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早期活动和他的早期报刊

来源 :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suowei2827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整个国家、整个民族都在以不同的方式纪念和庆祝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整个世界、整个地球也都在关注或致贺中国共产党的90华诞。作为一名党的新闻出版人和一名新闻出版科研人,则几乎不用选择地会从新闻出版的角度来观察和思考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与成就,特别是他的早期活动。
   1921年7月建党前,与党的诞生直接相关的刊物有《新青年》、《每周评论》、《共产党(月刊)》、《湘江评论》等。《新青年》初名为《青年杂志》,1915年9月15日由陈独秀在上海创办,第二年9月更名为《新青年》。以1918年11月李大钊在5卷5号上发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和《庶民的胜利》两篇文章为标志,该刊转变成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刊物。一直到《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对马克思主义作比较系统的介绍,表明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已经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它与当时秘密编辑发行的《共产党(月刊)》相配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理论上的准备。
   由毛泽东任主编的《湘江评论》于1919年7月14日问世,与《新青年》遥相呼应。毛泽东在该刊发表了《民众的大联合》等十分犀利的文章,引起了反动派的恐慌,任弼时、郭亮、肖劲光等就是在该刊物的影响下,走上革命道路的。
   建党后,1922年8月,中共中央执委会在杭州西湖召开的特别会议决定创办《向导》周报,这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份公开发行的中央机关报,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就发表在该刊第191期。该刊被誉为“黑暗中国的一盏明灯”,“白色恐怖下的流动导向”,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影响最大的一份报纸。
   其实,党早期主办的报刊,还远不至以上所述。但我们从中已经可以看出某种规律性的现象:党的早期与他的出版物,主要是与党的报刊密不可分,岂止密不可分,简直是水乳交融。党与他的报刊是相推动而诞生,相伴随而发展的。从当时历史来看,如果没有这些报刊,我们就无法理解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马克思主义是怎样送给我们的;我们更无法理解,送来的马克思主义又是如何广为传播,而又凝聚起先进知识分子的;先进知识分子又是如何在茫茫的黑夜中设计和策划建立中国共产党的任务的。当然,如果从另一个角度看,党的报刊更离不开作为母体的党,因为党和他的骨干成员是党的报刊的动力和源泉。由此,我们就必须回答一个问题,党的早期活动和他的报刊出版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因果关系。
   从建党和党的历史使命讲,党对自己的报刊有着强烈的需求,他要“冷眼向洋看世界”,窃得“普罗米修斯的圣火”,来拯救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非要有相应的载体来介绍引进不可;他要寻觅志同道合的同志,厘清对马克思主义种种的不正确认识,以达到对真理的共识,非要有一个可供探讨、交流的平台不可;他在初步形成自己的核心后,要宣传群众、动员群众、组织起千千万万的革命军,贯彻党的意志,实现党的目标,非要有一种介质传播开来不可;他要主持正义,贬斥邪恶,揭露反动派的阴谋,构建和确立自己的形象,非要有一种有效的阵地不可。而从具有现代文明性质的报刊来看,它恰恰具有一种承他启我、承昨启今、承左启右、承上启下的载体功能;它恰恰具有一种服务交友、彼此沟通、汇集意见、明辨真理的平台功能;它恰恰具有一种放大信息、广为传播、影响舆论、凝聚人心的功能;它恰恰具有一种客观手法、主观表达、震慑敌人、振奋人民的功能。所以,毛泽东同志提出“共产党要左手拿传单,右手拿枪杆,才可以打倒敌人”,“报刊的作用和力量,在于……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他“要求共产党人要把报纸拿在自己手里,作为组织一切工作的武器”。
   我们党又大约于同时或稍后或后来,先后办起了人民出版社和上海书店等,包括秘密印刷所和庞大的印刷厂,办起了红色中华通讯社和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等,把自己的媒体拓展到一切可以拓展的方面,一直到今天,党和他的各级与各类组织,与时俱进地建立了自己的主流网站和手机书报刊等最新载体。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党的宗旨始终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除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他没有什么特殊的利益。而在今天,要实现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血肉联系,没有媒体,特别是没有现代媒体的介入,没有通过媒体的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群众就不会了解党的思想与路线、党的理论与实践,党会因为脱离群众而失去根本力量,这是绝不允许的。
   今天,随着改革开放进入新的阶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党的报刊和党所领导的一切报刊等媒体,其中相当大的部分要在履行自己宣传功能、组织动员功能、意识形态功能的同时,还必须全方位地服务群众教育需求、知识需求、文化需求、生活需求和娱乐需求等,从而有了产业功能和市场性质,这些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所要求的,但是党和报刊及整个出版物的基本关系是不能变也是不会变的。有人讲,要研究中国崛起之谜,首先破解中共之谜;我们说要破解中共之谜,无疑离不开对党的媒体作用的解读。作为新闻出版人,新闻出版科研人,我们有责任把握好其中的真谛,处理好其中的关系,继承优良传统,为党创造新闻出版业的辉煌。
其他文献
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是党中央对江苏提出的明确要求。2008年11月,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在江苏省新闻出版(版权)工作专题研讨班上,殷切希望江苏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努力在全国走率先发展之路,为全国新闻出版业作出表率,并就如何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繁荣发展新闻出版业提出了全面要求。按照中央方针和总署领导的希望,近年来,江苏省新闻出版业推出了一系列推动新闻出版业发展的新举措,取得了
期刊
加快推动新时期我国新闻文化建设工作  柳斌杰发表讲话 李东东当选会长  本刊讯 (记者 彭波)10月24日,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在京召开。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出席大会并讲话,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李东东当选中国新闻文化促进  会会长。  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成立于1989年,范敬宜为前四届会长。2010年年底,经民政部批准,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划转新闻出版总署作为其业务主管单位,成为新闻
期刊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一次吹响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进军号角。其中,积极稳妥推进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是今后一个时期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之一。事实上,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改革已然成为年度行业的热门词汇。那么,当前改革的态势如何?非时政类报刊体制改革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改革要达到怎样的目标?目前非时政类报刊体
期刊
从2003年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启动以来,报刊改制已经走过了8年。其间,行业报因其专业技术性较强,一直充当着改革先行者的角色。2011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  厅下发了《关于深化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要求行业报刊等四类报刊出版单位先行转制。8月,《中央各部门各单位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制工作基本规程》  出台。对尚未完成转制任务的行业报来说,转企改制是大势所趋,当务之急
期刊
所谓期刊的选题策划,就是期刊确定专题,对报道对象、报道内容和报道重点进行策划,力求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把刊物想要告诉读者的内容立体地呈现给读者。其主要任务是,及时、准确地找到读者共同的关注点、兴趣点,加以设计、放大,以形成能引导读者的主流思想。其共同特点是,围绕主题,精心谋划,成系列推出。尤其是时政类期刊,要以党和政府的重大战略思想、重要决策部署为主题,结合百姓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设计专题,
期刊
我国的新闻出版体制改革按照“由易到难、加快推进”的原则,从印刷复制领域到发行、出版领域,都全面展开并顺利实施。继2010年年底图书出版单位体制改革全面完成后,新闻出版体制改革进入了攻克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这一堡垒的关键时刻,这是一场比图书出版单位体制改革涉及面更广、影响更大更强的改革。深入推进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是落实中央部署、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转变报刊业发展方式的重要任务,
期刊
党报头版肩负着政策宣传的职责,必须围绕当前党的工作重心,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如果只是简单地复述党和政府的声音,就会不可避免地出现生硬的套话、官话,从而影响新闻的可读性和吸引力。那么,对于党报头版,特别是地方党报头版,是不是就注定“不好看” ?《曲靖日报》作为云南省曲靖市的机关报,在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一直将头版创新作为重要课题,于今年1月在头版的倒头条开辟“现场短新闻大赛”板块,为版面注入了新的活力,
期刊
读者出版集团是以原甘肃人民出版社为基础转制成立的出版集团,成立于2006年。经过三年的改革发展,2009年集团作为主发起人发起成立了读者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完成了股份制改造。至2011年6月,读者出版集团完成了初期体制改革任务。而今,在内部制度体系基本健全、规范运营一年的基础上,读者出版传媒公司又启动了上市工作。读者出版集团的改革之路,历经坎坷,终上坦途。    初期改革任务基本完成  2006
期刊
华侨华人是我国对外传播的重要目标读者群之一,尤其是在当前中国文化外语传播还较为弱势且不得不倚重华文媒体的情况下,如何针对华侨华人的特点进行更有效的传播则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笔者以《南方日报海外版》和《星岛日报海外版》联合编制的《南粤侨情》为例,总结其对粤籍华侨华人报道的经验,庶几作引玉之砖。      受众定位:从模糊到清晰     长期以来,我国的对外传播缺乏对受众的精准分析。曾经看到一
期刊
随着传媒的迅猛发展,新闻舆论监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对涉案刑事侦查亦是如此。媒体对侦查机关的监督,有利于弘扬正气、杜绝腐败、规范执法,甚至推动立法。如佘祥林案、赵作海案、杜培武案在媒体的影响下,有效地促进社会各界对刑讯逼供危害的进一步认识,对于相关法规的出台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媒体在涉案新闻传播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侵犯他人权利、泄漏侦查秘密等。如何提高媒体从业人员的思想素质和法律意识,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