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溪中学建于2013年,坐落于上海市奉贤区奉贤新城,是上海市新优质项目学校、上海市文明校园、奉贤区优秀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奉贤区青溪教育集团理事长学校……总而言之,是奉贤人民眼中的“好学校”。青村中学创办于1959年,位于奉贤区青村镇,是一所生源基础和师资都相对薄弱的乡村学校,一度面临生源流失、教师结构性缺编等发展难题。相距不到8公里的两所学校有着截然不同的景象,面对区域和学校之间的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均衡成为奉贤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为服务奉贤东部及自贸区新片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区域教育资源优质均衡发展,奉贤区大力探索紧密型教育集团新模式。2020年8月,青村中学迎来了与青溪中学联合办学的契机,组建成为青溪·青村联合中学,实现了城乡学校的共建、共治和资源共享。如今,青溪老街河畔的学生和家长不再因为挤不进“好学校”而苦恼,因为他们也有了“家门口的好学校”。
“慎造峰,勤填谷”
促进教育均衡不只是理论问题,更是实践问题,必须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实现“双赢”。奉贤区教育局局长施文龙认为,一个地区的教育质量,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质量,不是由个别优质学校决定的,而是由区域内学校的普遍水准决定的。“优质学校获取资源的能力强,生源基础和教师水平远远超过薄弱校。一味地‘造峰’会让校际差距越拉越大,所以我们要‘慎造峰,勤填谷’。”
2013年,青溪中学正式成立。校长薛晨红原是奉贤区教研中心副主任,为了让乡村学校的孩子享受优质教育,她努力让青溪中学的教育教学模式与城市接轨、与国际接轨。然而,面对基础普遍薄弱的学生和大量缺少经验的职初教师,学校办学初期的顶层设计与乡村教育现状有些“水土不服”。意识到城乡间的差距后,薛晨红及时转变观念和策略,从学生的多元成长出发,以“课程三化”实施项目、“品质课堂”推进项目为引领,运用具有“青溪特色”的分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不断突破自我、建立自信,同时积极与区内外优质校结成教育联盟,助力教师专业成长。
青溪中学和青村中学同处青村镇,但青溪中学是新建校,在硬件设施、区位和资源上具有一定优势。奉贤新城是上海2035城市总体规划中重点推进的五大新城之一,青溪中学划归奉贤新城后,学校周围陆续建起了商品房,一些城镇居民搬迁至此,城乡融合推动青溪中学的生源结构和办学水平进一步优化,短短几年就被评为上海市第二批新优质项目学校、上海市优秀教师专业发展校,并连续多年获奉贤区课程教学优秀奖,成为奉贤区有口皆碑的好学校。也正因如此,青村镇的生源大量涌向青溪中学。
随着青溪中学这颗新星的升起,青村中学的师资和生源持续流失,渐渐成了薄弱校。为有效缓解城乡教育矛盾、促进教育公平,奉贤区在“1+1+X”集团化办学机制的基础上,创新提出了“多块牌子、一套班子、一体化运作”的“联合学校”办学模式,形成更为紧密的办学资源联盟,为薄弱校的发展打了一剂“强心针”。
从“孤军奋战”到“组团发展”
2020年秋季,青村中学与青溪中学正式开启联合办学模式,薛晨红同时任青溪中学和青村中学的校长、法人,两所学校的管理、教育教学、队伍建设、评价考核等全部打通,实现一体化运作。同时,作为青溪中学教育集团理事长单位,青溪中学不断创新校际合作模式,实现集团成员校办学资源的整合、联动、互补、共建、共享,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合理利用。
有了青溪中学的治理经验,薛晨红在“接手”青村中学时更加谨慎地思考了师生需求,并对师生情况进行了系统摸底。青村中学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承载着青村镇居民对高品质教育的追求。然而,学校里70%左右的学生都是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基础较为薄弱,学习热情不高;教师缺少和其他优质校教师同商共研的机会,在课程实施、教学研究等方面缺乏有效指导。
针对青村中学的情况,薛晨红重新构建了“教”与“学”的模式。青村中学学生家长受限于自身的精力和能力,往往对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疏于管理。在“新成长教育”理念的引领下,薛晨红鼓励青村中学的教师把目光转向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时对课程和评价模式进行改革,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
青村中学“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真人教育”理念与薛晨红为青溪中学制定的“培养内心世界丰富、学习习惯良好和能够独立探索学习的人”教育目标不谋而合。基于此,青溪中学和青村中学同步开展了系列课程:青溪中学的消防体验馆和禁毒馆定期开放,两校学生们在这里共同开展“三生教育”课程;两所学校共享劳动教育资源,分别在两个校区建设生态菜园、木工车间、烘焙车间等,开展形式多样的劳动主题课程;开展主题丰富的生涯主题课程,帮助乡村学生建立与社会的连接,通过不同的职业体验实践、研学活动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务实发展。
此外,在青溪中学“班级导师制”的范式引领下,青村中学制定了《青村中学班级导师制实施方案》,定期开展师生交流、导师交流、家校交流,共同促进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
“教师还是这些教师,队伍已不是那支队伍”
“多个法人单位、党政正职兼任、一体化合理运作、资源全面共享”的联合学校办学模式最为显著的作用是激活了教师的专业活力和学校的办学活力,使两所学校都能从中受益。
在联合办学前,青溪中学面临巨大的招生压力,而青村中学则因为生源和科任教师的流失造成了教师超编和结构性缺编的问题。联合办学后,青村中学和青溪中学实现了师资队伍一体化管理,科学地对教师资源进行再配置。对于青村中学缺编的科任教师,由青溪中学的教师担任教学工作,教学成果纳入教師工作考评;对于超编的教师,则交流到青溪中学跟岗学习,参与日常教学和管理工作,并与青溪中学的教师一起参与考核。青溪·青村联合中学的教师岗位聘任制度是奉贤区教师全员岗位聘任制度实践的缩影,目的是“让超编的流向缺编的,让结构不合理的流向结构合理的,让合适的教师出现在合适的岗位上”。全员岗位聘任制不但解决了区域教师编制失衡问题,也化解了中年教师的职业懈怠。
包蓓姹是青溪中学的“王牌教师”,曾获上海市青年数学教师教学评比一等奖。青溪·青村联合中学成立后,她主动请缨到青村中学任教。起初,青村中学的教师们觉得“联合办学”不过就是简单地并校,并不相信这位城里来的年轻教师能给“基础差”的乡村学生带来改变。包蓓姹主动接下了数学成绩最差的班,一个学期后,包蓓姹班级的数学平均成绩超过了其他平行班13分。青村中学的教师们对包蓓姹刮目相看,纷纷请她听课、评课,一学期下来,青村中学整体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当然,这也得益于青溪·青村联合中学的“大教研组”的建设。两所学校联合办学后,各学科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共同进行学情分析、制定教学策略,定期组织赛课、说课、评课。青溪中学教育集团的骨干教师积极发挥辐射引领作用,帮助组内教师不断提升教学能力。上海市教委副主任李永智在奉贤调研全员岗位聘任制工作时感慨地说:“教师还是这些教师,队伍已不是那支队伍。”
青溪·青村联合中学办学质量不断提升,得到了青村镇家长的认可,青村中学的生源开始回流,青溪中学解决了大班额的困扰,招生压力大幅减轻,这正是联合办学带来的“双赢”局面。
为服务奉贤东部及自贸区新片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区域教育资源优质均衡发展,奉贤区大力探索紧密型教育集团新模式。2020年8月,青村中学迎来了与青溪中学联合办学的契机,组建成为青溪·青村联合中学,实现了城乡学校的共建、共治和资源共享。如今,青溪老街河畔的学生和家长不再因为挤不进“好学校”而苦恼,因为他们也有了“家门口的好学校”。
“慎造峰,勤填谷”
促进教育均衡不只是理论问题,更是实践问题,必须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实现“双赢”。奉贤区教育局局长施文龙认为,一个地区的教育质量,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质量,不是由个别优质学校决定的,而是由区域内学校的普遍水准决定的。“优质学校获取资源的能力强,生源基础和教师水平远远超过薄弱校。一味地‘造峰’会让校际差距越拉越大,所以我们要‘慎造峰,勤填谷’。”
2013年,青溪中学正式成立。校长薛晨红原是奉贤区教研中心副主任,为了让乡村学校的孩子享受优质教育,她努力让青溪中学的教育教学模式与城市接轨、与国际接轨。然而,面对基础普遍薄弱的学生和大量缺少经验的职初教师,学校办学初期的顶层设计与乡村教育现状有些“水土不服”。意识到城乡间的差距后,薛晨红及时转变观念和策略,从学生的多元成长出发,以“课程三化”实施项目、“品质课堂”推进项目为引领,运用具有“青溪特色”的分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不断突破自我、建立自信,同时积极与区内外优质校结成教育联盟,助力教师专业成长。
青溪中学和青村中学同处青村镇,但青溪中学是新建校,在硬件设施、区位和资源上具有一定优势。奉贤新城是上海2035城市总体规划中重点推进的五大新城之一,青溪中学划归奉贤新城后,学校周围陆续建起了商品房,一些城镇居民搬迁至此,城乡融合推动青溪中学的生源结构和办学水平进一步优化,短短几年就被评为上海市第二批新优质项目学校、上海市优秀教师专业发展校,并连续多年获奉贤区课程教学优秀奖,成为奉贤区有口皆碑的好学校。也正因如此,青村镇的生源大量涌向青溪中学。
随着青溪中学这颗新星的升起,青村中学的师资和生源持续流失,渐渐成了薄弱校。为有效缓解城乡教育矛盾、促进教育公平,奉贤区在“1+1+X”集团化办学机制的基础上,创新提出了“多块牌子、一套班子、一体化运作”的“联合学校”办学模式,形成更为紧密的办学资源联盟,为薄弱校的发展打了一剂“强心针”。
从“孤军奋战”到“组团发展”
2020年秋季,青村中学与青溪中学正式开启联合办学模式,薛晨红同时任青溪中学和青村中学的校长、法人,两所学校的管理、教育教学、队伍建设、评价考核等全部打通,实现一体化运作。同时,作为青溪中学教育集团理事长单位,青溪中学不断创新校际合作模式,实现集团成员校办学资源的整合、联动、互补、共建、共享,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合理利用。
有了青溪中学的治理经验,薛晨红在“接手”青村中学时更加谨慎地思考了师生需求,并对师生情况进行了系统摸底。青村中学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承载着青村镇居民对高品质教育的追求。然而,学校里70%左右的学生都是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基础较为薄弱,学习热情不高;教师缺少和其他优质校教师同商共研的机会,在课程实施、教学研究等方面缺乏有效指导。
针对青村中学的情况,薛晨红重新构建了“教”与“学”的模式。青村中学学生家长受限于自身的精力和能力,往往对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疏于管理。在“新成长教育”理念的引领下,薛晨红鼓励青村中学的教师把目光转向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时对课程和评价模式进行改革,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
青村中学“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真人教育”理念与薛晨红为青溪中学制定的“培养内心世界丰富、学习习惯良好和能够独立探索学习的人”教育目标不谋而合。基于此,青溪中学和青村中学同步开展了系列课程:青溪中学的消防体验馆和禁毒馆定期开放,两校学生们在这里共同开展“三生教育”课程;两所学校共享劳动教育资源,分别在两个校区建设生态菜园、木工车间、烘焙车间等,开展形式多样的劳动主题课程;开展主题丰富的生涯主题课程,帮助乡村学生建立与社会的连接,通过不同的职业体验实践、研学活动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务实发展。
此外,在青溪中学“班级导师制”的范式引领下,青村中学制定了《青村中学班级导师制实施方案》,定期开展师生交流、导师交流、家校交流,共同促进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
“教师还是这些教师,队伍已不是那支队伍”
“多个法人单位、党政正职兼任、一体化合理运作、资源全面共享”的联合学校办学模式最为显著的作用是激活了教师的专业活力和学校的办学活力,使两所学校都能从中受益。
在联合办学前,青溪中学面临巨大的招生压力,而青村中学则因为生源和科任教师的流失造成了教师超编和结构性缺编的问题。联合办学后,青村中学和青溪中学实现了师资队伍一体化管理,科学地对教师资源进行再配置。对于青村中学缺编的科任教师,由青溪中学的教师担任教学工作,教学成果纳入教師工作考评;对于超编的教师,则交流到青溪中学跟岗学习,参与日常教学和管理工作,并与青溪中学的教师一起参与考核。青溪·青村联合中学的教师岗位聘任制度是奉贤区教师全员岗位聘任制度实践的缩影,目的是“让超编的流向缺编的,让结构不合理的流向结构合理的,让合适的教师出现在合适的岗位上”。全员岗位聘任制不但解决了区域教师编制失衡问题,也化解了中年教师的职业懈怠。
包蓓姹是青溪中学的“王牌教师”,曾获上海市青年数学教师教学评比一等奖。青溪·青村联合中学成立后,她主动请缨到青村中学任教。起初,青村中学的教师们觉得“联合办学”不过就是简单地并校,并不相信这位城里来的年轻教师能给“基础差”的乡村学生带来改变。包蓓姹主动接下了数学成绩最差的班,一个学期后,包蓓姹班级的数学平均成绩超过了其他平行班13分。青村中学的教师们对包蓓姹刮目相看,纷纷请她听课、评课,一学期下来,青村中学整体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当然,这也得益于青溪·青村联合中学的“大教研组”的建设。两所学校联合办学后,各学科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共同进行学情分析、制定教学策略,定期组织赛课、说课、评课。青溪中学教育集团的骨干教师积极发挥辐射引领作用,帮助组内教师不断提升教学能力。上海市教委副主任李永智在奉贤调研全员岗位聘任制工作时感慨地说:“教师还是这些教师,队伍已不是那支队伍。”
青溪·青村联合中学办学质量不断提升,得到了青村镇家长的认可,青村中学的生源开始回流,青溪中学解决了大班额的困扰,招生压力大幅减轻,这正是联合办学带来的“双赢”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