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量”的教学反思及教学策略探索

来源 :教师教育科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fhua2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说化学概念是知识网络中的“节点”,“物质的量”则是一个核心“节点”,它是连接着微观和宏观、定性和定量的桥梁,贯穿着整个高中化学学习的始终,它是一个教学重点,同时化学计算一直是学生的学习难点,作为一个工具性知识,它放在高一化学第一章,当学生带着兴奋、好奇、期待、畏惧等诸多复杂情绪踏入高中化学世界时,他们的第一个较量对手就是“物质的量”的计算,这一回合较量的成败对他们整个高一化学学习信心至关重要。
  2008年秋季我第一次用高中新课程鲁教版教材教学,新教材第一块内容便是“物质的量”的教学,从课后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掌握的情况来看,教学效果不理想。为此我对“物质的量”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并对教学策略进行探索。
  
  1 对教学目标的反思
  
  1.1 使学生领会物质的量、摩尔、摩尔质量、阿伏伽德罗常数、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的基本含义。
  1.2 使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阿伏伽德罗常数、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各物理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学会用物质的量来计量物质。
  1.3 掌握用物质的量浓度来表示溶液的组成,掌握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
  1.4 学会用物质的量进行有关化学反应的简单计算。
  
  2 对教学效果的反思
  
  2.1 知识与技能教学目标中的①、②、③的教学效果良好。学生基本过关;
  2.2 用物质的量进行有关化学反应的简单计算十分困难;
  2.3 用“摩尔”来计数电子尤其困难。
  2.4 初学“摩尔”时的困难挫伤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在期中考后的学校调研周中。当问到“你最没信心的科目”时,年段有三分一的学生填写化学,与数学、物理并列,成为高一学生在学习上的三大拦路虎之一,而且在后面的学习中,学生一遇到用“物质的量”进行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时,相当一部分同学视之为难题。
  
  3 对教学策略的探索
  
  3.1 了解学情。为什么用物质的量进行有关化学反应的简单计算这么困难?为什么一接触到电子离子的计算学生都傻了眼?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这段话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这样一个教学理念。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这是建构主义的精髓。下面来分析高一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由于“摩尔”计量的对象是微粒,我们来回顾一下初中化学课标对微粒观的要求“①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②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③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④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同一元素的原子离子可以互相转化,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知道”是教学中最低层次的要求,从以上诸多的“知道”可以看出,初中课标对初中学生“微粒观”的要求仅仅是能感受微粒的客观存在的直观的层面上,原子、离子结构示意图要求会看,不要求会画,1至18号元素不要求背诵。对于电子,初中学生仅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关系密切”。除此之外,初三毕业生的知识库中再也找不到关于电子的任何记载,所以在氧化还原反应中要求学生标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时,学生无法建构化学反应与物质得失电子的关系,当题目要求计数微粒的电子数时,学生更一头雾水,再结合摩尔的计算,太困难了。如果说初中“微粒观”的过低要求是导致摩尔计算失败的客观原因之一的话,那么,初中化学计算的单一性则是建构以“物质的量”为核心的计算失败的更直接的客观原因。初中化学课标对初中学生的化学方程式计算做如下要求:“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能进行简单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初中要求学生“能进行简单的化学方程式的质量的计算。”由于中考对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要求是低的,所以初中教师要求学习成绩很差的后进生也要掌握化学方程式计算,大量的机械的训练使学生对这类简单的计算熟练得不得了,同时也形成思维定势,养成思维依赖,当一个化学方程式中要求计算物质的量、气体的体积、物质的微粒数这些物理量时,很多学生先求质量,再通过公式转化为各个物理量,把非常简单的计算过程变成繁琐无比。综上所述,我认为,初中课标对微粒及计算的要求是偏低的,它导致初高中教材的脱节。
  3.2 了解教材。鲁教版必修一化学教材中关于“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中的运用编排如下,在“物质的量”的结尾部分的一个小角落中,“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的内容后面。有一句话:学习了“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后,我们可以从一个新
  的角度来认识化学反应。例如,2H2+O2=2H2O可以理解为2mol H2与1mol O2在点燃的条件下恰好完全反应生成2molH2O。接着安排了用一个研讨题
  显然,鲁教版的思路是“建立方法”,利用研讨题建构以“物质的量”为核心的新的计算体系。教材中没有相应的标题来突出这部分计算的重要性,没有例题供学生自学,教参中也没有安排相应的课时,以至我仅用了10分钟时间处理这部分内容,事实证明,这10分钟的教学是低效的,是计算教学的最大败笔。
  3.3 应对策略。在高一学生现有的知识背景下,如何带着学生扎扎实实地建构以“物质的量”为核心的计算体系呢?我提出如下建议:
  3.3.1 开学初至少安排几节初高中衔接课。最需要补充的知识点之一包括:按原子序数的顺序背诵1至18号元素,会画1至18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和离子结构示意图,会懂得一些典型化合价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在衔接课里打破初中单一的计算体系,让学生学习各种计算技巧,比如守恒法、平均值法、量差法等,提高计算能力。
  3.3.2 化学方程式的微观含义在初中是不做要求的。那么,在高一教授化学方程式的微观含义时必须把它做为一个新的知识点,用几个实例建立化学方程式的微观含义,当学生感受到“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分子结合生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时,较容易建构“1摩尔碳和1摩尔氧气生成1摩尔二氧化碳”的认识。
  3.3.3 教授用“物质的量”进行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时,至少用两节课的时间,带着学生循序渐进地建构以“物质的量”为核心的新的计算体系,在计算中要求学生分别以“质量”为核心和以“物质的量”为核心进行对比,让学生体验到用“物质的量”进行计算带来的便捷感、舒适感和成就感。
其他文献
[摘要]德育主题活动就是根据德育目标和学生年龄阶段及身心特点,围绕主题开展一系列的教育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育德,在生活中体验德育,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体现了时代感,起到了教育学生、熏陶学生的作用。本文从中职生思想道德现状,原因,主题活动的必要性,具体做法,活动的反思等五个方面来浅述中职德育主题教育活动实践与思考。  [关键词]中职学生;主题活动;实践;思考    在中等职业学校从教十多年以来
期刊
作为一名刚走上讲台的新老师,我着实经历了第一个吃螃蟹的痛苦过程,虽有过迷茫、困惑、消极的情绪,但也有切身的感悟和收获。所以,我想将自己在这学期新课程学习与教学过程中(模块一分子与细胞)所得到的一点体会,以及我们应该要把握的重点总结出来,和大家进行相关教学经验的交流,并希望得到各位老师的批评指正。以求共同提高。    1 多肽的命名    多肽:含有多个氨基酸单元的聚合物,可以看作是由多个氨基酸分子
期刊
[摘要]本文对师范院校非环境专业开设人与自然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及考试方式的选择进行了探讨,并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初见成效。  [关键词]非师范专业;人与自然;教学内容;教学模式    目前我国师范类高等院校,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环境教育训练还不够,尤其是高校的环境伦理教育更加不到位。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使不同专业方向的未来教师,能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接受一种带有系统性、综合性的环境教育培训,经
期刊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一味的“授业解惑”,把单纯的课本知识,按照自己的思维和认知方式,强行地“灌输”给学生,学生只是被动地、应付地接受学习。传统教学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和“盛果子的筐子”。但摘果子的人不是学生而是教师,是教师把“果子”摘下来,硬塞给了学生。学生仅仅是一个听众,发挥的只是盛果子的筐的作用,学生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得到的只是“死”知识,丢掉
期刊
性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育在强调适应男女生普遍具有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同时,也要深入研究两性各自特有的发展规律,文章针对当前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漠视性别差异,尤其是忽视女生的教育现状,提出语文教学应遵循性别心理差异因性施教:因势利导,发展优势,补救劣势,促进女生和谐平衡发展,    1 调查情况    我把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一至十册课本中的男女比例做了一个详细的调查,结果是这样的:  十册课本中共110篇
期刊
口语训练是当今小学生作文提前起步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小学低年级要抓好这一部分的训练,才能为中、高年级的作文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农村小学生的作文水平很差,这与在低年级时不注重口语训练是有一定的关系的。  我在农村语文教学中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在口语交际时有的学生无话可说,有的想说不知道从哪说起,有的东一句,西一句的说,还有的看到什么说什么,想到什么说什么,有的想到了什么,却找不到适当的语言表达,
期刊
[摘要]案例教学法是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途径。为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有必要将案例教学法应用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实践中。本文在简要介绍案例教学法实施的必要性后,着重阐述了案例教学法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中的具体实施环节以及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要求,并对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道修养与法律基础;案
期刊
教是为了不教,“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学生学会学习,这是提高教学效益的根本途径。  解决物理问题是学习物理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实现认识上第二次飞跃的主要途径。解决物理问题的过程是具体问题情景与原有物理认知结构相互作用的过程。高中生在解决物理问题中存在三个方面的薄弱环节:一是头脑中不能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二是不能建立完整的物理情景,选择合理的物理模型;三是不善于发现题目中的隐蔽条件理顺
期刊
[摘要]本文结合08年高考理科综合卷部分化学试题介绍解题的四个基本过程以及几种常见的方法。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帮助学生脱离题海,提高解题的能力。  [关键词]高考;化学;解题方法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期刊
[摘要]隐性课程观认为,地理课程资源指学校、社会和自然界中一切有利于课程实施、有利于达到课程标准的教育资源。如校园内利用地理园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展环保教育等,来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发展的学习情境和学习条件,为地理教学服务,并最终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关键词]地理;隐性课程;资源    根据隐性课程的观点,地理课程资源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材、地图册以及各种教学参考书等,还应该包括学生生活中以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