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忽视幼儿同伴关系研究综述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dr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介绍了国内外对儿童同伴关系研究的历史、相关理论及研究成果。新的研究趋势开始关注儿童同伴关系在性别、情感及文化方面的差异。新进展使有关同伴关系的研究在相关的跨学科领域形成更加复杂的研究框架是可预见的。
  关键词:儿童 同伴关系 新进展
  同伴关系(peer relationship)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同伴关系是发展儿童社会能力,满足社会需要获得安全感的重要来源。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利于儿童社会能力的培养,学业的顺利完成及人格的健康发展,而同伴关系不良则会给儿童学校适应困难,成人以后的社会适应造成不良影响。同伴关系在儿童的发展中具有成人无法替代的作用。
  一、研究背景
  (一)理论背景
  1.认知学派的观点
  幼儿在发展过程中会与他人形成两种性质的交往关系,其中一种垂直情境的关系主要是幼儿与成人之间形成的,另一种平行情境的关系主要是幼儿与幼儿之间形成的。当幼儿与成人进行交往时,多数情况下幼儿会毫无条件的接受成人的观点,但这种接受有可能不是因为儿童理解了为什么接受的原因,而是儿童觉得必须接受和服从。而在幼儿与幼儿形成的关系中,双方的交往是平等的,有机会自由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与对方进行讨论和商量,最后做出接受或拒绝的决定。皮亚杰强调同伴之间的认知冲突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提出交往经验能给儿童带来积极地、适应性的发展结果。他认为,在幼儿之间这种平等互惠的同伴关系中,幼儿才可以体验到游戏与交往中的冲突、谈判或协商,学会考虑别人的意见,认识到自己与他人的不同。进而逐渐克服“自我中心”,同时通过讨论与争论发展道德判断能力。
  同样,维果茨基也认为良好的同伴关系对儿童的认知发展能起到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他认为,能力较强的同伴能够通过扮演“共同建构者”角色的方式,来推动儿童超越当前现有的水平,达到“最近发展区”来提升儿童现有的能力。
  2.人格理论的观点
  沙利文的人格发展理论认为,在儿童早期和幼儿期,孩子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游戏中度过的,在游戏中,每个孩子都会扮演自己的角色,然而当儿童无法在游戏群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时,便会产生一种不如别人的自卑感,这对儿童以后的心理健康发展是无益的。所以说良好地同伴关系对儿童人格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这种影响贯穿于儿童的各个年龄阶段。
  精神分析学派也比较注重同伴关系对儿童发展的作用。安娜·弗洛伊德(Anna·Freud , 1949)认为良好的同伴关系可以评价儿童的心理是否得到了健康的发展。
  3.群体社会化发展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哈瑞斯(Harris)认为,父母的教养方式并不是对儿童心理特征有着深远影响的环境因素,而是儿童的同伴关系对儿童心理发展有重要影响。儿童在家中的表现,并不总是成功转移到家庭以外的社会环境手中。儿童对在家中和在社会中如何做出行为的学习活动是分开进行的。儿童需要把自己置身于一个取得其认可的社会群体中,并对如何在家庭环境以外的社会中做出行为来进行学习。儿童在与同伴进行交往的过程中掌握了社会中的交往技能,这对儿童的个性会造成深远的影响。
  4.社会学习理论的观点
  班杜拉(A·Bandura)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强调,新的社会行为的学习是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的。当儿童看到了其他儿童之间的交往行为,便产生了与其他同伴进行交往的想法。在他们的交往过程中一个儿童出现了帮助、赞扬等积极地同伴交往行为,并获得了较高的同伴地位和良好的同伴关系,其他儿童便会把这些行为当作榜样来进行学习。当这些积极地交往行为受到他人的强化时,其他儿童就会更加频繁的对这些行为进行模仿,如此形成一种良性循环。这种良好的同伴关系对于发展儿童的社会交往技能和经验,培养社会责任感起到很强的推动作用。
  (二)实践背景
  在儿童的社会化发展过程当中,学会如何与人交往并掌握社交技能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同伴交往又是儿童社会化进程的重要途径。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儿童社会化的助推剂,可以使儿童更好的发展社会能力,获得社会支持。而不良的社交地位则会使这一进程受到阻碍。当儿童在同伴群体中处于被忽视的社交地位时,容易形成缺乏安全感、自卑的心理特征。在日常生活中,被忽视儿童一般都比较安静,从不淘气,所以导致教师对他们的关注相对较少,同时,他们也很少与同伴交往,很难参加到同伴群体的活动当中,即便参与了一旦遇到挫折也会立刻退缩。在遇到冲突时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也不敢参与同伴之间的竞争。如果孩子从小就一直在同伴群体中处于被忽视地位,将会对他们长大后的社会交往造成消极影响。因此,被忽视幼儿应该受到更多的关注,在教育过程中对被忽视儿童实施具有针对性的指导,改善他们的同伴交往状况。
  随着当今社会的迅猛发展,许多工作都需要人们进行团队合作才能完成,这就对人们的人际交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儿童时期的同伴关系发展对成年后的人际沟通和社会适应状况有着很大的影响,帮助孩子们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是很有必要的。
  在我国,大部分的儿童是独生子女,尤其是城市中的家庭,这样的家庭结构无法给儿童们提供与同胞兄弟姐妹交往的机会,导致幼儿无法体验交往中的合作、分享、帮助等行为。全国许多实地调查研究也显示出幼儿在同伴交往中存在着很大问题。1990—1994年由国家教育部组织进行的对全国幼儿同伴交往调查结果显示教师问卷反映有42.4%的幼儿经常或偶尔“不敢在小朋友面前谈论自己的意见”,44.3%的幼儿经常或偶尔“不与同伴玩”。家长问卷中反映有46.2%的幼儿“经常或偶尔回家后不愿找小朋友玩”,有29.1%的小朋友“回家后不谈论本班小朋友的事情”。尤雪红、黄娟等人对幼儿所做的调查结果表明幼儿社会交往频率不高,从总体看有19.4%的幼儿交往频率很低,有27.1%的幼儿平时很少或者不跟其他幼儿交往。   专家的理论分析和实践的调查研究一致表明,我国幼儿在同伴交往方面还普遍存在交往频率低、质量差的问题。
  二、国内外研究幼儿同伴关系的历程
  (一)国外研究历程
  国外的心理学家在19世纪末期就已经开始研究儿童的同伴关系。库利(Cooley,1902)指出儿童最初所处的同伴群体及群体成员与其的关系对儿童的自我概念发展和社会化是非常重要的。门罗(Monroe)在1899年对在校儿童的友谊质量和优先选择的游戏活动与他们愿意加入的社会组织进行了调查。20世纪20年代,北美创建了首批儿童福利研究机构,积累了许多关于儿童同伴关系发展的实验研究。除此之外,研究者还创新了用来研究儿童同伴关系的社会测量法等新的科研方法。20世纪30年代,开始对儿童同伴关系进行较为系统化的研究。伴随着二战的爆发,同伴关系研究得到的关注开始下降,研究者们要将精力投入到有关战争的工作中而无暇顾及对同伴关系的研究。冷战时期,儿童的智力发展与学业发展受到了研究者的关注,同伴关系的研究依然相对处于被忽略的地位。直到20世纪60、70年代,对同伴关系的研究才重新开始恢复。在接下来的20到30年中,对儿童同伴关系研究的重视程度也得到了提高。对同伴关系研究中的同伴拒绝,同伴关系的干预、评价及研究方法等方面的涉猎体现了研究主题的多样化。而且,从个体特征,社会交往,对偶关系,群体组成等多个水平和层次对同伴关系进行研究也使研究主题更加深入了。近20年来,随着对儿童同伴关系研究的发展和深化,研究视角和领域也不断更新,国外的研究出现了动态与静态两个维度。动态维度主要从儿童的行为互动(如攻击、利他行为)入手,静态维度着眼于同伴间的关系状态(如同伴接纳、友谊和孤独等)。研究的新视角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性别因素在儿童同伴关系研究中的研究思路发生了转变。对同伴拒绝的性别差异更加注重了,此外还加强了对女孩的同伴关系研究;气质、情绪规则和行为规则等生物情绪因素对儿童同伴关系的影响得到关注;同伴关系的跨文化研究在增多。
  (二)国内研究历程
  我国对同伴关系的研究比较晚。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幼儿同伴关系进行研究。从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主要着眼于阐述国外关于同伴关系的研究成果。其中有顾援关于社会性研究方法的介绍与评述(1988);刘翠荣对幼儿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的研究(1990);程展功对幼儿友谊的研究(1990);李生兰对培养、矫正儿童交往行为的方法的研究(1989);方富熹对儿童社会认识发展概况的研究(1986)。除此之外,我国的心理学研究者还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做了相应的研究。李伯黍对儿童的友谊进行了调研(1986);荆建华对儿童同伴交往的意义、作用进行了研究(1988);王国琪、徐晓华、李慰宜对儿童不良社交行为的矫正和良好社交行为的培养进行了研究(1987,1989,1987)。从90年代至今,我国研究者在幼儿同伴关系方面的研究更加的深化了。王星和方富熹对幼儿同伴关系的发展进行了跨文化的研究(1993,1994);庞丽娟、汪秋萍致力于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与不良社交行为的矫正(1991,2001);吴放、庞丽娟、陈会昌对影响幼儿同伴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因素进行了研究(1995,1999,2002);符明弘、杨丽珠研究了同伴关系对幼儿发展的影响(1992,1995);张登印、赵海钧、万晶晶积极关注国际上关于幼儿同伴关系的研究(1995,2001,2002);王宇艳总结了促进被拒绝和被忽视幼儿的同伴交往的三种训练法(2000);鲍亚研究了儿童同伴交往策略(2006);黄晓梅、邹晓燕研究了幼儿同伴关系发展特点与教育(2006);刁洁对3-6岁儿童情绪理解的发展及其与同伴接纳的关系进行了研究(2008);王芳对幼儿同伴冲突的干预进行了研究(2010)。
  综上所述足以看出,不管国外还是国内都对同伴关系的研究更加重视,而且研究角度也更加多样,研究内容更加丰富。
  三、同伴关系研究的新进展
  (一)性别因素对儿童同伴关系的影响
  20世纪90年代,性别因素对儿童同伴关系的影响开始以全新的思路和视角被人们引起关注。在对女孩子的同伴关系研究中,已有研究表明女孩的攻击性并非比男孩弱,而是女孩和男孩表达攻击的方式不同。男孩的攻击性更可能采用打架等直接的表现形式,而女孩则倾向于采用造谣或诽谤等非面对的表达方式。此外,儿童的友谊的性别差异也受到进一步关注。研究发现,与女孩相比,男孩的友谊网络更有可能成为长期的内在联系,而女孩更有可能将友谊网络作为一种管理手段来协调成员间的冲突。还有证据表明,当缺乏技能的儿童在同姓同伴中寻求友谊遇到困难时,更有可能转到异性同伴中寻求友谊。有主要的异性同伴的儿童与有主要的同姓同伴的儿童相比,其社会技能更弱。
  (二)生物情绪因素对同伴关系的影响
  研究者们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注重对这一领域的研究。研究集中在情感或气质(对情感强度的体验),情绪规则(个体对内部的情感状态的调节),和行为规则(当行为受到情绪驱使时,个体对行为做出调整)是如何对同伴关系产生影响的。研究表明,儿童如果在管理情绪方面和情绪对行为的驱使方面有困难,就更容易使问题外化(如攻击),并且这种倾向也使个体对情绪强度的体验得到增强。相比之下,一个儿童若有较少的消极情绪,问题就不容易外化,而且,儿童如果有较强的管理情绪的能力,其消极情绪对行为的影响也比较弱。反之则影响较强。已有研究表明,大脑的左右半球在活动时,活化作用是不对称的,这种活动的模式表明了差异化的儿童情绪体验,反过来儿童的情感体验与其行为模式也是相符合的。还有研究表明,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与同伴接纳是相关的。其中与同伴接纳成正相关的是建构性策略,与同伴接纳成负相关的是攻击性策略。当儿童面临同伴冲突时,建构性策略的使用可以避免冲突的加剧,对儿童维持同伴关系有很大帮助,提升同伴接纳度。相反,当儿童遇到冲突时容易采用攻击性策略,就可能对同伴造成伤害,加剧同伴冲突,对同伴关系造成影响,降低同伴接纳。
  (三)跨文化因素对儿童同伴关系的影响
  近年来,儿童同伴关系的跨文化研究数量在增多。跨文化研究分为国内的跨民族文化研究和国际的跨文化研究。跨民族文化研究主要针对不同民族,不同社会身份可能导致儿童不同的同伴特点。美国的许多研究比较了国内主要民族(典型的欧裔)和少数民族(典型的非裔)儿童的同伴状况(Kovace Parker等)。而且,少数民族之间 的文化差异也会导致同伴差异(Ladd)。有研究发现意大利儿童比加拿大儿童的友谊更加稳固。同样,在适应成果和确定关系方面,儿童在社会行为中扮演的角色也随文化的差异而改变。
  从以上综述可以看出,有关儿童同伴关系的研究与以往的研究相比,出现了很多新角度和新思路。情感、性别、气质及文化这些跨领域的研究都会拓展同伴关系研究的思路和范围,这新进展将会带来心理、生物、社会等学科之间的交汇融通,建立更加庞大与复杂的研究体系和框架。
  参考文献:
  [1]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32
  [2]陈欣银,李伯黍,刘正云.中国儿童的亲子关系、社会行为及同伴接受性的研究[J].心理学报,1995,3,229~336
  [3]邹泓.同伴关系的发展功能及影响因素[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2, 39-441
  [4]万晶晶,周宗奎.国外儿童同伴关系研究进展[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
  [5]Ladd ,G. W. and Golter ,B .S. Parent management of preschoolers’ peer relation is it related to children’s social competence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98,24109-117
  [6]高琨,邹泓.处境不利儿童的友谊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1,3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依托福建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项目,构建了“福建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支持网”,进行了教师网络学习社区的实践探索。通过对支持网的运行情况及成效分析,总结教师网络学习社区的生存条件,希望给教师专业发展网络学习社区的研究带来实践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 网络学习社区  网络学习社区是建立于网络社区分享基础之上的、为学习者学习所提供的一种自由、平等、协作的环境。网络学习社区
摘要:根据Fredrickson的积极情绪扩展-建构理论,从认知、身心理健康、人际互动等方面总结和梳理积极情绪的功能,根据各方面功能提出与之对应的学校教育整体和各具体方面的启示,以期为学校教育的优化和发展提供新视角。  关键词:积极情绪 功能 学校教育  1、引言  积极情绪是积极心理学三大研究领域之一,近年来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积极情绪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概念、分类、功能及其与消极情绪的关
摘要:利用相关量表对五年制高职生的自我概念和心理健康进行测量统计分析, 探讨研究了五年制高职生自我概念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结论显示心理健康水平与自我概念之间存在极其显著的负相关。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生 SCL-90 TSCS  自我概念是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是个体对自我生理、心理以及社会性的认知及态度体系。青年期是自我意识的觉醒期,其心理发展表现出自主性、过渡性、实践性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作为信息传播和交流的新媒体,已经成为学校师生获取新知识、新信息的重要渠道,对广大师生的学习、生活、工作甚至思想观念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网络的发展与应用,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文化世界,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者通过新渠道、采用新手段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同时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在新形势下,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者来说,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
期刊
会议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手机的使用越来越普遍,尤其是中学生,几乎是人手一机。手机的使用,给中学生带来了很多方便,同时也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有的甚至产生手机成瘾。本文主要就手机成瘾的概念、表现、分析产生手机成瘾的原因,并提出了一些教育对策,以期对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手机有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中学生 手机成瘾 家庭 学校  一、手机成瘾的概念及表现  (一)手机成瘾概念的提出  据《中国
【摘要】自然拼读法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自然拼读法通常是采用26个字母来展开教学,是由字母组合而成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拼读来掌握词汇,促进学生英语拼读能力的有效提升,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文将对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语音教学中的实际应用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自然拼读法 小学英语 实践运用  随着新课程改革,小学英语语音教学难度及词汇教学难度进一步提升,传统
摘要:《成本会计》课程在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是与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同等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做好成本会计教学,既便于更好地理解财务会计,也可为做好后续的管理会计、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打下基础,也直接影响到会计教学质量。如何做好成本会计教学?然而,基于成本会计课程自身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课时不能简单的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去授课。对此,本文提了几点心得与大家探讨。  关键词:成本会计 课程主干 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