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体物”史话

来源 :古典文学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refreebe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与赋的区分,最典型的无过陆机《文赋》所说的“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其以“缘情”与“体物”标其特征,几乎为历代论赋者所接受。如继陆机之后,刘勰在《文心雕龙·诠赋》论赋之体,明确其“铺采摛文,体物言志”的功用。后世或论古赋,多重体物之效,如刘熙载《艺概·赋概》谓“赋起于情事杂沓,诗不能驭,故为赋以铺陈之。斯于千态万状,层见迭出者,吐无不畅,畅无或竭”,因为“赋取穷物之变”。或论律赋,多重技法,如范仲淹《赋林衡鉴序》所谓“取比象者,谓之体物”。到了清代,诸多赋选与赋格谈律赋(时赋)写法,多将“体物”归于技巧,如余丙照《赋学指南》将“体物”系于“论诠题”后众法则中的一项,认为“凡咏物题,最忌肤泛。然用典沾滞,毫无生动之趣,又一病也。须要细心体会,善于形容,方为写生妙手”。余氏并举当朝时赋(律体)如曹仁虎、尤侗等十余例赋的句式,为之开解,比如曹仁虎咏天竹,所谓“千丸烂漫,遥分湘女之斑;一簇团,便认鲛人之泣”(《天竹赋》),咏物而巧妙用典。又如尤侗咏春柳,所谓“三眠三起,瘦分南国之腰;一笑一颦,青人东君之眼”(《春柳赋》),咏物以形容拟人。这类具象分析,显然使“体物”之论发生了历史性的变移。
  回到陆机提出赋“体物”说的语境,后人理解已发生歧异,这突出表现于是指“当时体”(“时赋”或“新体”),还是兼括“赋”体?
  持前一种见解的,如明人谢榛《诗家直说》卷一认为“陆机《文赋》曰:‘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夫‘绮靡’重六朝之弊,‘浏亮’非两汉之体”;胡应麟《诗薮》外篇卷二也指出“《文赋》云‘诗缘情而绮靡’,六朝之诗所自出也,汉以前无有也;‘赋体物而浏亮’,六朝之赋所自出也,汉以前无有也”。意思重复,都是择“浏亮”二字为说,解释“体物”之论,视为“六朝赋”的特色。魏谦升《赋品》也于《浏亮》一品,赞美“体物一语,士衡薪传”,同此意旨。
  持后一种见解的,如上述刘勰《诠赋》论赋“鋪采摛文,体物言志”,林纾《春觉斋论文·流别论》评曰:“一立赋之体,一达赋之旨。”很显然,刘勰的说法是兼括整个赋体的,而林纾的解读,以“体物”乃“达赋之旨”,思路也是一致。这又是兼括所有赋(包括汉代骋辞大赋)的认知。后世学者又更进一步,将《西京杂记》所载的“相如曰”即“合纂组以成文,列锦绣而为质,一经一纬,一宫一商,此赋之迹也。赋家之心,苞括宇宙,总览人物,斯乃得之于内,不可得而传”,附着于“体物”论,例如潜兆谷《赋苑类选·例言》说“赋家之心”为“体物之宗”,乃“传心之道”,这将“体物”指向汉赋。此外,清人黄承吉《金雪舫文学赋钞序》合举陆机“体物以浏亮”与刘勰“兴情而明雅”语,视为“赋之权衡”,并谓“有寄托之赋,其义于刘意为近;有刻镂之赋,其义于陆思为先”,以内涵与风格划分,以为“寄托之赋”与“刻镂之赋”,则另辟蹊径,别为一说。
  倘若说“体物”源于新体创作而形成了时代性特征,则以“体物”说涵盖全“赋”又为我们呈现出历史化的批评。而在赋论史上,却又有着以“新体”之论规范“旧体”的现象,其于“体物”之论,最典型的就是元人陈绎曾《文筌》论汉赋的“体物”法。他在其《古文矜式》论司马相如赋云:“司马相如善辞赋,长于体物:一曰实体,羽毛花实是也;二曰虚体,声色高下飞步是也;三曰比体,借物相兴是也;四曰相(象)体,连绵排双体状是也;五曰量体,数目方隃岁日变态是也;六曰连体,衣服宫室器用天地万物是也。相如尤长于相体。”又于其《汉赋制》之“铺叙”条在上述“六体”后增加一“影体”,计“七体”,并于诸体方法后,均分别加以说明。如其总论“体物”云:“体状物情,形容事意,正所谓赋。”继之较详细分述七种体物方法:
  实体:体物之实形,如人之眉目手足,木之花叶根实,鸟兽之羽毛骨角,宫室之门墙栋宇也。惟天文题以声色字为实题。
  虚体:体物之虚象,如心意、声色、长短、动静之类是也。心意、声色为死虚体,长短、高下为半虚体,动静、飞走为活虚体。
  比体:设比似以体物,如赋“云”言“羽旗”,“雪”言“璧玉”是也。
  象体:以物之象貌,形容其精微而难状者,“缥”“烂焕乎”“浩然”“皇矣”“赫兮”“巍哉”“翼如也”“申申如也”“峨峨”“崔嵬”之类皆是也。有碎象体,有扇象体,有排象体,变化而用之。
  量体:量物之上下、四方、远近、久暂、大小、长短、多寡之则而体之,其体有量本、量枝、量连、量形、量态、量时、量方,其法有数量、排量、总量。
  连体:体物之相连及者。有近连,如赋“人”言“衣冠”,赋“马”言“鞍辔”“厩”之类是也;有远连,如赋“人”言“风云”,赋“马”言“舟”“海”之类是也。
  影体:不著本物,泛览旁观,而本物宛见于言外。
  这全然是对汉赋“体物”技艺的认知,究其根源,一在唐宋科举考赋之程文(律体)批评的技术化,一在元朝考赋“变律为古”的实用性。由此,也决定了古人对赋之“体物”的理解,既可具象到“浏亮”的新体义,也可宽泛到赋对“物态”的呈现。只是就呈现物态本身而言,赋论的走向又是由宽泛铺陈到具体技法。
  于是纵览赋史有关“体物”思想的认知,又经历了由赋用之功、赋体之法到赋艺之技的变迁,这与整个赋学批评的历史演进相契合。
  由于“体物”被理解为宽泛的物态呈现,赋史则潜藏着汉晋时代由“感物”到“体物”的衍化。“感物”说见载《汉书·艺文志》:“《传》曰‘不歌而诵谓之赋,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言感物造端,材智深美,可与图事,故可以为列大夫也。”刘熙载《赋概》将此“感物”句与《北史·魏收传》“会须作赋,始成大才士”语结合以论“才”,再与扬雄的“能读赋千首,则善为之”比合,以证“赋兼才学”。这种因“人”及“文”(赋)的思路,是合乎《汉志》本义的。换言之,汉人的“感物”说是“人文”兼“制度”的体现,延伸到赋域,是呈现物态以“比德”的思想,其中包括“山水”以比德、“仪象”(如朝会礼)以比德、“行为”(如游猎)以比德等等,均在赋用之功。   与之不同,陆机在晋代提出的“体物”观,与当时学术如王弼《周易略例·明彖》谓“物无妄然,必由其理”的对“物自体”的关注相关,体物即体道。也因此,他的“体物”前提是“体有万殊,物无一量”的文体观,落实到“浏亮”的写作走向,与其赋写作要求如“辞达而理举”“无取乎冗长”乃至“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切合,具有探寻赋体之法的特征。这种思想正切合当时的创作风气,最典型的无过于张华《鹪鹩赋》序中所说“言有浅而可以托深,类有微而可以喻大”。这样看来,“体物”与“感物”属于不同的创作面向,有重赋用之“德”与重赋体之“物”的差异,但因赋“物”创作自身的必然联结,又得以追溯式的会融。这就是刘勰在《诠赋》中强调“体物写志”的赋旨,一则结合汉代赋家的创作,例如“相如《上林》繁类以成艳”“子云《甘泉》构深玮之风”等,一则又成就赋体,所谓“丽词雅义,符采相胜……立赋之大体”,于是无论“体国经野,义尚光大”的巨篇,还是“象其物宜”的小制,“体物”已与汉赋创作无缝对接。
  自唐宋以后科举试赋,“体物”之论多趋于教示作法,渐成为赋艺之技。如李调元《雨村赋话》卷四论唐人赋作,认为:“唐人体物最工,幺麽小题,却能穿穴经史。林滋《木人赋》云:‘来同避地,举趾而根柢则无;动必从绳,结舌而语言何有。’……李子卿《水螢赋》云:‘色动波间,状珠还于合浦;影悬潭下,若星聚于颍川。’字字典则,精妙无双。”体物已为写作技艺。又正唐宋试赋律体,又影响到论者对古赋作追溯式批评,陈绎曾的汉赋“七体”法才应运而生。如前述“物之象貌”与“连绵双叠体状”而构成的“象体”,又被细分作“碎象”“扇象”“排象”诸法。例如枚乘《梁王菟园赋》所写山景、树木及风物谓“西山,恤焉嵬嵬”“满庶庶焉,纷纷纭纭”“摩来幡幡”“湲浸疾东,流连焉辚辚,阴发绪菲菲”等,这属于以“排象”之法,体物状景。又如扬雄《羽猎赋》写部曲行猎以状其势则谓“鸿洞猎,殷殷轸轸”“缤纷往来,轠轳不绝”“汹汹旭旭”“莫莫纷纷”“沈沈容容”等,或用连绵,或用双叠,又属于“碎象”之法。再如班固《西都赋》描写宫室多用“洋洋”“汤汤”状其形,属“碎象”,但继而又在“尔乃正殿崔巍”后复用“尔乃盛娱游之壮丽”之“震震爚爚”,“尔乃期门佽飞”之“飑飑纷纷”,“尔乃移师趋险”之“晔晔猗猗”等等,对应陈氏之说,又属于排对之“扇象”法,在赋中起到构象骋势的空间构架作用。与“象体”相应的是“比体”,譬如司马相如《子虚赋》所描写的楚王行猎,“乃驾驯驳之驷,乘雕玉之舆,靡鱼须之桡旃,曳明月之珠旗,建干将之雄戟,左乌号之雕弓,右夏服之劲箭。阳子骖乘,孅阿为御,案节未舒,即陵狡兽”,其中以“驯驳”“雕玉”喻马、车,以“干将”“乌号”夸戟、弓,以“阳子”“孅阿”赞御夫,为的是让赋章更加典雅。到了汉末魏晋,赋中“比体”增多,如曹植《洛神赋》写洛神之美态,是“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远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察之,灼若芙蕖出绿波。秾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若约素”,这里连用了十个喻词(惊鸿、游龙、秋菊、春松、轻云、流风、朝霞、芙蕖、削成、约素),由形以达神。
  而当“体物”在赋论家眼中全然成为写作技艺的一种方法,也就造成了“体物”论思想的泛化。宋人方逢辰《林上舍体物赋料序》认为:“赋难于体物,而体物者莫难于工,尤莫难于化无为有。一日之长驱千奇万态于笔下,其模绘造化也,大而包乎天地。其形状禽鱼草木也,细而不遗乎纤介,非工焉能。”或大或小,无所不包,这与赋的铺陈法何异?清人万殊撰写《赋体物而浏亮赋》,其中描绘云“伊氛物之毕陈,贵曲体而勿误。思蒙翳之全消,自清华之尽吐”,也是漫无目的,缺少清晰的批评边界。直到二十世纪科学化论文撰写,于是有了对“体物”说的理论考源及界定,其言之凿凿,是发前人之未发,还是一厢情愿的索解,仍是赋学研究的悬案。或许,“体物”言赋,只是古人偶发之话头而已,并无我们想象的那么多的深意。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文学院)
其他文献
牛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几种大型哺乳动物之一,其驯化历史在一万年以上。驯化后的牛保留了野牛庞大的体形和巨大的力气,但性情更加温顺,也更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成为人类忠诚的伙伴和亲密的朋友,在人们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耕田种地的好帮手,是农民饲养的最主要的家畜。二是交通运输的好工具。牛本身虽不适用于长途骑行,但牛车和马车一样,在古代社会都曾得到普遍运用。三
期刊
唐末诗人韩偓有一首《重游曲江》律诗,诗如下:  追寻前事立江汀,渔者应闻太息声。  避客野鸥如有感,损花微雪似无情。  疏林自觉长堤在,春水空连古岸平。  惆怅引人还到夜,鞭鞘风冷柳烟轻。  韩偓这一首七律的词语、诗句,在字面上并沒有什么难于解释的,而且诗人通过渔者、野鸥以及景物等的叙述描写,以展现其重游曲江时的“惆怅”,乃至伤叹之情,也是读者能心领神会的。但要准确清楚地阐释,诗人为何在重游曲江时
期刊
徐清泉先生在谈及“隐逸文化”时曾指出:“隐逸文化所呵护的一批士人及士大夫,相对于封建政统现实,成了边缘人,相对于文艺审美实践,则成了主角和旗手。”这句话概括了中国古代绝大部分隐逸之士的状态,但也并不全面。元代初期的耶律楚材就是一个特例。  耶律楚材是金末元初人,蒙古灭金后仕蒙古三十年,身居高位。按照常理来说,政治上受到重视的耶律楚材在心态上即使不是“春风得意马蹄疾”,那至少也应该是安然闲适的。但是
期刊
苏轼文學作品中所透露的人生智慧既受庄子、陶渊明、白居易等人的深刻影响,也对谪居在西江流域的南宋迁岭文人解脱精神苦闷产生了重要的作用,是他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精神财富。尤其是苏轼作品中表现出来的那种面对人生苦难的心灵解脱模式更令南宋迁岭文人敬佩与效仿。  一  苏轼一贬黄州,再贬惠州,三贬儋州,在贬谪儋州时,他取道广西经雷州半岛再前往海南,在这途中,他沿着西江流域南行,在西江流域的藤县与其弟苏
期刊
2014年辽宁省公务员考试  面试和录用如何进行  每年这个时候都开始招考公务员,我报考了今年辽宁省各级机关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单位公务员(工作人员)录用考试,但我对面试和录用都走哪些程序以及需要注意哪些问题不甚清楚。请指点迷津。  【鞍山】 王晓明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公务员录用规定(试行)》和《辽宁省公务员录用实施办法(试行)》的规定,辽宁省2014年各级机关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单位
期刊
宋人梅尧臣云:“诗家率意而造语亦难。若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为善也。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见欧阳修《六一诗话》)什么样的景物算是“难写之景”呢?对于唐人而言,润州的金山寺多半名列其中。金山是长江中流的一座小山,因四面环水,就像鲍照笔下的瓜步山一样,“因迥为高,据绝作雄,而凌清瞰远,擅奇含秀,是亦居势使之然也。”(《瓜步山揭文》)东晋明帝时建寺于山,初
期刊
二十世纪之初在中国兴起的国学思潮,逐步形成历时约半个世纪的国学运动,现在当我们回顾这一运动对中国现代学术界所产生的影响时,则不能不追溯到国学保存会主办的《国粹学报》,其众多的作者属于文化保守主义者,结为一个强大的国粹学派。1919年胡适发表《新思潮的意义》,此后北京大学研究所创办《国学季刊》,东南大学成立国学院,清华大学成立国学研究院,新文化的学者们以新的文化观念和科学的方法研究国学,于1925年
期刊
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说起传主“好读书,不求甚解”,前人或以为其中隐含着对汉代经学流于繁琐支离的批评。元人李治诠说此语“谓得意忘言,不若老生腐儒为章句细碎耳”(《敬斋古今黈》卷七),已经揭出此旨而稍欠明晰。清人方宗诚称这是“嫌汉儒章句训诂之多穿凿附会”(《柏堂读书笔记·陶诗真诠》),说得就更为直截显豁。今人袁行霈认为“此与汉儒章句之学大异其趣,而符合魏晋玄学家之风气”(《陶渊明集笺注》),便承袭
期刊
姜夔和辛弃疾的关系是词学史上的一个饶有兴味的话题,清人精研词学,不少学者都指出姜夔学辛,如周济《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白石脱胎稼轩,变雄健为清刚,变驰骤为疏宕。”谭献《复堂词话》:“白石、稼轩,同音笙磬,但清脆与镗鞳异响。”指出姜学辛,最为明显的证据是姜夔曾有两首次韵词,分别是《永遇乐·次稼轩北固楼词韵》和《汉宫春·次稼轩韵》,被认为是效稼轩之体。如刘熙载《艺概·词概》“辛姜气味相通”条:“张玉
期刊
江西诗派中的诗僧如璧,是个半路出家的僧人。如璧(1065—1129),抚州临川人,俗名饶节,字德操,一字次守。业儒起家,饱学多才,早年有大志,游于太学,以诗文鸣,丞相曾布延为门客。性刚峻,与曾布议论不合,弃之而去。崇宁二年(1103),前往邓州,听香严寺海印智月禅师说法,忽尔觉悟,身心泰然,于是削发出家,法名如璧,为海印智月法嗣,属云门宗青原下十四世。曾住持襄州天宁、邓州香严。因為喜欢禅门古德“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