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丰富作文内容的途径与策略

来源 :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l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用心观察生活的精彩
  我们一直要求学生要关注生活,在生活中找“米”,但总有学生认为“没有生活”,每天读书,做作业,生活面十分窄。其实不然,宿舍、操场、食堂、教室里,语文课上、音乐课上、体育课上,与家长、老师、同学之间,学书法、学钢琴、练跆拳道,等等,学生的生活,是丰富精彩的,只要我们用心捕捉生活的细节,写作的源头活水将保持活力。
  如何指导和示范?在实践中指导,远胜于方法说教。我尝试过5分钟的小演讲,每天一位学生上讲台叙述他或班级同学的近期生活,比赛谁讲得精彩,老师点评、指导,让学生慢慢练习如何将生活中的精彩用口语表达出来并诉诸笔端。老师的示范是很好的途径,学习巴金《繁星》这篇课文时,我将到大连旅游时的日记《大连行·进行曲之二》中海上看星星的语段读给同学们听;学习《为你打开一扇门》这篇课文时,我将听赵丽宏讲座的日记《率真、坦诚的赵丽宏》读给同学们听。写的都是自己亲身经历,更有示范性。长期坚持下去,学生的作文一定会呈现出精彩而鲜活的内容。
  二、用心体验生命的成长
  学生关注生活的能力一旦提高后,积累的生活素材会逐渐丰厚起来。学生不仅要关注眼睛看到的生活,更要关注内心世界所感受到的生活,需要学会思考、感受,从生活中体验生命的成长。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作文指导以及与学生的日常交流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用心体验和思考的能力,感悟生活中蕴含的情和理,不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和独特的思考,逐渐体验到生活的精彩与生命的力量,培养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当然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这样,学生作文时,就会围绕“题意”迅速过一下自己的“人生电影”,很快引发一些比较独特的思考和人生体验,激发出写作的冲动,生活中生动的场景、真情的话语、善意的微笑等,就会原汁原味地表现出来。这样的作文由于写的是自己的生活,展示自己生命成长的过程,写作时容易进入情境,无需编造;一气呵成,容易出彩,也最容易动情。
  三、用心关注人格的提升
  学生心中有“大气”,写出的文章就会有底蕴。这方面,不少老师重视不够。学生作文,关系到语言能力,关系到学生的思维能力,我觉得更关系到学生的品德与人格。听过很多老师立意升格训练的作文课,我发现大多数老师更多的是方法上的指导、技巧的运用,其实效果有限,学生的思想认识及人格修养没有达到那个高度,你怎么教都难以升格。同一件事,在不同的学生眼里,他们关注的点不一样。开展5分钟小演讲训练时,有些小调皮的学生,看到的几乎就是班上鸡毛蒜皮的小事,而且都是负能量的,什么自习课讲话,同学打架啦,然后来上一两句评论。同样是辛苦的学习,有的学生感到厌倦,充满了痛苦感,有的同学认为这是中学生生活常态,坦然得多,教师可以借助这样的渠道,更好地了解学生的认识水平,再加以针对性的引导。
  我们平时的举止、谈吐能够彰显我们的人格魅力,我们为人处事的态度都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尤其在课堂上,对文本的解读,对社会现象的分析判断评价,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所表现出的态度、情感、姿态以及价值取向,将会在学生心灵播下精神的种子,唤醒他们的自我意识。当然,学生的人格培养受多方面影响,一名教师的努力对学生的影响可能有限,但必须尽力去做,我相信学生作文水平一定也会随着他(她)人格水平的提高而有所长进。
  (作者单位:扬州高邮市武安初中)
其他文献
在全国范围内,语文学科在中高考的比重都大大增强,尤其在传统文化方面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委员会委员温儒敏认为,“对语文课改的成效恐怕不能高估,但毫无疑问,课改的方向要肯定,对课改要坚持和补台,再难也不能走回头路。”课改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必须要摸清底细了解问题。  关于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温儒敏着重强调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并倡导一线教师
期刊
本次中学课改根据中央的精神,提出了“核心素养”这个关键词,显然,这就是在强调人文基础学科必须遵循的法则—— 一切围着“核心素养”来进行教材建设和教学活动。  如此,问题就来了。首先,我们要弄清楚的是,语文教育中的人文元素是不是核心素养中占主导地位的因素?其次,我们的语文教师怎样汲取人文素养,从而首先完善自身的人文思想建构?我常常在考虑的问题是:许多并不复杂的事情往往会被强大的现代传媒搞得十分复杂,
期刊
师:请大家先阅读第20节。作者说“灶头是个金木水火土五行俱全的特别物事”,请结合课文,找出灶头上的哪些东西分别属于金木水火土。  生:大锅属金。砧板上有菜刀。  师:好,“金”有了。  生:锅下有火。灶膛里有火。  师:“火”有了。  生:锅里有水。菜里有汤。  生:灶上有汤罐,罐里有水。  师:“水”有了。  生:灶沿用方砖砌成,砖属土。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在农村看人家制作过。  师
期刊
1.根据题意,推断诗意  (1)看见“行路难”三个字,你会产生怎样的感觉?  (2)诗人面对这个题目,会有怎样的感受?  (3)解题:“行路难”是乐府旧题,是一种乐府调名,许多诗人都写过《行路难》,比如鲍照、王昌龄。最有名的则是李白的三首。  (4)你猜猜李白为什么选“行路难”一题连作三首诗。  (5)这个题目中最令人感叹的是哪个字?你估计这会是一首怎样的诗。  2.通读全诗,理解诗意  (1)引
期刊
语文教学的根本指向,是让学生更好地学语文。学语文的路径有很多,但总的来说,是要让学生走进生活世界,而不是整天坐在教室里“刷题”应试。对学生而言,课外语文才是生命自觉成长的活水之源。相对于课堂模式的程序性学习,课外的“活阅读”更能彰显学生语文学习的激情。那么,课外语文“活阅读”都有哪些形式呢?我们又该怎样对课外阅读进行“活评价”呢?笔者结合自身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实践,谈一谈粗浅的认识。  一、课外语文
期刊
本学期初,我提供了四部长篇小说供学生选择阅读,其中就有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在选择书目时,我主要考虑的是作品的经典性与可读性,另外,这几部作品也是我自己熟悉的,便于与学生“共读”。  在这“共读”中,我体会到,囿于年龄与经历,学生对这些厚重的经典作品的理解,难免有主观与浮浅之处。但另一方面,正可以以此局限为出发点,读出他们自己独有的感受。少年对经典的阅读,价值不在于形成系统理论或深刻结论,而
期刊
一、语文:用书如用刀  20世纪80年代中期,有人提出了“大语文”。深化课程改革的今天,又有人提出了“小语文”。一前一后,间隔约30年,这正应了那句古语:30年河东,30年河西。  语文,大耶?小耶?其实,上世纪30年代,陶行知已经思考这个问题了。在《诗的学校》中,他诗意地阐释了“生活即教育”的思想:“宇宙为学校,自然是吾师,众生皆同学。”[1]联系陶的教育实践来看,他编的两套识字教材《平民千字课
期刊
论坛、微信、QQ等媒体平台为我们提供了多样化的信息,语文老师如果用心观察不难发现,其中可以作为学生作文资源的内容不胜枚举。在写作练习中,使用学生喜闻乐见的例子,可以激发他们学习和模仿的兴趣,促使他们完成“由构思转换为文字”的思维过程,从而使记叙文写作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面貌。  笔者以自己写作指导课的实践为例,谈谈借助媒体资源,提升学生写作思维方面的尝试。  一、培养情景构建的思维过程  时下,综艺社
期刊
提起作文,中小学教师总是说“难教”,学生总是说“怕写”,这种认识波及社会,每年考试季,报刊热门话题也是“今年的作文题”。作文是有趣的事,为什么会“喊难”,为什么“怕写”,我常感困惑。我们是不是应当作些了解:学生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怕作文”的,他“怕”些什么,他是怕写错,还是怕“写不好”?  “怕写”,其实是“不会写”;“不想写”也多是“不会写”。他或许认为个人思考没有价值,他或许觉得所要表达的情
期刊
1.导入  师:看到今天老师上课的题目,《“舌”尖上的秦淮》,你会想到什么?  生:一看到这个“舌”,我就想到《舌尖上的中国》这档节目,《“舌”尖上的秦淮》,我想应该是向我们介绍秦淮的一些风味小吃。  生:应该不是,这个“舌”上有双引号,应该是有特殊的含义的。  师:你很聪明,关注到了引号。的确,今天这个“舌”的内含就是发音(语音学有“舌尖音”等);那对于这堂课而言,主要是借助我们秦淮区丰富的地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