苦地在地里收了一筐胡萝卜,高高兴兴地往家运。半路上,它碰到了躺在草地上晒
在教学一上统编本教材时,笔者遇到了以下两个问题,虽然不是教学重点,但却是实际教学中不可回避的问题,现将具体分析与大家分享。  一、“iɑn”的读法  教学前鼻韵母“ɑn”,当我们遇到三拼音节jiɑn里的“iɑn”,到底应该将其读成“衣——安”,还是读成“烟”呢?若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三拼音节的拼读原则是“声轻介快韵母响”,如“j-i-ɑn”,很明显会读成前者的发音。对于这种读法,许多一年级的学生都
教学目标:  1.能梳理总结摘抄的基本方  法,形成主动积累语言的意识。  2.能感受“得”的用法并仿写  句子。  3.能初步了解“用前面结尾的词语或句子作下文的开头”的语言现象,尝试续说这样的句子。  4.能了解撇和捺要舒展的书  写要点,写好8个带有撇捺笔画的字。  5.朗读、背诵古诗《采莲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引言激趣。  同学们好!你们看过《西游记》吗?你
摘 要为了适应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求,提出了在开放式教育城域网平台上,架构基于IP的软件视频会议系统的设计目标,分别论述了网络平台、协议选择、会议安全、音视频质量保障等实现方法,并成功实现了一个多点双向式的纯软件视频会议系统。  关键词 视频会议软件;TCP/IP协议;教育城域网  中图分类号:TP39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489X(2007)10-0070-03  Desi
两个孩子刚刚还很要好,一下课,为了一点微不足道的小事,“反目成仇”,甚至“拳打脚踢”。当你想去劝说时,他们却又和好了,比原来还亲密。这就是孩子,这就是孩子的生活。情绪左右行为,喜怒无常,甚是可爱。也因此,孩子的作文往往是情绪化的,儿童写作本质上是一种情绪写作。情绪化可以是快乐、兴奋、感动;可以是委屈、痛苦、挣扎。这就是儿童心底最原始的表达冲动,可以是正能量,也要允许所谓的负能量。  一、解开心灵的
指向儿童成长发展的主题阅读,与儿童小学六年的生命成长相链接,整体按照启程—知行—修远三个学段,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使学生的整本书阅读成为一种与生命成长链接的可持续行为。除精神价值外,基于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策略和思维发展等目标开展整本书教学,打通教学要素点和能力提升点,发掘整本书的教学价值,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在知识获得、能力提升、策略习得、思维发展的交互中实现精神价值的增长。  小学高年级是学生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