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最不喜欢上的课就是作文课;对于大部分语文教师而言,最不喜欢讲的课也是写作课。因为学生认为无事可写,教师认为写作也没什么可教的,主要靠学生自己悟。因此写作课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教师越不愿教,学生越写不好,教师进而更不知怎么教才好。我曾经在作文教学中也遇到这样的难题,一度陷入迷茫,不愿与学生渋及写作课。直到有一次无意中了解到一位教学专家提出的“作文三步法”的写作教学训练方法,让我对写作教学有了新的尝试和体会。“当你抱怨自己不会写作文时,其实那是不会感知”。学会感知,是作文的前提。当你学会对身边事物的感知,也便学会写作文了。著名雕塑家罗丹说过:“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也就是说,我们要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首先应该从“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知能力着手,即培养对事物的整体属性,进行全方位感受的能力”。
“作文三步法”主要通过有针对性、有阶段地对学生展开“感知能力训练”、“多维思维训练”和“再生情感训练”来逐步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思维能力和情感能力。感知能力训练程序由“理论训练——操作训练——成形训练”三个步骤组成。
本学期我开始对学生展开感知训练教学。下面本人就《作文三步法》感知“物”的能力训练谈几点体会。在感知“物”训练中,有如下几个方面值得注意:
第一,感知“物”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内容入手。
《作文三步法》教材感知能力训练习作安排四篇感知“物”的内容:1、杏树。2、狗。3、海。4、小草。我们当地的孩子很少见过杏树,如果让他们感知没有见过的“物”,肯定是写不好作文的。教师应该学会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于是,我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平时较常见的桂花树作为观察感知对象来训练学生的感知能力。
例文(一)《桂花树》
①我家门前的桂花树开花了。②每天清晨,桂花树亭亭玉立,迎来送往着上班上学的人们。。③银灰色的树干托起一团绿云般的树冠,密密肥实的叶片中点缀着,一簇簇星星点点的半黄色的小花,好像秋天田野里沉旬旬的稻穗,又像节日之夜金灿灿的焰火,熬是好看!④中午时分,还常看到许多蜜蜂、蝴蝶围着她在歌唱跳舞。⑤傍晚清风吹来,花香四渥,把整个院都熏醉了,吸一口,甜津津的,清爽的。只要你从这儿经过,准会给你染上一身浓浓的馨香。桂花的芳香在花的王国可是出了名的。……
作者开头一句点题。第二句用视觉感受桂花树的形状。第三句用视觉感受树干、树冠、叶片、花朵的色彩、形状。第四句用听觉、嗅觉、肤觉感受桂花树声音气味。从习作上看,学生不仅能调动所有的感觉器官(眼、鼻、耳、手)感知事物,同时还能调动感觉器官感知“物”的全方位(上下、前后、内外),从不同角度,不同时态,不同情感等方面着手,使眼前的“物”呈现出了逼真的立体美、变幻美和动态美。
第二,感知“物”要选好观察点。
只有对“物”进行细致观察才能描写具体。感知“物”的训练,除了选择熟悉的“物”入手外,感知训练还应该学会选择观察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里的“横”与“侧”讲的就是观察点。选择恰当的观察点,才能有利于看清物的貌和特点。很多同学在描写事物时不能做到具体形象,其关键是没有把握“物”的特点。写物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物”的形状,颜色、音响、质地等方面,只有多方面地去观察和感知,才能充分认识其特点,并进而真正把握它表现它。
例文(二)《草》
春天刚到,山坡上就冒出了星星点点嫩嫩的淡黄的小芽,一个个像刚落地的娃娃,挤眉弄眼地打量着这个世界。不几天,再看,它们一个个又像魔术师玩魔术似的变了:多了、绿了、高了,在微风的吹动下,欢快地抖动着身子向你点头微笑呢!散在这草丝中的各种各样的花,像星星一样调皮地朝你眨着眼睛。早晨,翠翠的叶片上凝着几滴晶莹的露珠,阳光下,特别耀眼。弯下身,掐下一片来放在嘴里嚼嚼,清凉中还有点甜味呢!难怪每天一大早,羊儿、猪儿、牛儿满山坡都是,它们津津有味地啃吃这些嫩叶,就像饥饿的婴儿吸着母亲的奶液。然而奇怪的是,这些小生灵就像变戏法似的一夜之间又恢复了原来的形状,在卷成筒形的叶蕊里,又抽出几片新的嫩叶来,就这样抽了又抽,仿佛那叶筒里抽不完的叶片。啊,小草,你真好,一刻也不停息地打扮着故乡的春天!
作者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静态,动态感知春草的新、美、多,并且不断换位,换时、换情的对“物”多角度的描写。一幅质地优美,情思动人的画面变呈现在读者面前,令人喜而忘返。
第三,感知“物”還须运用上恰当的修辞手法。
例文(三)《绿叶》
夏天来到了,绿叶由淡绿变成深绿,叶片也比以前大了,厚了,满满地缀了一树,展示出蓬勃的生机。她们互相依偎着,拥抱着,亲切地嬉戏着,交谈着。微风吹来,发出美妙动听的声音——“哗啦啦……”那片片青翠欲滴、油光滑亮的绿叶,一团团,一簇簇,把树木装扮成一把把绿色的伞,一座座绿色的亭,把花朵陪衬得更加艳美。
作者采用拟人、排比修辞手法把绿叶可爱之处描绘出来。她们互相依偎着,拥抱着,亲切地嬉戏着,交谈着。微风吹来,发出美妙动听的声音——“哗啦啦……”你会不由自主地称赞,这是一处多美妙的景色啊。
例文(四)《小狗》
在许多动物中,我最喜欢的是狗,我家的小狗黑子,浑身都是黑色,只有脖颈处有一处白毛,就像一块晶莹的白玉,一面闪亮的小镜镶在那里,走起路来一摆摆的……。
正是作者用上形象的比喻,才使得笔下的“物”生动传神富有情趣。我们在描写“物”时,过去往往是三言两语就无话可说了,其原因就是缺乏联想和想像,且不会用上恰当的修辞手法。
第四,感知“物”还应浸透自己真情实感。
例文(五)《大海》
随着脚下的震动,我终于相信我已置身于一望无际的海面前。看吧,海水泡哮着、汹涌着,那不是暴怒,那是大海的在欢笑,它拥着一朵朵硕大而又纯洁的花在迎接着我,我仿佛置身于花海与欢迎的人群中。听吧,海浪冲击岩石所发出的巨大的声响已为我汇成了一首雄壮的交响曲,那飞溅的浪花不正是等待我畅饮的一杯杯浓香的酒吗?它在向我招呼着:快来吧,大海的胸怀是最博大的,它会任你尽情地享受。
过去写“物”的作文往往缺乏真情实感,其主要原因是描写“物”时缺乏自己的主观感受。我们知道,鲁迅先生如果没有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就不能把百草园内的景物写得如此富有情趣;杜甫如果缺乏对自然景物的主观感受,也就写不出“感时花溅泪,特别鸟惊心”的千古名句。有句话说的好:处处皆情语,例文(五)中“ 我仿佛置身于花海与欢迎的人群中……它在向我招呼着:快来吧,大海的胸怀是最博大的,它会任你尽情地享受”对大海的描写可谓做到“情中有景,景中见情”,作者笔下的大海使读者身如其境。
“把感知到的东西如实的记录下来就是作文”,我想,这“作文”还只是完成写作的一半功夫。不能算“成品”,更不谈上“精品”。这只是“作文三步法”中感知部分所获得的自然材料。接下来,如何做到“我手写我口,我口述我心”,用恰当的语言把感知到的东西动情的表达出来,还须要进一步的反复练习,还需要第二阶段“多维思维”训练,第三阶段“再生情感”训练。我相信经过“作文三步法”的学习,我们能够使自己的作文达到喻景、言志、抒情融为一体的境地,从而写出有特色有个性的文章来。
“作文三步法”主要通过有针对性、有阶段地对学生展开“感知能力训练”、“多维思维训练”和“再生情感训练”来逐步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思维能力和情感能力。感知能力训练程序由“理论训练——操作训练——成形训练”三个步骤组成。
本学期我开始对学生展开感知训练教学。下面本人就《作文三步法》感知“物”的能力训练谈几点体会。在感知“物”训练中,有如下几个方面值得注意:
第一,感知“物”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内容入手。
《作文三步法》教材感知能力训练习作安排四篇感知“物”的内容:1、杏树。2、狗。3、海。4、小草。我们当地的孩子很少见过杏树,如果让他们感知没有见过的“物”,肯定是写不好作文的。教师应该学会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于是,我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平时较常见的桂花树作为观察感知对象来训练学生的感知能力。
例文(一)《桂花树》
①我家门前的桂花树开花了。②每天清晨,桂花树亭亭玉立,迎来送往着上班上学的人们。。③银灰色的树干托起一团绿云般的树冠,密密肥实的叶片中点缀着,一簇簇星星点点的半黄色的小花,好像秋天田野里沉旬旬的稻穗,又像节日之夜金灿灿的焰火,熬是好看!④中午时分,还常看到许多蜜蜂、蝴蝶围着她在歌唱跳舞。⑤傍晚清风吹来,花香四渥,把整个院都熏醉了,吸一口,甜津津的,清爽的。只要你从这儿经过,准会给你染上一身浓浓的馨香。桂花的芳香在花的王国可是出了名的。……
作者开头一句点题。第二句用视觉感受桂花树的形状。第三句用视觉感受树干、树冠、叶片、花朵的色彩、形状。第四句用听觉、嗅觉、肤觉感受桂花树声音气味。从习作上看,学生不仅能调动所有的感觉器官(眼、鼻、耳、手)感知事物,同时还能调动感觉器官感知“物”的全方位(上下、前后、内外),从不同角度,不同时态,不同情感等方面着手,使眼前的“物”呈现出了逼真的立体美、变幻美和动态美。
第二,感知“物”要选好观察点。
只有对“物”进行细致观察才能描写具体。感知“物”的训练,除了选择熟悉的“物”入手外,感知训练还应该学会选择观察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里的“横”与“侧”讲的就是观察点。选择恰当的观察点,才能有利于看清物的貌和特点。很多同学在描写事物时不能做到具体形象,其关键是没有把握“物”的特点。写物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物”的形状,颜色、音响、质地等方面,只有多方面地去观察和感知,才能充分认识其特点,并进而真正把握它表现它。
例文(二)《草》
春天刚到,山坡上就冒出了星星点点嫩嫩的淡黄的小芽,一个个像刚落地的娃娃,挤眉弄眼地打量着这个世界。不几天,再看,它们一个个又像魔术师玩魔术似的变了:多了、绿了、高了,在微风的吹动下,欢快地抖动着身子向你点头微笑呢!散在这草丝中的各种各样的花,像星星一样调皮地朝你眨着眼睛。早晨,翠翠的叶片上凝着几滴晶莹的露珠,阳光下,特别耀眼。弯下身,掐下一片来放在嘴里嚼嚼,清凉中还有点甜味呢!难怪每天一大早,羊儿、猪儿、牛儿满山坡都是,它们津津有味地啃吃这些嫩叶,就像饥饿的婴儿吸着母亲的奶液。然而奇怪的是,这些小生灵就像变戏法似的一夜之间又恢复了原来的形状,在卷成筒形的叶蕊里,又抽出几片新的嫩叶来,就这样抽了又抽,仿佛那叶筒里抽不完的叶片。啊,小草,你真好,一刻也不停息地打扮着故乡的春天!
作者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静态,动态感知春草的新、美、多,并且不断换位,换时、换情的对“物”多角度的描写。一幅质地优美,情思动人的画面变呈现在读者面前,令人喜而忘返。
第三,感知“物”還须运用上恰当的修辞手法。
例文(三)《绿叶》
夏天来到了,绿叶由淡绿变成深绿,叶片也比以前大了,厚了,满满地缀了一树,展示出蓬勃的生机。她们互相依偎着,拥抱着,亲切地嬉戏着,交谈着。微风吹来,发出美妙动听的声音——“哗啦啦……”那片片青翠欲滴、油光滑亮的绿叶,一团团,一簇簇,把树木装扮成一把把绿色的伞,一座座绿色的亭,把花朵陪衬得更加艳美。
作者采用拟人、排比修辞手法把绿叶可爱之处描绘出来。她们互相依偎着,拥抱着,亲切地嬉戏着,交谈着。微风吹来,发出美妙动听的声音——“哗啦啦……”你会不由自主地称赞,这是一处多美妙的景色啊。
例文(四)《小狗》
在许多动物中,我最喜欢的是狗,我家的小狗黑子,浑身都是黑色,只有脖颈处有一处白毛,就像一块晶莹的白玉,一面闪亮的小镜镶在那里,走起路来一摆摆的……。
正是作者用上形象的比喻,才使得笔下的“物”生动传神富有情趣。我们在描写“物”时,过去往往是三言两语就无话可说了,其原因就是缺乏联想和想像,且不会用上恰当的修辞手法。
第四,感知“物”还应浸透自己真情实感。
例文(五)《大海》
随着脚下的震动,我终于相信我已置身于一望无际的海面前。看吧,海水泡哮着、汹涌着,那不是暴怒,那是大海的在欢笑,它拥着一朵朵硕大而又纯洁的花在迎接着我,我仿佛置身于花海与欢迎的人群中。听吧,海浪冲击岩石所发出的巨大的声响已为我汇成了一首雄壮的交响曲,那飞溅的浪花不正是等待我畅饮的一杯杯浓香的酒吗?它在向我招呼着:快来吧,大海的胸怀是最博大的,它会任你尽情地享受。
过去写“物”的作文往往缺乏真情实感,其主要原因是描写“物”时缺乏自己的主观感受。我们知道,鲁迅先生如果没有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就不能把百草园内的景物写得如此富有情趣;杜甫如果缺乏对自然景物的主观感受,也就写不出“感时花溅泪,特别鸟惊心”的千古名句。有句话说的好:处处皆情语,例文(五)中“ 我仿佛置身于花海与欢迎的人群中……它在向我招呼着:快来吧,大海的胸怀是最博大的,它会任你尽情地享受”对大海的描写可谓做到“情中有景,景中见情”,作者笔下的大海使读者身如其境。
“把感知到的东西如实的记录下来就是作文”,我想,这“作文”还只是完成写作的一半功夫。不能算“成品”,更不谈上“精品”。这只是“作文三步法”中感知部分所获得的自然材料。接下来,如何做到“我手写我口,我口述我心”,用恰当的语言把感知到的东西动情的表达出来,还须要进一步的反复练习,还需要第二阶段“多维思维”训练,第三阶段“再生情感”训练。我相信经过“作文三步法”的学习,我们能够使自己的作文达到喻景、言志、抒情融为一体的境地,从而写出有特色有个性的文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