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用卡之喜与忧
殷健员(儿童文学作家)
上世纪90年代中,工资不再是放在工资袋里发了,工作不久的我用上了信用卡。
我是喜欢信用卡的。喜欢它的最大理由,不是因为它轻薄、小巧,易于携带,而是因为它适合“自欺”。对于不善理财、冲动消费且不愿费心查看对帐单的人来说,使用信用卡就是一笔糊涂帐,买东西看不到现金流通,再怎么用也难得有“出血”的心痛。
兜里揣着信用卡,走到哪里都有一种骂定的感觉,有底气,好像带着一个便携式银行。那时,单位在闹市区,出门就是淮海路,一天里不花掉些钱心里就要发痒。午饭后跟着同事出去逛商厦,服饰区兜一下,总会有一两件衣服往身上套。同事评头论足一番,头脑一发热,顺手就掏出信用卡来,买了。只听POS机吱吱响几下,摁几个密码,签个字,拿张发票,省了数钱的麻烦,就把新衣服轻轻松松带回去了,好像分文未花,白捡了便宜。
工资打进信用卡,也没习惯每个月往外取。于是,对我来说信用卡还像个聚宝盆,眼看着里面的金额变戏法似的一点一点多起来,忽然到了年底,一看,居然是个不小的数目,让你大大惊喜一下。
到了外地更好了,无须傻里傻气地揣上厚厚的现金。宾馆结帐可以用信用卡,饭店吃饭能刷卡,商店购物能刷卡;没现金了,去银行用信用卡提钱就成(唯一的缺点是异地提款要付手续费)。
既然喜欢上了信用卡,自然对它宠爱削口,将它塞在漂亮的钱包里,时时带在身边。可是,越是亲近的东西,越是容易丢失。比如手套,是最容易丢的,因为自己太爱它;比如钱包,也最容易丢,因为别人太爱它。
我丢过两次钱包。
第一次在公车上,背着双肩背包,里面塞满了东西,包括一只大面包。快到家了,发现背包敞开了,那小偷居然绕过上面的面包,准确地偷走了我的钱包,钱包里除了现金,自然有我钟爱的信用卡。
于是,少不了回家狂打电话挂失,一边大呼心痛,一边给对方报对帐单上的卡号。打完仍然不放心,不知道小偷是否智力超常,已经先我一步猜出我的密码,提走了我的血汗钱。这—夜辗转反侧,直到第二天上取款机上看个究竟,见习除额分文未少,才暗舒一口气。可是心定了,脚不能停,还得到信用卡总部去办书面挂失,再补办新卡……总之,那烦琐心烦自不待言,其程度远远超出刷卡时的痛快。
从此总结出两条教训,第一,钱包不能太昂贵,如果被偷非但自己心疼,那钱包也多半给扔了,没有好下场;第二,信用卡千万别带在身边,免得麻烦。于是,给自己买了只便宜的钱包,信用卡也老实躺在自家抽屉里了。
可是过不多久,好了伤疤忘了疼,那种随心购物的诱惑再次让榭巴信用卡塞回了钱包里。想,不会再倒霉了吧?没想到,事隔一年,差不多的时候,—样的背包,走在陕西北路上,我的钱包又给人掏了!
这回又是一番忙乱。当时还听说,某银行卡为了和国际接轨,购物不需密码就能轻松刷卡,着实出了一身冷汗。后悔莫及,平静生活徒添烦恼,想想这又何苦?好在运气不算太坏,两次丢卡,都没有太大损失。
现在想想,世上大概没有绝对的好事,信用卡带给你方便的同时,也要时刻准备着为它付出代价。
也算是个持卡族
潘向黎(小说家、散文家)
在国外的两年,我与银行的关系空前密切。按时髦的说法,也算是个持卡族。
在那儿,大家很少带大量的现金在身上,都是带信用卡和银行卡。我的钱包里没有信用卡,因为我对自己的自制力一点都没有“信用”,用信用卡购物因为不亲手将钱交出去容易产生一种错觉,认为什么都不要钱或者你的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我认为这种方式是一种温柔的陷阱——让你绝对方便地挥金如土,忘了你自己原本没有多少钱,在不知不觉间透支。而这对我这个要按时交付昂贵学费与房租的留学生而言,无异于“自绝于人民”。
可是银行卡却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是个善解人意的好伙伴。日本每个车站的出口都—定有几个银行的分店,有时是“三和”、“住友”、“富土”,有的是“三菱”、“樱花”、“朝日”,越是大的银行,它的分店就越多,储户存钱取钱就越方便。其实日本所有的银行都是联网的,你可以在任何一家银行和许多大百货公司、大机构的自动取款机上满足你的需要。但是如果不在你原先所属的那家银行(包括它的所有支店)里办理的话,是要由一些手续费的,所以我还是尽量多办了几张银行卡,以便“到哪山唱哪山的歌”,免得辛辛苦苦挣来的钱又涓涓细流地流回日币的汪洋大海之中。
办银行卡的手续挺简便,我记得当时我把私章、存款、存款单交给柜台里的小姐后,就坐在为顾客准备的沙发上等。沙发旁边有盆花、有报刊架,翻翻画报,就听见叫我的号码。当场拿存折本,告诉我磁卡因为要定做,过些天用挂号寄来。不论是存折本还是磁卡都不收费。因为是新开户,还送了…大盒面巾纸,一条特制毛巾,和一个漂亮的塑料夹子。过了两星期,磁卡寄来了,是很漂亮的迪斯尼图案,本身就像个美术品。
身上带着几张银行卡,无论到哪儿,需要钱了,就到最近的一个银行,那里有一排自动取款机随时为你效劳。而且银行往往几家紧挨着,如果遇上取款高峰要排队的话,你可以到隔壁的那家去,用你的另一张卡取钱。在日本的两年,总的感觉是钱存在银行里就像放在自己的口袋里,随时随地,伸手可及。
而且,它具有信用卡不具备的“优越性”。在日本,商品到了应有尽有的地步,而精致的品质又无可挑剔,一旦进入百货公司,官阶么也不买、“全身而退”的人一定是定力非凡的君子。而说“没有我想要的东西”的人一定是个虚伪的人。加上日本店员的优质服务,你常常会花掉比你预想的多几倍的钱,还觉得一点都不冤。如果你用信用卡支付的话,店员会一溜小跑地替你将卡和签名送到收银处,然后再一溜小跑再将卡送回来,这时你买的东西也包好了,东西您拿好,—鞠躬,每次光顾,谢谢了!你感觉不错吧,可是你知道你刚才花了多少钱?你敢肯定你没有把明天要付给房东的房租花掉吗?
我打工的那个公司里的一个女孩子就是这样糊里糊涂地用过了头,忘了她要付邮购时装的分期付款,结果向同事借了一万日元(当时折合人民币八百元)才渡过难关。如果用银行卡,你看中什么以后必须去取钱,在这个过程中你有时间冷静下来,问一下自己,这件东西是不是我必需的?用这个价格买是否合理?在取款机前输入密码后,电脑问你要干什么,你按了取款键,电脑再问取多少,这时你的内心就会发生“深刻的革命”,你会想到比买这件东西更急需钱的许多事;出于惯性,你还是按了一个数字,电脑忠实地把钱数给了你,同时打出一张“明细表”,你可以看见你为了自己的购物欲又将花去多少钱,而你的存款还剩下多少。钱取到手,你也许已经改变主意了。
用银行卡而不是信用卡,你才有机会改主意,而且不必对热情的店员感到过意不去。在国内有时觉得不方便的事,到了那儿因为太方便了,反而要人为制造一些“过程”,免得月月赤字、后晦莫及。当然这是穷人特有的心理活动与思维方式,但愿持卡族朋友们都没有共鸣。
安居乐业之源
王晓玉(小说家)
多年前找偶见一幅漫画,不记得是在哪份报纸还是哪本杂志上的了,但却从此改变了我的理财观。那是由两部分内容组成的一幅画:其一是一个外国肥婆,很是富态,住在—套高级公寓房内,作怡然自得状;其二是一位中国老太,瘦骨嶙峋,衣衫褴褛,遮不住的苦大仇深相,手中拎着一把钥匙,正向这豪华高楼走来。有说明文字道,洋肥婆凭房贷在此已享了三十年的福了;而老太同胞则口吐言词道,三十年积蓄矣,我终于买下了这里的房子亦即可以住进来了。 我相信很多人都见到过这幅画而且永生难忘——因为好象是从那以后,不但一成人就正好走进新时代的年青人以按揭购房为荣、以借了银行的钱进行现时消费为时尚,就连我等数十年受艰苦奋斗克勤克俭教育的中老年男女,也如梦初醒般,唯恐蹈了那位苦一辈子却享不了几天福矣的瘦老太之覆辙,组成了一支规模不小的借贷族,跨进了银行的房贷大门。这几年来,君不见多少人豪气万丈地在百万数十万的借贷合同上将自己的大名一挥而就,君不见多少人在刻苦研读着借贷规则,自学成材已能将年利率下的本金和利息精算到了分分厘厘。借贷不为耻、付息是常理、盘活资金以从中渔利的金融理财观,早巳为社会上特别是大都市内的大多数人所接受了。
或许也正是那幅画的虽然潜在却是十分地强烈的影响,我在2001年的上半年,以抵押房贷的方式,购下了如今的住着这栋住房。我那时很没钱。两口子多少年教书加笔耕的积蓄,充其量只够买个2、3房的公寓。但是我在偶然进入这片家家都带独立花园的小区时,却一往情深地爱上了这栋园内栽着碗口粗的紫藤的小楼了。我询问房价。我清楚自己囊中羞涩。我很快就想起了伟大的银行房货政策,同时眼前闪过了那幅含有深刻真理的漫画。我马上就付了微薄的定金,然后以最快的速度跑银行咨询借贷规则、跑就职单位开收人证明、跑中介公司委托办理手续、跑公积金管理中心提取我们可提取的那一份、跑房屋交易中心查地籍图、签合同、交税金、作抵押登记,最后,在领取了那本崭新的绿卡——房产证后,安居乐业。
很安居。有每人一间的书斋。有阳光明媚的卧室。有足够接待三五来客的厅堂。有一小条草坪、几棵四季桂、一个狗窝,两条大狗,还有到了五月里就在门亭上挂满了花穗的紫藤。
很乐业。这三四年里房价大涨,小区里房屋频频易手,单价眼看着象是上台阶般地往上走,心里虽然明白房价再涨也不见得卖了房去睡马路,但自然还是免不了常常偷着乐,庆幸自己当年的英明决策。因了这一份十分平俗的快乐,即便每月还贷付息的压力不小,但算来算去,觉得赢得的还是比付出的多得多,于是也就很是心满意足,到月底里接到了银行寄来的清算单,一看可供扣款的存折快见底了,马上就会心甘情愿地再打点进去,毫无怨言。
近日对镜自照,发现胖了。于是就又想起了几年前看到过的那幅画,想起了那个借了房贷住高楼而怡然自得的洋肥婆。肥就肥罢,这么安排着生活,没错。
ATM机:
简约生活的好帮手
孔明珠(小说家)
那时候大家都没钱,谁成了“万元户”人家都要仰视你。一般的工薪阶层丰里有几张余钱赶紧要去银行柜面排队,存在银行里吃利息。记得那时银行利息最高的时候竟达到年利率百分之十二之多。电就是说,一个人如果是个万元户,存个定期,你每年可以得一千多元利息,而当时我们的月工资是每月近百元。人民群众钞票少,人民银行业务量不大,那年月ATM机不被引进也是理所当然。
后来国家改革开放了,但是挣钱的机会还是少,所幸国门打开,人们便像潮水一样涌出去找第一桶金。1990年我有幸混出国门去到日本陪读,在餐厅打工。第一次拿到工资的时候,我乐得合不拢嘴。那是十几万日元啊,合人民币五六千元,多么大的一笔钱!拿到工资时是下午,我刚刚上班,离下班还有整整日个小时,那叠钱在我兜里像火烧一样,衣袋、裤袋、包包,放在哪里我都觉得不保险。
这时我想起前几天一个人跑到三和银行,用结结巴巴的日语单词加手势登记了一张存折,今一早在信箱中收到银行给我寄来的硬卡,听说有了那张卡,我便可以不费口舌在银行的 ATM机上面存取现金。向店里的中国同胞咨询了几句,趁老板不注意,我脱下围裙,紧紧地攥着那十几万日币,飞奔向路口的银行。
那是一条商业街的小银行,店堂里只有一台ATM机器,几个家庭妇女排队等着,大家一言不发,严格遵守一米线。我心里很紧张,暗暗偷看前面人操作的手势,想,存钱、取钱那几个日文,因为有汉字,能猜个八九不离十。轮到我了,塞进卡去,打下密码,按存钱的按钮,哗地一下,机器的一张大口张开了,我提心吊胆地把手里十几张万元日币全部放了进去。啪地一下,嘴巴闭住了。听到那十几张钞票被检验的声音,我正要放下心来,忽然那大嘴巴哗地一下又张开了,里面留了一张日元,而电脑屏幕上只显示了其余几张的数,在问我确定不确定?
我感到很奇怪,再按了一下先前的按钮,让机器再收留那张残留的日币。一合,又一张,还是那张该死的没有被收留,我不知道是什么道理,也不知道如何是好。左右看看,似乎没有人愿意出手帮忙,日本人个个低垂着眼帘,一副尊重个人隐私的文明腔。我只好呆呆看着机器,眼看着它因为超过了操作时间,嘟嘟嘟电发出噪声,然后一关,再也不打开它的嘴巴,连同我的那张卡。这可把我吓坏了。
后面排队的人也因为我的过错办不了事了,可是还没有人责骂或叫喊。过了一会,才有一个银行工作人员上前,其实他起先一直在角落看着我的笨拙举止,可能已经猜出我是一个外国人了,所以他对我一言不发,用钥匙打开机器,拿出卡,操作了一下,那张倒霉的钱被他拿起来用手指捋平四角,再次放入,忽然地就成功合拢,钱款存进了我的户头。我大大舒出气来,像一个乡下女人落荒而逃。
那时国内人钱少也没啥隐私观念,到发工资的日子,单位会计就一五一十钞票数给你,签字画押。不像现在,工资保密的,领导字一签,钱就打进你的户头,要知道这个月你的业务提成,老板是否想炒你鱿鱼,你到ATM机上一拉卡就清楚啦。两年后回到上海,我俨然成了ATM机爱好者,到银行,只要ATM机能够解决的事情,就不麻烦柜台小姐。一个人一天的精力有限,能不排队就不排队,能不说话就不说话,能不带钞票上街就不带,ATM机是一个简约生活的好帮手。
如今上海ATM机越来越多,每个银行大堂都有两三台,大的百货商店也有,你只要认准了“银联”两个字,每台ATM机都可以异行取款,但需要收2元手续费。到香港去玩的时候,我电看到有“银联”指定的ATM机可以取港币出来用。只是有5千元限额而已。装饰美观的24小时服务自助银行在大街上,解决了不知多少人的不时之需。尤其是到了晚上,那全透明、亮堂堂的十几个平方就像—盏明州以的,给路人一种温馨安定的感觉。
ATM机给消费者方便,同时给予商家方便。有一次我下班去逛商场手机柜台。原本只是看看,却不料被一营业员粘住,她勤快地为我展示功能,说了很多好话,似乎那只手机就是为我这种“气质高雅”的女性设计似的。我不好意思,便说今天不想买,没有带现金。营业员坚定地说,虽然我们的刷卡机坏了,但是,商厦楼下有ATM机可以取款。当我作出太麻烦的表情时,营业员胸有成竹,麻利地开票、包装好手机,然后把袋袋塞给我。一手拉住我坐电梯,像姐妹—样将我拖到楼下的ATM机房。这一切发生得太迅速,习阶营业员也太强势,我只好乖乖地缴械投降,取出款来付给这位优秀售货员。
ATM机的功能越来越多(可惜没有存钱),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也多了。常常在报端看到歹徒窃取人们储蓄卡的密码的手法,有些不小心还真的要上当。有一次我在自助银行将生活费转到女儿的账户,一不小心机器死机,卡拿不出来。打墙壁上的求助电话也没有人接。顿时我的想象力丰富起来,以往听说的故事都浮在眼前,怎么也不敢离开机器,生怕是落人了坏人布下的陷阱。结果一直等到有人进来办完事,托她去隔壁银行叫来人,打开机器重新启动,才知道是虚晾一场。 当然,无论哪一个新鲜事物出来,伴随着问题是必然的,因噎废食,倒退回手工时代才是可笑的。所以,要让老百姓放心用ATM机,改进功能,人性公服务才是硬道理。
无法拒绝
“卡夫卡”……
徐芳(诗人、散文家)
很多年前我去银行,是为了那种叫贴花的玩意,每月或一元钱或二元钱——随意,买得一朵邮票大小的花,单色的,可在我眼里它却是世上独一无二的花。就在银行的桌子上刷上一点湿湿的浆糊,小心地贴好,未及千透,所以捧着回家。一路上看着在有12个格子的一页纸上渐渐地铺满的花,但又知道必须慢慢地一天天等它,那种拥在怀里却会笑的心情,现在想来都觉得震撼。而当情感的联系建立之后,时司与金钱的意义都要从特别的角度去认识:许诺、付出,然后才是得到……最后它成为一幅美丽的版页,可以做信笺,也可以做贺卡,可以做礼物:给现在,也绐未来——唯独没有风脸。
那样“温柔”的故事,也许只能属于少年。而银行里也早就没了这项业务,储金率太小,而大家的生活普遍富裕了,应该说这是好事。
代替贴花的,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更加辽阔的世界。试问现在谁的兜里没几张卡,连在食堂吃饭,要怀奶茶也许都是拉卡消费的吗?各式各样的金融卡可以说是无处不注、无微不至啊。正是因为有了卡和卡,卡加卡,卡复卡,卡夫卡……大大小小的银行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似乎开着更大的门,更加容易地接近与进入。小到便利店里的一根小葱、一盒口香糖,大到房屋、汽车、跨国旅行等等,无一不可以通过一张小小的磁卡去实现愿望或者说欲望。在咋咋唬唬的某某城某某广场某某商厦某某食府某某宾馆里,还有安安静静甚至冷落生僻的某个街角、马路牙子上,就有一个或数个泡斯机造假着你走向人间幸福快乐的此岸而不是相反。
也因为有了它和它们,即使去一个从未去过的地方,去一个你原来有可能感到陌生甚至会感到压迫感的地方,现在却不会再给你太多的陌生与压迫之感了,那张卡,就隐藏着你的身份或者说你的户口,那生疏感被那刷卡机哔的一响,就叫没了、叫灭了。
人随卡行,人髓卡活,可也随卡死——即使不买汽车不买房子,老百姓也是要用卡的,开门现在到底是几件事,这里不讨论,但被卡卡住的日子总是可爱又可悲的。普通人的生活与终极意义人文关怀等意识形态的东西也许不太搭得上界,生活得浅薄或深入,往往不是来自那些太隔膜太抽象太抓不住、握不牢的东西;贴心贴肉烫肺腑的,而且大惊小怪的——用文词表达就是刻骨的、刺骨的感受,怕只能来自于自己的生存。
“卡”进去了还是“卡”出来了,当然是依据一定的经济原则而手段化了,而我们自己在它面前是喜洋洋乐滋滋还是灰溜溜或酸溜溜的,却无不表达着众生的喜怒哀乐,人生的有情还是无情,甚至是佛教所讲的:生、老、病、死。《三国演义》演义的是国家故事,可《三国》电视连续剧里御昌的“兴衰沉浮”,那种沧桑感,谁没有过呢?能力、运气也许有高有低,但心理却应大同小异,卡里的故事也许就有着爱情婚姻家庭,也许就有着青春与衰老,也许还有着自己血汗的经验与教训,也许也有着自己做人的精神与警示?!
好像从90年代开始,银行就开始送卡上门了,有一年教师节就有一两家银行不约而同地把卡作为“献礼”,每人一支枪,每个教师却得到了三份“卡礼”,有一家送个双份,就像我们现在关红包一样,要双数不要单数,才是吉利。那天,我兴冲冲特地去了一趟银行,还以为财神爷开始撞穷教师的门了呢……可不刷不知道不知道,一刷才知道,“红包”其实个个是空的。以其空才能显其满,这“韬光养晦”的卡,我还是放进了手提包里,也许是出于对自己的充分的自信:篮子的问题解决了,接下来就是攒鸡蛋的事了,可以少放当然也可以多放,可也可以不放,先有篮子后放蛋——这也是觌律嘛,就让“篮子们”都来吧!
曾几伺肘,不浮不躁,不怨不恨,不贪不吝,吃剩下的鸡蛋存到了篮子里,不多,放在手心里就是一点温暖,可对于篮子来说就有了呵护的姿态了。“一切量力”这句话,被作为至理名言念念有词还没多长时间呢,我已经开始向银行借钱了。签贷款合同书后,有一阵子我的腿老提拔飘,尚未老花蝴艮晴也像是对不准焦距:那么高的利息就足以使我躲着银行走。司髓着楼价的一路高歌猛进,我后来倒是咂摸出其中的一点滋味:知道自己能力与潜力,知道自己能够做的事——当然有一定限制——有可能地预支未来而加紧奋斗而克服可以克服的艰难险阻,不是也很重要吗?不是吃饱了撑得慌,也不是绝食了一周,却突然猛啖一顿全鸡全鸭的大席,而只是在半饥的时候被“撑”一下,其行为才有合理情。
也不是仅仅着眼于这一顿,还有下一顿,再下一顿……上一顿的营养,在—定时刻一定的意义上,会成为下一趟买单的资源,多加一个菜两个菜,再不必心慌或者口吃?未必。一张卡可以卡住匀们的喉咙,,使吞咽困难;却也可以撑大我们的胃,比如抽冷子就使得楼市行价突突地往上窜。当我的一套旧居变成一串数字以后导入卡中以后,非但没有生出鸡蛋孵出小鸡,而且当我想把这串数字重新还原成房子时,发现它缺了个厅或者房间……就在钱一进一出这张卡的时间里,日常生活里的刀光剑影、刺刀见扛,任谁都无法拒绝。
银证通:
不收手续费
孔明珠(小说家)
“银证通”是个什么东东?有人间我。我哈哈大笑:“老土了吧,姐姐俺早几年就用上这个东东啦。”可是回到家里,找出资料一看,呀,我吹牛吹得有点过分,我老早用上的只是“银证转账”,而“银证转账”是电话银行的业务,如今银行现代化神速发展,升级换代到“银证通”啦,而我使用的“银证转账”只是“银证通”业务的其中一部分。
说到这里,我觉得有点像绕口令,平时脑子不太做运动的读者看到这里,就要对我喊STOP,赶我下台歇着去了,怎么来完成让“银证通”这新玩意深入人心的光荣使命呢?所以,我不妨先拿我已经玩熟溜的“银证转账”来说事。
那还是好几年前的事了,当年全民炒股,我也弄了张“煤球卡”(证券账户)在单位附近的营业所挂了号。和很多小老百姓一样,多的钱我也不想,就想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赚点“小菜铜钿”。后来,我依靠自己的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果然在股市里小有斩获。我对那里一个长得黑不溜秋,热心为股民服务的小个子张老师也已经产生了“依恋”的感觉。可是不料那家证券公司突然要搬离到几站路以外的高级大楼办公了,这个打击很大。因为我是一个恋旧的女人,有一种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惯性。我早已经指定交易在你处,就是你的人了嘛!
正在我恋恋不舍的时候,张老师告诉我,你来签个手续,以后买卖股票不用上交易大厅,在办公室用电话就行。钱款的进出也和银行说好了,有一种叫做“银证转账”的方法,做个活期存折,银行、证券公司两方可以转来转去,不用提取现钞了。更重要的是,你不用坐车到我们新大楼,却仍然可以享受我们优质的服务。看到张老师也那么不舍得我,我一激动,就和一大群忠实客户一起,接受了银行新推出的客户理财服务。由些玩到“银证转账”。
“银证转账”最好的一点就是不收手续费,让我这种猴性的股民得以称心。大家都知道,中国股市就像一个不争气的孩子,考不上大学也就罢了,他连中专、技校都考不上,功课不做,错误百出,还搞歪门邪道,搞到最后,人人对他失去了信心,准备将他雪藏冰箱,就像冻一个死人的精子,准备过个十来年,百来年,再为他找一个姑娘生孩子。 可是,人又是一个感情的动物,容易受外界传闻的影响。像我这种正统教育下成长起来的人,总归是相信人民政府的。所以我的一点点可怜的血汗钱就会像猴子似的,心存希望肘,从银行转到证券公司,失望绝望时又从证券公司转到银行。结果呢,我就像进入苞米地的熊瞎子,怀里那点可怜的资金纷纷落下,苞米越掰越小……当然这不怪“银证转账”的事,它被我这样麻烦,又没向我收过一分钱手续费。怪只怪我属猴,血型AB。
“银证转账”操作起来很简单,你只要按照那张“电话交易操作指南图解”上的箭头,耐心地一步步循序渐进,便可以走通大渡河,至挞胜利的彼岸。一般智商的人,弄错次数不会超过三次,如果三次弄错,那么就要考虑是否属于智力障碍了。
最后回到题目“银证通”。“银证通”其实就是办一张活期储蓄账户,然后通过电话、互联网等方式进行证券买卖的一种金融服务。简单地说,就是银行和证券公司联合起来为人民服务了。同志们,今天,普通老百姓致富的大路技术上已完全畅通,接下来就等红旗飘起来了。俺们有信心。
“信用卡”的故事
竹林(小说家)
习惯了每月五日去单位(机关)里签字领回自己的工资袋,然后一张一张地数着,留下大部分作生活费用,再将剩下的拿到银行存起来,小心翼翼地将可怜巴巴的几个钱换成存单,以备不时之用……这就是包括我在内的大部分工薪阶层的生活轨迹。然而,在今年春天领工资时,忽然给了一张“信用卡”,说金融意识也要现代化了,以后发工资不直接发人民币了。于是,几个同事在一起讨论:“就这几块钱还玩什么花样?”“本来,拿到了几个钱,转眼就用掉了,很爽气;现在倒好,还要每月到银行去取。这不是没事找事吗?”有一位同事为了证实这件事情的不切实际和麻烦,还给大家讲了个故事——有位老太太拿了发给她的磁卡去取款机上取自己的退休工资,她将磁卡插进去后,就轻声地对机器说了自己的密码,但机器没有反应;老太太怕别人将自己的密码听了去,左右看之,等到没人了,又大声地重复密码,可是机器依然无动于衷,而那张磁卡却取不出来了。气得老太太用拳头直敲机器,唠唠叨叨地数落:“哪个促狭鬼想出了这种捉弄人的办法!本来钞票装在自己的口袋里,太平无事,现在倒好,让这铁老虎一口吃掉了!”同事们听了,都笑了起来。
可是,我却笑不出来。因为这倒使我想起了五年前的一件倒霉事来:那是…个深秋的夜晚,为了一件急需,我将存在银行里的5000元钱(这是我自工作以来十五年中的全部积蓄)取了出来。因为银行给的是每张10元的栗子,所以是大大的一捆,我将它们装在一个大牛皮纸口袋里,放进了自己的挎包中。为了怕坐公共汽车被小偷光顾,特地叫了辆振华出租车 从市区直达我深入生活的居住地嘉定。这时,时间已是傍晚,行驶在高速公路上,天已经黑下来了。一到目的地,我就匆匆忙忙地从挎包里取出10张10元票,给司机作车钱。计价器上是68元,因为天晚了,路又远,我就多给了一些作为对司机的答谢。由于有客人在楼上等我,我性急,慌忙提了行李下车就走,将那只装5000元的牛皮纸口袋忘在了出租车后座。待我安顿好客人想到那钱时,才发现着十五年的辛苦积蓄已随车而去了。事后,虽然也找了出租公司,并且找到了司机,但司柳不认帐,我就只好认倒霉了!
想到现在的磁卡,我就不由得遗憾它来得太晚了些。如果它提早五年出现,我不就可以避免这件倒霉事了吗!由此想来,银行业(金融业)的现代化,的确也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虽然开始时会有人不习惯,不理解,然而最终,它也将像其他的改革与进步一样,成为人类文明进程的又一里程碑。
殷健员(儿童文学作家)
上世纪90年代中,工资不再是放在工资袋里发了,工作不久的我用上了信用卡。
我是喜欢信用卡的。喜欢它的最大理由,不是因为它轻薄、小巧,易于携带,而是因为它适合“自欺”。对于不善理财、冲动消费且不愿费心查看对帐单的人来说,使用信用卡就是一笔糊涂帐,买东西看不到现金流通,再怎么用也难得有“出血”的心痛。
兜里揣着信用卡,走到哪里都有一种骂定的感觉,有底气,好像带着一个便携式银行。那时,单位在闹市区,出门就是淮海路,一天里不花掉些钱心里就要发痒。午饭后跟着同事出去逛商厦,服饰区兜一下,总会有一两件衣服往身上套。同事评头论足一番,头脑一发热,顺手就掏出信用卡来,买了。只听POS机吱吱响几下,摁几个密码,签个字,拿张发票,省了数钱的麻烦,就把新衣服轻轻松松带回去了,好像分文未花,白捡了便宜。
工资打进信用卡,也没习惯每个月往外取。于是,对我来说信用卡还像个聚宝盆,眼看着里面的金额变戏法似的一点一点多起来,忽然到了年底,一看,居然是个不小的数目,让你大大惊喜一下。
到了外地更好了,无须傻里傻气地揣上厚厚的现金。宾馆结帐可以用信用卡,饭店吃饭能刷卡,商店购物能刷卡;没现金了,去银行用信用卡提钱就成(唯一的缺点是异地提款要付手续费)。
既然喜欢上了信用卡,自然对它宠爱削口,将它塞在漂亮的钱包里,时时带在身边。可是,越是亲近的东西,越是容易丢失。比如手套,是最容易丢的,因为自己太爱它;比如钱包,也最容易丢,因为别人太爱它。
我丢过两次钱包。
第一次在公车上,背着双肩背包,里面塞满了东西,包括一只大面包。快到家了,发现背包敞开了,那小偷居然绕过上面的面包,准确地偷走了我的钱包,钱包里除了现金,自然有我钟爱的信用卡。
于是,少不了回家狂打电话挂失,一边大呼心痛,一边给对方报对帐单上的卡号。打完仍然不放心,不知道小偷是否智力超常,已经先我一步猜出我的密码,提走了我的血汗钱。这—夜辗转反侧,直到第二天上取款机上看个究竟,见习除额分文未少,才暗舒一口气。可是心定了,脚不能停,还得到信用卡总部去办书面挂失,再补办新卡……总之,那烦琐心烦自不待言,其程度远远超出刷卡时的痛快。
从此总结出两条教训,第一,钱包不能太昂贵,如果被偷非但自己心疼,那钱包也多半给扔了,没有好下场;第二,信用卡千万别带在身边,免得麻烦。于是,给自己买了只便宜的钱包,信用卡也老实躺在自家抽屉里了。
可是过不多久,好了伤疤忘了疼,那种随心购物的诱惑再次让榭巴信用卡塞回了钱包里。想,不会再倒霉了吧?没想到,事隔一年,差不多的时候,—样的背包,走在陕西北路上,我的钱包又给人掏了!
这回又是一番忙乱。当时还听说,某银行卡为了和国际接轨,购物不需密码就能轻松刷卡,着实出了一身冷汗。后悔莫及,平静生活徒添烦恼,想想这又何苦?好在运气不算太坏,两次丢卡,都没有太大损失。
现在想想,世上大概没有绝对的好事,信用卡带给你方便的同时,也要时刻准备着为它付出代价。
也算是个持卡族
潘向黎(小说家、散文家)
在国外的两年,我与银行的关系空前密切。按时髦的说法,也算是个持卡族。
在那儿,大家很少带大量的现金在身上,都是带信用卡和银行卡。我的钱包里没有信用卡,因为我对自己的自制力一点都没有“信用”,用信用卡购物因为不亲手将钱交出去容易产生一种错觉,认为什么都不要钱或者你的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我认为这种方式是一种温柔的陷阱——让你绝对方便地挥金如土,忘了你自己原本没有多少钱,在不知不觉间透支。而这对我这个要按时交付昂贵学费与房租的留学生而言,无异于“自绝于人民”。
可是银行卡却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是个善解人意的好伙伴。日本每个车站的出口都—定有几个银行的分店,有时是“三和”、“住友”、“富土”,有的是“三菱”、“樱花”、“朝日”,越是大的银行,它的分店就越多,储户存钱取钱就越方便。其实日本所有的银行都是联网的,你可以在任何一家银行和许多大百货公司、大机构的自动取款机上满足你的需要。但是如果不在你原先所属的那家银行(包括它的所有支店)里办理的话,是要由一些手续费的,所以我还是尽量多办了几张银行卡,以便“到哪山唱哪山的歌”,免得辛辛苦苦挣来的钱又涓涓细流地流回日币的汪洋大海之中。
办银行卡的手续挺简便,我记得当时我把私章、存款、存款单交给柜台里的小姐后,就坐在为顾客准备的沙发上等。沙发旁边有盆花、有报刊架,翻翻画报,就听见叫我的号码。当场拿存折本,告诉我磁卡因为要定做,过些天用挂号寄来。不论是存折本还是磁卡都不收费。因为是新开户,还送了…大盒面巾纸,一条特制毛巾,和一个漂亮的塑料夹子。过了两星期,磁卡寄来了,是很漂亮的迪斯尼图案,本身就像个美术品。
身上带着几张银行卡,无论到哪儿,需要钱了,就到最近的一个银行,那里有一排自动取款机随时为你效劳。而且银行往往几家紧挨着,如果遇上取款高峰要排队的话,你可以到隔壁的那家去,用你的另一张卡取钱。在日本的两年,总的感觉是钱存在银行里就像放在自己的口袋里,随时随地,伸手可及。
而且,它具有信用卡不具备的“优越性”。在日本,商品到了应有尽有的地步,而精致的品质又无可挑剔,一旦进入百货公司,官阶么也不买、“全身而退”的人一定是定力非凡的君子。而说“没有我想要的东西”的人一定是个虚伪的人。加上日本店员的优质服务,你常常会花掉比你预想的多几倍的钱,还觉得一点都不冤。如果你用信用卡支付的话,店员会一溜小跑地替你将卡和签名送到收银处,然后再一溜小跑再将卡送回来,这时你买的东西也包好了,东西您拿好,—鞠躬,每次光顾,谢谢了!你感觉不错吧,可是你知道你刚才花了多少钱?你敢肯定你没有把明天要付给房东的房租花掉吗?
我打工的那个公司里的一个女孩子就是这样糊里糊涂地用过了头,忘了她要付邮购时装的分期付款,结果向同事借了一万日元(当时折合人民币八百元)才渡过难关。如果用银行卡,你看中什么以后必须去取钱,在这个过程中你有时间冷静下来,问一下自己,这件东西是不是我必需的?用这个价格买是否合理?在取款机前输入密码后,电脑问你要干什么,你按了取款键,电脑再问取多少,这时你的内心就会发生“深刻的革命”,你会想到比买这件东西更急需钱的许多事;出于惯性,你还是按了一个数字,电脑忠实地把钱数给了你,同时打出一张“明细表”,你可以看见你为了自己的购物欲又将花去多少钱,而你的存款还剩下多少。钱取到手,你也许已经改变主意了。
用银行卡而不是信用卡,你才有机会改主意,而且不必对热情的店员感到过意不去。在国内有时觉得不方便的事,到了那儿因为太方便了,反而要人为制造一些“过程”,免得月月赤字、后晦莫及。当然这是穷人特有的心理活动与思维方式,但愿持卡族朋友们都没有共鸣。
安居乐业之源
王晓玉(小说家)
多年前找偶见一幅漫画,不记得是在哪份报纸还是哪本杂志上的了,但却从此改变了我的理财观。那是由两部分内容组成的一幅画:其一是一个外国肥婆,很是富态,住在—套高级公寓房内,作怡然自得状;其二是一位中国老太,瘦骨嶙峋,衣衫褴褛,遮不住的苦大仇深相,手中拎着一把钥匙,正向这豪华高楼走来。有说明文字道,洋肥婆凭房贷在此已享了三十年的福了;而老太同胞则口吐言词道,三十年积蓄矣,我终于买下了这里的房子亦即可以住进来了。 我相信很多人都见到过这幅画而且永生难忘——因为好象是从那以后,不但一成人就正好走进新时代的年青人以按揭购房为荣、以借了银行的钱进行现时消费为时尚,就连我等数十年受艰苦奋斗克勤克俭教育的中老年男女,也如梦初醒般,唯恐蹈了那位苦一辈子却享不了几天福矣的瘦老太之覆辙,组成了一支规模不小的借贷族,跨进了银行的房贷大门。这几年来,君不见多少人豪气万丈地在百万数十万的借贷合同上将自己的大名一挥而就,君不见多少人在刻苦研读着借贷规则,自学成材已能将年利率下的本金和利息精算到了分分厘厘。借贷不为耻、付息是常理、盘活资金以从中渔利的金融理财观,早巳为社会上特别是大都市内的大多数人所接受了。
或许也正是那幅画的虽然潜在却是十分地强烈的影响,我在2001年的上半年,以抵押房贷的方式,购下了如今的住着这栋住房。我那时很没钱。两口子多少年教书加笔耕的积蓄,充其量只够买个2、3房的公寓。但是我在偶然进入这片家家都带独立花园的小区时,却一往情深地爱上了这栋园内栽着碗口粗的紫藤的小楼了。我询问房价。我清楚自己囊中羞涩。我很快就想起了伟大的银行房货政策,同时眼前闪过了那幅含有深刻真理的漫画。我马上就付了微薄的定金,然后以最快的速度跑银行咨询借贷规则、跑就职单位开收人证明、跑中介公司委托办理手续、跑公积金管理中心提取我们可提取的那一份、跑房屋交易中心查地籍图、签合同、交税金、作抵押登记,最后,在领取了那本崭新的绿卡——房产证后,安居乐业。
很安居。有每人一间的书斋。有阳光明媚的卧室。有足够接待三五来客的厅堂。有一小条草坪、几棵四季桂、一个狗窝,两条大狗,还有到了五月里就在门亭上挂满了花穗的紫藤。
很乐业。这三四年里房价大涨,小区里房屋频频易手,单价眼看着象是上台阶般地往上走,心里虽然明白房价再涨也不见得卖了房去睡马路,但自然还是免不了常常偷着乐,庆幸自己当年的英明决策。因了这一份十分平俗的快乐,即便每月还贷付息的压力不小,但算来算去,觉得赢得的还是比付出的多得多,于是也就很是心满意足,到月底里接到了银行寄来的清算单,一看可供扣款的存折快见底了,马上就会心甘情愿地再打点进去,毫无怨言。
近日对镜自照,发现胖了。于是就又想起了几年前看到过的那幅画,想起了那个借了房贷住高楼而怡然自得的洋肥婆。肥就肥罢,这么安排着生活,没错。
ATM机:
简约生活的好帮手
孔明珠(小说家)
那时候大家都没钱,谁成了“万元户”人家都要仰视你。一般的工薪阶层丰里有几张余钱赶紧要去银行柜面排队,存在银行里吃利息。记得那时银行利息最高的时候竟达到年利率百分之十二之多。电就是说,一个人如果是个万元户,存个定期,你每年可以得一千多元利息,而当时我们的月工资是每月近百元。人民群众钞票少,人民银行业务量不大,那年月ATM机不被引进也是理所当然。
后来国家改革开放了,但是挣钱的机会还是少,所幸国门打开,人们便像潮水一样涌出去找第一桶金。1990年我有幸混出国门去到日本陪读,在餐厅打工。第一次拿到工资的时候,我乐得合不拢嘴。那是十几万日元啊,合人民币五六千元,多么大的一笔钱!拿到工资时是下午,我刚刚上班,离下班还有整整日个小时,那叠钱在我兜里像火烧一样,衣袋、裤袋、包包,放在哪里我都觉得不保险。
这时我想起前几天一个人跑到三和银行,用结结巴巴的日语单词加手势登记了一张存折,今一早在信箱中收到银行给我寄来的硬卡,听说有了那张卡,我便可以不费口舌在银行的 ATM机上面存取现金。向店里的中国同胞咨询了几句,趁老板不注意,我脱下围裙,紧紧地攥着那十几万日币,飞奔向路口的银行。
那是一条商业街的小银行,店堂里只有一台ATM机器,几个家庭妇女排队等着,大家一言不发,严格遵守一米线。我心里很紧张,暗暗偷看前面人操作的手势,想,存钱、取钱那几个日文,因为有汉字,能猜个八九不离十。轮到我了,塞进卡去,打下密码,按存钱的按钮,哗地一下,机器的一张大口张开了,我提心吊胆地把手里十几张万元日币全部放了进去。啪地一下,嘴巴闭住了。听到那十几张钞票被检验的声音,我正要放下心来,忽然那大嘴巴哗地一下又张开了,里面留了一张日元,而电脑屏幕上只显示了其余几张的数,在问我确定不确定?
我感到很奇怪,再按了一下先前的按钮,让机器再收留那张残留的日币。一合,又一张,还是那张该死的没有被收留,我不知道是什么道理,也不知道如何是好。左右看看,似乎没有人愿意出手帮忙,日本人个个低垂着眼帘,一副尊重个人隐私的文明腔。我只好呆呆看着机器,眼看着它因为超过了操作时间,嘟嘟嘟电发出噪声,然后一关,再也不打开它的嘴巴,连同我的那张卡。这可把我吓坏了。
后面排队的人也因为我的过错办不了事了,可是还没有人责骂或叫喊。过了一会,才有一个银行工作人员上前,其实他起先一直在角落看着我的笨拙举止,可能已经猜出我是一个外国人了,所以他对我一言不发,用钥匙打开机器,拿出卡,操作了一下,那张倒霉的钱被他拿起来用手指捋平四角,再次放入,忽然地就成功合拢,钱款存进了我的户头。我大大舒出气来,像一个乡下女人落荒而逃。
那时国内人钱少也没啥隐私观念,到发工资的日子,单位会计就一五一十钞票数给你,签字画押。不像现在,工资保密的,领导字一签,钱就打进你的户头,要知道这个月你的业务提成,老板是否想炒你鱿鱼,你到ATM机上一拉卡就清楚啦。两年后回到上海,我俨然成了ATM机爱好者,到银行,只要ATM机能够解决的事情,就不麻烦柜台小姐。一个人一天的精力有限,能不排队就不排队,能不说话就不说话,能不带钞票上街就不带,ATM机是一个简约生活的好帮手。
如今上海ATM机越来越多,每个银行大堂都有两三台,大的百货商店也有,你只要认准了“银联”两个字,每台ATM机都可以异行取款,但需要收2元手续费。到香港去玩的时候,我电看到有“银联”指定的ATM机可以取港币出来用。只是有5千元限额而已。装饰美观的24小时服务自助银行在大街上,解决了不知多少人的不时之需。尤其是到了晚上,那全透明、亮堂堂的十几个平方就像—盏明州以的,给路人一种温馨安定的感觉。
ATM机给消费者方便,同时给予商家方便。有一次我下班去逛商场手机柜台。原本只是看看,却不料被一营业员粘住,她勤快地为我展示功能,说了很多好话,似乎那只手机就是为我这种“气质高雅”的女性设计似的。我不好意思,便说今天不想买,没有带现金。营业员坚定地说,虽然我们的刷卡机坏了,但是,商厦楼下有ATM机可以取款。当我作出太麻烦的表情时,营业员胸有成竹,麻利地开票、包装好手机,然后把袋袋塞给我。一手拉住我坐电梯,像姐妹—样将我拖到楼下的ATM机房。这一切发生得太迅速,习阶营业员也太强势,我只好乖乖地缴械投降,取出款来付给这位优秀售货员。
ATM机的功能越来越多(可惜没有存钱),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也多了。常常在报端看到歹徒窃取人们储蓄卡的密码的手法,有些不小心还真的要上当。有一次我在自助银行将生活费转到女儿的账户,一不小心机器死机,卡拿不出来。打墙壁上的求助电话也没有人接。顿时我的想象力丰富起来,以往听说的故事都浮在眼前,怎么也不敢离开机器,生怕是落人了坏人布下的陷阱。结果一直等到有人进来办完事,托她去隔壁银行叫来人,打开机器重新启动,才知道是虚晾一场。 当然,无论哪一个新鲜事物出来,伴随着问题是必然的,因噎废食,倒退回手工时代才是可笑的。所以,要让老百姓放心用ATM机,改进功能,人性公服务才是硬道理。
无法拒绝
“卡夫卡”……
徐芳(诗人、散文家)
很多年前我去银行,是为了那种叫贴花的玩意,每月或一元钱或二元钱——随意,买得一朵邮票大小的花,单色的,可在我眼里它却是世上独一无二的花。就在银行的桌子上刷上一点湿湿的浆糊,小心地贴好,未及千透,所以捧着回家。一路上看着在有12个格子的一页纸上渐渐地铺满的花,但又知道必须慢慢地一天天等它,那种拥在怀里却会笑的心情,现在想来都觉得震撼。而当情感的联系建立之后,时司与金钱的意义都要从特别的角度去认识:许诺、付出,然后才是得到……最后它成为一幅美丽的版页,可以做信笺,也可以做贺卡,可以做礼物:给现在,也绐未来——唯独没有风脸。
那样“温柔”的故事,也许只能属于少年。而银行里也早就没了这项业务,储金率太小,而大家的生活普遍富裕了,应该说这是好事。
代替贴花的,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更加辽阔的世界。试问现在谁的兜里没几张卡,连在食堂吃饭,要怀奶茶也许都是拉卡消费的吗?各式各样的金融卡可以说是无处不注、无微不至啊。正是因为有了卡和卡,卡加卡,卡复卡,卡夫卡……大大小小的银行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似乎开着更大的门,更加容易地接近与进入。小到便利店里的一根小葱、一盒口香糖,大到房屋、汽车、跨国旅行等等,无一不可以通过一张小小的磁卡去实现愿望或者说欲望。在咋咋唬唬的某某城某某广场某某商厦某某食府某某宾馆里,还有安安静静甚至冷落生僻的某个街角、马路牙子上,就有一个或数个泡斯机造假着你走向人间幸福快乐的此岸而不是相反。
也因为有了它和它们,即使去一个从未去过的地方,去一个你原来有可能感到陌生甚至会感到压迫感的地方,现在却不会再给你太多的陌生与压迫之感了,那张卡,就隐藏着你的身份或者说你的户口,那生疏感被那刷卡机哔的一响,就叫没了、叫灭了。
人随卡行,人髓卡活,可也随卡死——即使不买汽车不买房子,老百姓也是要用卡的,开门现在到底是几件事,这里不讨论,但被卡卡住的日子总是可爱又可悲的。普通人的生活与终极意义人文关怀等意识形态的东西也许不太搭得上界,生活得浅薄或深入,往往不是来自那些太隔膜太抽象太抓不住、握不牢的东西;贴心贴肉烫肺腑的,而且大惊小怪的——用文词表达就是刻骨的、刺骨的感受,怕只能来自于自己的生存。
“卡”进去了还是“卡”出来了,当然是依据一定的经济原则而手段化了,而我们自己在它面前是喜洋洋乐滋滋还是灰溜溜或酸溜溜的,却无不表达着众生的喜怒哀乐,人生的有情还是无情,甚至是佛教所讲的:生、老、病、死。《三国演义》演义的是国家故事,可《三国》电视连续剧里御昌的“兴衰沉浮”,那种沧桑感,谁没有过呢?能力、运气也许有高有低,但心理却应大同小异,卡里的故事也许就有着爱情婚姻家庭,也许就有着青春与衰老,也许还有着自己血汗的经验与教训,也许也有着自己做人的精神与警示?!
好像从90年代开始,银行就开始送卡上门了,有一年教师节就有一两家银行不约而同地把卡作为“献礼”,每人一支枪,每个教师却得到了三份“卡礼”,有一家送个双份,就像我们现在关红包一样,要双数不要单数,才是吉利。那天,我兴冲冲特地去了一趟银行,还以为财神爷开始撞穷教师的门了呢……可不刷不知道不知道,一刷才知道,“红包”其实个个是空的。以其空才能显其满,这“韬光养晦”的卡,我还是放进了手提包里,也许是出于对自己的充分的自信:篮子的问题解决了,接下来就是攒鸡蛋的事了,可以少放当然也可以多放,可也可以不放,先有篮子后放蛋——这也是觌律嘛,就让“篮子们”都来吧!
曾几伺肘,不浮不躁,不怨不恨,不贪不吝,吃剩下的鸡蛋存到了篮子里,不多,放在手心里就是一点温暖,可对于篮子来说就有了呵护的姿态了。“一切量力”这句话,被作为至理名言念念有词还没多长时间呢,我已经开始向银行借钱了。签贷款合同书后,有一阵子我的腿老提拔飘,尚未老花蝴艮晴也像是对不准焦距:那么高的利息就足以使我躲着银行走。司髓着楼价的一路高歌猛进,我后来倒是咂摸出其中的一点滋味:知道自己能力与潜力,知道自己能够做的事——当然有一定限制——有可能地预支未来而加紧奋斗而克服可以克服的艰难险阻,不是也很重要吗?不是吃饱了撑得慌,也不是绝食了一周,却突然猛啖一顿全鸡全鸭的大席,而只是在半饥的时候被“撑”一下,其行为才有合理情。
也不是仅仅着眼于这一顿,还有下一顿,再下一顿……上一顿的营养,在—定时刻一定的意义上,会成为下一趟买单的资源,多加一个菜两个菜,再不必心慌或者口吃?未必。一张卡可以卡住匀们的喉咙,,使吞咽困难;却也可以撑大我们的胃,比如抽冷子就使得楼市行价突突地往上窜。当我的一套旧居变成一串数字以后导入卡中以后,非但没有生出鸡蛋孵出小鸡,而且当我想把这串数字重新还原成房子时,发现它缺了个厅或者房间……就在钱一进一出这张卡的时间里,日常生活里的刀光剑影、刺刀见扛,任谁都无法拒绝。
银证通:
不收手续费
孔明珠(小说家)
“银证通”是个什么东东?有人间我。我哈哈大笑:“老土了吧,姐姐俺早几年就用上这个东东啦。”可是回到家里,找出资料一看,呀,我吹牛吹得有点过分,我老早用上的只是“银证转账”,而“银证转账”是电话银行的业务,如今银行现代化神速发展,升级换代到“银证通”啦,而我使用的“银证转账”只是“银证通”业务的其中一部分。
说到这里,我觉得有点像绕口令,平时脑子不太做运动的读者看到这里,就要对我喊STOP,赶我下台歇着去了,怎么来完成让“银证通”这新玩意深入人心的光荣使命呢?所以,我不妨先拿我已经玩熟溜的“银证转账”来说事。
那还是好几年前的事了,当年全民炒股,我也弄了张“煤球卡”(证券账户)在单位附近的营业所挂了号。和很多小老百姓一样,多的钱我也不想,就想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赚点“小菜铜钿”。后来,我依靠自己的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果然在股市里小有斩获。我对那里一个长得黑不溜秋,热心为股民服务的小个子张老师也已经产生了“依恋”的感觉。可是不料那家证券公司突然要搬离到几站路以外的高级大楼办公了,这个打击很大。因为我是一个恋旧的女人,有一种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惯性。我早已经指定交易在你处,就是你的人了嘛!
正在我恋恋不舍的时候,张老师告诉我,你来签个手续,以后买卖股票不用上交易大厅,在办公室用电话就行。钱款的进出也和银行说好了,有一种叫做“银证转账”的方法,做个活期存折,银行、证券公司两方可以转来转去,不用提取现钞了。更重要的是,你不用坐车到我们新大楼,却仍然可以享受我们优质的服务。看到张老师也那么不舍得我,我一激动,就和一大群忠实客户一起,接受了银行新推出的客户理财服务。由些玩到“银证转账”。
“银证转账”最好的一点就是不收手续费,让我这种猴性的股民得以称心。大家都知道,中国股市就像一个不争气的孩子,考不上大学也就罢了,他连中专、技校都考不上,功课不做,错误百出,还搞歪门邪道,搞到最后,人人对他失去了信心,准备将他雪藏冰箱,就像冻一个死人的精子,准备过个十来年,百来年,再为他找一个姑娘生孩子。 可是,人又是一个感情的动物,容易受外界传闻的影响。像我这种正统教育下成长起来的人,总归是相信人民政府的。所以我的一点点可怜的血汗钱就会像猴子似的,心存希望肘,从银行转到证券公司,失望绝望时又从证券公司转到银行。结果呢,我就像进入苞米地的熊瞎子,怀里那点可怜的资金纷纷落下,苞米越掰越小……当然这不怪“银证转账”的事,它被我这样麻烦,又没向我收过一分钱手续费。怪只怪我属猴,血型AB。
“银证转账”操作起来很简单,你只要按照那张“电话交易操作指南图解”上的箭头,耐心地一步步循序渐进,便可以走通大渡河,至挞胜利的彼岸。一般智商的人,弄错次数不会超过三次,如果三次弄错,那么就要考虑是否属于智力障碍了。
最后回到题目“银证通”。“银证通”其实就是办一张活期储蓄账户,然后通过电话、互联网等方式进行证券买卖的一种金融服务。简单地说,就是银行和证券公司联合起来为人民服务了。同志们,今天,普通老百姓致富的大路技术上已完全畅通,接下来就等红旗飘起来了。俺们有信心。
“信用卡”的故事
竹林(小说家)
习惯了每月五日去单位(机关)里签字领回自己的工资袋,然后一张一张地数着,留下大部分作生活费用,再将剩下的拿到银行存起来,小心翼翼地将可怜巴巴的几个钱换成存单,以备不时之用……这就是包括我在内的大部分工薪阶层的生活轨迹。然而,在今年春天领工资时,忽然给了一张“信用卡”,说金融意识也要现代化了,以后发工资不直接发人民币了。于是,几个同事在一起讨论:“就这几块钱还玩什么花样?”“本来,拿到了几个钱,转眼就用掉了,很爽气;现在倒好,还要每月到银行去取。这不是没事找事吗?”有一位同事为了证实这件事情的不切实际和麻烦,还给大家讲了个故事——有位老太太拿了发给她的磁卡去取款机上取自己的退休工资,她将磁卡插进去后,就轻声地对机器说了自己的密码,但机器没有反应;老太太怕别人将自己的密码听了去,左右看之,等到没人了,又大声地重复密码,可是机器依然无动于衷,而那张磁卡却取不出来了。气得老太太用拳头直敲机器,唠唠叨叨地数落:“哪个促狭鬼想出了这种捉弄人的办法!本来钞票装在自己的口袋里,太平无事,现在倒好,让这铁老虎一口吃掉了!”同事们听了,都笑了起来。
可是,我却笑不出来。因为这倒使我想起了五年前的一件倒霉事来:那是…个深秋的夜晚,为了一件急需,我将存在银行里的5000元钱(这是我自工作以来十五年中的全部积蓄)取了出来。因为银行给的是每张10元的栗子,所以是大大的一捆,我将它们装在一个大牛皮纸口袋里,放进了自己的挎包中。为了怕坐公共汽车被小偷光顾,特地叫了辆振华出租车 从市区直达我深入生活的居住地嘉定。这时,时间已是傍晚,行驶在高速公路上,天已经黑下来了。一到目的地,我就匆匆忙忙地从挎包里取出10张10元票,给司机作车钱。计价器上是68元,因为天晚了,路又远,我就多给了一些作为对司机的答谢。由于有客人在楼上等我,我性急,慌忙提了行李下车就走,将那只装5000元的牛皮纸口袋忘在了出租车后座。待我安顿好客人想到那钱时,才发现着十五年的辛苦积蓄已随车而去了。事后,虽然也找了出租公司,并且找到了司机,但司柳不认帐,我就只好认倒霉了!
想到现在的磁卡,我就不由得遗憾它来得太晚了些。如果它提早五年出现,我不就可以避免这件倒霉事了吗!由此想来,银行业(金融业)的现代化,的确也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虽然开始时会有人不习惯,不理解,然而最终,它也将像其他的改革与进步一样,成为人类文明进程的又一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