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尽文意,相得益彰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b199005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这与语文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语文教学中,把音乐与语文有效地结合起来,将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记忆,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使语文课更具魅力。同样,在音乐课堂中增加语文知识的积累,也必然能提升学生对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情,达到相得益彰的理想效果。
  一、利用音乐,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莎士比亚曾说过:“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可得益。”时下的学生,学习生活更加多元化,兴趣更加广泛,早已经脱离了“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学习状态。而音乐几乎是所有的学生都喜欢的,学生对音乐的喜爱甚至已经超过了对语文知识的渴求。将音乐与语文结合,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对新的教学方法的探索,对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都是有益的。
  二、音乐对语文学科的作用
  1.利用音乐,能增强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记忆。
  伟大的德国作家歌德说过:“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在教学活动中,有的语文教师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同一个时间段教的语文知识,过一段时间进行复习时会发现,对其他知识的记忆或许已经模糊,但是联系课文所教的歌曲以及与歌曲有关的语文知识却记得很清晰。例如,在教学《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时,教唱《阳光三叠》这首歌,不但可以增强学生对本文内容的记忆,还能帮助学生更快地进行背诵。
  2.利用音乐,导入新课,可以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好的课堂导入是教学成功的一半,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相机导入或轻快、或喜庆、或抒情、或悲伤的音乐,使学生很快地进入文本情绪中,渲染课堂气氛。例如,在教学《二泉映月》这篇课文时,可在导入新课时播放二胡名曲《二泉映月》,教师再配乐简介阿炳的生平,一定能使学生更快地进入课堂。在教学《天安门广场》这一课时,可以在导入时播放音乐《我爱北京天安门》,既可以抒发爱国的思想感情,还可以根据这首歌曲进行提问:我为什么爱北京天安门?使学生更快地进入课堂学习的氛围,理解天安门为什么是全国人民最向往的地方,是我国的象征?
  3.利用音乐,可以进行有效朗读和理解课文。
  音乐,有着优美的旋律与美好的意境。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配上音乐来朗读课文,即可以营造特定的情境,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愉悦学生的心情,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自流行音乐盛行以来,很多古代诗、词、曲、散文谱上曲或经过改编后再写上曲谱,早就传唱到大街小巷了。教学这类课文时,可让学生学唱相关歌曲,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例如,在学习《但愿人长久》这篇课文时,就可以把传奇歌后王菲演唱过的歌曲《明月几时有》进行课堂音乐播放,让学生跟着学唱。这样,不但体会了苏轼的《水调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背景,也为将来初中学习这首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语文在音乐课堂中的作用
  1.利用语文,可以增强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理解,进而更好地理解古代名曲的意境,提升音乐教学的效率。
  2.古典诗词和现代诗歌的音乐性特质,可以让音乐与语文进行无缝衔接。如,教授词作家李叔同名作《送别》时,可以先让学生阅读林海音的《城南旧事》,结合鲁教版语文六年级《爸爸的花儿落了》一课,增强学生对《骊歌》的理解。或者播放《城南旧事》的电影片段,渲染学生的音乐情感,进而更好地理解《送别》一课的歌词和音乐内涵。这样,学生既能很快领悟名曲的意境,又能产生一种熟悉而新奇的感觉,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总之,音乐和语文教学的相互作用是相辅相成的。一位教学大师应该触类旁通,能将多种学科及时融会贯通。平时应注意积累教学素材,并对素材进行分析、分类、整理,以优盘、光盘、影音资料等形式存放在电脑上。必要时,还可对它进行改造,以方便使用。语文和音乐学科之间的融合,能够增强学生的乐理知识和文学知识,能够强化学生的感性思维,让学生更好地去认知自己熟悉的身边事物,也必然会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其他文献
“老师,黛玉教香菱学诗时说的‘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什么是平仄?虚实相对又是什么?”  “老师,香菱所说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又是什么意思?什么叫作立意?‘不以词害意’又是什么?”  “报告老师,香菱所作的这三首诗我怎么就分不出好坏来,您能给我们讲讲吗?”  “胡老师,您能给我们讲讲金陵十二钗吗?”  ……  在例行的预习时间,同学们对《香菱学诗》的疑问如漫天飞雪般夹着劲风劈
期刊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的各个阶段都占有很大的比重。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生应“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语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这就要求高中语文教师,能够灵活把握学生的学习规律和文言文的特点,有效地实施教学。可以从以下的三个方
期刊
一、语文创新阅读策略的概念  我们现在所谓的创新阅读,主要是指学生在对书面知识进行回顾,对以后要学习的东西进行预习,一、让学生更好的抛弃以前的、不好的,从而有效的收集合理的,有创造性的,可以更好的认识世界,扩散思维,从而更好的对待美的理解;二、让学生更好的养成阅读的能力与习惯,以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从而更好的使老师的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更好的完成与实施。  二、创新阅读的必要及高效阅
期刊
无论是泛读还是精读,还是应在新课标精义精神指引下,指导学生重拾那些优秀的传统的阅读方法:  第一、读书要有选择,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悠悠历史长河中,读书是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标记,成为人类文明的“亮色”。高尔基曾说:“书籍鼓舞了我的智慧和心灵,它帮助我从腐臭的泥潭中脱身出来,如果没有它们,我就会溺死在里面,会被愚笨和鄙陋的东西呛住。”阅读文化经典对学生来说能积累素材、涵养心灵、提升思想境界和文字表
期刊
每次大考过后,总有学生后悔不已,因为有些失分太不应该了。高考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以后,在这一阶段除讲求复习的科学性和方法外,考生还要积累考试的方法和策略,进行考试心理的自我修复,才能把非智力失分减少到最低线。那么,如何减少非智力失分呢?  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平和心态  适度的心理压力是动力,但压力过大,有时出现思维空白,就不利于高考了。应该消除压力,用一颗平常心对待考高考。从现在起,把平时的
期刊
语文教学是一种以“人本思想”为指导的人性关怀教育,它关注人的发展、人的需要、人的个性、人的价值和人的成长。托尔斯泰认为:“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责任心是一个人日后能够立足于社会、获得事业成功与家庭幸福的至关重要的人格品质,然而,不少教育工作者和家长都感到:现在一些孩子对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的责任意识淡漠了。对自己,得过且过而不思进取者有之;对家
期刊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是教学中最教师学生感到头疼的一部分内容。在这方面,有各种各样的理论,可以说,为了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尝试了各种办法和途径。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大部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到最头疼的是作文,他们对写作文提不起兴趣,不想写作文,更不知道提起笔之后写些什么。所以,培养学生写作文的兴趣就显得至关重要。教师在平时要坚持让学生对作文课产生兴趣
期刊
《五柳先生传》是鲁教版八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考证为东晋陶渊明自传之作,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对于文本的解读,笔者作如下思考:  1、 立足基础知识,掌握必要的文言学习方法。针对大多数学生不大喜欢文言文的现象,教这一课时,我首先做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从学生感兴趣的“五柳”入手,接着引出与“五柳”有关的一个典故,自然地过渡到陶渊明
期刊
中考语文复习课,教师是满腔热情、积极投入还是勉强应付、敷衍塞责,其效果截然相反,学生学习亦是如此。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兴趣的调动在学习上总起着积极的作用。学生在复习课上更容易受到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左右,特别是中考在即,学生面对中考的压力,是被动复习,还是主动求知,教师对学生兴趣的激发就显得更加重要。要发挥语文教学强大的生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十分关键,对最后收到的教学效果更是有直接的影响。那么,在语
期刊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所谓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让学生成为“好知者乃至乐知者”。可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观,在中国早就有了。孔子对这一观点的阐述,对现代的教学很有启发。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成为“好知者”,但是兴趣不足以激发学生持之以恒的学习,教师还必须帮助学生习得学习的方法,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在习得学习的方法后,取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