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萝莉小考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tersaint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世纪80年代萝莉控热潮兴起以来,日本动漫形象中的萝莉一直在动漫迷中保持着超高人气,是日本动漫中以“可爱”和“萌”著称的典型形象,她还成为日本外务省认定的国家“形象大使”。本文试图对动漫中萝莉文化的演变进行梳理,尝试从日本人的审美与心理层面对萝莉为何可以成为日本形象之代表进行分析。
  20世纪70年代起,日本动漫产业飞速发展,日本成为世界上动漫文化的领军国家。进入20世纪80年代,日本动漫中的萝莉控现象更演变为一种社会风潮。萝莉以“萌”懂可爱“俘获”人心,不仅在日本动漫中拥有超级忠实铁粉,还成为由日本外务省认定的“形象大使”,作为日本和平的国家形象远播世界。
  萝莉在日本何以享受如此殊荣?其原因与日本文化的特性有着怎样的渊源?笔者试图通过对动漫中萝莉形象以及内涵的历时性梳理,从日本文化的审美与心理层面挖掘其文化渊源。
  一、日本动漫中的萝莉进化史
  (一)萝莉的诞生与萝莉风的盛行
  “萝莉”(ロリータ)即英语中的Lolita,它来源于美国作家纳博可夫1955年创作的小说《洛丽塔》中男主人公对14岁女主人公的昵称,泛指拥有娇小的身材并低于一定岁数的女性。
  20世纪80年代以前,身材娇小、长相甜美可爱的少女并没有被特定称为萝莉,而自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吸收萝莉文化后,在吾妻日出夫等漫画家的带领下,萝莉取得了惊人的发展,掀起一股亚文化的热潮。
  吾妻日出夫是日本著名的搞笑漫画家和同人作家,1979年,他发表了日本第一部萝莉控同人志漫画《White Cybele》,由此一波爆炸性的蘿莉控热潮一发而不可收。虽说以前也有以身材娇小、长相甜美可爱的少女为主题的漫画出现,但并未形成风气。在吾妻日出夫的《White Cybele》中,圆滑的象征男性器官的表示性的暗示无处不在,题材的新颖、萝莉的娇小可人使男性追随者成为最忠实的萝莉控。于是,模仿吾妻日出夫风格的萝莉控同人志如雨后春笋相继出现。1982年,内山亚纪的《豆沙三重奏》(『あんどろトリオ』)连载接近一年,因超高人气直到2001年仍在持续销售。内山亚纪也成为面向成人的萝莉漫画集大成者。以萝莉造型为主打的两大萝莉控成人漫画杂志《Lemon people》(『レモンピープル』,1981)与《“乖”小孩漫画》(『漫画ブリッコ』,1982)由于吾妻日出与内山亚纪的加入而名声大噪,此时萝莉因其题材的崭新性区别于以往题材的成人漫画而销路大开,满足了男性原本对洛丽塔就持有的特别“情结”。
  之后,萝莉风刮到了动漫、少女时尚杂志等各个领域。1986年,《机动战士高达ZZ》中的著名萝莉艾露比普露的名字便来自萝莉控成人漫画杂志《Lemon people》的简称“エルピー(LP)”。20世纪80年代,萝莉界诞生了名为“PinkHouse”等以萝莉风格为主的少女服装品牌,至今在日本多年龄段女性中大肆流行。1987年,松浦桃在当时的潮流杂志《流行通信》中提到:“萝莉不仅是年龄在8到15岁左右的少女,任何衣着与谈吐保持着少女特征的可爱女性,均可以称为萝莉。”这些都为萝莉摆脱成人漫画,作为一般女性欢迎的审美形象做好铺垫。
  (二)萝莉与魔法美少女
  至20世纪90年代,萝莉控热潮更加如火如荼,萝莉遂而成为动漫潮流的引领。与20世纪80年代不同的是,这时的萝莉化身为正义与梦想的代言人。
  动画片《美少女战士》(1992年)中的主人公月野兔(见图1),虽然是个学业平平、任性娇弱的初中生,但她捡到一只会说话的小猫露娜后,华丽变身,拥有了拯救世界的魔力。此部由普通萝莉转变为超级英雄的励志作品不仅俘获了少女的芳心,也在男性动漫迷中获得超高人气,从此魔法战斗与变身为题材的少女漫画成为日本动漫观众瞩目的焦点,魔法少女为无数年轻人编织了完美的变身之梦。
  《魔法少女砂沙美》(1996年)中的河合砂沙美(见图2),外形亮丽,擅长料理,性格活泼,深受男性动漫爱好者的喜爱。砂沙美的人气让制造商AIC制作社把砂沙美的角色独立出来成为另一部动漫《天地无用》的外传,并制作了以他为主角的动画系列《魔法少女砂沙美》。它与《美少女战士》一起掀起了持续至今的魔法萝莉热。于是,萝莉从供男性赏玩、外表娇小可爱的成人漫画中解放出来,成为拥有魔法少女、拯救世界等标签的造梦者。
  (三)萝莉的华丽变身
  进入21世纪,日本萝莉热不仅没有消退,反而更为活跃,动漫中把20世纪90年代萝莉与魔法美少女结合的特质延续下来并加以强化。例如,2002年动画《魔卡少女樱》中的木之本樱(见图3)就是萝莉与魔法美少女的结合,她在日本2ch叶键板的女性角色人气投票的活动——“アニメ最萌トーナメント”(动画最萌擂台赛,以下简称“萌战”)的2002年第一场比赛中取得第一名萌王的成绩并被称为萝莉始祖之一。2005年的“萌战”萌王高町奈叶(动画《魔法少女奈叶》)也是魔法小萝莉。值得一提的是,在“萌战”举办的13年中,共有7年超过一半的人物均为萝莉,可见21世纪萝莉在动漫中与动漫迷心中的重要位置。
  萝莉逐渐蜕变,最终成为日本形象的代表。2009年日本政府推出的“酷日本”计划中,日本漫画及相关产业被放置于向世界推广的软实力首位,日本外务省同时任命了三位“可爱大使”作为日本对外宣传的形象代表,其中一位便是日本洛丽塔的代表。此时,萝莉成为具有普世性的文化形象,向世界传递日本爱好和平的信息。日本政府将萝莉作为日本在世界形象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的武器,一方面希望借助可爱形象征服人心,另一方面也暗示着日本从二战废墟、经济腾飞后的金融泡沫与“消失的十年”中不断超越挫折的一种可爱弱小表象下勇敢追梦的品格。
  二、萝莉与日本文化
  (一)萝莉之美
  萝莉得以从成人漫画中的性取向化身蜕变为日本形象的代表,首先可以从审美层面寻找原因。首先,日本具有以小为美的审美特质。在日本最古老的随笔《枕草子》中,一段对小巧事物的描写竟然用了7次“うつくし”。周作人及于雷均把其译为“可爱”。而在《全译读解古语辞典》中,“うつくし”相对的日文汉字是“美し”,其三条解释都有“可爱”与“美丽”之意。《枕草子》中出现的都是小巧的人或事物,由此可以说,日本人是以小、以可爱为美的。   在与《枕草子》同一时期创作的《源氏物语》中,人们也可以找到“萝莉控”的原型,主角光源氏将小他9岁的若紫接入府中,从10岁起便开始培养她成为自己心中完美的对象,光源氏可以算是“萝莉控”的始祖。在日本传统文学作品中,不乏许多对萝莉的执着与赞美。田山花袋的《少女病》讲述了一名中年男子由于喜爱在电车里偷窥少女因此走神不慎被挤出电车而死的故事;谷崎润一郎《痴人之爱》的女主角也是十五岁的少女,这些都显示出日本人无处不在的“萝莉控”。李御宁在《日本人的缩小意识》中通过对韩国和日本的传统文化、历史、语言等大量细致的比较分析,得出将事物缩小的原理存在于日本文化的底蕴之中,将事物缩小可以让其变得更加可爱、有力。
  (二)依賴心理的双重变奏
  日本著名精神病学家土居健郎提出的“甘えの構造”即“依赖心理”被认为是日本人独有的心理特征。他说:“依赖不仅是理解日本人的精神结构也是理解日本社会结构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依赖心理本来是婴儿对母亲的一种感情。他指出,几乎所有日本人都对母亲有一种终身的依赖,这是日本人独有的特性。在现实社会中,“依赖”以“地位之差”和“权威”为前提,表现为处于下位者对处于上位者的依存。在这种依存中,下位者受到上位者的保护,上位者也能从下位者的尊敬与孩子般的依赖中得到满足。
  萝莉从成人漫画的萝莉情结上升为可爱的国家形象大使,可以从日本人的“依赖心理”中寻找答案。萝莉的外形娇小可爱,对她的保护之欲油然而生。在竞争激烈、压力巨大的现实面前,萝莉无疑可以为竞争中落败、失意甚至无聊的人们提供非现实的避风港,从而使他们在这里获得慰藉、疏解和满足。这时,“萝莉控”是一种上位(男子)对下位(萝莉)的依恋和满足。而当萝莉摇身一变成为拯救世界的终极英雄时,她又由于高远而美好的梦想而变化为下位者(追梦者)对上位者(萝莉)的崇拜,形成一种与前面互为相反的依赖关系,构成依赖角色相互转换中的双重变奏。
  三、结语
  本文以日本动漫中的萝莉为研究对象,梳理了萝莉文化的变迁。20世纪80年代,日本掀起“萝莉控”热潮时,萝莉还仅仅是成人漫画中满足男性趣味的玩偶,却以可爱的攻势蔓延到少女时尚、普通动漫等多个领域。20世纪90年代,萝莉化身为正义与梦想的代言人,开始引领动漫的潮流。至21世纪,更多超人气以及多元化的萝莉作品使她不仅独占“萌战”鳌头,还华丽地变身为日本形象的代言人。这与日本塑造以可爱为软实力的国家战略自然脱不了关系,但更深层次的是出于日本自古以来以小为美的审美取向、由萝莉所构筑起的可爱即美、小而不摧的双重“依赖”心理以及她所带来的梦想的力量。
  (北京工业大学)
  作者简介:顾春(1978-),女,北京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日本文化。
其他文献
历史文学的创作中经常会出现悲剧英雄的存在,《赵氏孤儿》用独特的方式塑造了一个不典型的悲剧英雄,让人从中体会到了悲剧英雄的意蕴。本文以程婴为例,简析历史文学创作中悲剧英雄形象的形成原因,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悲剧精神。  悲剧是戏剧创作中常见的体裁之一,剧中主角和现实之间产生无法调节的矛盾冲突,结局悲惨。悲剧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悲惨的结局来揭示现实生活中丑恶的部分,由此来激起观众心中的愤慨,从而达到提高思想
期刊
《课程与教学论》为师范生提高教学专业能力的主要课程之一。笔者根据自身音乐专业学科背景,分析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与教学,通过文献、调查等方法研究义务教育阶段音乐教育,以师范生身份来探寻教学中的教育现象,并逐一反思和探索,力图为音乐教师提供有关教学理论、案例借鉴。  一、课程与教学论概述  课程可以定义为教学科目,例如,我国古代的课程有“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六个科目。随着课程的逐渐完善和学
期刊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愈来愈重视孩子综合素质的培养,钢琴教育也成为众多家长的首选,但从现状来看,我国钢琴教育的整体质量不高,层次较低。本文分析了我国社会钢琴教育现状,并提出有关钢琴教育发展建议。  一、我国钢琴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钢琴教育接受者基数大  近些年,我国经济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很多家长抱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为子女购买钢琴,希望他们可以在音乐专业领域有所建树
期刊
日本正仓院是世界上唯一的传世文物博物馆。其藏品的一部分文物是由遣唐使带回日本。自丝绸之路开通后,琵琶逐渐从西域传入中原,在我国隋唐时期发展成为乐队演奏与独奏的乐器。正仓院馆藏的古代乐器有十八种,共计七十五件。本文探究了正仓院古乐器修复工作。  正仓院位于日本奈良县奈良市东大寺大佛殿的西北。是一座以天平时代为中心的工艺美术品博物馆。1180年平家火烧奈良,导致东大寺大佛受损。1603年,德川家康下令
期刊
20世纪80年代后期,吉本芭娜娜登上日本文坛,被称为“日本现代文学的天后”。她发表了多部畅销小说,文笔十分细腻,直击读者的内心,深受年轻人尤其女性读者的推崇。小说集《厨房》是吉本芭娜娜早期的重要代表作,作品诠释了“生命是一个疗伤的过程”这一主题。本文旨在分析贯穿整部作品的“植物”“水”“光”三个意象,并浅析其与作品主题和故事展开的关系。  《厨房》是日本作家吉本芭娜娜出版的小说集,收录了《厨房》《
期刊
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吕剧艺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然而,对于吕剧的发展前景,依然有许多学者担忧吕剧艺术会随着时代的前进而成为明日黄花。近年来,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对我国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本文将吕剧创作和魔幻现实主义文学联系起来,探讨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对吕剧创作的影响以及对未来吕剧创作的展望。  一、概述  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地方戏剧的存在和发展是对历史的传承,具有重要
期刊
音乐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当前,高校要高度重视音乐教育。为了实现音乐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人们要深入研究音乐教育,将创新思想融入音乐教育中,拓展音乐创作空间,提升音乐作品的魅力。当前,高校音乐教育与创作依然存在问题,高校音乐教育者要高度重视,采取有效的改进措施,提高音乐教学质量。本文主要研究了高校音樂教育与创作,以供相关人士参考。  音乐课程教学需要继承和创新,这是音乐教育不可忽视的内容。音乐能够
期刊
本文以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奥尔夫教学法的概述,分析其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并从主观意识培养、文化渗透、丰富训练方法等角度阐述奥尔夫教学法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  一、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概述  (一)概念  当前,声乐教学要合理运用奥尔夫教学法,整合语言、动作与音乐,树立“诉诸感性、回归人本”的教育理念。要从音乐本源出发,结合音乐表演与舞蹈,重视音乐节奏,满足学生实践要求,引导学生了解音乐知
期刊
情感意指人在社会中对客观事物的认知需要的态度体验,情感在人的个人行动、思想方面有着决定性作用。音乐是特殊的情感艺术,音乐在对人情感的塑造和影响方面有着强于其他艺术的特性,能更直接地融入人的情感世界。音乐离不开情感的融入,音乐教育是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音乐教育的影响  音乐教育是指通过音乐影响人的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增进知识技能等的一切教育。主要指的是按照一定的社会需求,有组织、目标、计划地
期刊
新课标要求小学生能够在广泛的文化情景中认识美术,要求老师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因此,基于诗画关系,吸取古诗资源中的传统文化,开设具有富有诗意的水墨画课堂尤为重要。诗词文化与美术课程相结合,有助于形成具有诗情画意的现代水墨画教学模式,所以本文探讨了开设诗意水墨画美术特色课程的现实意义。  根据中小学课程大纲设置,将唐诗宋词等佳作引入少儿水墨画课堂,不仅能够引领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