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概括是高中历史五大核心素养之核心能力——历史解释的基础,是帮助我们明确历史解释对象——史料的首要工作。史料是“作者”提示给“历史解释者”的宝贵的馈赠,通过对史料的解讀与概括,我们才知道要解释什么。因此,概括是高中历史思维能力的基础,概括水平是衡量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等级的指标,高中历史教科书其实就是对历史解释对象进行的高度概括。
概括能力是高考必考能力目标。以2018年全国Ⅰ卷文综历史试题为例,主观题中明确以“概括”为行为动词的有2处(41题第1问、42题),以类同概括的“说明”为行为动词的考查有7处(41题第1、3问,45题第1问,46题第1、2问,47题第1、2问),而所有选择题都需经历“高度概括”题干信息的思维过程。因此,概括能力是学生是否成功运用高考各种能力的关键,也是历史思维速度、灵活迁移程度、广度、深度及创造程度等思维品质的基础。
全国卷高考历史素以阅读量大、信息量大著称,选择题更凸显新问题、新情境。而学生汉语语法知识储备不足,这就导致很多学生面对复杂艰深的史料信息时手足无措,难以精准概括材料主旨,最终影响考场发挥。为突破这一难关,笔者提炼出三步概括法。
第一步概括:读题干,找八贤;据八贤,回考点。
“八贤”之说出于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八位顾问》,指的是何事、何故、何人、何如、何时、何地、何去、几何这八位“顾问”。笔者将其化为历史“八贤”(历史八要素)——何时、何地、何人(人物、主体)、何事、何域(领域)、何故(原因、背景、目的)、何法(过程、内容、措施等)、如何(结果、影响)。在高考历史选择题训练中,笔者都会提醒学生“看到题干,首找八贤,找到八贤,必回考点”。这样,就可以完成第一步概括任务。
第二步概括:据考点,题型现;据题型,概关键。
“八贤”并不都是关键信息,还需“判题型,概关键”。笔者把高考历史选择题分为两大类:基础概括型与概括比较型(比较其实是两个基础概括题的叠加,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概括),基于此,又可以细分为十类七法(见下表)。通过第二步概括,关键信息挖掘到位,审题就不会跑偏了。
第三步概括:据关键,来正选;正选毕,排除余。
概括不是历史信息的简单再现或全部要列,而是将其与正选项形成完整的逻辑。所以关键信息挖掘到位后,“据关键,来正选”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但其他干扰项也经常会困扰学生,故还需使用排除法才能确保万无一失。为了帮助学生有效排除干扰项,笔者整理了选择题的五原则、五宗罪、五对策:
第一原则是“针对性”,对策是“问啥找啥,有啥选啥——选与材料信息吻合度最高选项”,以此避免“主观臆断想当然”;第二原则是“准确性”,对策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明晰考点,夯实基础史实中的核心概念与结论”,以此避免“基础不牢一团乱”;第三原则是“包容性”,对策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选最能包含材料所有信息的选项”,以此避免“断章取义太片面”;第四原则是“最佳性”,对策是“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选最能反映题目倾向的选项”,以此避免“倾向不明无重点”;第五原则是“深刻性”,对策是“由表及里,透象析质——选最能反映本质与规律的选项”,以此避免“浮于表面根底浅”。
现列举2018全国Ⅰ卷文综部分题型加以诠释:
例1:《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 )
A. 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 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 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 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解析:
第一步概括:读题干,找八贤(《墨子》、“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机械制造);据八贤,回考点(百家争鸣——墨子的科学思想)。
第二步概括:据考点,题型现(并列关系概括型——累加法);据题型,概关键(《墨子》一书汇集了当时数学、物理学方面的许多成就)。
第三步概括:据关键,来正选(当时的数学、物理学成就是对当时社会生产的研究和总结,且墨子是当时平民阶层的代表——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符合针对性、准确性原则——C为正确选项);正选毕,排除余(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材料无法体现——违背针对性原则;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完整”高于材料信息——违背针对性原则;D体现贵族阶层的旨趣——违背了准确性原则)。
例2:古代雅典的梭伦在诗中写道:“作恶的人每每致富,而好人往往贫穷;但是,我们不愿意把我们的道德和他们的财富交换,因为道德是永远存在的,而财富每天在更换主人。”据此可知,梭伦( )
A. 反对奴隶制度
B. 主张权利平等
C. 抨击贫富差别
D. 具有人文精神
解析:
第一步概括:八贤(古代雅典、梭伦、道德、财富)——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梭伦的人文精神)。
第二步概括:题型(基础概括题之转折因果关系——摘录法 缕析法)——关键(梭伦认为道德重于财富,道德是永存的)。
第三步概括:正选(梭伦认为道德重于财富,道德是永存的——说明重视人的道德品行——体现人文精神——D为正确选项)——排除(A反对奴隶制度——材料主要强调的是道德与财富地位,未提及奴隶制度,且根据所学,梭伦并不反对奴隶制度——违背针对性、准确性原则;B主张权利平等——同上,材料未提及,且梭伦推行财产等级制——违背针对性、准确性原则;C抨击贫富差距——材料强调的是财富不及道德重要,并未因此而抨击贫富差距——断章取义 主观臆断——违背针对性原则)。
当然,上述选择题概括技巧的总结,不是穷尽式的列举,只是给学生在做题时提供一些思路和思考的方向。概括的过程,就是一个模拟再现“作者”(或者高考出卷者)思维的过程,只有遵循正确的路径,才能真正认识与把握“作者”的本意与真意,逐渐实现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和生成,从而真正实现学生高中历史核心素养的落地与养成。
责任编辑 黄铭钊
概括能力是高考必考能力目标。以2018年全国Ⅰ卷文综历史试题为例,主观题中明确以“概括”为行为动词的有2处(41题第1问、42题),以类同概括的“说明”为行为动词的考查有7处(41题第1、3问,45题第1问,46题第1、2问,47题第1、2问),而所有选择题都需经历“高度概括”题干信息的思维过程。因此,概括能力是学生是否成功运用高考各种能力的关键,也是历史思维速度、灵活迁移程度、广度、深度及创造程度等思维品质的基础。
全国卷高考历史素以阅读量大、信息量大著称,选择题更凸显新问题、新情境。而学生汉语语法知识储备不足,这就导致很多学生面对复杂艰深的史料信息时手足无措,难以精准概括材料主旨,最终影响考场发挥。为突破这一难关,笔者提炼出三步概括法。
第一步概括:读题干,找八贤;据八贤,回考点。
“八贤”之说出于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八位顾问》,指的是何事、何故、何人、何如、何时、何地、何去、几何这八位“顾问”。笔者将其化为历史“八贤”(历史八要素)——何时、何地、何人(人物、主体)、何事、何域(领域)、何故(原因、背景、目的)、何法(过程、内容、措施等)、如何(结果、影响)。在高考历史选择题训练中,笔者都会提醒学生“看到题干,首找八贤,找到八贤,必回考点”。这样,就可以完成第一步概括任务。
第二步概括:据考点,题型现;据题型,概关键。
“八贤”并不都是关键信息,还需“判题型,概关键”。笔者把高考历史选择题分为两大类:基础概括型与概括比较型(比较其实是两个基础概括题的叠加,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概括),基于此,又可以细分为十类七法(见下表)。通过第二步概括,关键信息挖掘到位,审题就不会跑偏了。
第三步概括:据关键,来正选;正选毕,排除余。
概括不是历史信息的简单再现或全部要列,而是将其与正选项形成完整的逻辑。所以关键信息挖掘到位后,“据关键,来正选”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但其他干扰项也经常会困扰学生,故还需使用排除法才能确保万无一失。为了帮助学生有效排除干扰项,笔者整理了选择题的五原则、五宗罪、五对策:
第一原则是“针对性”,对策是“问啥找啥,有啥选啥——选与材料信息吻合度最高选项”,以此避免“主观臆断想当然”;第二原则是“准确性”,对策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明晰考点,夯实基础史实中的核心概念与结论”,以此避免“基础不牢一团乱”;第三原则是“包容性”,对策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选最能包含材料所有信息的选项”,以此避免“断章取义太片面”;第四原则是“最佳性”,对策是“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选最能反映题目倾向的选项”,以此避免“倾向不明无重点”;第五原则是“深刻性”,对策是“由表及里,透象析质——选最能反映本质与规律的选项”,以此避免“浮于表面根底浅”。
现列举2018全国Ⅰ卷文综部分题型加以诠释:
例1:《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 )
A. 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 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 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 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解析:
第一步概括:读题干,找八贤(《墨子》、“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机械制造);据八贤,回考点(百家争鸣——墨子的科学思想)。
第二步概括:据考点,题型现(并列关系概括型——累加法);据题型,概关键(《墨子》一书汇集了当时数学、物理学方面的许多成就)。
第三步概括:据关键,来正选(当时的数学、物理学成就是对当时社会生产的研究和总结,且墨子是当时平民阶层的代表——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符合针对性、准确性原则——C为正确选项);正选毕,排除余(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材料无法体现——违背针对性原则;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完整”高于材料信息——违背针对性原则;D体现贵族阶层的旨趣——违背了准确性原则)。
例2:古代雅典的梭伦在诗中写道:“作恶的人每每致富,而好人往往贫穷;但是,我们不愿意把我们的道德和他们的财富交换,因为道德是永远存在的,而财富每天在更换主人。”据此可知,梭伦( )
A. 反对奴隶制度
B. 主张权利平等
C. 抨击贫富差别
D. 具有人文精神
解析:
第一步概括:八贤(古代雅典、梭伦、道德、财富)——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梭伦的人文精神)。
第二步概括:题型(基础概括题之转折因果关系——摘录法 缕析法)——关键(梭伦认为道德重于财富,道德是永存的)。
第三步概括:正选(梭伦认为道德重于财富,道德是永存的——说明重视人的道德品行——体现人文精神——D为正确选项)——排除(A反对奴隶制度——材料主要强调的是道德与财富地位,未提及奴隶制度,且根据所学,梭伦并不反对奴隶制度——违背针对性、准确性原则;B主张权利平等——同上,材料未提及,且梭伦推行财产等级制——违背针对性、准确性原则;C抨击贫富差距——材料强调的是财富不及道德重要,并未因此而抨击贫富差距——断章取义 主观臆断——违背针对性原则)。
当然,上述选择题概括技巧的总结,不是穷尽式的列举,只是给学生在做题时提供一些思路和思考的方向。概括的过程,就是一个模拟再现“作者”(或者高考出卷者)思维的过程,只有遵循正确的路径,才能真正认识与把握“作者”的本意与真意,逐渐实现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和生成,从而真正实现学生高中历史核心素养的落地与养成。
责任编辑 黄铭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