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剑桥兼怀徐志摩

来源 :星星·诗歌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r168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有飞向康桥的云彩
  比不上你的轻盈
  远离古老东方的浪潮
  酿造西式甜言蜜语
  轻得精神失重和分裂
  坠落桥上。桥乃彩虹筑成
  其实也是一片云彩
  打湿的阳光,面临即将到达的龙卷风
  可作为“速效救心丸”颗粒?
  这个市镇不大,石板路上
  骑飞车的人像鱼一样灵巧
  穿梭……剑河的上空
  飘着永不消逝的云
  而你和国王学院的楼宇
  在透过桉树叶片的余晖中,仍然
  熠熠生辉,只是人世间
  诗歌疏而不漏
  死亡并未彻底
  推荐语
  徐志摩在远赴英吉利和造访康桥的波光中,重新赢获了自己对于华夏的诗之精神的体认。诗人李铣再访康桥,就是要赴一个古老的东方文明之约,重新认识西天(西方),他是一位21世紀的中国诗人的取经者,他空空而去,却带着充实回来。
  诗人在开篇就昭告世人,大地上所留下的一切足迹,或曾经照耀着诗人的云彩,都不能与诗人自身媲美,一切有铭记诗人之物,都太轻,“轻得失重和分裂”。只是这如彩云一样的记忆之光影坠落桥上之时,诗人的灵也由此重造世界,“桥”也“乃彩虹筑成”。曾经,凡人远离了神,世界的灵性也由此丧失,然而,诗人的到来,却让世人重新接引到上帝的启示,就像“即将到达的龙卷风”,猛烈地拂去腐朽和埃尘,拯救人类。
  诗人再次归来,看见人间生活的灵动和生气勃勃,“这个市镇不大,石板路上/骑飞车的人像鱼一样灵巧”。那曾经变幻流动的云,也开始成为“永不消逝的”。云彩在诗人的命名中出场,存在的真理显现,而这就是诗人之不朽的证明。 “只是人世间/诗歌疏而不漏/死亡并未彻底”,死亡从来不曾带走诗人。诗人仍旧活在人间。
  (推荐人:何光顺)
其他文献
我有过无比倦怠的时刻  像一辆  从救火现场归来的  红色消防车  像一个老妇人  弯腰清洗  越来越稀疏的  花白的头发  沾满污秽的轮子  脱离了车身  不像殉道者,只会  更加污秽不堪  腐烂的是糟糠  熬过了黑暗的,是沉默的你  早就应许的美酒  潜水者  每一个潜水者都是在  水下祈祷  每一个潜水者都试图缩小为  一尾鱼  或者重回母腹,以倒立  替母亲祈祷  每一个祈祷者都尽可能  
期刊
我们面对的是一个纷繁复杂的世界,说是有史以来最纷繁复杂的年代一点也不为过。现代科技带来的生活与生活方式的改变令人叹为观止,不少人时时会有跟不上趟的感觉甚至焦虑。世界的变化既让人眼花缭乱,又让人为其动荡与莫测而心怀不安。诗歌当然要关注现实,只不过“现实”二字可能要比人们之所见复杂得多。  一方面,是现世层面的现实,是日常生活的现实,是众生相;另一方面,是精神层面的现实,是一個个具体的人之情感、记忆、
期刊
除却关于故乡地理风物的书写与“把一生的辛凉还给薄暮下的清水河”的祈愿,单看高鹏程笔下常见的鱼、渔民、海岛、波浪等意象以及其诗歌更内在的诗体色彩、语言风貌和话语特征等,很难相信高鹏程是一位从祖国的大西北走出的诗人。少有飞扬、粗犷、凌厉,杨献平对其诗作品评的那种“绵柔与细碎”更符合人们对江南性情的印象。自“黄土高原”至“海岛之滨”,生活环境的变迁带给高鹏程诗歌境域巨大的变化,同时,也让诗人完成了精神上
期刊
余笑忠反复写到梦,换言之,梦盯上了余笑忠:“来到梦里的一切/都经历长途跋涉/偶尔,借我们的梦得以停歇”“在梦里,悲伤的死者会变黑/在梦里,悲伤的死者和你共有一个灵魂”“有时,来自梦中的隐痛/更甚于现实的打击”;已逝的父亲不断造访儿子的梦境,“想到他在我的梦里仍然受苦/我就好像又犯了什么过错”;有一次,诗人居然梦见了慈禧太后和她的长指甲,梦见她“妇人之痛,莫过于分娩死婴”的附身耳语。这是一个惊梦! 
期刊
西川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写作的,作为“第三代诗歌”的代表人物被广泛关注,如今西川作为国内知识分子写作的代表人物,仍在汉语写作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其经历的历史时段,同样映射在其作品之中。历史意识基于作者在社会生活中对于历史的主观认识,在个人经验的导向作用下,主动地对历史产生评价,并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针对特定的历史时段或历史事件予以反馈。历史意识不仅是对历史本体的再加工,更是作者建构于历史语境
期刊
一个仍然活在世间的真正意义上的诗人,他必然是一名怀乡病患者。这个诗人在大地上行走,苦苦寻找自己的归宿:一方面是其肉身安居之处,另一方面是其精神栖息之所。二者合一,则为灵魂意义上的故乡。一个诗人若要重返故乡,须对摆放在自己面前的物质世界予以疏离。否则,人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重返故乡。在一个众人汲汲于追名逐利、贪娱求乐泛滥的世界上,城市欲望和物质膨胀将人引离故土,人们的生活被形形色色的市场原则所主宰
期刊
我相信,读了布衣这个组诗,很多人都跟我一样有一种有话要说的冲动。这是一个匍匐于尘世的诗人,几乎贴着地面的高度观察、思考后所发出的沉吟。与其说诗人善诗,毋宁说诗人善虑、善感,对普通的事物具有超乎常人的敏感和警觉,每一个句子,都能拨动你心灵深处的那根簧片,并且产生共振。对同样的事物,也许你有类似的思考,只是思考的结果没能用他这么精彩的语言进行总结。  与布衣相识多年,而凑在一起论文、论诗的机会却不多,
期刊
余秀华的诗歌最早发表于她的个人博客,由作为主流诗歌期刊的《诗刊》编辑刘年发现,并选取一些发表于《诗刊》。又由于《诗刊》将作品选入诗刊微信公众号宣传,引起不少专业人士和诗歌爱好者转发。而余秀华诗歌的结集出版也紧随其后,据《月光落在左手上》的策划编辑杨晓燕女士讲述,她首先在微信上看到朋友转发余秀华的诗歌,被《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震撼,再读几首后,越发觉得余秀华的诗歌不同于以往见过的作品,遂马上产生出
期刊
一、诗歌制度保障着诗歌建设  在一个日益制度化的时代环境里,网络也是一种制度。在新诗行进百年之后,在世纪之交以来的网络传播交流时空,无论诗歌或与诗相关的物事如何轰轰烈烈地传播,诗意普及,诗作和诗作者增多,诗人如何表达其自由存在,“诗歌”本身都是一种前提,都应是核心的检验标准,它包括文学性的有无、思想性的深浅和艺术性的有效与否。围绕这些前提条件,诗歌关于伦理道德、价值、审美诸要素的批评与辩护、或说来
期刊
名人志  【英】W·H·奥登  一先令传记会给你全部的事实:  他父亲怎样揍他,他怎样出走,  少年作什么奋斗,是什么事迹  使得他在一代人物里最出风头:  他怎样打仗,钓鱼,打猎,熬通宵,  头晕着攀新峰;命名了新海一个;  最晚的研究家有的甚至于写到  爱情害得他哭鼻子,就像你和我。  他名满天下,却朝思暮想着一个人,  惊讶的评论家说那位就住在家中,  就在屋子里灵巧的做一点细活,  不干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