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与匠心

来源 :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rel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围绕丁托列托(Tintoretto)的代表作《圣马可的奇迹》(The Miracle of St Mark Freeing the Slave),阐述该画的母题与叙事主题,同时重点分析该画画面中形式的革新,进而探讨与之相关的宗教情感的传达。
  关键词:丁托列托;《圣马可的奇迹》;形式;匠心
  十六世纪的威尼斯,有着独特的区位优势,使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呈现出较好的发展,而威尼斯画派则是其在艺术领域的产物。该画派画家注重色彩的使用,在艺术创作上享有很大的空间和自由,丁托列托便是其中的重要代表。他自小天赋异禀,幼年师从提香,到二十多岁时已经有了一定的名气,而真正使丁托列托在画坛大放异彩的,是他于1548年创作的《圣马可的奇迹》。
  《圣马可的奇迹》描述了一幅威尼斯的守护者圣马可从天而降,以神迹营救被异教徒欺辱的基督徒的场景。[ 刘军辉著《从<圣马可的奇迹>分析丁托列托作品的“矫饰”与真实》,艺术百家2013年第4期 总第133期,第255页。]就在那位基督徒即将要被异教徒残害致死的关键时刻,圣马可从天而降,显现神迹。这时周围的一切都静止了,所有人的注意力都集中于躺在地上的基督徒身上,却没人抬头发现画面上空,圣马可正在履行他对威尼斯的承诺。
  传统母题在表现圣马可时多用书本标示其身份,如1510年提香(Tiziano)所作的《圣马可与圣徒》(St Mark Enthroned with Saints)中,圣马可位于画面的中心,手持一本厚书正襟危坐。在《圣马可的奇迹》中,圣马可同传统母题一样,手持着书本,似一道闪电从天而降,成为画面的视觉中心。丁托列托表现圣马可的方式极其特别——人物以倒立的姿势、大透视的角度、独特的短缩法加以表现。圣马可身体离我们最近的部分就是他那弯曲的左腿,丁托列托特意用了大透视角度来表现,整个左脚掌能够看见的只是那五只脚趾和脚后跟,中间部分被视线压缩,这不禁使人联想到帕都亚画派大师曼坦尼亚(Mantegna)的《哀悼基督》(Lamentation of Christ)。曼坦尼亚描绘的是观者从正面大透视角度看着平躺的基督,短缩法在表现中起到重要作用。圣马可的身体呈向左倾斜,右手和左腿一张一曲,整个姿势动态感十足,配合着从画面外部射入的一道光线,使其呈现强烈的明暗对比,同时圣马可的头部围绕着一圈闪耀的光环,由内向外散射,成为该画最亮的地方,这也正是圣马可神迹显现的一个可视性的表达。
  在接近圣马可右手的地方,站着一位双手举着锤子和破损木棍的异教徒,他右腿用力向前迈了一步左腿正准备跟上。那个异教徒左边是浑身赤裸、躺在地上蜷缩着双腿的基督徒,他的头部处于画面前景。丁托列托表现他的角度与曼坦尼亚《哀悼基督》中的基督恰好相反,展现的是从头部看向躯体的、带有俯视视角的形象。基督徒的左边还有一位跪在地上的异教徒,右手高高举起木棍准备伤害他。画面中所有人都被圣马可的神迹所震慑,一切动作戛然而止。从倒立着悬在空中的圣马可,到站立在基督徒右边的异教徒,再到躺在地下的基督徒以及跪在他左边的另一位异教徒,他们四人正好形成了一个螺旋上升的S型曲线凸显于画面正中,让观者的视线无法从他们身上撤离。
  除去那四位重要角色外,其他人物也有促进画面叙事表达的作用。画面左端的柱子上有三个人,右端阶梯上站了一位老叟,正好与地面上拥挤的人群连接在一起,呈现U型分布状,而U型人群的中央正好也是画面的中部,被上文分析的那四人所形成的S型螺旋曲线所切断,这一相交的地方正是画面叙事的核心部分。U型人群的左边拥挤着十余位正在“看热闹”的人,而其右边分布的却是几位紧张、惊异的人,也许他们和那两个行凶的刽子手是一伙儿的。本来按照U字型构图来说,底部的人群应该会使得画面十分闭塞,但丁托列托不会让那样的情况发生。他以站立的异教徒为一个隐形的界限,在异教徒右边形成一个较小的缺口,使画面有“透气”的地方从而活跃起来。左边是激动的围观群众,右边是惊恐万分的人,周围人的一切动势都是为了衬托躺在地上的基督徒的无助与悲哀,但他现在并不悲哀,因为守护者圣马可已然降临。
  回到画面整体,在丁托列托的画面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极为集中的呈现方式,周围环境似舞台式的布局将故事的主角和一众围观群众聚集到画面上。画面左端的柱子、右端的阶梯和大树,以及上面部分的树叶和底部的地面,四者一同构成了画面“舞台”的框架,而“舞台”的背景也是整个画面的重要構成。“舞台”背景中最重要的构成元素——一幢古典式的建筑,几乎占据了背景的下半部分。那幢建筑缩减整幅画面的景深并将观者的视野封闭起来,让其注意力集中于前景和中景之上,更好地聚焦于画面的叙事。整幅画的各种构成元素,在丁托列托精心的筹划下,形成了类似于瓦格纳剧场式的舞台效果,让观者的注意力完完全全地聚焦在画面的“舞台”上。
  关于《圣马可的奇迹》的创作缘由,目前可查资料主要显示两种说法:其一是徐庆平教授认为该画是丁托列托为威尼斯学院大厅所作,
  但并没有更详细的说明。另一种观点认为这幅画以及后来丁托列托所作的一系列关于圣马可主题的作品,都与当时的圣马可同信公会有密切关系。圣马可同信公会是当时威尼斯半世俗、半宗教的慈善性行会,参加者多为社会中下层手工业者和商人。这个组织的民主主义倾向要比其他组织、行会更强一些,而丁托列托受其任命所作的作品显示的一系列圣马可信仰基督教而殉教的事迹,正好符合同信工会里的一些贫苦教徒的心意,因此笔者较认同第二种观点。
  丁托列托用自己对于圣马可母题和“圣马可的奇迹”这一叙事主题的认知,独具匠心地创造出S型螺旋曲线与U型人物分布模式的、动态而连续的叙事性构图,以整体“舞台式”的布局,为观者展现了一个兼具激越、狂热戏剧性与宗教庄严、肃穆感的画面,也为后人建构了那个时代有关宗教的坚持与虔诚。《圣马可的奇迹》是丁托列托艺术生涯的一个里程碑,自它开始,丁托列托便更加投入的在艺术的世界里挥洒其才能与热情。一个时代总是需要许多巨匠促进其发展,而丁托列托之于威尼斯便是如此。
  【参考文献】
  [1]刘军辉.从《圣马可的奇迹》分析丁托列托作品的“矫饰”与真实[J].艺术百家,2013(04).
  [2]徐庆平.意大利文艺复兴美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徐如意(1996~),女,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专业本科生。
其他文献
摘要: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方式,对语言起到装饰作用,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在日常生活中隐喻随处可见。当然在政治语篇中也不例外。政治语篇作为一种特殊题材,其措辞严谨,内容与日常生活用语差距大,难懂。作者发现由于隐喻在政治语篇中的运用,使得抽象难懂的概念变得简单易懂,使普通民众也能理解其政治立场。本文从概念隐喻角度出发,分析习近平在亚非领导人会议上的讲话,总结习主席在讲话中运用的主要概念隐喻,分析其原因,从
期刊
摘要:在永恒的孤独之中,凡人皆有所寄托。因为不想成为可耻的人,所以在人生的道路上才不断地在寻找朋友。我们就是这样,常常为这个过程感到无限的疲惫。对于Mary and Max,我们都不完美,但我的世界因你而完美。  关键词:影评;孤独;相知  引言  我觉得每个人的各个人生阶段都会有一部标签式的电影,也许很多年之后翻过来看的时候是可笑而滑稽的,但那的确是当时的状态,等哪天想回忆什么的时候,就找出来看
期刊
摘要:特色民族村寨是民族文化的传承场域,也是乡村发展的重要载体。在中国社会加速转型期,如何平衡民族村寨“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博弈?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贵州的一个瑶族村的特色民族村寨建设为例,就民族特色村寨发展性保护作一些分析和思考。  关键词:特色民族村寨;发展性保护;特色民族村寨建设  一、拉片特色民族村寨建设现状  拉片村位于贵州省荔波县城西南部,是乡政府所在地。距县城35公里。 全
期刊
摘要:良好的习惯让学生一生受益,让我们家校携手从点滴做起,从关键期抓起,利用榜样的力量,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良好习惯,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  关键词:习惯;养成教育  “良好的习惯是人在某种神经系统中存在的道德资本,这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享受着它的利息。”这是乌申斯基的一句名言,此名言道出了良好习惯的养成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多么重要。可见养成教育虽不是教育的全部,但
期刊
摘要:影响航空安全的因素有以下几种:人为因素、跑道入侵、气象条件、空中相撞、机械与维护。最近频发的航空安全事件也使得对航空安全不了解的人群引发了恐慌。不过从整体上讲,航空运输依然是所有运输方式中最安全的交通工具,人为因素导致的各种错误是导致航空事故的主要原因。本文通过分析美国航空公司1420航班的实际案例,剖析航空事故的成因和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航空事故;安全管理;人的因素  一、人为
期刊
[首都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术创新与优秀学位论文培育计划成果]  摘要: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非常注重反腐倡廉工作。抗日战争时期,面对民族危亡,面对国民党的“溶共”政策,中共更是如此,先后开展了一系列反腐倡廉的工作,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又是基础性的工作。为此,中共在这一时期开展了为人民服务、民主、法制、整风运动以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主题的廉政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成果,使陕甘宁边区成为了世界上最进步的地方
期刊
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习近平  十几年的工作历程,曾经的年少轻狂,早已荡然无存,内心的棱角也已渐见光滑,简单粗暴的教育早就失去了它的功效,面对眼中的学生多了一份怜惜,少了一份责备,少了一份责罚,多了一份宽容,我深感对学生的教育该从“严”向“理解和宽容”转变,因为宽容也有力量。  偶然读到一篇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故事。陶先生曾任育才学校的校长,有一次,他
期刊
摘要:本文基于笔者对何多苓《雪雁》作品02的直接观感,重点分析作品中“四横一竖”等构成要素,进而探讨各种构成要素间对立统一的关系,最终把该画放回整个《雪雁》系列作品中进行讨论,更为丰富和全面地剖析《雪雁》作品02。  关键词:何多苓;《雪雁》作品02;构成;形式  初观何多苓《雪雁》作品02,第一眼便被该画牢牢吸引住。画面主要由一个背包男人的背影、一片有水的沼泽地、一群远行的大雁和远处水天一色的天
期刊
紫砂壶艺诞生于中华文化的摇篮,是中国陶艺的一个靓丽分支。早期的日用器时代没有磨灭紫砂陶的灵性光华,短短数百年就发展出了精彩纷呈的紫砂陶艺作品。作为伴随着茶文化共同发展的手工陶艺,从明清以来,紫砂壶已经奠定了自身特有的发展规律和艺术法则。以文化為先导,由不同领域的文化艺术元素为基础,将中华文明的种种不凡都熔铸一身,加重了紫砂壶的文化艺术地位,最终衍化出现代紫砂陶艺,让世界重新审视紫砂壶的文化价值,物
期刊
摘要:比利时画家马格利特著名的烟斗系列,在绘有一只烟斗的画中写着“这不是一只烟斗”的句子,展现了图形和语言之间的复杂关系,在哲学和绘画领域引发了诸多兴趣和讨论。福柯在本书中从图形的角度入手,使用了“图像”与“文字”之间的断裂思想手法,对这组烟斗画进行解读,在显示出他强大的哲学思辨力的同时,也展现了他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这种“看”与“说”、“思维”与“视觉”既让此画成为一种创造,也使福柯发现了一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