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乡经济发展探究

来源 :学术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ropicalpalmett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民族乡虽然只是区域经济范畴中的一些较小区域,但它们却是我国民族经济、民族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民族乡区域经济发展研究十分重要。本文基于区域经济学的视角,探讨了“十一五”时期以来我国民族乡经济发展的显著成效,分析它们存在的主要问题,总结民族乡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提出民族乡区域经济发展方式优化调整的建议,以便更好地促进民族乡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关键词:民族乡;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学;经验;教训
  中图分类号:F12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2)04-0091-04
  
   民族乡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在少数民族散杂居地方,一般情况是少数民族人口占全乡总人口30%以上所建立的乡级基层行政区域,由《民族乡行政工作条例》保障民族乡制度的实施;民族乡不是民族自治地方,但它具有民族区域自治性质,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一种必要补充,它是我国少数民族自己管理自己内部事务、依法行使当家做主权利和解决散杂居少数民族问题的一种政治形式,它是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并尽力维护散杂居少数民族利益的体现。从区域经济学的视角看,民族乡仅是一些较小的区域,然而,民族乡却是我国民族经济、民族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系统地、深入地研究民族乡区域经济发展问题十分重要。
   一、我国民族乡区域经济发展成效显著
   (一)民族乡基础设施显著改善,经济活动区位优势不断发挥
   长期以来,获益于国家对民族地区基础设施扶持力度的加大,民族乡基础设施显著改善,经济活动区位优势不断发挥。特别是“十一五”以来,我国共投入1670多亿元支持民族地区公路、水运、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是“十五”时期的2.2倍;截至2009年底,民族地区公路总里程达到88万公里,乡镇通公路比重达到98%,建制村通公路比重达到88%;新建铁路里程达到1万公里以上;通信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飞速发展,目前绝大多数民族乡已实现行政村通电话;实施邮政局所改造,民族乡邮政服务能力普遍有效改善;中央用于民族地区的水利建设投资251亿元,一批大型水利工程相继建成,为民族乡提供了优质的服务。[1]而且,“十一五”以来,我国累计安排民族省区财政扶贫资金3424亿元,年均增长15%;安排少数民族发展资金304亿元,年均增长289%;[1]这些资金投入,促使一批机场、公路、港口、水利枢纽等基础设施项目和重点产业项目建成。因此,我国民族乡基础设施已有显著的改善,改变了以往因基础设施落后而闭塞、远离市场的局面,有力地促进了民族乡经济活动区位优势的发挥。
   (二)民族乡区域经济增长要素优势持续快速发挥
   我国民族乡区域经济增长要素优势得到持续快速发挥。一是积极利用自然条件和挖掘自然资源优势,促进民族乡经济发展。民族乡积极利用土地、气候、水利、动植物资源、交通和市场区位等条件,发展粮食、蔬菜、水(干)果、畜牧、渔业、加工制造和服务业等产业,促使一些传统产业得到改造提升,特色产业不断兴旺。二是努力发挥民族乡劳动力资源优势。民族乡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劳动力较多,70%左右的中年及中年以下的农村劳动力已受过初中以上教育;外出务工人数不断增加,在乡内流动务工人数快速增加,劳务收入已经成为许多民族乡的三项大额收入之一。三是民族乡固定资产总投资额快速增加。仅“十一五”期间,国家对民族地区投入了2000多亿元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财政扶贫资金、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和新农村建设资金,再加上民族乡集镇建设投资和千村万乡市场建设投资,既有效地推动了民族乡经济社会的发展,又快速增加了民族乡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四是民族乡适用农业技术和农机改造着力推广,农机补贴、良种补贴、种粮补贴得到兑现,优良作物种植和畜牧良种改造不断增加。五是优化的结构促进了经济增长。民族乡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不断优化,一些农业企业、协会、合作社等组织不断成立并发挥了促进经济发展和促农增收的作用。六是良好的制度安排有力地促进了民族乡经济发展。《民族乡行政工作条例》保障了民族乡各项制度落实,保障了民族平等团结和睦;我国政府还制定了一些扶持民族乡发展的区域经济政策,有力地促进了民族乡经济社会稳定发展。
   (三)民族乡区域经济布局与结构不断优化
   一是经过多年的区域经济竞争与分工,民族乡如今已经形成了粮食、蔬菜、畜牧、水(干)果、劳务、加工制造等有竞争力的支柱产业或特色优势产业,这些产业正朝着集中、连片、规模化的趋势发展,经济布局与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化水平得到提高。二是民族文化、旅游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各级政府建立了民族乡政府网站,积极挖掘、宣传和提升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民族乡每年举办民族节日活动和非节日的民族文化表演娱乐活动,一些民族乡组织民族表演节目参赛,多次获得国家、省、市、县奖项;民族乡旅游资源开发不断加强,餐饮旅店业有了较快的发展。三是民族乡经济发展加快,农民增收明显,农村生产生活设施不断完善,大量的制造业、加工业产品不断由城市销往农村,大量的农副产品不断销往城镇,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弱化,城乡差距正在缩小。
   (四)民族乡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化进程加快
   我国民族地区三次产业比重由2005年的19∶ 42∶ 39,调整为2009年的15∶ 46∶ 39;[4]相对而言,民族乡农牧业比重明显下降,工业和服务业比重显著上升,虽然第一产业比重高于15%,第二产业比重占40%左右,第三产业比重低于39%,但是多数民族乡已进入了工业化阶段。民族乡产品和劳务市场化趋势明显,协会、合作社等组织不断成长,产业集中、连片、规模发展趋势明显,已培育了一些特色优势产业,一些产业产量大、产值高,已培育了一批年产值5000万元乃至亿元以上的产业,企业数量和效益逐渐增加,民族乡产业化步伐加快。
   (五)城乡经济发展速度快、成效好
   2006—2010年,我国民族乡生产总值、财政收入每年均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其中,民族乡GDP年均增长速度超过11.2%;2010年民族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都是2005的1.6倍以上。农村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农村经济总收入持续增加。乡政府驻地集镇建设力度加大,集镇设施及功能逐渐完善,乡村集市建设好;新农村建设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正在努力实施“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一户一技”的发展战略,民族乡已经成为重要农副产品的生产、聚散基地,成为民族文化旅游热点。
   (六)区域经济政策和民族发展政策成功落实,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十一五”期间,我国先后出台了14个政策性文件[1],包括特定民族地区的专项政策和整个民族地区的政策,出台了一系列的民族商品生产与贸易、民族社会事业发展举措,十分有力地支持和促进了民族乡经济社会发展。而且,各民族乡严格按照《民族乡行政工作条例》的规定,组建了一个或几个民族为主的民族乡,选举少数民族代表担任乡长,各民族代表按一定比例组成人大主席团和乡、村领导班子,很好地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权利。
   (七)民族地区社会事业建设扎实推进,民族乡社会事业快速发展
   国家率先在民族地区实行“两免一补”政策,目前民族地区高等院校发展到160多所,民族乡“两基”人口覆盖率为98%左右;中央投入专项资金150多亿元,改善了民族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条件;民族乡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0%以上;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在西藏、新疆等5个民族省区覆盖面达到60%以上(全国平均值为24%);民族乡普遍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符合低保条件的群众绝大多数已享受低保;2009年,8个民族省区的农村贫困人口已从2001年的3076.8万人下降到1452万人[1];民族乡文化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西新工程、农(牧)家书屋建设工程等文化惠民工程扎实推进,广播、电视覆盖率为99%左右,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宣传保护力度加大,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出版工作不断加强,少数民族群众看得懂、用得上的出版物品种数量大幅增加。
   二、我国民族乡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国民族乡区域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但是也还存在一些主要问题。
   (一)产业结构级次相对较低,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地区的差距继续拉大
   民族乡第一产业的比重明显高于发达地区,农民经济收入过多依靠农业;而民族乡第二、第三产业产值绝对量及比重明显低于发达地区,且第二产业中重工业、建筑业比重较高,第三产业中金融、通信、贸易、餐饮、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2009年,民族地区人均生产总值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5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29%,农民人均纯收入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24%。[2]2010年,民族乡人均生产总值和城乡人均收入占全国平均水平的比例,相对于2009年民族地区的情况仅有小幅度的提高。
   (二)民族乡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薄弱,经济仍然是粗放型增长
   民族乡的路、水、电、沼气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还相对薄弱,人畜安全饮水问题还解决得不够,需要易地搬迁扶贫的还有600多万人。一些民族地区农村住房条件差、卫生条件差,生活设施简陋,与小康标准还有很大差距。民族乡农业经济严重依赖于土地、气候等自然条件,一些产业主要依靠扩大种植面积和壮大养殖规模,农户加入“种养加”组织的数量少(也有加入困难的因素);民族乡产品市场开拓力度不够,产品精深加工度低,附加价值低,总体价格水平低;乡镇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拉动地方经济增长能力弱,现有的工业、建筑业、旅游、餐饮、涉农龙头企业等,还没有形成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乡镇企业群体,未能很好地发挥支撑乡域经济增长的作用。
   (三)民族乡人口素质低,人才流失问题严重
   首先,人口问题困扰着民族乡的发展。民族乡农村贫困人口较多,扶贫任务艰巨;农民思想观念陈旧,遗风陋俗难改,酗酒、赌博时有发生,进新房、结婚、小孩满月取名等大操大办,互相攀比,虚荣心理表现明显;极少数地方的少数民族早婚和超生严重,青壮年外出打工很时髦,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其次,民族乡人才培养和使用问题突出。民族乡“普九”基础脆弱,教师短缺、考核管理死板、待遇差、缺乏应有的尊重,中等职业教育严重滞后,基本办学条件较差,巩固提高的任务艰巨;民族乡人才流失现象比较普遍,外地人才不愿去、本地人才留不住、或者不把“人才”当人才使用的问题十分突出,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边远地区的民族乡普遍缺少教育、卫生、农业、畜牧等专业技术人才。再次,民族乡生态环保形势不容乐观。民族乡旱灾、洪灾、泥石流灾害、水土流失、荒(石)漠化、砍伐森林等现象每年都有其中一项或几项发生,一些乡镇工厂、企业对环境的污染破坏问题还未能有效治理,农村人畜粪便面源污染问题治理不够。
   三、促进我国民族乡区域经济发展的措施
   (一)抓好民族乡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民族乡群众的生命、生存、民主权利、参与社会事务的诉求,与民族心理、宗教信仰、风俗、社会认同感、家国观念、道德操守等问题交织在一起,往往变得很复杂,因为处于民族乡,与少数民族有关,特别敏感,我们要从讲政治的高度慎重妥善解决好这些问题。抓好《民族乡行政工作条例》的落实,选拔政治坚定、能力强的党政人才充实到干部队伍和政府管理部门,加强监督和考核,为人民执好政,确保人民当家做主权利的实现;发动少数民族群众搞好乡域治安的群防群治,确保社会稳定;深入群众中去,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做群众工作的优势,结合经济、文化、社会事业工作,把政治工作做到群众中去,抓好民族乡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始终坚持民族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
   (二)抓好民族乡经济建设工作,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大力调整和优化民族乡产业结构,促进群众增收,这是民族乡民族团结进步和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滞后、民众贫困是许多棘手的民族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根源。所以,必须重点调整和优化民族乡产业结构,抓好产业经济、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幅度地促进民众增收和财政增收,努力摆脱贫困;必须选择经济活动具有较好优势的区位着力发展经济,对不具备发展区位优势地方,应当着力改善道路交通、商贸活动条件、甚至搬迁村落,充分发挥民族乡经济活动的区位优势;必须抓好民族乡领导班子成员的经济建设工作能力培训,使民族乡的干部懂得用经济理论知识指导工作实践,抓好民族乡经济建设工作,为民族乡的政治、文化、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抓好民族乡文化建设事业,提高群众的文化素质
   充分挖掘民族文化、民族旅游资源,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民族乡更要注重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民族群众心中,加强民族认同、民族团结互助教育;加强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爱民、爱家教育;加强责任、义务和道德教育。同时,积极探索有效的方式方法,把文化发展融入到政治、经济、社会事业中去,提高民族群众的文化素质。
   (四)抓好民族乡社会事业的发展,解决民生问题
   发展民族乡社会事业,是各级政府及其领导干部必须重视的问题。要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抓好民族乡教育、医疗、医保、社保、就业、住房、道路交通、慈善事业等,维护好、实现好各族群众的利益,赢得民众的衷心支持和拥护。要积极探索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共同推动社会事业发展的有效模式,要抓民族乡经济发展,为发展民族乡的社会事业奠定物质基础。要尊重和维护民族乡民众的政治权利,搞好干群关系,避免“官民冲突”发生;要抓民族乡教育文化发展,提高群众素质,开发好有限的人力资源,发展民族乡的社会事业。
   (五)用足用好国家区域经济政策,推动民族乡内生经济增长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由政府主导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国内外专家学者充分肯定和认同了中国政府主导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模式的成功,我国民族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很大程度上获益于此。所以,我们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的区域经济政策对民族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要考虑到区域自身的资源、生产要素具有内生性、差异性,充分发挥民族乡内部的土地、资金、人才、信息等内生经济增长要素的作用,实现民族乡内因与外因共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西部大开发、桥头堡建设、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民族自治地方的民族照顾政策、民族文化旅游政策、较少民族扶持政策的贯彻落实,为民族乡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民族乡党委政府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廉政建设、阳光政府建设、服务型政府建设,确保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确保群众更加自觉地拥护党的领导和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努力促进民族乡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1]新华社.“十一五”期间我国民族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EB/OL].http://www.gov.cn/jrzg/2010-12/22/content_1771056.htm,2010-12-22.
  [2]新华社.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EB/OL].http://www.gov.cn,2011-10-18.
  〔责任编辑:黎 玫〕
其他文献
摘要:在当今认知研究的大背景下,在大脑神经科学研究的基础上,重视中西文化差异,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用中国传统文化共核对西方理论加以甄别,从而推动自己的研究向前发展,不仅具有理论上的指导意义,也更具现实意义。   关键词:意义的意象论;语义;语义理论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2)03-0140-03   一、 意义的意义   1.物理环境的
期刊
摘要:文章以历史人类学为视阈,结合史料典籍,从明清时期昭通彝族地区“改土归流”的个案研究入手,通过对土司文明与核心文明的互动过程以及中华文明内部子文明对“多元一体”的认同变迁之分析,认为:“改土归流”的原因在于土司文明与核心文明之间日益加剧的认同冲突,其结果是将土司文明纳入“中原化”的历史进程中。  关键词:“改土归流”;土司;认同冲突;文明;昭通  中图分类号:C9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
期刊
摘要:“教育家办学”的时代命题,意味着对大学校长主体性的省思与叩问,厘析命题基调的概念场,剖析大学校长主体性的“官场主体性”与“学场主体性”,构建一个从“官场主体性”到“学场主体性”的大学校长主体性生成场域转向的路径,消解其“官场主体性”对“学场主体性”的遮蔽,从而才能建构教育家型大学校长的主体形象,才能催生出一批真正的教育家与实现“教育家办学”的愿景。  关键词: 大学校长主体性;官场主体性;学
期刊
摘要:在实践探索中形成的救助安置受艾滋病影响儿童“河南模式”,通过开展社会救助、社会服务和实施就业及家庭政策,初步解决了他们的生活、教育、医疗和发展问题,但是在实施中还存在一些困境和不足。基于社会保护理论的视角,有效解决“河南模式”困境与不足的路径是实现从一元到多元、从个人到社区、从生存到发展、从需要满足到权利本位的转向,重构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社会保护取向的适度普惠型的社会福利体系。  关键词:受艾
期刊
摘要:斯宾诺莎的《伦理学》从本体论、认识论的研究开始,最后得出《伦理学》的最高概念自由。斯宾诺莎具体回答了什么是自由、怎样才能自由、自由的最高境界等问题,是人类自由思想的宝贵财富,但是斯宾诺莎只是部分地融入了自由主义传统,原因正在于他的自由思想本身的特点。  关键词:斯宾诺莎;自由;伦理学  中图分类号:1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2)01—0022—04  《伦
期刊
摘要:对腐败一词的不同认识导致了人们对高校学术腐败的认知差异。高校学术腐败的判定应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以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滥用为标准。学术教育的缺失、功利化的浮躁心态、制度设计的缺陷以及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是高校学术腐败产生的主要原因。高校必须以教育清腐为前提,以制度防腐为根本,以管理抑腐为重点,以环境净腐为保证,才能取得学术腐败的防治效果。  关键词:学术腐败;高校;防治思考  中图分类号:G41
期刊
摘要:本文以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为例,在界定生产性服务业的基础上,运用城市低保对象的就业弹性和投入产出方法对北京市的生产性服务业面向城市低保对象的就业吸纳能力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了其直接就业效应与间接就业效应,并从结构偏离度的角度衡量了生产性服务业面向城市低保对象这个特定对象的就业增长空间。对于如何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以提高城市低保对象就业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和建议。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城市低保
期刊
摘要:县是国家政权结构的基本单元,国家政权行使和行政管理的基础,县对上是宏观经济政策的贯彻者和执行者,对下是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组织者和操作者。县域经济是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发展本地经济为宗旨的区域性经济,实施县域经济包容性增长“双向三化一体”发展路径,必将历史性地一揽子解决集多民族、山区、贫困为一体的广大中西部扶贫开发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问题。  关键词:县域经济;包容性增长;双向三化一体;寻
期刊
摘要:近年来,学界对《孟子》齐宣王“见牛未见羊”现象多有阐发,由此引发了人们对儒家道德之“见”的广泛关注。其实,《孟子》论“见牛未见羊”,阐述了因“见牛觳觫”而产生“德性之知”的德性主义认识路线。在这条认识路线中,“见”不仅可以使见者体认本心良知,也使某些无良被见者有了欺骗君子“以方”的可乘之机。“见”在促成德性之知的过程中积极有为,但也隐藏着诚与欺的认识困境。无疑,摆脱这种道德认识困境对当前中国
期刊
摘要:庐陵现有国家和省级历史文化名村近二十个,它们个性鲜明,蕴藏着丰厚的民间文化遗产,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保存、保护与发展古村落建筑景观,不仅是为了让人们去认识历史,追忆历史,从中得到感悟与新的启发,而且是为了弘扬祖国传统文化,并充分发挥其社会功能、审美功能,使之成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与场所,这符合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需要。  关键词:民居;景观;保护;开发  中图分类号:K928.5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