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双元制”职业技能人才培养基于企业真实工作过程的学习,有利职业资格紧跟技术发展前沿水平,学生获得与就业市场相衔接的职业资格,实现从学校到就业“无摩擦”过渡,极大提高工作兴趣和对企业的信任度并具备企业需要的职业资格。德国人坚信:“高素质的德国专业技术工人是高质量德国制造的保障”。
关键词:职业教育;双元制培养;职业能力;工学结合;管理与评价
前言:本人随湖南高职院校专业教学团队于2014年9月至12月在德国霍夫应用技术大学和莱比锡手工行会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研修,深感随着知识经济与全球化经济的到来,科学技术加速转化为生产力,职业演变的速度超过了历史上任何时期,每3-5年就有约50%的职业技能需要更新。就业人员既要有心理承受能力,还应具备适应职业技能更新变化的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技术与职业教育计划应考虑迅速变化着的技术的本质,使所提供的技术与职业教育不断适应时代需要。技术与职业教育的目标不仅是改善基本的技能,且要提供更基本的科学知识和多方面的才能,使技术工人、技术员和工程师或工艺师能够迅速地适应新的工作方法,使他们有能力在未来得到提高。职业岗位关键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界的高度重视。
一、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指从事某个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主要包含三方面基本要素:
1、为了胜任一种具体职业而必须具备的能力,即任职资格;
2、进入就业岗位后的职业素养;
3、具备对未来职业生涯的规划管理能力。
对于教师职业,除要求有良好的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还应有较强的教学组织和管理能力,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把握与分析取舍能力,对教学问题和教学效果的洞察、判断能力,并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积极的教育,这是教师的职业能力。
职业兴趣决定着一个人未来择业方向及乐于为之付出努力的程度,职业能力能说明就业者在既定的职业方面是否能够完全胜任,也能说明就业者在该职业中取得成功的程度。
职业能力通常表现为一般职业能力、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一般职业能力指学习能力、文字及语言的运用能力、数学运算与空间判断能力等;此外团队协作、环境适应也是职业活动中不可缺少的能力。专业能力指胜任某一具体职业应具备的能力,即胜任职业岗位工作的专业能力。对教师职业岗位而言,则是具备最基本的教学能力。职业综合能力是职业的“关键能力”,包括四个方面的能力:1)方法能力:信息收集整理及筛选能力;制定职业活动工作计划、决策和实施的能力;准确的自我评价能力和接受他人评价的承受力,从成败经历中有效地吸取经验教训的能力。2)社会能力:团队协作、人际交往和善于沟通的能力。能够协同他人共同完成工作,具有准确判断力和良好自律能力等,这是岗位胜任和开拓进取的重要条件。3)个人能力: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诚信度,爱岗敬业、工作负责、注重工作细节的职业人格。4)跨职业的专业能力:数学和测量方法的运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运用外语解决技术问题和进行交流的能力。
二、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
通过在德国三个月的学习和考察,觉得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非常完善,为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发挥了巨大作用。其成熟的模式被欧洲和亚洲许多国家借鉴。在德国,要新开办一个企业,企业主必须取得高级技师的职业资格证、必须加入行会并缴纳会费,行会收集各个企业的意向经汇总后向政府反映意见,行会中有各个企业的代表,任何重大的决定都要经过代表同意。企业聘用的员工必须经过专业培训。
职业培训的“双元”主体是职业学校与企业(培训中心),其特点是每周有3天在企业实践,2天在职业学校学习理论,职业学校负责理论知识的培养,工作着重点是使学生拥有必备的知识、基本的素养与良好的工作习惯和正确的操作方法;企业培训中心或跨企业培训中心负责对学生工作技能的培训,对学生进行专业能力、个人能力、社会能力及方法能力的培养,学生毕业后无需适应过程就能直接进入工作岗位。德国的“双元制”起源于手工业协会的师徒制度,行业协会在“双元制”职业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监督调节机构,负责“双元制”教育企业的资格认定、教育合同的履行管理、考试考核的命题主持、资格证书的制定发放等。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培养有完善的法律和制度保障,企業培训遵循的是《联邦职业教育法》,学校办学遵循《州立学校法》;企业培训按照联邦政府颁布的《职业培训条例》进行,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学则按照州文教部制定的《框架教学计划》进行。《联邦职业教育法》对德国的职业教育起了极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与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形成保障体系。学校和企业培训机构严格按照法律条例进行教学组织。无论《职业培训条例》还是《框架教学计划》都明确规定了每个学生在学习期间必须掌握的学习内容及每个学习领域的学时安排,它们是职业教育的核心,也是职业学习结束进行考核和评价的依据。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不同的学习情境采取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不同的教学方法,不管用什么教学方法,始终把学生放在教育教学的第一位,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尊重是德国职业教育的最高原则。学生为职业发展和生活需求学习知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我责任和独立精神,强调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职业教育的“双元制”体现在多个层面,学生分别以学生和学徒的身份在学校和企业,完成理论知识学习和技术技能训练,使其既具有必备的理论知识,又掌握企业生产需要的技术和技能。德国职业教育的成功,除建立了完善的教育体系、健全的法律保障、全社会重视外,精良的职业教师队伍也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德国的职业学校教师必须经过两年以上的企业工作实践,经过三年见习教师教育学院的学习和实习学校的教学实习,并参加国家的职业教师考试才具备职业学校教师资格;若担任实训教师,则必须经过“师傅”考试并取得师傅的资格。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是在德国工商业行会(IHK)和手工业行会(HWK)的指导和监督下,由职业学校和企业联合完成对学生专业理论和核心技能的培养,以满足现代企业生产和管理需要的一种高效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从法律上规定了企业、学校共同参与职业教育,规范教育流程。“双元制”培养以职业岗位进行,其教学内容根据企业与职业学校的不同特点既分工又合作。在企业进行的培训按照联邦教科部颁发的培训条例进行,德国联邦经济部公布了500个可培训的职业,其中341个职业有全国统一的职业培训标准,其内容包括教学内容、时间安排及考核办法等,由联邦经济部与联邦教科部联合颁布实施。各企业根据培训条例、结合本企业特点制定具体详尽的培训计划并实施;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由各州教育部制定并形成法律,在满足企业培训要求前提下实施普通和专业教育,深化企业培训的专业理论。各行业公会负责对“双元制”职业教育学生的考核、成绩认定和证书发放。考核方式分过程考核和结业考核两种,考核内容分理论知识考试和实际操作技能考核两种。通过考核的学徒可得到国家承认的岗位资格证书,成为该职业的合格技工。 三、对国内高职教育实施“双元制”人才培养的思考
我国于1996年经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颁布了《职业教育法》。对推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社会经济格局变化很大,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和要求出现许多新变化,《职业教育法》部分内容已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急需修改、补充和完善,同时也缺乏与其配套的相关法规和条例。
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在我国还缺少政策环境和人文环境,尚不能完全实施,但许多做法却是可以借鉴的,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思考。
1、构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教育“立交桥”,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在德国社会得到广泛认可,已形成完善的教育体系,选择职业教育的学生有很好的成才之路,成功人士中相当部分是受过职业教育的。我国职业教育迅猛发展,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普教與职教、学历教育与培训教育等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之间尚未形成相互沟通、有机衔接的教育体系。事实上成为了制约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实施过程中明确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明显的、截然不同的社会定位和培养目标,两者的教育标准差异是很大的。通过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立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形成职业教育的理论体系、制度体系、支撑服务体系等;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与职业岗位体系相对应,形成对应的教学内容体系、技能培训体系、教学方法体系和评价管理体系。
2、制定并完善全国统一的职业考核标准。学习和借鉴德国行业协会在组织实施职业教育方面的经验,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权威作用,让行业协会成为企业和学校教育的“桥梁和纽带”。我国许多行业的职业标准还不完善,新型职业缺少职业标准和职业资格,传统的职业多数也面临着标准落后,地区之间存在标准不统一的问题;行业协会在职业标准方面有权威性,可由行会制定、颁布职业标准;职业院校以学生的岗位胜任力为培养目标,按照职业活动要求设计课程,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合作,以工学交替的方式进行职业能力的培养;使职业教育法制化和制度化。
3、培养、造就“双师型”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德国的职业学校教师必须经过两年以上的企业工作实践,经过三年见习教师教育学院的学习和实习学校的教学实习,并参加国家的职业教师考试才具备职业学校教师资格;若担任实训教师,则必须经过“师傅”考试并取得师傅的资格。国内大多数职业教育师资主要来源于各类师范院校和非师范类普通高等学校,其格局基本是职教师资或受过师范教育但不具备熟练的专业技能,或懂专业技能但缺少正规师范职业的系统教育,且缺乏专业实践技能。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不同的学习情境采取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不同的教学方法。强调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尊重是德国职业教育的最高原则。学生为职业发展和生活需求而学习知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我责任和独立精神。
4、强化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实施需要政府和企业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上的双元投入。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经济总量世界排名已经达到第二位,其中民营经济占了很大的比例。在目前经济条件下缺少具有职教意识的企业家,忽视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很少会拿出资金用于一线技术工人的培养和训练,企业愿意拿出所有的设备和场地用于生产,而认识不到在技能型人才培养方面的投入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学生在企业实习过程中不仅能学到技能,还能学到与人沟通的能力。职业院校的课程也没有真正体现职业岗位的需要。实施“双元制”模式,职业院校的课程必须有彻底的改革。
关键词:职业教育;双元制培养;职业能力;工学结合;管理与评价
前言:本人随湖南高职院校专业教学团队于2014年9月至12月在德国霍夫应用技术大学和莱比锡手工行会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研修,深感随着知识经济与全球化经济的到来,科学技术加速转化为生产力,职业演变的速度超过了历史上任何时期,每3-5年就有约50%的职业技能需要更新。就业人员既要有心理承受能力,还应具备适应职业技能更新变化的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技术与职业教育计划应考虑迅速变化着的技术的本质,使所提供的技术与职业教育不断适应时代需要。技术与职业教育的目标不仅是改善基本的技能,且要提供更基本的科学知识和多方面的才能,使技术工人、技术员和工程师或工艺师能够迅速地适应新的工作方法,使他们有能力在未来得到提高。职业岗位关键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界的高度重视。
一、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指从事某个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主要包含三方面基本要素:
1、为了胜任一种具体职业而必须具备的能力,即任职资格;
2、进入就业岗位后的职业素养;
3、具备对未来职业生涯的规划管理能力。
对于教师职业,除要求有良好的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还应有较强的教学组织和管理能力,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把握与分析取舍能力,对教学问题和教学效果的洞察、判断能力,并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积极的教育,这是教师的职业能力。
职业兴趣决定着一个人未来择业方向及乐于为之付出努力的程度,职业能力能说明就业者在既定的职业方面是否能够完全胜任,也能说明就业者在该职业中取得成功的程度。
职业能力通常表现为一般职业能力、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一般职业能力指学习能力、文字及语言的运用能力、数学运算与空间判断能力等;此外团队协作、环境适应也是职业活动中不可缺少的能力。专业能力指胜任某一具体职业应具备的能力,即胜任职业岗位工作的专业能力。对教师职业岗位而言,则是具备最基本的教学能力。职业综合能力是职业的“关键能力”,包括四个方面的能力:1)方法能力:信息收集整理及筛选能力;制定职业活动工作计划、决策和实施的能力;准确的自我评价能力和接受他人评价的承受力,从成败经历中有效地吸取经验教训的能力。2)社会能力:团队协作、人际交往和善于沟通的能力。能够协同他人共同完成工作,具有准确判断力和良好自律能力等,这是岗位胜任和开拓进取的重要条件。3)个人能力: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诚信度,爱岗敬业、工作负责、注重工作细节的职业人格。4)跨职业的专业能力:数学和测量方法的运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运用外语解决技术问题和进行交流的能力。
二、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
通过在德国三个月的学习和考察,觉得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非常完善,为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发挥了巨大作用。其成熟的模式被欧洲和亚洲许多国家借鉴。在德国,要新开办一个企业,企业主必须取得高级技师的职业资格证、必须加入行会并缴纳会费,行会收集各个企业的意向经汇总后向政府反映意见,行会中有各个企业的代表,任何重大的决定都要经过代表同意。企业聘用的员工必须经过专业培训。
职业培训的“双元”主体是职业学校与企业(培训中心),其特点是每周有3天在企业实践,2天在职业学校学习理论,职业学校负责理论知识的培养,工作着重点是使学生拥有必备的知识、基本的素养与良好的工作习惯和正确的操作方法;企业培训中心或跨企业培训中心负责对学生工作技能的培训,对学生进行专业能力、个人能力、社会能力及方法能力的培养,学生毕业后无需适应过程就能直接进入工作岗位。德国的“双元制”起源于手工业协会的师徒制度,行业协会在“双元制”职业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监督调节机构,负责“双元制”教育企业的资格认定、教育合同的履行管理、考试考核的命题主持、资格证书的制定发放等。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培养有完善的法律和制度保障,企業培训遵循的是《联邦职业教育法》,学校办学遵循《州立学校法》;企业培训按照联邦政府颁布的《职业培训条例》进行,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学则按照州文教部制定的《框架教学计划》进行。《联邦职业教育法》对德国的职业教育起了极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与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形成保障体系。学校和企业培训机构严格按照法律条例进行教学组织。无论《职业培训条例》还是《框架教学计划》都明确规定了每个学生在学习期间必须掌握的学习内容及每个学习领域的学时安排,它们是职业教育的核心,也是职业学习结束进行考核和评价的依据。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不同的学习情境采取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不同的教学方法,不管用什么教学方法,始终把学生放在教育教学的第一位,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尊重是德国职业教育的最高原则。学生为职业发展和生活需求学习知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我责任和独立精神,强调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职业教育的“双元制”体现在多个层面,学生分别以学生和学徒的身份在学校和企业,完成理论知识学习和技术技能训练,使其既具有必备的理论知识,又掌握企业生产需要的技术和技能。德国职业教育的成功,除建立了完善的教育体系、健全的法律保障、全社会重视外,精良的职业教师队伍也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德国的职业学校教师必须经过两年以上的企业工作实践,经过三年见习教师教育学院的学习和实习学校的教学实习,并参加国家的职业教师考试才具备职业学校教师资格;若担任实训教师,则必须经过“师傅”考试并取得师傅的资格。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是在德国工商业行会(IHK)和手工业行会(HWK)的指导和监督下,由职业学校和企业联合完成对学生专业理论和核心技能的培养,以满足现代企业生产和管理需要的一种高效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从法律上规定了企业、学校共同参与职业教育,规范教育流程。“双元制”培养以职业岗位进行,其教学内容根据企业与职业学校的不同特点既分工又合作。在企业进行的培训按照联邦教科部颁发的培训条例进行,德国联邦经济部公布了500个可培训的职业,其中341个职业有全国统一的职业培训标准,其内容包括教学内容、时间安排及考核办法等,由联邦经济部与联邦教科部联合颁布实施。各企业根据培训条例、结合本企业特点制定具体详尽的培训计划并实施;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由各州教育部制定并形成法律,在满足企业培训要求前提下实施普通和专业教育,深化企业培训的专业理论。各行业公会负责对“双元制”职业教育学生的考核、成绩认定和证书发放。考核方式分过程考核和结业考核两种,考核内容分理论知识考试和实际操作技能考核两种。通过考核的学徒可得到国家承认的岗位资格证书,成为该职业的合格技工。 三、对国内高职教育实施“双元制”人才培养的思考
我国于1996年经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颁布了《职业教育法》。对推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社会经济格局变化很大,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和要求出现许多新变化,《职业教育法》部分内容已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急需修改、补充和完善,同时也缺乏与其配套的相关法规和条例。
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在我国还缺少政策环境和人文环境,尚不能完全实施,但许多做法却是可以借鉴的,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思考。
1、构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教育“立交桥”,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在德国社会得到广泛认可,已形成完善的教育体系,选择职业教育的学生有很好的成才之路,成功人士中相当部分是受过职业教育的。我国职业教育迅猛发展,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普教與职教、学历教育与培训教育等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之间尚未形成相互沟通、有机衔接的教育体系。事实上成为了制约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实施过程中明确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明显的、截然不同的社会定位和培养目标,两者的教育标准差异是很大的。通过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立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形成职业教育的理论体系、制度体系、支撑服务体系等;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与职业岗位体系相对应,形成对应的教学内容体系、技能培训体系、教学方法体系和评价管理体系。
2、制定并完善全国统一的职业考核标准。学习和借鉴德国行业协会在组织实施职业教育方面的经验,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权威作用,让行业协会成为企业和学校教育的“桥梁和纽带”。我国许多行业的职业标准还不完善,新型职业缺少职业标准和职业资格,传统的职业多数也面临着标准落后,地区之间存在标准不统一的问题;行业协会在职业标准方面有权威性,可由行会制定、颁布职业标准;职业院校以学生的岗位胜任力为培养目标,按照职业活动要求设计课程,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合作,以工学交替的方式进行职业能力的培养;使职业教育法制化和制度化。
3、培养、造就“双师型”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德国的职业学校教师必须经过两年以上的企业工作实践,经过三年见习教师教育学院的学习和实习学校的教学实习,并参加国家的职业教师考试才具备职业学校教师资格;若担任实训教师,则必须经过“师傅”考试并取得师傅的资格。国内大多数职业教育师资主要来源于各类师范院校和非师范类普通高等学校,其格局基本是职教师资或受过师范教育但不具备熟练的专业技能,或懂专业技能但缺少正规师范职业的系统教育,且缺乏专业实践技能。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不同的学习情境采取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不同的教学方法。强调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尊重是德国职业教育的最高原则。学生为职业发展和生活需求而学习知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我责任和独立精神。
4、强化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实施需要政府和企业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上的双元投入。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经济总量世界排名已经达到第二位,其中民营经济占了很大的比例。在目前经济条件下缺少具有职教意识的企业家,忽视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很少会拿出资金用于一线技术工人的培养和训练,企业愿意拿出所有的设备和场地用于生产,而认识不到在技能型人才培养方面的投入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学生在企业实习过程中不仅能学到技能,还能学到与人沟通的能力。职业院校的课程也没有真正体现职业岗位的需要。实施“双元制”模式,职业院校的课程必须有彻底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