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图像化的小高考地理备考策略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sse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图表的阅读分析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考试成绩,所以在每个专题复习中,应该重视地图、图表、图文之间的有机联系和相互转化,尤其要结合地理图表来提高学生的读图、识图、填图、绘图、用图、析图的能力。本文根据教材原型(原生态图),深挖问题,再结合常考变式图,从中寻找共性、特点,最后规律总结,达到提升的目的。
  【关键词】引图向导 迁移贯通 规律总结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195-01
  题记:教育就是启迪人的智慧,让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学会承担。
  作为青年教师,每一次的备考对我来说都是一次积累和突破,怎样使课堂更加高效?考试更出成绩呢?我选择了“基于图像化的小高考地理备考策略”。
  图表分析是学习地理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也是地理小高考、高考考查学生分析、判断能力的重要手段。由于图表的阅读分析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考试成绩,所以在每个专题复习中,应该重视地图、图表、图文之间的有机联系和相互转化,尤其要结合地理图表来提高学生的读图、识图、填图、绘图、用图、析图的能力。如何用图来进行地理专题复习呢?我设计了这样一套教学思路,分三个板块:“引图向导”、“迁移贯通”、“规律总结”。就是根据教材原型(原生态图),深挖问题,再结合常考变式图,从中寻找共性、特点,最后规律总结,达到提升的目的。下面就谈一谈与之相呼应的一节不一定成熟的课堂案例,以气压带风带为例。
  第一板块我是这样处理的:利用三张气压带风带的原生态图,引图向导,首先根据全球气压带风带原生态图,设计这样几个问题:
  1.全球近地面共形成几个气压带和几个风带?
  2.气压带风带在各纬度是如何分布的?
  3.各风带的实际风向是什么?
  4.气压带风带对降水有什么影响?
  给学生留出时间,去回忆、去思考、去查资料、去小范围的讨论、去画一画,先由学生动手构建气压带、风带形成和分布示意图,随后找位程度稍好的学生将画好的图投影展示,对照自己所画的尝试说出三圈环流的运动过程。
  让学生观察气压带风带图,问学生:全球的气压带风带分布的纬度位置是否如黑板所画是固定不动的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引出第二张图,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静态图,并邀请学生到电脑前操作动态“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图”,动静结合,总结归纳: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南北移动,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大致10°(并提升为不管南半球还是北半球,夏季移向高纬度,冬季移向低纬度),最后一问设计了一个“找错误”环节,比比谁找的快达到图与图之间的融会贯通,既加深了理解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接下来出示第三张原生态“气压带风带的破坏示意图”,提出4个问题:
  1.原图3和原图1、2矛盾吗?
  2.有什么矛盾?(气压带在北半球分布出现了什么情况?)
  3.出现这种矛盾的原因是什么?(亚欧大陆和太平洋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气压中心?)
  4.南半球气压带的分布与北半球有何区别?
  最终由问题引申出想要解决的问题,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获取知识的能力。
  第二板块“迁移贯通”:对于本节内容,侧重考查气压带风带的成因,分布位置,移动规律及其对天气、气候等相关地理要素的影响等,所涉及的考点,考查形式也是多种多样,考试试题主要借助不同的图像系统,这里可以选取常考的变式图,通过对同类试题的类聚,通过对常考试题的组团化和量化研究,通过对试题的技术性肢解,在类剧聚中发现地理高频考点命题的共性技巧,并加以总结归纳,透过试题本身,会发现考试命题中知识有集聚的特点,发现命题中知识迁移的轨迹,发现命题中知节点的所在,关注地理试题陷阱常设之处,关注地理命题敏感之处,关注地理知识常考常错之处,从而达到以四两之力而拨千斤之重的效果。
  最后的板块是“规律总结”:就是把具体的考点层层梳理、分析、归纳,并警示误区。以气压带风带为例,我做了如下规律总结:
  1.从考查形式上看,选择题和综合题都经常出现,综合题往往占较大分值;信息呈现多以局部切片图、剖面图、俯视图、沿经纬线方向变式图、因素叠加图、文字材料形式出现。
  2.从考查内容上看,“重点知识重点考,重点知识年年考”侧重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气压带风带对降水、对气候、对洋流等影响。
  3.从考查能力上看,主要考查从图文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对气压带风带分布、移动、影响的运用能力,体现了小高考对“基础知识、基础技能”的重视,可见小高考总体难度不大 这类题目在判断相应气压带风带的位置、移动规律等知识时,尽量将新图信息迁移到原图上对应位置;找准重要纬线,如0°、30°、60°附近的气压带信息,只有在原图中有利于推理记忆。
  总之,这一板块凸显规律性,明确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知识网络,形成建模思想,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和理解,夯实基础,不留知识的盲点。
  以上就是以《气压带风带》为例,通过对地理常考图表的深入研究,地理备考将会由盲目走向清晰,由粗放走向精细,由混沌走向量化,从而实现地理备考的高效。
其他文献
【摘要】文章分析了会展专业英语学习在时代大发展背景下的必要性及其教学现状,结合会展专业英语的课程特征引入项目学习的概念。按照项目学习的流程,探究了项目学习在会展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及其意义,为职业教育相关课程的教学做了有意义的探索。  【关键词】项目学习 高职英语 会展专业英语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117-01  近年来,
期刊
【摘要】自2007年大学英语课程要求正式施行以来,关于大学英语课程应如何进行设置,不同的专家和学者表达了不同的观点。因为各个高校的入学生源英语水平不同,所以在进行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改革中不可能采取千篇一律的模式。笔者试图以需求分析理论为导向从普通高校这一类别进行研究,提出了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1+1模式。  【关键词】需求分析 大学英语 课程设置 建构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期刊
【摘要】本文基于项目学习理论来探讨电视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问题,希望通过对项目学习理论在教学问题上的应用能彻底解决电视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问题。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 课程教学 项目学习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136-01  1.问题提出  随着成人教育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学习已经融入了各个专业的教学过程之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129-01  一、教材分析  《For循环语句》课程是粤教版高中信息技术(选修1)《算法与程序设计》第二章第四节的第一课,For循环是循环结构中最常用的一种结构,是程序设计的基础,其作用是反复执行一段程序。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对程序设计有更深刻的理解,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
期刊
【摘要】在日常生活及高年级几何题中,常遇到如何节省包装纸即立体图形的组拼问题:要使拼成的长方体的长、宽、高的长度尽量接近。 [结论一]当小长方体长、宽、高是三个不同的素数时,把合数个小长方体的总体积分解质因数,组成三个最接近的数即是大长方体的长、宽、高的长度。[结论二]当小长方体长、宽、高是三个不同的素数(其中必有一个是2)时,把若干个小长方体的总体积分解质因数,组成三个最接近的数即是大长方体的长
期刊
【摘要】《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学生、教师之间对话的过程。”对于“对话”的展开、“对话”的对象和“对话”的程序设计等问题,广大教学和研究工作者已经作了多方面的研究,而成就课堂教学的关键,是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自我对话”。  【关键词】师生 生生 自我对话 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139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135-01  2011年湖北省随州市中考压轴题是一道构思巧妙、设计独特、由易到难的好题目.它着重考查了学生的综合数学知识、解题技巧和数学思维品质,涉及到了多个中学数学的典型知识点,全面考查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值得深究……  如图所示,过点F(0,1)的直线y=kx+b与抛物线y=x2交于M(x1,y1)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158-01  课外作业,虽然是巩固学生当天所学新内容的教学环节,也是学校、家庭共同教育孩子的主要途径,但它却一直是老师很纠结、学生很厌烦的一门必修课。多少专家和一线的数学教师针对提高数学作业的有效性进行过无数次探索和研究,得出了不少理论。在我看来,这些理论和实际仍然是脱节的,收效甚微。在一次新课程培训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163-02  高效课堂是我们追求的理想课堂,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多学”。一个好的教学模式就是要达到让教师少教,学生多学的最有效的途径。“尝试、诊断、示范”法教学模式是在开放式教学、尝试法教学实验之后,在课堂实践经过不断的探索、总结、反思、改进而进行的一
期刊
【摘要】本文以铜锌原电池为例,从金属单质-金属离子及自由电子的解离平衡入手,详细分析原电池反应之所以能够发生的原因,树立正确的自然科学的认识论与教学论,提倡从微观和根本原因入手,步步推导,层层分析,得出相关结论,从而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掌握与应用原电池的相关知识来解决问题,并且形成良好的理科思维。  【关键词】原电池 反应原理 解离平衡 认识论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