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课堂在窗外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dd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是学生习作之源,习作过程是学生走向生活的过程,是学生对生活的再创造与审美的过程。因此,叶圣陶先生精辟地指出:“训练学生作文,必须注重于倾吐他们的生活积累。”作文教学必须密切结合学生的实际,必须涉及其生活积累,挖掘其生活库藏,从而触发他们的情感和神经。这恰恰是“生活即教育”的最佳诠释。生活教育理论为开发与利用生活资源提供了理论借鉴和广阔的研究天地。所以在平时的习作教学中,教师要将习作教学的目光投向窗外,让课堂外的生活和习作教学有效链接,让真实的生活场景来活化习作内容,激发学生写作欲望,丰富学生的习作内容,让生活和教育自然交融,从而摒弃将学生关在教室里,用枯燥的章法技巧讲解或大量的空洞命题来塞满他们的写作教程的窗内习作教学的单调做法。
  鉴于这样的思考,我们提出了“习作课堂在窗外”的教学主张,借鉴生活教育理念,拓展习作教学视野,让教室窗外的自然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走进学生的视野,“使教育与生活密切联系起来,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文化的精华……使小孩接受教育的时候,有求学之乐趣,而无不必要之恐怖与烦恼”。从而让习作变为学生的童年生活印记,使得习作教学顺应儿童的自然天性与表达冲动,让学生即时倾吐、直抒胸臆、自由写作,使得每个学生用自己手中的笔记录独一无二的自己,将美丽的童年留在自己美好的记忆里。因此,我们提出,用文字留住美丽的童年。
  因此,在习作教学中,我们提倡习作教学崇尚自然,注重体验,强调实践,重视活动,提倡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打开教室的窗户,让学生触摸到学校的风景,审视学校生活,进而改变学校生活,建设好的学校生活。推开学校的窗户,让学生尽情嬉乐自然,在聆听花开的静响、观赏落叶的缤纷中感受生命的神奇,并对自然中一切的生命肃然起敬。打开学校的窗户,让学生倾听家庭声音,让家庭元素也发出自己的声音, 焕发色彩,从而让学生链接家庭生活,感悟生活。敞开学校窗户,聆听社会的声音,接纳社会生活,融进社会生活,建设和改变社会生活。这样,实现学生的学习不是“为将来的工作与生活作准备”,教育本身是生活的基本方式,学生的习作过程在为长远的人生与社会理想服务的同时,本身就是生活。
  鉴于这样的思考和认识,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发学生的习作内容。
  一、触摸自然,体验生活,打开心灵通道
  台湾著名作家三毛有篇以《塑料儿童》为题的文章,描述了一对被电视、可乐、动漫包围的双胞胎侄女和两个对室外游戏、夏夜星空、月光下的山峦毫无兴趣的五六岁的孩子,三毛称其为“塑料儿童”。令人遗憾的是,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步伐的加快,这样的“塑料儿童”的特征在农村孩子身上也逐渐增多。因此,让孩子们亲近自然,体验生活就显得非常重要。而且学生通过体验之后,其体验过程也将成为一种生活经验积淀在孩子的永恒的记忆里。
  二、体验自然,积累经验,融入自然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知识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词,更确切地说,就是词里面所反映的现实的周围世界”,儿童“就是通过词来认识世界”。因此让词在儿童的意识里活起来,使得词语成为活蹦乱跳的表象的代名词,这是多么重要。如果儿童能够在自己的头脑中积累一定数量的具有鲜活意识的词语,学生在习作的过程中就不会为习作内容的匮乏而苦恼,词语也会成为儿童借助它去创作表象的理想工具。因此,我们努力做到在小作中专门训练学生去体验生活情境,并且将体验和感受用日记的形式记载下来。如夏天在最热的时候,将学生带到烈日下面曝晒十分钟,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烈日炎炎”“大汗淋漓”这一类词语;在冬天将学生带到大街上,让学生站在风中体验“凛冽的寒风”“刺骨的寒风”,并且在日记中将所看到、听到、感受到的记录下来;将学生带到夜晚的大街上,让学生观看繁华的夜景,让学生逐一观看那些五彩缤纷的霓虹灯,并用自己的话描写“五彩缤纷”“五颜六色”……这样的体验活动既是练笔的过程,也是学生的大脑里面储存形象的过程,更是让词语和生活对接的过程。在这样的体验中,学生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和自然融合,并渐渐回归到自然之子的自然状态中去。
  三、实践自然,探究创新,改造自然
  “知识不是从玄想中跳出来的,必得在大自然里去追求。财富不是从天上落下来的,也必得在大自然里去探获。”在学生体验自然的同时,我们更是不忘记让学生去探究自然,进而创新和改造自然。
  本地区是著名的蚕桑之乡,我们让学生在放学之余帮助家长养蚕,同时进行研究。学生通过自己亲自实践,一方面体会到了家长的劳动艰辛,另一方面学生发现蚕的嗅觉器官不是在头部,而是在身体两侧的那对称的黑斑点。学生针对这一点写出了一份像模像样的实验报告。学生通过比对三组位于不同液体位置的蚕儿,得出了结论。后来,学生在自己的实验报告中这样写道:“没有想到的是,奶奶养了这么多年的蚕儿,还是今天第一次听我说才知道蚕儿的鼻子在身体两侧。”
  还有的学生在跟着家长学习饲养的过程中,根据动物的条件反射原理,训练自己的生猪听着固定的音乐声吃食,从而帮助家长的养殖业走向规范化、科学化。
  就这样在实践自然的过程中,学生在不断探究中创新,从而改造自然,努力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四、链接家庭,锐化生活,打造心灵牧场
  1.亲近家庭,加深感情
  家庭对于学生来说,往往是一个被忽视的对象。因为家庭成员对于他们的无偿付出,导致家庭成员在学生的心中已经变得模糊,学生对于家庭的感觉大多是虚无缥缈的。为了让学生对自己的家庭有深刻的认识,我们通过一系列活动来体现学生的家庭生活,从而让学生在一次次的活动中认识自己的家庭,让家庭成为融合家人的心灵牧场。为此,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些实践活动,并且让学生将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对着家人大声说出:“我爱你!”于是有孩子这样写出了对于母亲的感受:“‘妈妈’,我鼓起勇气大声说:‘我爱你!’那声音在蓝天中回荡。妈妈听后,一下子愣住了,头伏在桌子上,过了好久只听到妈妈吸鼻子的声音,又过了片刻,妈妈才抬起头,一把将我搂在怀中, 那一刻我闻见了妈妈身上的味,那是一股甜甜的味,我的头依偎在妈妈的衣袖上,那一片地方是湿湿的。”   每天抱一次自己最亲的人。因此有学生这样写道:“抱着妈妈,我投入到妈妈的怀抱中,好温暖啊!这是什么时候的感觉?还是小时候的事情了。在妈妈的怀抱中,我好像又回到了童年,我感到我的身子轻轻地……”
  我们曾经组织学生开展过家族史小调查,主要让学生调查自己往上的三代祖辈的职业、学习经历,最出名的人物是谁?学生对自己祖辈的采访,让他们的家人再一次打开了记忆之门,也让他们再次徜徉在自己的童年生活中,这样的调查增进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
  2.传承技艺,乡韵绵延
  农村虽然没有过山车之类的大型游乐项目,但是它有着富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游乐内容。因此,我们组织学生开展了以“传承技艺”为目的系列活动,让学生在学习技艺的过程中“解放双手”“解放大脑”。
  我们开展了“苇叶飘飘”的活动,让学生跟着家长学习做苇叶风车,折苇叶小船漂流,包粽子,做“针线包”……当学生跟着家长学习这些接近失传的技艺的时候,学生学习到的不仅仅是技艺;当学生依偎在奶奶怀里学习包粽子的时候,粽子成为联系祖孙感情的载体。透过这粽子,作为孙辈的学生,也从奶奶的口中了解到了奶奶的往昔生活,如此生活场景是何等温馨。这更是那悠远清静的田园意蕴在学生身上的绵延流传。
  当学生在家中跟着妈妈和奶奶一起织网绣花完成学校的“声韵文化周”的任务的时候,有学生这样写道:“原来没有想到那个时候绣花竟然是女孩子所必需的一项手艺,我没有想到奶奶是那样的心灵手巧。看着奶奶那个时候绣的香囊,真是精美至极,远远胜过那千篇一律的十字绣。”
  我们让学生去采访自己的爸爸,学着做一个爸爸童年的玩具,于是在“和爸爸比游戏”中,我们就看到了跳皮筋、贴烧饼、编花篮、滚铁环、拍洋画、跳皮筋……这些久违的富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游戏。学生在学习这些游戏的同时,更是对乡村文化的认同和潜在的传承。
  五、审视学校,检视生活,记载改造生活
  学生在学校中的生活最长,因此陶行知提出了“最重要的是教职员和学生共甘苦,共生活,共造校风,共守校规。我认为,这是改进中学教育和一切学校教育的大关键。”因此,我们在班级上设立了班级历史记,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于每天班级上的新闻事件进行记载,同时也记载老师的事情。一方面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的一种另类形式的习作训练,另一个方面也是在生活中教育学生。于是围绕着班级历史就发生了一些有趣的事情:
  有学生这样写道:“下午第一堂课是品德课。老师刚走进教室,就有学生举手了,说:‘老师你今天的读书摘抄没有完成。’”
  “我知道了,是我没有做好。我没有任何理由。但是在中午的时候,我已经将它补完成了。请李月来检查。”老师不慌不忙地说。
  随后让李月和另外两名学生上来检查。为了能够让大家相信,老师又让三名学生向大家汇报情况。
  “老师可真厉害,他那么忙,还坚持写读书摘抄,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去写摘抄呢?”学生记载的班级历史让师生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和谐、融洽,同时也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素材。
  将学生的眼睛引到校园生活中去,让学生留心校园生活,理性思考。于是校园中的随便飘起的一个垃圾袋也让学生有所思考:“仅仅是靠着校长的捡拾垃圾袋还是不能够解决问题。如果大家都不乱扔垃圾。地上还有垃圾吗?”由此,学生发出了“校园清洁从我做起”的倡议书。
  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增强对老师工作的理解。于是,有一件事情让我有了引导学生写作的冲动:
  中午的时候,徐某来到我的身边,对我说道:“老师,今天的分汤不公平,我们这一组的盆子里的肉圆只有两个,而有的组里的盆子里有五六个。”
  徐某的话音刚落,这时候又有一个学生王某走了过来了:“老师,今天的分汤的人不公平,我们这一组的汤里面只有三个肉圆,我们都没有办法分了。”
  看到了这两位学生愤愤不平的样子,我知道了事情的缘由:原来今天中午的汤是杂烩汤,在杂烩汤里面有一些小肉圆,但是分汤的同学在分的时候不可能够分的那样的公平,所以出现了这样的情况。面对这样的情况应该如何去做呢?
  在下午的作文课上,我首先让学生选择自己认为容易辩护的一方,替别人写辩护词。随后让学生宣读辩护词。学生辩护结束之后,我又一次进行了习作内容开发。我说道:“今天的汤确实分得不公平。我觉得对于这样不负责任的学生要随时更换。你们愿意进行分汤吗?”没有想到的是,这两个学生很是乐意。但是没到三天就找我,说不干了。问他们为什么就是不说。后来在一次习作中两个人说道:“没有想到分菜这么难,随你怎么分总是有人有意见。分菜真难!”
  当然,这样的体验活动还有很多:我当小老师,今天我当值日生,如果我是差生……通过这些体验活动让学生获得了初步的生活体验,也更加了解了学校生活。
  六、接壤社会,拓展生活,积累历练财富
  学生的生活不是封闭的,应该让学生走进社区,进而融入社会,从而将学校的“窗外”生活引入到学生的习作中来。因此,我们开展了“走进社区,传递爱心”的敬老活动。通过参加慰问敬老院的老人的活动,有学生这样写道:“其实我们每次不要给老人打扫卫生了,因为他们的卫生工作做得很好。作为学生只要能够陪着他们说说话就行了。这是我听一位老人所说的。”学生通过慰问老人,发现了老人心中的孤独和苦恼,同时也更加懂得如何与人相处,心灵更加健康美丽。
  组织学生走进社区,打扫社区的活动场所。在打扫之后,有学生写到:“原来公共场所的器材是国家花钱买的。但是为什么人们不知道爱惜呢?”学生在习作中表达出了自己的不解和无奈。
  叶圣陶曾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出什么样的文字,否则就会陷入不切实际的唯技巧论。”生活教育视野下的习作教学激活了生活和习作的关联,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储备,让学生产生了表达的冲动,学生在表达中做到“我手写我心”。更为重要的是,在以体验、活动为核心的“习作课堂在窗外”习作内容的开发过程中,真正做到了“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也真正让教学和生活融为一体。
其他文献
李镇西,1982年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2003年于苏州大学教育哲学博士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先后在四川乐山一中、成都玉林中学、成都石室中学、成都市盐道街中学外语学校担任班主任兼语文教师。曾短期担任成都市教科所教育发展研究室主任。现任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校长。出版有《爱心与教育》《走进心灵》《从批判走向建设》《李镇西与语文民主教育》《教有所思》《民主与教育》《怦然心动》《心灵写诗》《听李镇西老师讲
人教版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材从四年级上册开始在“语文园地”中出现了口语交际与习作合编在一起的题型。这种“合”的编排方式是在“分”的基础上的“超越”,自然有它的合理性。但是,“口语交际”和“习作”毕竟是两个不同的教学板块,“合”了之后,首先碰到的一个问题,就是谁应该先教。通常情况(看过一些课也确实如此)是把口语交际的教学置于前,即进行口语交际的教学后再转向习作的教学。这当然是一种“序”。但除此是否还可
题记:  有一次,我校二年级的一位语文教师正对本班学生进行预习作业的训练,那节课是对科普童话《蚕姑娘》的教学。教学伊始,教师让学生谈谈对蚕姑娘的认识,问题一出,学生的回答一发不可收拾,因为大部分学生都能在课前通过查找书籍或网络对蚕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接下来的生字教学时,学生更是热情高涨,拿出了人手一本的“我的字库”和大家交流。学生因此对生字的音、形、义都有了大致的了解,教师再稍作引导,大部分学生基本
真实有效的课堂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课堂练习又是一堂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一步深入理解知识、促进学生深层次发展的有效途径。它对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减负增效起着重要作用。可是,有的教师在课堂练习的设计上只讲数量不求质量,甚至在语文课堂上也出现了题海战术;而有的则针对考试“疯练”“狂练”,使语文学习成为一种负担。其实,我们需要的语文课堂很简单,那儿没有花花哨哨的场面,有的是学生的静思默想,有的是
一段恰如其分的导语可以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沿着我们所指的方向奔去,从而为这节课的成功奠定基础。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因此,我们要潜心、用心,让每一节课都有一个好的开始。  一、平实:恰如其分地引  有的教师认为:上课就是要给学生解决课堂上的问题,不必花心思去设计什么导语;那些华而不实的东西只有上
作文质量的好坏能直接反映出一个学生的语文能力;一个班级的写作能力,可以直接反应出一位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因此,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是每位教师共同努力的方向。经过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做法,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 抓童趣,重童心  我们面对的是小学生,他们的生理、心理都处于发育阶段,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还处在发展阶段。小学的作文题材必须是来自儿童用自
自1987年至今,我与德伦老师相识、共事已有二十余年了。他是一名植根教学实践、潜心研究、锐意改革创新的小语教研工作者。在几十年的小学语文教育研究实践中,他撰写了四五百万字的经验材料,涉及语文学科教学、语文教育科研、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出版语文教学专著十余部,在国家及省市级报刊中发表语文教育论文、教学指导文章数百篇。在作文教学研究方面,他尤为精深。    一、实践“读与写结合”,从读中学写,以读促写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语出《佛典》。从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个世界,从一朵花中能看到世界,从一片叶中能顿悟真理,的确非凡夫俗子所能及!这告诉我们:人世间很多智慧、真理、情感的获得主要来自于自我的感悟与体验。联想到当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师往往对学生的要求过多:完成限时阅读、根据题意判断、归纳中心思想等,总是希望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找到教师企盼的“标准答案”,从而顺利完成阅读任务。事实上,这种急功近
设计理念    带领学生进入语言描绘的意境,这是诗词教学的最高境界。在诗词教学中,要循序渐进地达到这种境界,应做到三点:第一是朗读,要读正确,更要读出诗词的节奏感和音韵美;第二是想象,教师要千方百计引导学生将诗词精当、凝练、含蓄的语言转化为头脑中的形象;第三是表达,将头脑中生动形象的情境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表达能激活思维,能使头脑中的形象更加丰富、丰满、生动。用现代语言将古代诗词描绘的意境生动形象地
人教版中高段语文教科书里有一些篇幅较长的文章(本文把它称为长文),每篇长文可教学的内容多达几十项,如生字、新词的认读、理解、运用,形近字、近义词的比较,特别句式的理解、运用,标点符号的认识与使用,材料的选择与安排,过渡衔接等等。但是精读课文的教学一般是两课时,略读课文一般只有一课时。一个课时,40分钟是个定量。那么,怎样从众多的内容中来筛选精当的教学内容呢?这就需要我们用语文的眼睛去审视、发现、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