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图表的阅读分析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考试成绩,所以在每个专题复习中,应该重视地图、图表、图文之间的有机联系和相互转化,尤其要结合地理图表来提高学生的读图、识图、填图、绘图、用图、析图的能力。本文根据教材原型(原生态图),深挖问题,再结合常考变式图,从中寻找共性、特点,最后规律总结,达到提升的目的。
【关键词】引图向导 迁移贯通 规律总结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195-01
题记:教育就是启迪人的智慧,让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学会承担。
作为青年教师,每一次的备考对我来说都是一次积累和突破,怎样使课堂更加高效?考试更出成绩呢?我选择了“基于图像化的小高考地理备考策略”。
图表分析是学习地理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也是地理小高考、高考考查学生分析、判断能力的重要手段。由于图表的阅读分析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考试成绩,所以在每个专题复习中,应该重视地图、图表、图文之间的有机联系和相互转化,尤其要结合地理图表来提高学生的读图、识图、填图、绘图、用图、析图的能力。如何用图来进行地理专题复习呢?我设计了这样一套教学思路,分三个板块:“引图向导”、“迁移贯通”、“规律总结”。就是根据教材原型(原生态图),深挖问题,再结合常考变式图,从中寻找共性、特点,最后规律总结,达到提升的目的。下面就谈一谈与之相呼应的一节不一定成熟的课堂案例,以气压带风带为例。
第一板块我是这样处理的:利用三张气压带风带的原生态图,引图向导,首先根据全球气压带风带原生态图,设计这样几个问题:
1.全球近地面共形成几个气压带和几个风带?
2.气压带风带在各纬度是如何分布的?
3.各风带的实际风向是什么?
4.气压带风带对降水有什么影响?
给学生留出时间,去回忆、去思考、去查资料、去小范围的讨论、去画一画,先由学生动手构建气压带、风带形成和分布示意图,随后找位程度稍好的学生将画好的图投影展示,对照自己所画的尝试说出三圈环流的运动过程。
让学生观察气压带风带图,问学生:全球的气压带风带分布的纬度位置是否如黑板所画是固定不动的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引出第二张图,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静态图,并邀请学生到电脑前操作动态“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图”,动静结合,总结归纳: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南北移动,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大致10°(并提升为不管南半球还是北半球,夏季移向高纬度,冬季移向低纬度),最后一问设计了一个“找错误”环节,比比谁找的快达到图与图之间的融会贯通,既加深了理解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接下来出示第三张原生态“气压带风带的破坏示意图”,提出4个问题:
1.原图3和原图1、2矛盾吗?
2.有什么矛盾?(气压带在北半球分布出现了什么情况?)
3.出现这种矛盾的原因是什么?(亚欧大陆和太平洋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气压中心?)
4.南半球气压带的分布与北半球有何区别?
最终由问题引申出想要解决的问题,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获取知识的能力。
第二板块“迁移贯通”:对于本节内容,侧重考查气压带风带的成因,分布位置,移动规律及其对天气、气候等相关地理要素的影响等,所涉及的考点,考查形式也是多种多样,考试试题主要借助不同的图像系统,这里可以选取常考的变式图,通过对同类试题的类聚,通过对常考试题的组团化和量化研究,通过对试题的技术性肢解,在类剧聚中发现地理高频考点命题的共性技巧,并加以总结归纳,透过试题本身,会发现考试命题中知识有集聚的特点,发现命题中知识迁移的轨迹,发现命题中知节点的所在,关注地理试题陷阱常设之处,关注地理命题敏感之处,关注地理知识常考常错之处,从而达到以四两之力而拨千斤之重的效果。
最后的板块是“规律总结”:就是把具体的考点层层梳理、分析、归纳,并警示误区。以气压带风带为例,我做了如下规律总结:
1.从考查形式上看,选择题和综合题都经常出现,综合题往往占较大分值;信息呈现多以局部切片图、剖面图、俯视图、沿经纬线方向变式图、因素叠加图、文字材料形式出现。
2.从考查内容上看,“重点知识重点考,重点知识年年考”侧重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气压带风带对降水、对气候、对洋流等影响。
3.从考查能力上看,主要考查从图文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对气压带风带分布、移动、影响的运用能力,体现了小高考对“基础知识、基础技能”的重视,可见小高考总体难度不大 这类题目在判断相应气压带风带的位置、移动规律等知识时,尽量将新图信息迁移到原图上对应位置;找准重要纬线,如0°、30°、60°附近的气压带信息,只有在原图中有利于推理记忆。
总之,这一板块凸显规律性,明确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知识网络,形成建模思想,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和理解,夯实基础,不留知识的盲点。
以上就是以《气压带风带》为例,通过对地理常考图表的深入研究,地理备考将会由盲目走向清晰,由粗放走向精细,由混沌走向量化,从而实现地理备考的高效。
【关键词】引图向导 迁移贯通 规律总结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195-01
题记:教育就是启迪人的智慧,让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学会承担。
作为青年教师,每一次的备考对我来说都是一次积累和突破,怎样使课堂更加高效?考试更出成绩呢?我选择了“基于图像化的小高考地理备考策略”。
图表分析是学习地理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也是地理小高考、高考考查学生分析、判断能力的重要手段。由于图表的阅读分析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考试成绩,所以在每个专题复习中,应该重视地图、图表、图文之间的有机联系和相互转化,尤其要结合地理图表来提高学生的读图、识图、填图、绘图、用图、析图的能力。如何用图来进行地理专题复习呢?我设计了这样一套教学思路,分三个板块:“引图向导”、“迁移贯通”、“规律总结”。就是根据教材原型(原生态图),深挖问题,再结合常考变式图,从中寻找共性、特点,最后规律总结,达到提升的目的。下面就谈一谈与之相呼应的一节不一定成熟的课堂案例,以气压带风带为例。
第一板块我是这样处理的:利用三张气压带风带的原生态图,引图向导,首先根据全球气压带风带原生态图,设计这样几个问题:
1.全球近地面共形成几个气压带和几个风带?
2.气压带风带在各纬度是如何分布的?
3.各风带的实际风向是什么?
4.气压带风带对降水有什么影响?
给学生留出时间,去回忆、去思考、去查资料、去小范围的讨论、去画一画,先由学生动手构建气压带、风带形成和分布示意图,随后找位程度稍好的学生将画好的图投影展示,对照自己所画的尝试说出三圈环流的运动过程。
让学生观察气压带风带图,问学生:全球的气压带风带分布的纬度位置是否如黑板所画是固定不动的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引出第二张图,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静态图,并邀请学生到电脑前操作动态“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图”,动静结合,总结归纳: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南北移动,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大致10°(并提升为不管南半球还是北半球,夏季移向高纬度,冬季移向低纬度),最后一问设计了一个“找错误”环节,比比谁找的快达到图与图之间的融会贯通,既加深了理解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接下来出示第三张原生态“气压带风带的破坏示意图”,提出4个问题:
1.原图3和原图1、2矛盾吗?
2.有什么矛盾?(气压带在北半球分布出现了什么情况?)
3.出现这种矛盾的原因是什么?(亚欧大陆和太平洋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气压中心?)
4.南半球气压带的分布与北半球有何区别?
最终由问题引申出想要解决的问题,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获取知识的能力。
第二板块“迁移贯通”:对于本节内容,侧重考查气压带风带的成因,分布位置,移动规律及其对天气、气候等相关地理要素的影响等,所涉及的考点,考查形式也是多种多样,考试试题主要借助不同的图像系统,这里可以选取常考的变式图,通过对同类试题的类聚,通过对常考试题的组团化和量化研究,通过对试题的技术性肢解,在类剧聚中发现地理高频考点命题的共性技巧,并加以总结归纳,透过试题本身,会发现考试命题中知识有集聚的特点,发现命题中知识迁移的轨迹,发现命题中知节点的所在,关注地理试题陷阱常设之处,关注地理命题敏感之处,关注地理知识常考常错之处,从而达到以四两之力而拨千斤之重的效果。
最后的板块是“规律总结”:就是把具体的考点层层梳理、分析、归纳,并警示误区。以气压带风带为例,我做了如下规律总结:
1.从考查形式上看,选择题和综合题都经常出现,综合题往往占较大分值;信息呈现多以局部切片图、剖面图、俯视图、沿经纬线方向变式图、因素叠加图、文字材料形式出现。
2.从考查内容上看,“重点知识重点考,重点知识年年考”侧重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气压带风带对降水、对气候、对洋流等影响。
3.从考查能力上看,主要考查从图文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对气压带风带分布、移动、影响的运用能力,体现了小高考对“基础知识、基础技能”的重视,可见小高考总体难度不大 这类题目在判断相应气压带风带的位置、移动规律等知识时,尽量将新图信息迁移到原图上对应位置;找准重要纬线,如0°、30°、60°附近的气压带信息,只有在原图中有利于推理记忆。
总之,这一板块凸显规律性,明确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知识网络,形成建模思想,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和理解,夯实基础,不留知识的盲点。
以上就是以《气压带风带》为例,通过对地理常考图表的深入研究,地理备考将会由盲目走向清晰,由粗放走向精细,由混沌走向量化,从而实现地理备考的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