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志国
心理学者,应用心理学研究员,知名心理咨询师,中国心理学会会员,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心理健康专委会委员,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总课题组专家委员,全国网上家长学校特聘心理健康专家,CCTV等多家电视台心理节目特邀专家,著有《怎样做学校心理咨询》《做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等著作40余部。
班级群体凝聚力的概念
所谓班级群体凝聚力,就是班级群体吸引学生个体从内心向班级凝结聚集的力量,简单说来,就是班级对学生的吸引力。
这个吸引力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对班级的向心力,体现的是学生对班级的满意程度,学生对班级的向心力越大,学生对自己所属的班级越满意,班级群体的凝聚力就越强;二是学生之间相互的聚合力,也就是学生之间关系的紧密程度,学生之间的聚合力越大,学生之间的关系就越紧密,班级的凝聚力也就越强。这两种力合起来,就构成了班级群体的凝聚力。
班级群体凝聚力,会在不同情况下以不同方式体现出来。比如,班级同学之间互相帮助,是一种班级群体凝聚力的体现。再如,学生为了班级的目标去努力学习和工作,是一种班级群体凝聚力的体现。甚至,有时候学生看到自己的班级出现在批评公告栏,偷偷擦掉公告栏上的批评文字,也可能是一种班级群体凝聚力的体现。
班级群体凝聚力,会在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中以不同方式体现出来。比如,小学阶段,全班学生都能完全服从老师指挥,是一种班级群体凝聚力的体现。再如,中学阶段,在班级获奖后,全体学生都为自己的班级鼓掌喝彩,是一种班级群体凝聚力的体现。甚至,有时候班级之间发生冲突,也可能是一种班级群体凝聚力的体现。
群体凝聚力的心理根源:一是人的生存需要。人的生存、发展,要在群体中才能得以实现。于是,群体就对个体有了一种吸引力,这可以叫生存凝聚力。二是人的归属需要。人不能完全离群索居,都需要归属于群体。于是,群体自然而然对个体产生了一种吸引力,这可以叫归属凝聚力。三是人的情感需要。人是有情感的动物,情感的满足离不开群体中的人际交往。于是,群体就对个体有了一种吸引力,这可以叫情感凝聚力。四是人的服从需要。人都有服从他人的倾向,于是,群体领导者就有了对个体的吸引力,这可以叫服从凝聚力。
班級群体凝聚力,也基于这样的心理根源:学生要通过班级的群体活动才能完成自己的学业;学生要生活在一个班级,才能满足归属的需要;学生要在班级的师生交往中才能满足情感需要;学生在老师特别是班主任的教导下,才能更好地成长。正是基于诸多心理因素,班级群体才有了吸引学生的凝聚力。
凝聚力是一个班级群体健康发展的“灵魂”。
正如人不能没有灵魂,班级群体不能没有凝聚力。班级群体凝聚力,不仅是实现班级群体目标的重要条件,而且是班级群体存在的前提条件。如果一个班级丧失了凝聚力,那么,这个班就成了一盘散沙,不用说班级群体的目标实现不了,连班级群体都算不上了,甚至这个班级群体本身可能就不存在了。所以,我们要增强班级群体的凝聚力。
影响班级群体凝聚力的因素
班主任都想让自己带的班有较强的凝聚力。可是,谁也没有坐享其成的幸运。前面谈到的群体凝聚力的心理根源,只是为班级群体凝聚力提供了自然的心理基础,并不能保证班级有足够强的群体凝聚力。足够强的班级群体凝聚力,都是班主任花费心血的结晶。于是问题又来了:有些老师也花了不少心血,班级却还是缺乏足够的凝聚力,这是为什么?归根结底是没有按规律办事。要增强班级群体凝聚力,首先需要了解影响班级群体凝聚力的因素。
那么,影响班级群体凝聚力的因素有哪些?
一是班级群体的领导作风。首先是班主任的领导方式。心理学家勒温等人经过很多实验发现,采用民主型领导方式的小组,比采用专制型和放任型领导方式的小组,成员之间更友爱,思想更活跃,态度更积极,群体凝聚力更强。教育实践也证明,民主化管理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更有利于增强班级群体的凝聚力。再就是班主任的非角色性影响力。比如,如果班主任在学校甚至社会上有较高的声望,学生就会因为在这位班主任带的班上感到自豪;反之,如果哪位班主任非角色影响力很差,学生就会离心离德,甚至想转班、转学。
二是群体成员的相似程度。研究发现,群体成员越相似,就越容易相互喜欢,越容易密切人际关系,也就越容易增强群体凝聚力。从教育实践看,之所以中小学班级群体都有较强的凝聚力,是因为学生的年龄有较大的相似性。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也会因为成员的相似性,比如相似的个性和共同的爱好等,而有较强的凝聚力。班主任抓住学生的相似性和共同心理,激发其努力的热情,很快就能形成班级群体的凝聚力。
三是班级群体的规模大小。群体规模与凝聚力的关系通常成反比,规模小的群体比规模大的群体更有凝聚力。就教育实践看,某些特殊情况下的超常大班,哪怕班主任再努力,也不如一个小班更有凝聚力。
四是班级群体的外部影响。研究发现,当群体遇到外部压力时,成员会团结起来抵抗外来威胁,从而增强群体凝聚力。从教育实践看,班际活动有助于增强群体凝聚力。
五是班级成员的需求满足。如果一个班级群体能较好地满足学生的归属需要、情感需要、人际交往需要等,这个班级就会有较好的群体凝聚力。有些班上的非正式群体之所以有较强的凝聚力,也是因为能满足班级成员这些需要。
六是班级群体的奖励方式。班级群体内部的奖励方式对学生个体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影响,进而影响到班级群体凝聚力。研究发现,个人和群体相结合的奖励方式,有利于增强班级群体的凝聚力。
七是班级群体的地位高低。我们常常看到,哪个班在学校中有较好的声誉,哪个班有较好的成绩,学生就会以自己在这个班为荣,这个班的群体凝聚力就强。
八是班级群体的目标实现。如果一个班级很好地实现了目标,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就会为自己在这个班而自豪,班级群体也会增强凝聚力。 九是班级群体的信息沟通。通常,在一个班级内,信息沟通渠道越畅通,凝聚力越强;相反,学生相互间越缺乏联系,凝聚力越弱。这在后面将有专门讨论。
增强班级群体凝聚力的对策
增强班级群体凝聚力的具体方法很多,难以尽述。这里,综合影响班级群体凝聚力的诸多因素,联系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实际经验,择要谈几个方面。
第一,优化班主任的领导作风。
前面我们已经谈到,班级群体的领导作风是影响凝聚力的首要因素。所以,我们首先要优化班主任自身的领导作风。
先从班主任领导方式来说。成人社会中,个人或许可以选择群体的归属,比如,辞职另谋高就。班级群体的归属就不一样了,不是由学生个人说了算的,通常的情况是,把学生分到哪个班,他就属于哪个班了。如此说来,即便所在班班主任再不民主、再专制,学生似乎也无可奈何。但是,纵使学生离不开这个班,学生的心也会与这个班渐行渐远,甚至会跟班主任离心离德,还谈什么班级群体凝聚力?所以,我们要搞好班级的民主管理。
再从班主任的非角色影响力来说。前面谈到,如果哪位班主任非角色影响力很差,在学校和社会上的名声很糟糕,就会影响所带班的凝聚力,班上的学生向心力就会减弱,离心力就会增强,学生也会离心离德。在班主任的非角色影响力中,来自品格的影响力尤为重要。有时候,学生对自己的班级有强烈的向心力,以自己在这个班级感到自豪,就是因为他们心里对班主任的人格有强烈的认可。甚至可以这样说,只要班主任有足够的非角色影响力,有足够的人格魅力,带的班就会有足够的凝聚力。
第二,充分开展班级群体活动。
没有活动,就没有群体。没有班级群体活动,就没有班级群体凝聚力。所以,我们要充分开展班级群体活动,这是助长班级群体凝聚力的土壤。
群体活动中蕴含着诸多影响班级群体凝聚力的因素。不难理解,只有通过丰富的班级群体活动,才能实现班级群体目标,才能满足班级群体成员的心理需求,才能增进班级群体成员的信息沟通,才能拉近班级群体成员的心理距离、强化心理相似性,才能让班级群体赢得较好的声誉,拥有较高的地位。通过班级群体活动,还可以强化学生的归属感、认同感和我们感,从而增强群体凝聚力。
当然,我们不用担心班级群体会自行消亡,我们不用担心班级群体完全丧失凝聚力。因为班级群体每天都有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至少每天都要上课,都要有学习活动。我们应该关注的是,怎样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之外丰富班级群体活动,以此更好地促进班级群体发展,更有效地增强班级群体的凝聚力。
助长班级凝聚力的班级群体活动多种多样。比如,可以開展有针对性的主题活动,可以开展班际比赛,可以开展有益的户外活动。从开展丰富的班级活动抓起,可以尽快增强班级群体凝聚力,促进班级顺利发展。
第三,引导学生参与班级管理。
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参与了某项活动,会增加对这项活动的心理投入。同理,学生参与班级管理,也会增加对班级的心理投入,增强对班级的向心力。从根本上说,学生本来就是班级管理的主体,也应该享有参与班级管理的权利和义务。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参与班级管理。
那么,该怎样引导学生参与班级管理?
一是让学生明确参与目标。目标有导向功能。明确了参与目标,学生就知道了自己参与的方向。比如,有的班主任在制订班级的学期目标时,先由学生自拟,再结成小组讨论,最后形成班级的学期目标。与此同时,每个学生根据班级目标,再拟订个人学期目标。再如,有的班主任在制订班级规章制度时,也坚持“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让全体学生参与班规的制订,让他们感到这是他们自己的事,他们是制订者,也是执行者。
二是给学生提供参与形式。这是让学生知道怎样参与班级管理。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形式很多。比如,有的班主任积极改革班级学生干部制度,最大限度地促使学生参与学生干部竞选,这是参与班级管理最直接的形式。再如,有的班主任在班上不定期召开以小组为单位的民主生活会,对班主任的班级管理提出建议和意见,这是一种间接参与班级管理的形式。又如,有的班主任鼓励学生通过周记等形式,为班级管理献计献策,也是一种引导学生间接参与班级管理的有效形式。
三是给学生创造参与机会。明确参与目标,提供参与形式,已经包含创造参与机会在其中了。这里单独提出来,是强调为某些特殊学生创造参与班级管理的机会。比如,此前曾经谈到,一位教师试行学生干部民主换届制。一个从来没当过干部的老实男生被大家推荐为班长候选人,自己却要打退堂鼓。这位老师给他鼓劲打气,做了很多工作,并且承诺一定会帮他当好班长,终于促使他勇敢地担起班长重任。再如,对某些在生理、心理以及家境等方面有特殊情况的学生,我们要因人而异,让他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为班级出一份力。这既是为他们创造参与班级管理的机会,更是为他们心灵深处注入力量。
第四,恰当开展竞争与合作。
竞争与合作对班级群体凝聚力有怎样的影响?
我们先看一个研究。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迈厄斯组织了几个步枪射击组,每组3人。有的组参与组间的竞争,叫竞争组;有的组不参与组间的竞争,叫非竞争组。结果发现,竞争组内部比非竞争组内部成员间结合得更紧密,竞争组成员觉得小组对他的吸引力比非竞争组大,小组内部成员之间吸引力也大。
再看一个研究。社会心理学家莫顿·多伊奇让一个班的学生讨论问题,全班学生分为两组。他对一组学生说,将以合作为基础,按合作好坏给学生打分,全组学生给同样的分数,关键看大家在辩论时如何成功地击败其他班级。对另一组学生说,将以竞争为基础,按个人贡献给个人打分,谁对辩论的问题贡献大,谁的得分就高。结果发现,合作解决问题组比竞争解决问题组,群体更协调,成员更能采纳别人的意见,更能彼此友好相待,关系融洽,增强了群体凝聚力。相反,竞争解决问题组成员忧心忡忡,彼此很少沟通,陈述经常重复,容易产生误解。而且,组员彼此不能友好相待,关系紧张,甚至互相侵犯,减弱了群体凝聚力。
由此可见,群体内的合作会增强群体凝聚力,群体间的竞争也会增强群体凝聚力。
研究结果显示,在班级管理中,班级之间不妨适当开展竞赛性的活动,班级内部应多开展合作性的活动。这样,有助于增强班级群体凝聚力。
当然,深究起来,竞争与合作,有更为复杂的相互作用的关系,往往是竞争中有合作,合作中有竞争。这里不便详述。单就班级管理说,班级内部不可避免地存在竞争,比如小组之间的竞争,学生个人之间的竞争。这种班级内的竞争本质上又是以合作为基础的,有共同的目标,有共同的规则,有共同的发展。因而,班级内部的竞争活动,如果引导得法,也会从深层次强化班级群体凝聚力。
最后,不能不说明的是,当我们着力增强班级群体凝聚力的时候,不要忘了班级群体凝聚力也有副作用,这个副作用就是“去个性化”,即学生为了遵从群体意志,而压抑自己的个性。这个问题,后面还将详细讨论。
心理学者,应用心理学研究员,知名心理咨询师,中国心理学会会员,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心理健康专委会委员,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总课题组专家委员,全国网上家长学校特聘心理健康专家,CCTV等多家电视台心理节目特邀专家,著有《怎样做学校心理咨询》《做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等著作40余部。
班级群体凝聚力的概念
所谓班级群体凝聚力,就是班级群体吸引学生个体从内心向班级凝结聚集的力量,简单说来,就是班级对学生的吸引力。
这个吸引力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对班级的向心力,体现的是学生对班级的满意程度,学生对班级的向心力越大,学生对自己所属的班级越满意,班级群体的凝聚力就越强;二是学生之间相互的聚合力,也就是学生之间关系的紧密程度,学生之间的聚合力越大,学生之间的关系就越紧密,班级的凝聚力也就越强。这两种力合起来,就构成了班级群体的凝聚力。
班级群体凝聚力,会在不同情况下以不同方式体现出来。比如,班级同学之间互相帮助,是一种班级群体凝聚力的体现。再如,学生为了班级的目标去努力学习和工作,是一种班级群体凝聚力的体现。甚至,有时候学生看到自己的班级出现在批评公告栏,偷偷擦掉公告栏上的批评文字,也可能是一种班级群体凝聚力的体现。
班级群体凝聚力,会在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中以不同方式体现出来。比如,小学阶段,全班学生都能完全服从老师指挥,是一种班级群体凝聚力的体现。再如,中学阶段,在班级获奖后,全体学生都为自己的班级鼓掌喝彩,是一种班级群体凝聚力的体现。甚至,有时候班级之间发生冲突,也可能是一种班级群体凝聚力的体现。
群体凝聚力的心理根源:一是人的生存需要。人的生存、发展,要在群体中才能得以实现。于是,群体就对个体有了一种吸引力,这可以叫生存凝聚力。二是人的归属需要。人不能完全离群索居,都需要归属于群体。于是,群体自然而然对个体产生了一种吸引力,这可以叫归属凝聚力。三是人的情感需要。人是有情感的动物,情感的满足离不开群体中的人际交往。于是,群体就对个体有了一种吸引力,这可以叫情感凝聚力。四是人的服从需要。人都有服从他人的倾向,于是,群体领导者就有了对个体的吸引力,这可以叫服从凝聚力。
班級群体凝聚力,也基于这样的心理根源:学生要通过班级的群体活动才能完成自己的学业;学生要生活在一个班级,才能满足归属的需要;学生要在班级的师生交往中才能满足情感需要;学生在老师特别是班主任的教导下,才能更好地成长。正是基于诸多心理因素,班级群体才有了吸引学生的凝聚力。
凝聚力是一个班级群体健康发展的“灵魂”。
正如人不能没有灵魂,班级群体不能没有凝聚力。班级群体凝聚力,不仅是实现班级群体目标的重要条件,而且是班级群体存在的前提条件。如果一个班级丧失了凝聚力,那么,这个班就成了一盘散沙,不用说班级群体的目标实现不了,连班级群体都算不上了,甚至这个班级群体本身可能就不存在了。所以,我们要增强班级群体的凝聚力。
影响班级群体凝聚力的因素
班主任都想让自己带的班有较强的凝聚力。可是,谁也没有坐享其成的幸运。前面谈到的群体凝聚力的心理根源,只是为班级群体凝聚力提供了自然的心理基础,并不能保证班级有足够强的群体凝聚力。足够强的班级群体凝聚力,都是班主任花费心血的结晶。于是问题又来了:有些老师也花了不少心血,班级却还是缺乏足够的凝聚力,这是为什么?归根结底是没有按规律办事。要增强班级群体凝聚力,首先需要了解影响班级群体凝聚力的因素。
那么,影响班级群体凝聚力的因素有哪些?
一是班级群体的领导作风。首先是班主任的领导方式。心理学家勒温等人经过很多实验发现,采用民主型领导方式的小组,比采用专制型和放任型领导方式的小组,成员之间更友爱,思想更活跃,态度更积极,群体凝聚力更强。教育实践也证明,民主化管理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更有利于增强班级群体的凝聚力。再就是班主任的非角色性影响力。比如,如果班主任在学校甚至社会上有较高的声望,学生就会因为在这位班主任带的班上感到自豪;反之,如果哪位班主任非角色影响力很差,学生就会离心离德,甚至想转班、转学。
二是群体成员的相似程度。研究发现,群体成员越相似,就越容易相互喜欢,越容易密切人际关系,也就越容易增强群体凝聚力。从教育实践看,之所以中小学班级群体都有较强的凝聚力,是因为学生的年龄有较大的相似性。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也会因为成员的相似性,比如相似的个性和共同的爱好等,而有较强的凝聚力。班主任抓住学生的相似性和共同心理,激发其努力的热情,很快就能形成班级群体的凝聚力。
三是班级群体的规模大小。群体规模与凝聚力的关系通常成反比,规模小的群体比规模大的群体更有凝聚力。就教育实践看,某些特殊情况下的超常大班,哪怕班主任再努力,也不如一个小班更有凝聚力。
四是班级群体的外部影响。研究发现,当群体遇到外部压力时,成员会团结起来抵抗外来威胁,从而增强群体凝聚力。从教育实践看,班际活动有助于增强群体凝聚力。
五是班级成员的需求满足。如果一个班级群体能较好地满足学生的归属需要、情感需要、人际交往需要等,这个班级就会有较好的群体凝聚力。有些班上的非正式群体之所以有较强的凝聚力,也是因为能满足班级成员这些需要。
六是班级群体的奖励方式。班级群体内部的奖励方式对学生个体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影响,进而影响到班级群体凝聚力。研究发现,个人和群体相结合的奖励方式,有利于增强班级群体的凝聚力。
七是班级群体的地位高低。我们常常看到,哪个班在学校中有较好的声誉,哪个班有较好的成绩,学生就会以自己在这个班为荣,这个班的群体凝聚力就强。
八是班级群体的目标实现。如果一个班级很好地实现了目标,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就会为自己在这个班而自豪,班级群体也会增强凝聚力。 九是班级群体的信息沟通。通常,在一个班级内,信息沟通渠道越畅通,凝聚力越强;相反,学生相互间越缺乏联系,凝聚力越弱。这在后面将有专门讨论。
增强班级群体凝聚力的对策
增强班级群体凝聚力的具体方法很多,难以尽述。这里,综合影响班级群体凝聚力的诸多因素,联系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实际经验,择要谈几个方面。
第一,优化班主任的领导作风。
前面我们已经谈到,班级群体的领导作风是影响凝聚力的首要因素。所以,我们首先要优化班主任自身的领导作风。
先从班主任领导方式来说。成人社会中,个人或许可以选择群体的归属,比如,辞职另谋高就。班级群体的归属就不一样了,不是由学生个人说了算的,通常的情况是,把学生分到哪个班,他就属于哪个班了。如此说来,即便所在班班主任再不民主、再专制,学生似乎也无可奈何。但是,纵使学生离不开这个班,学生的心也会与这个班渐行渐远,甚至会跟班主任离心离德,还谈什么班级群体凝聚力?所以,我们要搞好班级的民主管理。
再从班主任的非角色影响力来说。前面谈到,如果哪位班主任非角色影响力很差,在学校和社会上的名声很糟糕,就会影响所带班的凝聚力,班上的学生向心力就会减弱,离心力就会增强,学生也会离心离德。在班主任的非角色影响力中,来自品格的影响力尤为重要。有时候,学生对自己的班级有强烈的向心力,以自己在这个班级感到自豪,就是因为他们心里对班主任的人格有强烈的认可。甚至可以这样说,只要班主任有足够的非角色影响力,有足够的人格魅力,带的班就会有足够的凝聚力。
第二,充分开展班级群体活动。
没有活动,就没有群体。没有班级群体活动,就没有班级群体凝聚力。所以,我们要充分开展班级群体活动,这是助长班级群体凝聚力的土壤。
群体活动中蕴含着诸多影响班级群体凝聚力的因素。不难理解,只有通过丰富的班级群体活动,才能实现班级群体目标,才能满足班级群体成员的心理需求,才能增进班级群体成员的信息沟通,才能拉近班级群体成员的心理距离、强化心理相似性,才能让班级群体赢得较好的声誉,拥有较高的地位。通过班级群体活动,还可以强化学生的归属感、认同感和我们感,从而增强群体凝聚力。
当然,我们不用担心班级群体会自行消亡,我们不用担心班级群体完全丧失凝聚力。因为班级群体每天都有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至少每天都要上课,都要有学习活动。我们应该关注的是,怎样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之外丰富班级群体活动,以此更好地促进班级群体发展,更有效地增强班级群体的凝聚力。
助长班级凝聚力的班级群体活动多种多样。比如,可以開展有针对性的主题活动,可以开展班际比赛,可以开展有益的户外活动。从开展丰富的班级活动抓起,可以尽快增强班级群体凝聚力,促进班级顺利发展。
第三,引导学生参与班级管理。
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参与了某项活动,会增加对这项活动的心理投入。同理,学生参与班级管理,也会增加对班级的心理投入,增强对班级的向心力。从根本上说,学生本来就是班级管理的主体,也应该享有参与班级管理的权利和义务。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参与班级管理。
那么,该怎样引导学生参与班级管理?
一是让学生明确参与目标。目标有导向功能。明确了参与目标,学生就知道了自己参与的方向。比如,有的班主任在制订班级的学期目标时,先由学生自拟,再结成小组讨论,最后形成班级的学期目标。与此同时,每个学生根据班级目标,再拟订个人学期目标。再如,有的班主任在制订班级规章制度时,也坚持“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让全体学生参与班规的制订,让他们感到这是他们自己的事,他们是制订者,也是执行者。
二是给学生提供参与形式。这是让学生知道怎样参与班级管理。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形式很多。比如,有的班主任积极改革班级学生干部制度,最大限度地促使学生参与学生干部竞选,这是参与班级管理最直接的形式。再如,有的班主任在班上不定期召开以小组为单位的民主生活会,对班主任的班级管理提出建议和意见,这是一种间接参与班级管理的形式。又如,有的班主任鼓励学生通过周记等形式,为班级管理献计献策,也是一种引导学生间接参与班级管理的有效形式。
三是给学生创造参与机会。明确参与目标,提供参与形式,已经包含创造参与机会在其中了。这里单独提出来,是强调为某些特殊学生创造参与班级管理的机会。比如,此前曾经谈到,一位教师试行学生干部民主换届制。一个从来没当过干部的老实男生被大家推荐为班长候选人,自己却要打退堂鼓。这位老师给他鼓劲打气,做了很多工作,并且承诺一定会帮他当好班长,终于促使他勇敢地担起班长重任。再如,对某些在生理、心理以及家境等方面有特殊情况的学生,我们要因人而异,让他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为班级出一份力。这既是为他们创造参与班级管理的机会,更是为他们心灵深处注入力量。
第四,恰当开展竞争与合作。
竞争与合作对班级群体凝聚力有怎样的影响?
我们先看一个研究。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迈厄斯组织了几个步枪射击组,每组3人。有的组参与组间的竞争,叫竞争组;有的组不参与组间的竞争,叫非竞争组。结果发现,竞争组内部比非竞争组内部成员间结合得更紧密,竞争组成员觉得小组对他的吸引力比非竞争组大,小组内部成员之间吸引力也大。
再看一个研究。社会心理学家莫顿·多伊奇让一个班的学生讨论问题,全班学生分为两组。他对一组学生说,将以合作为基础,按合作好坏给学生打分,全组学生给同样的分数,关键看大家在辩论时如何成功地击败其他班级。对另一组学生说,将以竞争为基础,按个人贡献给个人打分,谁对辩论的问题贡献大,谁的得分就高。结果发现,合作解决问题组比竞争解决问题组,群体更协调,成员更能采纳别人的意见,更能彼此友好相待,关系融洽,增强了群体凝聚力。相反,竞争解决问题组成员忧心忡忡,彼此很少沟通,陈述经常重复,容易产生误解。而且,组员彼此不能友好相待,关系紧张,甚至互相侵犯,减弱了群体凝聚力。
由此可见,群体内的合作会增强群体凝聚力,群体间的竞争也会增强群体凝聚力。
研究结果显示,在班级管理中,班级之间不妨适当开展竞赛性的活动,班级内部应多开展合作性的活动。这样,有助于增强班级群体凝聚力。
当然,深究起来,竞争与合作,有更为复杂的相互作用的关系,往往是竞争中有合作,合作中有竞争。这里不便详述。单就班级管理说,班级内部不可避免地存在竞争,比如小组之间的竞争,学生个人之间的竞争。这种班级内的竞争本质上又是以合作为基础的,有共同的目标,有共同的规则,有共同的发展。因而,班级内部的竞争活动,如果引导得法,也会从深层次强化班级群体凝聚力。
最后,不能不说明的是,当我们着力增强班级群体凝聚力的时候,不要忘了班级群体凝聚力也有副作用,这个副作用就是“去个性化”,即学生为了遵从群体意志,而压抑自己的个性。这个问题,后面还将详细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