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教育中学生自由缺失的归因分析

来源 :基础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yongqih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自由是指作为发展主体的学生在教育的引导而不是强制下,按照自己在理性关照下的意志去活动,克服内部障碍和外部障碍,对自己的未来进行设计、选择与追求,从而获得的一种自主能动的生存与发展状态。当前教育中学生自由缺失成了不争的事实。我们认为,社会、家庭、教育和学生自己都可能成为学生自由缺失的影响因素。在这里我们将重点考察教育中存在的权威主义教育观、功利主义教育观、主知主义教育观和工具理性主义教育观对学生自由的影响和支配。
  
  一、权威主义教育观
  
  所谓权威主义,指在一种权力的实施过程中,有权势者对无权势者拥有绝对的权威。反映在教育领域即是指教师对学生拥有和行使绝对的权威,其主要特征是教师对学生的强制与灌输。正是由于这种强制性关系的存在造成了学生自由得不到很好的保障。在教育实践中,教师权威主义主要表现为教师不合理地运用权力对学生的自由进行强制性干涉。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在管理领域,即在教师拥有权力的领域,表现为教师不合理地运用权力,尤为典型的是教师滥用惩罚权。《 中国的教育之痛:教师竟成为了暴力代言人? 》一文中作者揭露了一些令人发指的事例[1],在这些让人万分遗憾的案例中,教师不再是人们赞誉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反而成了构成犯罪的暴力代言人。教师的暴力往往对学生的精神和人格留下永久的创伤,其危害性可想而知。这是教师权威主义最严重的表现。
  在学生学习领域,教师采取强制的办法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干涉,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一些教师在传授知识时表现出极端的专断性,不允许学生提出任何质疑。当学生提出另外的思路,具有权威主义意识的教师或是言语上斥责或是极力为标准答案辩护。这种教师权威主义的做法势必严重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潜力。第二,教学过程中的灌输倾向。教师强迫学生机械地记忆所传授的知识而不注重学生的理解,因为在他们看来,一方面灌输可以使学生迅速地积累知识,系统地掌握知识,另一方面,由于没有学生的干扰,教师可以更好地控制学生和课堂。当学生对灌输已经麻木的时候,就意味着学生在潜意识中认同了教师的权威主义的做法,而且也意味着自我独立性、主体性的丧失。这种状态是与学生的主体尊严和自主性的发展格格不入的。
  
  二、功利主义教育观
  
  “功利主义”作为伦理学研究的价值范畴,是指以人的行为的实际效果作为道德价值的基础和最高标准,认为一切行为的道德价值,最主要的是要看它能否使人们产生快乐和幸福,即产生对行为者有利的效果。而功利主义教育作为功利主义思想发展脉络的延伸,是指在教育过程中以教育的实际功用作为原则来指导教育实践,实施对受教育者或者社会发展有利的实用教育。[2] 由于受封建社会伦理文化的影响,我国教育不乏功利主义思想,诸如“望子成龙”“学而优则仕”“书中自有黄金屋”,考上名牌大学光宗耀祖等。这种功利主义思想在当前教育中仍占着优势地位,极大地危害了教育的健康发展,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与自由的实现也产生了巨大的消极影响。
  首先,功利主义的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和提高人的“以何为生”的技能,因为掌握了技术,就意味着有了适应未来生活的赚钱的资本,但这样的教育却从根本上忽视了人的情感体验、精神生活,因此我们的学生最终只能成为“机器人”式的人类,虽然有高超的技术水平,但缺乏人应有的感情。在这个意义上,教育的作用就在于通过肢解人性的方法,把生命的全部能量集中到一个点上,为某一种技能的发展插上翅膀,一旦学生变得惟利是图而忽视自身的道德修养,那么学生的发展仍然是碎片化的而不能称之为全面的发展。
  其次,功利主义的教育理念的关注点指向学生未来,忽视了学生当下的生活。教育只重视如何让学生尽早地适应一个既定的成人社会,以便更多地为这个社会创造财富,因此,学生的时间完全根据成人的节奏和愿望来排定,学习时间有时比成人的工作时间还长还要紧张,学生在这种成人化高强度的安排中失去了本应有的乐趣,学习是苦差事已成为众多学生的共识。在学校教育中,教师作为成人文化的代表,希望青少年按照自己的价值标准去行事。在他们看来,只有按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学生,才能使学生通晓成人社会的运作规则,尽快地适应社会而不“越轨”。为此,他们规定学生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并且以压制和干涉为能事。如此,学生是成人化地生活着,很少能过自己的生活。
  再次,追求“升学率”“分数”成为学校的生命源。这是社会、学校和教师急功近利,只图眼前利益,忽视甚至排斥学生全面发展的功利主义思想最集中的体现。相当多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将升学率的高低作为评价教育质量和学校工作成绩的主要标准。因此,学校热衷于追求高的“优秀率”和“升学率”,教师则注重学生的分数,习惯于对学生按分数高低进行排名,并以此作为评定自己教学成绩优劣的主要依据。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偶尔闪耀的创新的火花也常在有意无意中被扼杀。
  概言之,功利主义思想影响下的教育颠倒了目的和手段的关系,否定培养人、发展人性是教育的使命;只注重教育对个人和家庭获取功名和物质利益方面的价值,轻视教育在形成完美人格、提升人精神境界和促进人全面发展上的作用和价值。诚如雅斯贝尔斯所批判的,“本来学生的学习目的是求取最佳发展,现在却变成了虚荣心,只是为了求得他人的看重和考试的成绩;本来是渐渐进入富有内涵的整体,现在变成了仅仅是学习一些可能有用的事物而已;本来是理想的陶冶,现在却是为了通过考试学一些很快就被遗忘的知识”。[3]
  
  三、主知主义教育观
  
  主知主义教育观主要特征是将学校教育等同于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则等同于传授系统的理论知识,知识教学又以个体的认知活动为中心。这在我国当前教育中主要表现为:(1)课程设置主要以知识性学科为中心,而教育内容上也以逻辑化、系统化的科学知识和理论为主。因为这种教育观认为,掌握科学知识是获得理性认识的前提,只有具有了理性认识,学生的诸方面才能得以发展。(2)在教育过程上,重理智控制轻情感沟通。过分地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以及学生概念、推理和逻辑的培养和形成,而不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的获得,认为学生的情感体验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不相关的。学生只是作为知识的存储器、适应社会发展的标准而存在的。(3)在教学方式上,以课堂教学为最主要的组织形式,以教师的教学语言、教学仪器、各种器具为基本的中介物,盛行“传递—接受”甚至“灌输—记忆”模式,教师只作为知识的传播者而存在,而学生也只以学到一些现成的结论性的东西以备考试为目的。
  由于这种教育观以“知”为中心,而不是以“人”为中心,教育的完整性被肢解,相应的,学生发展的整体性也遭到破坏,学生的理性与情感、知识与能力呈现分裂状态。对此学者金生鈜有精彩的论述,“由于教学偏重于知识概念、逻辑推理、数理公式等,在价值、审美、情感、意志、信念、责任等方面缺乏对学生的引导,学生只获得一大套的知识,而缺乏对现代生活的真正理解,缺乏美感、责任感……造成生活经验的欠缺和生活的片面化。这种教育的片面性与人的生活、精神的完整性的本质相悖”。[4] 当然,我们并不是反对知识本身,因为知识本身并没有错,我们反对的是学生把知识仅仅作为一种认知对象。“因为当学生习惯以一切既定的知识去充斥头脑,把它们仅仅作为一种认知对象时,其结果是,已有的、既定的客体知识反而会成为一种教条、偏见、迷信、传统习惯势力去限制、约束人的创造性、生命力,成为人之发展的异化物”[5],知识反而挫伤了学生的创造性。由此观之,在主知主义教育观下,学生沦为知识的奴隶,势必体验不到情感的温馨、生活的诗意和创造的快感,当然也不会有自由的感觉以及主动追求自由的意识。
  
  四、工具理性主义教育观
  
  工具理性又叫技术理性,是一种强调手段的合适性和有效性而不管目的恰当与否的理性。当代人本主义学者指责工具理性忽视了人自身存在的意义,从而把人类引向危险的边缘。[6] 而工具理性主义作为一种理念反映在教育领域主要表现为将学生置于边缘化的境地,无视学生作为目的的存在,其危害性极大。
  首先,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应该以学生为目的,但工具理性一个显著特征在于将人作为手段,从而使以对“人”培养为主的教育转向了对“才”的培训。当教育将兴奋点由“人”转向“才”时,学生就被物化了,学生成了手段,学生变成了未来社会大机器所必需的“工具”“零件”和“技术”。为了成为优秀之“才”,学生必须集中全部力量发展社会所承认的某些职业所需的技能与特长,而忽视了自身的兴趣、爱好、志向,压抑了个性和创造力,学生最终成为片面发展的人、“单向度的技能人”。
  其次,工具理性主义教育观认为任何事物发展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只要掌握了规律,就可控制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教育者只要按照一定的程序、方法教学,便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于是教育过程被程序化、标准化,教育按照工厂的运行方式去“生产”学生,教师成为主宰、成为控制学生的操作手,学生只是“附庸”、只是程序运行中不可或缺的“产品”。从根本上讲,这种态势是对教育过程复杂性、交互性、多元性和情境性的拒绝和排斥,是教育失真的表现。因为教育面对的不是物,而是有感情、有个性、充满创造力的活生生的复杂的人。
  再次,工具理性主义教育观的消极影响还表现在课程的设计方面。仅将课程解释为“路道”,采用序列的、逐步的次序进行编排,而不存在任何缺口。实质上,这就是典型的泰勒“目标—行为”模式,即通过确立目标来寻找行为结果相关度的线性模式。由于这种线性模式“兴趣在于追求技术控制和确定性,其基本上看重于人类行为的规则化而非个别差异,本质上是操作性的”[7] ,这导致了对学生积极性的消解。在这个意义上,工具理性主义教育观指导下的课程设计实际上确立了学生的被动接受的地位和教师的绝对权威的地位。如此,工具理性主义教育观指导下的教育所造就的学生必然是片面发展的人,必然是自由缺失的人。
  教育本应将学生的自由置于首要地位,促进他们自由的生长和发展,但由于种种与本真教育精神相悖的教育观的影响,教育丧失了信仰与根基,造成了学生自由的缺乏和丧失。因此,在批判种种违背教育精神的教育观的基础上,探寻回归本真教育之路显得更加必要和迫切。我们相信回归本真的教育必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和完善,最终达到自由实现之境界。
  (作者单位:广西教育学院,广西南宁,530023)
  
  参考文献:
  [1]中国的教育之痛:教师竟成为了暴力代言人?http://edu.qq.com/a/20040430/000058.htm.
  [2][5]丁庆如.功利主义教育价值及其超越[J].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4).
  [3]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上海:三联书店,1991.
  [4]金生鈜.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J].教育研究,1995(8).
  [6]方明宝.论工具理性对我国教育的负面影响[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3(1).
  [7]M.W.Apple,Idelogy and Curriculum,London:Rootlegeard Kegan Paul,1979.
其他文献
企业处于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因组织与员工的成熟程度不同,其员工关系管理的内容与方式将有所区别。由于人的复杂性、市场竞争的激烈性和社会伦理对企业的约束,使得成长期企
课程改革中提倡的“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学习方式的确有着它的强大优势,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常常会遇到一些令人非常困惑的问题。近年来,我就如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提高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参与和如何切实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做了一些尝试。  1.精心选取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  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现状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合作的内容难易要适度,要有一定的讨论价值和一定的思维含量。问题要靠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
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生物教科书(选修)》中,“细胞质遗传”是安排在孟德尔遗传定律之后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对细胞核遗传的补充。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形成更加全面的认识。教学实践表明,本节的教学难点有两处:一是细胞质遗传与母系遗传的关系,有许多学生把细胞质遗传等同于母系遗传;二是教材中关于母系遗传的表述,不少学生认为教材中“F1总是表现出母本性状”的表
摘要:2007年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意味着我国资产减值会计体系已经建立,新的资产减值规定是否有效地遏制了上市公司对利润的操纵?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新准则中资产减值规定的变化及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措施来防止企业对利润的操控行为。这对于进一步规范我国资本市场,更好的保护投资者利益有着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减值准备利润操控新会计准则  1 概述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快速发展,公司财务报告的透明度越
建构学习强调学生利用已有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在适当的语言情境中建构知识,从而获得新知的学习方式。这种教学与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接受式学习在学习方式上有了很大的改变。在实际的教学中,英语课堂必然由接受学习方式过渡到建构学习方式,而在这个过程中,英语课堂必然要进行一些理念和方法上的转变。笔者认为,课堂转换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课堂的焦点由教师到学生  建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不是知识的被动
摘要:计算机技术、电子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在企业财务管理中运用,使企业管理特别是财务管理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及时性得到提升。当代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势在必行。推进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必须更新决策者的观念,提高财务工作者的综合素质,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提升企业竞争能力。  关键词:财务管理 资金管理 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 科学性准确性 及时性  20世纪80年代,电子计算机逐步在财务管理中应用,财务信息
摘要:本文通过对电子天平性能简介,总结了电子天平检定、使用中的注意事项以及电子天平的选择、使用及维护。  关键词:电子天平注意事项 选择 使用 维护  0 引言  电子天平是以电磁力或电磁力矩平衡原理进行称量的测量仪器,其特点是称量准确可靠、显示快速清晰并具有自动检测系统、简便的自动校准装置以及超载保护等装置。随着实验室应用的普及,其测量的精确性、可靠性也越来越重要,因此对电子天平计量的检定也就显
<正>中国的陶瓷艺术在世界上享有盛誉,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标志。近年来,在中小学的艺术教育中,陶瓷艺术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和重要手段之一。我
高效课堂,是指学习效果好、效率高、效益大的课堂。效果是课堂教学实现教学目标的程度;效率是指投入与收获的比例,课堂教学应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来取得最大的教学效果;效益是课堂教学中学生个体素质得到培养和成绩得到提高。在高效课堂里,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而是对外部信息主动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学习的过程成为了学生主动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  我认为,高效课堂应该是充满魅力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