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事电教远教工作前,我以为华夏之大,不外乎车跑马拉,都是脚下的距离。后来进了这行儿,我才从镜头中窥到,天地的辽阔终我一生无法走遍,文明的沧桑穷我一世无法至其底里。与摄像机为伴的这些年,民族的脉搏与古老文化的延续就那么自然流露在我镜头里的锡伯表情中。
“锡伯大饼要这样吃”
这是我工作的第一年,在去堆齐牛录乡采访一位老妈妈时体会到的一个风俗。那天下雨,老妈妈领着我走进客房,端上热腾腾的锡伯大饼、花花菜和奶茶,招呼我多吃点。我要动筷时,突然间想起同事曾经叮嘱过,吃锡伯大饼,要“天面朝上、地面朝下”。我小心翼翼地拿起大饼,撕下一小块,按照锡伯族的吃法就着小菜吃起来。老妈妈注意到了我的表现。她静静地看着我,眼睛里泛着光,缓缓说:“现在我们自己的娃娃(锡伯族少年)都不知道怎么吃饼子喽!”显然,老人很满意我的这一吃法。老妈妈的眼泪流过脸庞,竟似淌进了我心里。后来我阅读了锡伯族禁忌和民族传统文化方面的书籍,才明白,文化的传承往往就融会在生活的细节中,每一次的行走坐卧,其实都是对古老文化传承的顶礼。
从那时起,每一次的采访拍摄中,我都遵循着当地各民族的文化礼仪。几年采访下来,不知不觉中我学会了好多民族语言和民俗习惯。在采访维吾尔族大爷时我会右手放在胸口微微低头说“雅合西木塞孜”(维吾尔语“您好”的意思)。大爷会主动和我握手,愉快地接受我的采访。最后,我还会说句“热合买提”(维吾尔语“谢谢”的意思)。这样的采访总是很顺利。他们之所以能把我当自己人,愿意给我掏心窝子,我想这是基于我对他们的民族文化发自内心的尊重。民族团结不仅是一个活在口号里的理想境界,它其实就落实在你的眼神里,你的动作中,你的内心深处。只有带着一颗尊重、虔诚的心上路,路上的花儿才会为你绽放。拍摄如此,采访如此,生活亦如此。
“我的镜头对准谁”
这是我开始几年一直在问自己的一个问题。天广地阔,富饶的新疆让我心旷神怡,究竟该拍些什么?镜头里最该出现谁?三年前的一个夜晚,我有了答案。刚拍摄的人物专题片《榛子站长韩成钢》需要写解说词,我看着白天的采访记录和电脑里的样片,瞬间一个刚毅坚韧的援疆干部形象立马在脑海中鲜活起来:奔走田间地头,为他人忙前忙后,把当地人当成亲人,他自己的亲人却相隔万里,一年到头也见不上一面……最后,镜头定格在韩站长坚定的脸庞上。深夜的剪片室里宁静无声,我心中却仿佛涌起了惊涛骇浪:这不就是我最应该拍摄的人、最应该反映的事吗?社会职能决定了每个人岗位不同,但有些信念却是共同的,比如热爱,比如守护。韩站长用他的知识和爱心助力锡伯族走向富足,作为一名远教干部,我则要用我手中的镜头去记录锡伯族前进的路上那一切动人的风景。
“我是锡伯守望者”
几年工作下来,我陆续拍摄记录着锡伯族土地上的点点滴滴:有打破传统,带领群众种植油桃、发展庭院经济走上致富道路的马书记;有无私助人,带领大家成立“为农养殖合作社”的伊淑梅;更有反映在基层一线执着守候,连续八年被评为就业工作先进个人的社保所长吴灵灵……一部部作品挖掘典型弘扬正能量,一幕幕花絮挥洒汗水刻画远教魂。镜头对准的是他们,映射在我心中的却是最质朴的民族情愫。那些话语和事迹,仿佛一条润物无声的小溪,为我解析着边疆情的含意,那就是坚守住、留下来。
诚然,我所拍摄的专题片没有为老百姓送去最直接的物质财富,没有立即改变某个村庄的落后面貌。但是,我依然在默默守候。我的老主任说过,远教工作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情怀。我要用镜头记录古老乡土的变迁和发展,记录下这祖国边陲十九万各族同胞的点点滴滴。正如两百多年前锡伯族英雄保家卫国一样,我也会坚守在祖国边陲,做一名守望者。
(作者:新疆察布查尔县委组织部远程教育管理中心)
“锡伯大饼要这样吃”
这是我工作的第一年,在去堆齐牛录乡采访一位老妈妈时体会到的一个风俗。那天下雨,老妈妈领着我走进客房,端上热腾腾的锡伯大饼、花花菜和奶茶,招呼我多吃点。我要动筷时,突然间想起同事曾经叮嘱过,吃锡伯大饼,要“天面朝上、地面朝下”。我小心翼翼地拿起大饼,撕下一小块,按照锡伯族的吃法就着小菜吃起来。老妈妈注意到了我的表现。她静静地看着我,眼睛里泛着光,缓缓说:“现在我们自己的娃娃(锡伯族少年)都不知道怎么吃饼子喽!”显然,老人很满意我的这一吃法。老妈妈的眼泪流过脸庞,竟似淌进了我心里。后来我阅读了锡伯族禁忌和民族传统文化方面的书籍,才明白,文化的传承往往就融会在生活的细节中,每一次的行走坐卧,其实都是对古老文化传承的顶礼。
从那时起,每一次的采访拍摄中,我都遵循着当地各民族的文化礼仪。几年采访下来,不知不觉中我学会了好多民族语言和民俗习惯。在采访维吾尔族大爷时我会右手放在胸口微微低头说“雅合西木塞孜”(维吾尔语“您好”的意思)。大爷会主动和我握手,愉快地接受我的采访。最后,我还会说句“热合买提”(维吾尔语“谢谢”的意思)。这样的采访总是很顺利。他们之所以能把我当自己人,愿意给我掏心窝子,我想这是基于我对他们的民族文化发自内心的尊重。民族团结不仅是一个活在口号里的理想境界,它其实就落实在你的眼神里,你的动作中,你的内心深处。只有带着一颗尊重、虔诚的心上路,路上的花儿才会为你绽放。拍摄如此,采访如此,生活亦如此。
“我的镜头对准谁”
这是我开始几年一直在问自己的一个问题。天广地阔,富饶的新疆让我心旷神怡,究竟该拍些什么?镜头里最该出现谁?三年前的一个夜晚,我有了答案。刚拍摄的人物专题片《榛子站长韩成钢》需要写解说词,我看着白天的采访记录和电脑里的样片,瞬间一个刚毅坚韧的援疆干部形象立马在脑海中鲜活起来:奔走田间地头,为他人忙前忙后,把当地人当成亲人,他自己的亲人却相隔万里,一年到头也见不上一面……最后,镜头定格在韩站长坚定的脸庞上。深夜的剪片室里宁静无声,我心中却仿佛涌起了惊涛骇浪:这不就是我最应该拍摄的人、最应该反映的事吗?社会职能决定了每个人岗位不同,但有些信念却是共同的,比如热爱,比如守护。韩站长用他的知识和爱心助力锡伯族走向富足,作为一名远教干部,我则要用我手中的镜头去记录锡伯族前进的路上那一切动人的风景。
“我是锡伯守望者”
几年工作下来,我陆续拍摄记录着锡伯族土地上的点点滴滴:有打破传统,带领群众种植油桃、发展庭院经济走上致富道路的马书记;有无私助人,带领大家成立“为农养殖合作社”的伊淑梅;更有反映在基层一线执着守候,连续八年被评为就业工作先进个人的社保所长吴灵灵……一部部作品挖掘典型弘扬正能量,一幕幕花絮挥洒汗水刻画远教魂。镜头对准的是他们,映射在我心中的却是最质朴的民族情愫。那些话语和事迹,仿佛一条润物无声的小溪,为我解析着边疆情的含意,那就是坚守住、留下来。
诚然,我所拍摄的专题片没有为老百姓送去最直接的物质财富,没有立即改变某个村庄的落后面貌。但是,我依然在默默守候。我的老主任说过,远教工作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情怀。我要用镜头记录古老乡土的变迁和发展,记录下这祖国边陲十九万各族同胞的点点滴滴。正如两百多年前锡伯族英雄保家卫国一样,我也会坚守在祖国边陲,做一名守望者。
(作者:新疆察布查尔县委组织部远程教育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