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保教学有效性的起码条件

来源 :幼儿教育·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nyzz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做任何事情,只有知道了“为什么要做”“做些什么”以及“怎样去做”,才谈得上做得有效。幼儿园教学的实施同样如此。作为课程和教学活动的实施者,幼儿园教师只有知道了“为什么要教”“教些什么”以及“怎么去教”,才谈得上教得有效。
  
  没有课程和教材,何谈教得有效
  
  一般而言,“为什么要教”和“教些什么”的问题以及“怎么去教”的部分问题,主要是由幼儿园课程专家在权衡政治和文化的优先性、儿童的年龄特征和个体差异、各学科领域之间的平衡、教学对象的状况、教师的专业水平以及其他各种因素的关系以后确定的,这些关系通过课程得以体现,通过教材(在幼儿园课程中,主要指各种教师参考用书和儿童读本以及相关的操作材料、多媒体软硬件。教玩具等)得以传递。
  尽管幼儿园课程具有与中小学课程不同的特征,它含有儿童游戏的成分,甚至含有较多儿童游戏的成分,但是,任何幼儿园课程都会包含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只要有教学,课程就一定会带有结构化特征,课程一旦带有结构化特征,就一定会涉及“为什么要教”“教些什么”以及“怎样去教”的问题。
  课程的设计和编制,特别是“为什么要教”和“教些什么”等问题的确定,是非常繁难的,不是人人都可以轻易上手的。幼儿园教师不是课程专家。让幼儿园教师,特别是让全体幼儿园教师都自己去确定这些问题,那么就很难有效实施课程和教学,因为这不是幼儿园教师力所能及的事情,原本也不是幼儿园教师应该做的事情。
  幼儿园教师实施教学的依据是幼儿园课程,运用的材料是各种具有不同功能的媒体。不管课程和教学实施者信奉的是何种教育理念,也不管课程和教学实施者自身有多么高明,课程以及与其相匹配的各种媒体是确保教学有效性的起码条件。没有这些起码条件,教师要么无从着手,要么乱做一气。
  教师可以对“为什么要教”和“教些什么”等问题作些研究。但是,大部分教师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应该主要集中在对已有课程与教材的理解和调整上,旨在提高课程和教学活动在实施中的适合度,而不是置已有的课程与教材于不顾,甚至对它们持完全否定态度,自己贸然去确定“为什么要教”和“教些什么”之类的问题。如果教师要通过研究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自己的专业水平,那么应该主要研究“怎么去教”的问题,即在实施幼儿园课程的过程中充分理解“为什么要教”和“教些什么”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对课程作一些必要的调整。并通过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将它们落到实处。
  一般而言。幼儿园教师主要是通过课程和教材,才知道“为什么要教”“教些什么”以及“怎么去教”这些问题的,没有课程和教材,除了少数具有丰富经验的教师外,绝大部分教师都谈不上教得有效。
  
  要让教师“有东西教”,要让幼儿“有东西操作”
  
  即使是再激进、再浪漫的教育者,他们也不否认幼儿园教师应该有教学参考书,要“有东西教”;也不否认应该有可供幼儿翻看的图画书,当然,幼儿除了翻看图画书外,还要做手工、绘画等,换言之,幼儿除了要有东西翻看外,还要动手操作。总之,即使是再激进、再浪漫的教育者,他们也不否认幼儿园应该有课程,应该有教材(教师参考用书和儿童读本以及相关的操作材料、多媒体软硬件、教玩具等)。
  如果要让教师“有东西教”,就一定会涉及依据什么课程和使用什么教材的问题。按照这样的逻辑,依据优质的课程和使用优质的教材,教师“教得有效”就会有保障;依据劣质的课程和使用劣质的教材,教师“教得有效”就会成为空话。按照这样的逻辑,如若教师不依据任何课程和使用任何教材,除非该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已对课程驾轻就熟,与幼儿的互动应对自如:除非该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教学材料的把握已能信手拈来,达到自由境界。事实上,大部分专业水平一般的教师真没了课程和教材的凭借,一定会饱受“无米之炊”的苦恼。
  如果要让幼儿“有东西翻看”,而且还要让他能动手操作,也一定会涉及依据什么课程和使用什么教材的问题。按照这样的逻辑,依据优质的课程和使用优质的教材,幼儿“学得有效”就有保障;依据劣质的课程和使用劣质的教材,幼儿“学得有效”就会成为空话。按照这样的逻辑,如若幼儿没有可以“上手”的教材(儿童读本以及相关的操作材料、多媒体软硬件、教玩具等),有效的教与学就是一句空话。任何一种幼儿园课程,不管其教育理念和价值定位如何,都会将幼儿对教学材料的“易获得性”作为考量指标。
  一般而言。让教师“每天有米下锅”,让幼儿有“易获得性”的操作材料,最为有效和简单的办法就是为教师和幼儿提供优质的课程和优质的教材,并在此基础上对教师进行“再教育”,使他们能根据自己的教育、教学生态和情景对这些课程和教材进行调整,使之更适合幼儿。当然,培养一批有反省精神和能力、能创造性地进行教学的教师,也是一种办法,但是应该看到的是,这样做需要时间和资源,而且是很长的时间和很丰富的资源。
  幼儿园课程是幼儿教育中最繁难、最难处理的。优质的幼儿园课程和教材不易编制,不易实施。幼儿园教师依据劣质的课程和使用劣质的教材固然应该受到监管,受到指责,但是由此而要求全体幼儿园教师都凭自身的经验去构建和实施课程,只能导致幼儿园课程和教学出现混乱状态,甚至不断出现教育、教学事故,其后果与依据劣质的课程和使用劣质的教材同样糟糕。
  
  “一纲一本,一纲多本,有法无式”
  
  不久前,笔者在一次学术研讨会上遇见了一位台湾著名的幼儿教育专家,她专长于幼儿园课程,不仅有很深厚的理论功底,而且还富有教育实践经验。在谈及幼儿园课程时,笔者跟她讲的是“教师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她回应的是与笔者同样含义的话:“一纲一本,一纲多本,有法无式。”她具体地说:“对大多数幼儿园教师而言,应要求一纲一本;对少数水平较高的幼儿园教师而言,可要求一纲多本;对很少数‘种子’教师而言,则可以是有法无式,即要求按照‘法规’去行事,但不必强调模式。”该学者的话基于这样的事实:在台湾,大规模推行“一纲多本”的做法并不成功。
  我们俩用不同的话语讲了同一件事,这些话语反映了在海峡两岸长期从事幼儿园课程研究和实践的学者所获得的本质上一致的经验和体会。
  所谓“一纲一本,一纲多本,有法无式”,都与“选择”有关。按照“一纲一本”,就无选择:根据“一纲多本”,就有几种选择;根据“有法无式”,就有很多种选择。
  在幼儿园课程与教学实施过程中,为了提高教学对幼儿的适合性,人们往往会鼓励给予教师更多的课程和教材选择权,更为激进的方式是只为教师提供众多的教学资源,让教师自己去选择和组合。
  这种想法和做法的逻辑前提,一是个体儿童或群体儿童之间存在着差异性;二是教师能通过课程和教材的选择,找到适合不同儿童的教育和教学。
  “选择”是指从多种备选的、不确定的对象中进行挑选与确定。对课程和教材进行选择,只是实施幼儿园课程的手段和方法,目的是满足教学的适合性。
  其实,在幼儿园课程实施过程中,笼统地对“选择”二字作任何褒贬都是没有意义的。“选择”二字有时会产生正面的效用,有时会产生负面效应。
  当幼儿园教师还没有多少教学经验,还没有对幼儿园课程和教学有基本的把握时,让他们去对已有的多种课程进行选择。这种选择其实并无意义,跟游戏中的“抓阉”并无本质区别。
  当幼儿园教师已经有了较多的教学经验,对幼儿园课程和教学有了基本的把握时,让他们对已有的多种课程进行选择,这种选择也许在一定程度上会有助于解决教学的适合性问题。要特别说明的是,在多种课程中作出选择主要是追求一种选择结果。而不是将被选择的课程都作为自己课程的一部分,否则会使课程变得支离破碎。道理非常简单,每个版本的课程都是经由课程专家编制和审定的,都有自身的编制和实施逻辑,各种版本的课程之间一般并不“兼容”。将这些在思路上并不“兼容”的课程凑合在一起,这跟将多件衣服的不同部位硬是缝合在一起凑成一件衣服并无两样。
  当幼儿园教师已经有了相当丰富的教学经验,已经能够得心应手地进行教学时,那么这些教师就如同舞台上的艺术家了。他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摆脱条条框框,他们已经不是从多种课程中选择一种课程的问题,而是可以在类似艺术创作的感觉层面上从各种课程中选择适合幼儿的内容来实施课程和教学了。
其他文献
设计意图:  《粉刷匠》这首乐曲歌词简单易懂,旋律欢快,节奏鲜明,适合小班幼儿欣赏和学习。在设计本活动时,我针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注意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为幼儿提供充分的表现机会,鼓励幼儿勇于创新,大胆表现。我把活动重点放在引导幼儿用各种身体动作去感知和表现音乐的节奏上,让幼儿获得丰富、愉悦的情感体验。具体地说,首先,我以小刷子为道具,调动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引导他们将“刷”的动作与“刷”的声音配
杨帅,刘晓玫在《当代教育科学》2020年第6期《明辨与审思:教师应对“后真相”时代挑战》一文指出,在“后真相”时代,真相问题变得尤为复杂,教育领域的“后真相”为教师们带来更多困惑。这些困惑来自各种虚实信息烦扰所导致的教育理念与信念上的摇摆不定,以及“后真相”对教师的价值观念所带来的冲击。面对新形势,教师务必要有所思想和行动准备,充分应对“后真相”时代的挑战。  一是尊重“多重真相”存在的合理性,加
北京市某幼儿园在国际阅读节期间成功举办了一次阅读节,现场效果十分明显。幼儿一踏进幼儿园,就能感觉到书香的气息,这种氛围让他们自然而然地放轻脚步,爱上安静的阅读活动。总之,环境和个体之间发生了有效的交互作用。教师和家长也都融入到爱阅读的氛围中,大家都用自己的行动展示着对阅读的热爱。  姐妹园的园长和教师们强烈地感受到了阅读节给幼儿带来的收益,也希望在本园开展阅读节,通过家园共建让幼儿真正爱上阅读。其
娃娃家是幼儿最喜欢的游戏,每天很多幼儿出入其间,异常热闹。这时,我在思考:怎样利用游戏情境,让孩子主动积累初步的文明礼仪和社会生活常识呢?在游戏后的分享交流中,我拿出一份“请柬”故意为难地说:“今天有一件事情我没有做好。这是一张马戏团的入场券,马戏团邀请娃娃家的小朋友去看演出,可是我不知道怎样才能把请柬交到娃娃家……”“像邮递员叔叔一样送到家里去。”“你在门口喊一声,他们就能听见!”“你推开门进去
数学概念反映了事物之间的抽象关系,这些关系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因此数学学习应该遵循回归生活的原则。小班数学教育活动应向幼儿的生活回归,以真正帮助幼儿理解所学的东西。目前,已有不少一线教师深刻认识到在小班数学教育活动中应当选择生活中幼儿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探索对象,让幼儿建构对数的理解。但由于对小班幼儿的实际数认知水平了解不多,尤其是对小班幼儿在数学活动中个性特征分析方面的研究较少,教师很难根据小班幼儿的
人们经常把“教育质量”看成是教育成效的核心。其实,在“教育质量”之外,还有一个同等重要的概念,即“教育公平”。如何实现“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兼而有之,一直被认为是教育的基本价值诉求,因而也历来是有关教育变革与发展的重要议题。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中长期发展目标的确立,随着我国幼儿教育的变革与发展,幼儿教育的公平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迄今为止,在我国,学前教育还没有被列入义务教育,而且在相
正确看待幼儿体育活动中的“挑战” 陆克俭  无独有偶,去年在南方某城市举办的“幼儿园体育教学高峰论坛”上,一位幼儿园专职从事体育教学工作的男教师组织了一个“从高处往下跳”的活动。活动中,教师要求16名大班男女幼儿爬上超过1.5米的高台后往下跳。看到一个个登上高台后面露怯色的孩子,在现场的教师一边大声呐喊为孩子加油,一边鼓掌激励孩子,而旁观的我却看得十分揪心。当我看到从高处跳下来的孩子一个个落地动作
编者按:小班幼儿入园时的表现各不相同,大部分孩子可能会产生分离焦虑,有的甚至害怕上幼儿园,常常表现为大哭大闹不肯迈进幼儿园的大门。但也有部分孩子可能例外,他们初入园时似乎并不排斥幼儿园,有的甚至很喜欢上幼儿园,但就是这部分孩子在一周或两周后忽然变得不想或害怕上幼儿园了,有的甚至产生了严重哭闹的现象。这是为什么呢?也许有教师会轻描淡写地把原因归结为孩子年龄小,情绪不稳定。然而事实并非那么简单。这些孩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幼儿教育资源的建设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本文在分析幼儿教育资源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自下而上的幼儿教育资源建设与发展战略,并以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园本教研为切入口,对自下而上的幼儿教育资源建设与发展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幼儿教育资源发展现状的分析  本文中的幼儿教育资源主要指以幼儿园教师、儿童及其家长为使用对象,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多媒体平台上运行且具有可重用性的教育、教
设计意图:  《小鸟和大象》是一首AB分段式曲子,分别以欢快和轻柔、深沉和缓慢的音乐表现小鸟和大象的特征,音乐形象鲜明,适合小班开展韵律和音乐游戏活动。但作品本身的内容略显单一,因此,在设计时我增加了C段“小鸟和大象”嬉戏的音乐(选用许卓娅教授创作的《贝贝舞曲》),并运用亲子互动的形式开展活动,目的是培养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表现力和大方、合作的良好个性品质。  目标:  1 认真倾听音乐,分辨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