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文学意义”建构

来源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xb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统编版高中教材的推广,“核心素养”“任务群”“群文阅读”等概念逐渐进入一线教学.概念阐述、教学行为转变和学习方式变革,成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热词,而统编版教材在追求变革的同时,更应当坚守“文学最初对我们的意义”,坚持以“文学意义”的建构为基础,以防误入“为变革而变革”的歧途.
其他文献
在初中记叙文写作中,适当的景物描写是提升作文水平的重要抓手.但当前初中学生对景物描写的认识还不够到位,在写作中存在目的不明确、缺乏连贯性和单调呆板等问题.借助教材记叙性文本中的景物描写,挖掘景物描写对于渲染情境、烘托气氛、推动情节发展等作用,引导学生在记叙文写作中进行迁移和重构,可以较快提高学生景物描写的能力和水平.
语文教材选入的散文,大多具有典范性,教师引导学生走进散文意境,能够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和认知.在具体教学操作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展开选材研究,观赏作品描绘的画面,梳理文本结构构思,发掘散文哲理涵义,让学生顺利进入散文意境之中,在反复历练中形成学科认知基础.
阅读经典,是学生传承、发扬传统文化的基石.以“文本还原法”为前提的经典阅读教学,能够让学生回归文本之中,探寻、感悟其文化精髓,在背景还原、心理还原、内涵还原的基础上,又能跳出文本,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解读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史铁生是一个超越自我的人.他是如何超越自我的呢?这是阅读《我与地坛》和《秋天的怀念》时会遇到的话题,值得我们探讨.
列入教材的整本书阅读篇目,一般篇幅都比较长,情节内容前后牵连,结构体系庞杂,学生要利用课外相当多的时间才能读完.这样漫无目的地读,阅读效果会大打折扣.如何让这种“只浮在整体概貌上,或者被枝枝节节缠绕”[1]的阅读有所突围?笔者以为,选点切入、聚焦探究是一条有效途径.所谓选点,就是教师帮助学生选好阅读的点,这个“点”就是引导学生进行有效课外阅读的切入点.所谓聚焦,就是王君老师所说的进行专题研究式的阅读,即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围绕老师确定的阅读点进行专题性研究式的阅读,完成“用文本训练学生语文能力,或用文本解
期刊
“厘”与“理”,旨在让古诗词意蕴变“抽象”为“具象”,实现明“象”以达“意”.因此,以“意象”为支架构建高效、高质古诗词教学的维度,顺意开展古诗词教学,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与实操意义.
时代向前,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也需要不断更新.笔者从教十余年,《项脊轩志》教过多次,再读再教,我有了新的发现和探索,写下点滴思考,与同行分享.
期刊
《谈中国诗》是钱锺书先生的作品,其创作主旨在于对美国人谈论中国诗.由于东西方文化存在较大差异,为便于美国人对中国诗的特征进行理解,钱锺书在文章中运用了大量贴切而生动的比喻,这种语言特色既体现出了诗歌的特点,又通俗易懂.
自读课,是教读课的延伸,是实现“三位一体”阅读体系从课内走向课外的重要承接.教自读,是为了让学生能真正“自读”.叶圣陶先生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教师所务惟在启发导引,使学生逐步增益其知能,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可见,要达到“不须教”,教师首先须“启发导引”,让学生逐步掌握自读技能,方可“自能”通读.所谓启发导引,便是钱梦龙教授提出的“语文导读法”,其要旨是“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简称“三主”教学法.
期刊
学生认知规律和阅读习惯的掣肘,导致名著阅读出现了盲区.文章拟从“单篇与整本”“进与出”“言与文”“书与人”等角度具体阐述名著导读如何观照这几组关系,以提高名著导读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