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诗歌的个性化解读策略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ngwei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方诗歌的教学一直是个难点。因为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的差距,也因为诗歌特定的难点,学生们很难欣赏到西方诗歌的妙处,以致学习的兴趣不浓,课堂比较低效。美国诗人朗费罗的《箭与歌》是一首歌颂友谊的短诗,对于这些另类的西方诗歌到底该如何解读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力求学生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在原诗比较简单、学生能够看懂的情况下,笔者采用“译诗”法来进行解读,课堂效果很好。在此,谈一下个人的解读策略,以期专家指正。
  一.以理解运用母语为目标
  母语是民族的标志和象征,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是民族生存发展之根。何况,汉语的魅力和生命力都是巨大的,在很多古文字已经成为考古对象的今天,历史悠久的汉语还能源远流长。《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今后工作和继续学习,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国民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2007年高考湖北省语文作文题就是要求针对一则有关“母语”的材料写一篇文章。命题者的意图很清楚,那就是号召人们感受母语、学习母语、运用母语。
  因此,教学中我们首先要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语句、不同的趣味翻译诗歌,从而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与表现力。语文课是学习中国语言的场所,即便是一首西方诗歌,也要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的创造,形成“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让它为我们学习母语服务。这就是毛泽东所说的“洋为中用”。这样做,既让学生熟读了原作,又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母语。
  二.以信、达、雅为原则
  作为文学的最高形式,各民族诗歌只有具有高度本民族语言修养者才能理解和欣赏其诗情诗意。如果其他民族想理解和欣赏,则必然要进行民族化改进,以期符合本民族的语言特点,尤其是符合本民族的审美习惯。如何改进?那就是进行合理的翻译。翻译的原则是什么?即信、达、雅这三个层面。信,准确;达,通顺;雅,有文采。诗歌翻译水平的高低,译诗的意境高下就要看它能达到这三个层面中的哪个层面。
  如何贯彻这一原则?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也明确指出“要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要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课前我让学生阅读原文,通过查阅工具书,小组讨论,请教英语老师等形式,先将难句的大意弄清楚。课堂上再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译出诗文。然后投影并朗读各自的译文,再进行优劣比较。
  学生展示的大多是现代自由诗,基本上都能达到“信”和“达”的层面,有部分译诗用词造句考究,文笔优美。如“the air”学生有译为九天、长空、天宇、青天、苍天、苍穹、云霄、云巅等等,“long,long afterwards”这个短语,学生们也有无数种译法:星移斗转、轮回殆尽、天老地荒、流年似水……这些译法相对于课文中的翻译,真正达到了“雅”的层面,无须评点优劣高下已不言而喻了。学生在自我比较、推敲、选择、确定字词句的过程中不仅体会母语的博大精深,而且学会了寻觅和构筑诗意。下面是一位学生展示的现代自由诗。
  箭与歌(唐霁译)
  我射一支箭穿云入雾,
  它消失在我不曾知晓的地方,
  如白驹过隙,视线,
  留不住那一缕影子。
  
  我吟一首歌直入云霄,
  它隐身在我未到过的他乡,
  如年华流转,谁能,
  抓住那歌的霓裳。
  
  轮回殆尽,
  我寻觅到曾经的箭儿,
  橡树间,恍如当年,
  而那歌儿,自始至终,
  永远回响在朋友心田。
  显然,以信达雅为原则进行意译很容易比较各种译诗的意境高下和诗歌翻译水平的高低。相比之下,教材中的两篇译文都不够高明,缺乏文采和诗意。
  三.以张扬个性为追求
  俗话说,文如其人。诗歌翻译也是一种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创造性表达过程。每个人在先天禀赋、环境影响和接受教育后的内化过程等方面的千差万别,决定了其无限丰富、差异纷呈的个性。这种个性体现在诗歌创作上便是杜甫的沉郁顿挫,李白的豪放飘逸,苏轼的旷达超脱,李清照的忧伤柔婉……写作中能体现自身的创作个性、创作风格方能称上极致。
  另外,在写作教学中注重个性的培养,重视学生的身心特点,也是素质教育最基本的要求。翻译诗歌本身就是培养学生写作个性的一种尝试,它是以学生喜好和擅长为前提的。因此,翻译时就可以明确告诉学生,喜欢现代自由诗可以用现代自由诗来翻译,擅长古诗的可以用古体诗、近体诗来翻译,关键要体现自己的创作个性。下面是一位爱好快板的学生展示的“说唱版”。
  箭与歌(赵智慧译)
  我射箭,向天空
  它落地,无影踪
  何急促,何迅速
  眼睛怎能够追踪
  
  我放歌,向天上
  它落地,在何方
  谁眼力,此般强
  能与歌声齐飞翔
  
  Several years later
  我寻到,那支箭
  完好镶在橡树间
  我发现,那支歌
  既完美,又无缺
  生根朋友心田间
  要求学生的前提是老师自身要有足够的水平和能力,要有创新的意识和行动,这样你的语文课才能成为最有魅力的课。教师的展示相对于学生展示不仅要体现“雅”的更高层面要求,体现母语的博大精深,而且也要力求体现写作个性,有自己个性化的解读方式。喜欢《诗经》完全可以把这首诗解读为四言“诗经版”,擅长五言绝句完全可以把这首诗解读为“五绝版”。“the song”这个单词在古诗词中我们可以从音乐角度进行理解,用丝竹、管弦、琵琶、箜篌、芦管等来借代;《诗经》中没有出现过“橡树”这个意象,我们完全可以借用《诗经·伐檀》中的“檀”来替译。下面展示的是教师“诗经”版。
  箭与歌(姚莉莉译)
  仰天长啸,箭羽飞翔
  付与苍穹,栖身何方
  弃我远去,渐疏渐响
  疾兮快兮,四望苍苍
  
  寄语上苍,轻歌飞扬
  付与流云,息声何往
  弃我远去,渐疏渐长
  风兮雨兮,四顾茫茫
  
  回顾流年,我心燃香
  箭入檀深,舍身何妨
  彼端箜篌,不灭不伤
  伊人心中,日月久长
  这样的教学方式取得了意外的成功。课堂上学生意兴盎然,气氛活跃;课后津津乐道,感觉受益匪浅。它也给了我启迪:诗歌教学是一种需要不断创新的活动,这不仅需要教学者要用诗一样的语言,更要用诗一样的手段,营造诗一样的氛围,才能让学生在情境中体会诗、品味诗、解读诗。
  附:教材译文
  箭与歌(杨德豫译)
  我把一枝箭向空中射出,
  它落下地来,不知在何处;
  那么急,那么快,
  眼睛怎能跟上它一去如飞的踪影?
  
  我把一支歌向空中吐出,
  它落下来,不知在何处;
  有谁的眼力这么尖,这么强,
  竟能追上歌声的飞扬?
  
  很久以后,我找到那枝箭,
  插在橡树上,还不曾折断;
  也找到那支歌,首尾俱全,
  一直藏在朋友的心间。
  课后“文本研习”中,王晋华的译文。
  箭与歌
  我把一枝箭射得很高,
  它落到哪里我不知道;
  因为它的速度太快,
  我的眼睛追不上它。
  
  我唱起一支歌儿在空气中飘荡,
  它落到了哪里我不知道;
  因为谁的眼力会有那么强,
  能追上歌儿的飞翔?
  
  好久好久以后,我看见
  在一棵橡树上嵌着那枝完好的箭;
  我也发现了那个歌子,
  它完整地留在一个朋友的心里。
  
  李文军,张萍,语文教师,现居江苏淮安。本文编校:左晓光
其他文献
二冲程内燃机活塞环内圆面定位槽, 我厂是应用B665刨床工作台而上装一套刨定位槽夹具,进行加工获得的。由于以前刨定位槽工序放在精修口之前进行,装活塞环的套筒内圆,装有一
对乌托邦传统的思辨可以通过三条主线开展:一是定位不明的理想城市构想所产生的空间悖论;二是宗教隐喻及其在时间维度上所起到的中立化效果;三是随着乌托邦叙事对个体自我意
六十年代中期已出现运输压缩天然气的海船。此后不久,人们就确信不放掉汽化气而利用其能量使之转换为推进功率,从经济上看是合理的。值得注意的是Forster wheeler 工厂制造
高考命题指导思想是突出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的考查,数形结合思想是基本思想之一,突出直观思维,对抽象思维的有力解释,另外,新的课标体系要求培养学生自主
最近,我们对全市小学品德课程课堂教学进行了一次全面深入的调研,从中发现相当一部分教师对本课程的教学价值把握不准,教学的侧重点有些偏颇。下面就中国地图出版社《品德与
烘干筒是沥青砼拌合机的核心部件。本文介绍烘干筒设计辅助理论计算的计算机程序,用该程序结合设计实例进行了调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The drying cylinder is the core comp
新型室内供暖板前苏联乌兹列克共和国的建筑科学家发明了一种新型采暖墙体。它是由乌兹别克首府塔什干附近的一家实验工厂由建筑技术专家们研制的一种新型加热板。实验表明,采
1.本单元重点、难点、热点分析本单元的重点: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一元二次不等式(组)、一元高次不等式、简单的绝对值不等式、简单的分式不等式的解法.对形式比较复杂的不等
在教书育人的实践中,教师要努力锻炼道德意志,准确地把握社会主义教师职业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不仅对各种道德现象做出符合科学的分析,而且为自身的行为决策做出科学的分析,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制定发展战略的基础,是企业在入世以后,直面挑战,再造优势,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亟待考虑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实际,谈谈当前邯钢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