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的三重境界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ng198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教《少年王勃》,有青年教师问我道:“教得轻松,学得愉快,信手拈来,怎得神来之功?”笑答:“痛并快乐着!”王国维说,做学问有三个境界。我觉得,教课也是在做学问,一次成功的阅读教学,也要经历三重境界。
  
  一、独上高楼望天涯
  《少年王勃》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课文,这一单元由古今中外4位名人的故事组成:《菩萨兵》赞颂革命英雄朱德;《大作家的小老师》介绍英国大作家萧伯纳;《李广射虎》《少年王勃》属于苏教版小语教材独创课型“文包诗”,是反映李广、王勃两个历史人物的片段。《少年王勃》讲述了王勃去滕王阁赴宴而写成《滕王阁序》的精彩瞬间,切合三年级学生的实际,引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千古名句。课文是诗句的背景资料和形象解说,诗句是课文的故事中心和思想升华。诗文浑然一体,相映生辉。
  滕王阁怎么样?《滕王阁序》写了什么?王勃是个什么样的人?就三年级学生而言,他们无须深究,但教师却须“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方智范教授说,语文教师要做文本作者的知音。那么,语文教师要成为文本作者的“知音”,首先不能仅仅依靠教学参考书,而应如古人所说的“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在初步把握文本的基本思想和教材的编辑意图后,我痛下决心挤出一切时间读书,检阅资料,深入了解王勃的生平,学习这篇千古传诵的名文,阅读相关的系列文章。全文围绕滕王阁宴会这一中心事件,叙述王勃借赴宴之机登高言志、感怀世事而作赋,叙事、写景、抒情三者互相联结,和谐统一,文思极为精妙缜密。我对此文是熟读成诵。
  通过对原文及相关资料的学习,我的视野开阔了,对教材的解读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教学时也给学生预留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二、衣带渐宽觅佳径
  大量占有资料后,我又开始新一轮的教材研读,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最佳教学路径。这对语文教学来说,有着特殊的决定意义。
  教学目标的制订必须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纬度来考虑。我们必须认真研读课程标准,研究教材的思路,把握编者的意图,关注学生认知特点、年龄特点等。而在所有的教学目标中,我觉得最难准确定位的就是人文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落实教学目标,必须“整体感知”、“具体入手”。但整体性不是不要重点,恰恰相反,短短40分钟的一堂课,也只允许有一两个重点,不能追求面面俱到,必须删繁就简、削枝强干。关键在于,对课文重点的把握要服从于教学的整体目标。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学会本课生字及只识不写的字,认识两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滕王阁“水天一色、霞鹜齐飞”之壮观、秀美的景象,感受少年王勃的非凡才气。我依此确定了本课教学的中心问题是:课文怎样写出王勃的“奇才”?沿着这一线路把本课的整体目标分解到以下几个环节中来完成:
  (一)预习检查,初读到位。
  (二)品词析句,感悟“奇才”。
  1.抓住“奇才”,总领全文。
  2.紧扣关键词句,感悟“奇才”。
  3.品读名句,欣赏景美。
  (三)回环整合,拓展延伸。
  以上环节,充分利用“文包诗”的文本特点,以文本解读名句,以名句感受名人,以“奇才”感悟人文内涵,环环相扣,悟文习语。
  
  三、灯火阑珊始见真
  (一)跳出来的导语
  我白天想,夜晚思,课的开头一句该怎么讲?这如文章的开头、作曲的定调一样重要。我反复思考,突然,教材中的滕王阁美丽夜景照片让我眼前一亮,便决定让学生观图吟句,开阔视野。
  导语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引导学生站在一定的高度,他们渗透这样一种文化:楼因赋而出名,赋因楼而不朽。
  (二)淌出来的诗情
  语文课里的文学,不是漂浮于作品表面的天马行空的感悟,不是游离于作品的简单道德说教,而是让作品与学生的生命感受有机地联系起来,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作品所蕴含的精神,让学生走进文章,潜心咏涵语境、语意。
  (三)悟出来的人品
  回环阅读是学生自由、自主地与文本对话,渐进渐悟的过程。捕捉稍纵即逝的思维火花,洞观文字背后的内容,是对阅读教学最佳境界的追求。“王勃‘胸有成竹’,为什么还说‘让我来试试吧’?”这是字面与字面的撞击,三次回环读悟,引入灯火阑珊真容。第一,“让我来”缘何说起,回读前文感悟“在座的谁也不敢答应”的牛犊之情;第二,从“试试吧”品读“文思如泉”“笔走如飞”,感悟人物底气;第三,涵咏吟味“让我来试试吧”,从语言、语气、语感中感受奇才少年的胆识、才气及尊长的英姿。
  (四)引出来的欲求
  课后,在学生的强烈要求下,我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滚雪球式地带领他们将《滕王阁序》熟读成诵。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梅子涵来我校讲学时,学生的背诵展示,令梅教授赞叹不已。学生自豪,我也备感幸福。
  “痛并快乐着”,是我教学的真切感受!
  (责编侯艳星)
其他文献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们的长辈、老师常用这样的话鼓励我们多读书,读好书。的确,读书确实给我们带来不少的好处。但笔者教书20余年,也发现一些奇怪现象:我们这一代人,很多男生常夜以继日地啃读金庸、古龙的书,但至今一个武侠故事也说不清楚,一个武侠故事也编不出来;很多女生饱读了琼瑶、岑凯伦的言情小说,读的时候动情投入,仿佛自己就是故事中的主角,可如今叫她编写一个短篇爱
设计理念:  古诗教学是老师携学生之手共进的一次审美旅行。教学中,突出以诵读感悟为主,调动学生经验背景、引进学习资源为辅,在体会语言情感,体会诗句意境中,把握诗文的审美韵味与内涵;在积累语言与情感的基础上,注重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展示学生对古诗的个性解读,培养学生的文学作品欣赏能力,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教学目标:  1.读准字词,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望庐山瀑布》。  2.理解诗句
案例背景  作为一名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我常常在思考:农村的语文课堂(地处农村且班级人数达60多人的语文课堂),要怎么教学才能既符合教学新理念,又针对农村实际,富有实效,真正实现“让农村的孩子享受优质的语文课堂”的要求?其实,只有立足农村实际,结合新课标理念,把平时的每一节家常课上扎实了,才能形成农村语文课的实效性,才能体现农村语文的课堂本色。通过一年级下册对子形式的课文《识字3》的第二次教学尝试,
由大山胸中喷薄而出的溪流,遇阻而绕,逢险必跃,时而温柔文静,时而激情四射,流得自如,行得洒脱。触景生情,笔者突发奇想:如果将小溪的风韵,融入语文教学口语交际的课堂,岂不可以产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奇效?一定会使口语交际的评价艺术得以升华,别开生面,使课堂生机勃勃,活力无限。  一、让适度的鼓励性评价催开口语交际的生命之花  语言是情感交流的工具。在当今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社会转型期,课堂上口语
情趣课堂是一个发展的命题。课堂如何情趣化,一直是语文教学研究的重点之一。面对离学生现实生活较远的古诗词的教学,更需要教学智慧和课堂情趣的相辅相成。如何开启古诗词教学的课堂情趣?  一、故事引入  明代学者王守仁早就提出:“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萎。”小孩子喜欢听故事,这是由其认知特点和年龄特征决定的,乃自然之性。古诗词的语言相对生涩难懂,时代背景也离
语文课,精彩常常缘于生成,意外总能收获惊喜!我在执教《手捧空花盆的孩子》(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三册)一课时,深有体会。孩子们学得很欢,思维很活,课堂上“意外”不断,“精彩”纷呈,实在是让我欢喜让我忧!  【意外一】学完课文,有学生问:“当国王有什么好?他们为什么那么想当国王?”  这个问题有点突然,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它其实已经超越了文本的原意——即强调诚实的重要性。指向了更深的层次——有些孩子为了当
“简约而不简单”是一句人们熟知的广告语。不过,这句话倒比较贴切地概括了略读课文教学设计的一般特点。透过左容、陈渝老师的两篇略读课文的教学设计,我们可以看出,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程序都应简约,但不应也不能简单。    一、略读课文的教学设计要“简约”  略读课文的教学设计容易犯的通病是面面俱到,贪多求全。我们要做好略读课文的教学设计,就要在教学目标、程序和方法上大力倡简。  1.教学目
一、问题提出    毋庸多言,在各种语文课型当中,复习课当属其中常遭老师们冷落的课型之一!由于不少老师对之重视不够,认识不深,所以在教学中,诸如“冷饭重炒”、“重复昨天的故事”、教师讲得累学生练得苦的教学现象是屡见不鲜的。鉴于这样的现状及部分老师的教学困惑,近两年,我们学校课题组经过交流与斟酌,开始了关于“活动式”复习课的思考与探索。    二、“活动式”语文复习课的特点    所谓“活动式”复习
语文教学中,复习是一项在梳理、归类、整理过程中积累运用知识的学习活动。而低年级字词复习,内容相对枯燥,再加上复习时,教师们往往采用没完没了的听写、大量的练习等机械简单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复习的效率也大打折扣。怎样让低年级的字词复习也能绽放异彩,有效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呢?我们不妨换个角度试试。下面,我就以二年级上册2-6单元的字词复习(一)为例谈谈。  一、梳理字词:创造性地整合  
罗马教育家昆体良曾在《雄辩术原理》一书中提到,“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引导班上的学生运用他们的智慧自己去发现问题”。除了使我们的学生不需要总是有人教,我们的教学还能有什么别的目的呢?“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叶圣陶先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然而,如何实现“教,是为了不教”呢?笔者将结合本地高效语文课堂建设中的经验和策略,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剖析。  一、研究方向紧密围绕课程标准  通过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