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中求异,语文知识技能目标设置的序列化视角

来源 :知识窗·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a3cbbf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从中传递出淡化语文知识教学的思想。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语文知识的“随文学习”渐行渐盛,但是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识别、判定和分析能力较差,没有构建基本的语文知识体系。语文知识的“随文学习”绝不是死板、不假思索地“随”,否则容易走上“随意”之路。在讲授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应当主动、有意识地设置语文知识技能目标,结合学生各学段思维认知发展特点的序列化视角,着力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语文知识技能 目标设置 序列化视角 有效教学
  有效的语文教学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的基础在于学习与运用知识,语文知识不像数学等自然学科,它没有清晰的内在逻辑链条,所以要么被教师碎片化地逐一强化,要么被教师草率地忽视。本文着眼于语文知识的有效教学,以知识技能目标序列化设置为着力点,呼唤广大语文教师以正确的思路进行语文知识的“随文学习”,完善以人文主题编排的教材存在的不足。
  一、语文知识的教学现状
  1.语文知识释义
  语文知识包括语文知识体系中的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基础知识,也包括在生活、工作、学习中交流的语言和文字。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借助语言保存和传递人类文明的成果,工具性是其首要属性。无论是感受、体验,还是迁移、运用,都有一个前提条件,即具备基本的语文知识素养。
  2.语文知识教学的发展
  语文知识的教学是以优秀文学作品为载体进行的阅读教学。以前,教师总喜欢把文本“肢行”,过多地强调各种语文知识。学完课文之后,学生的脑海里只堆砌着知识的“零部件”。
  近年来,语文教学界提出了淡化语法现象,注重感知体验的理念,倡导语文知识的“随文学习”,即《课程标准》中强调的“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但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去系统地讲解和操练,更不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定义”。然而,在实践中还是出现了因为教师理解的偏颇而盲目淡化,甚至放弃语文知识学习的现象。“随文学习”的实质,是教师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规律,具备知识技能目标序列化的视角。
  二、沪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特点
  1.沪版教材编排形式
  语文教材的主体是选文,编者按照某种标准,集中若干选文而构成单元。传统的教材单元着眼于学科知识和技能体系的呈现。
  语文属于人文学科,更多地突出人的活动、思想和情感,围绕着人生意义展开反思或内省。课程改革以后编写的新教材主要按人文主题组织选文,形成单元。如沪教版八年级下册就设置了祖国在我心中、人物春秋、慎思明辨、散曲小唱、面对灾难、生命的沉思、艺术长廊、动物的启示等八个人文主题。
  2.人文主题单元编排方式的特点
  以人文性为线索,成为新教材的主流呈现方式,但是任何一种呈现方式都有局限性。如在选文时,有些主题不能从经典作品中选到文章,只得降格以求,从时文中采择,于是就常常牺牲语言的规范性,陷入人文与语言不能两全的困境。编者更多的是关注文本情感、写作意图等精神层面,较少地考量知识,更不说考虑知识的序列化。如果在教学中机械地“随文学习”,那么“随文”就变得“随意”而无效了。
  其实,这种编排方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一人文主题,由于作者思想认知、个人经历等不同,作品中的语文知识也不尽相同。因此,在设置知识技能目标时,教师要突显文本的“异”,避免出现知识技能学习的不定期重复和“碎片化”,降低教学效率。
  三、知识技能目标设置序列化视角助力有效教学
  1.有效教学是语文知识学习的要求
  知识技能目标设置的序列化是有效教学的必然,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提高,主要来自于阅读教学”。可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主阵地。顾黄初认为:“阅读这种行为和活动的效率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学识才具的高低和文化素养的高低。”而能力是在相关知识的学习和运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就要求课堂教学是有效教学。
  2.教学目标是有效教学的现实抓手
  有效教学是教师的理想追求。国外关于有效教学的研究经历了20世纪20年代初至50年代末的教师特征研究、20世纪60年代初至80年代末的教学行为研究、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的教学综合研究三个阶段。
  当前,虽然有效教学的含义没有形成统一的看法,“但其中梅德利将有效教学界定为教师从事教学活动能促使学生学习进步,以达到教学目标的结果。巴兰缇妮、贝恩和帕克认为有效教学是成功实现了明确的目标”,学生“在教学后能从事教学前所不能从事的学习的教学”。从这个角度来看,教学目标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志,它既是教师对实施教学的方向性思路,又是对学生发展方向的前瞻性预设。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处于相对权威的地位,决定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能否认真思考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
  四、例谈知识技能目标序列化
  本文以沪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动物世界”、六年级下册“生活中的科学”和八年级“艺术长廊”三个单元中说明类文本知识技能目标设置为例,进一步阐述了知识序列化。
  这些文本均具有说明文的特性。从主题来讲,前两者侧重于感受自然,后者侧重于感悟文化历史;从语文知识角度看,虽然六年级上册的文章不是典型的说明文,但是教师把它们作为六年级学生初涉说明文的入门篇目。如果教师侧重说明文知识的讲授,就明显违背了学生身心发展及认知规律,结果必定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相违背。因此,在设置知识技能目标时,教师侧重于把握说明对象、提炼基本特征、感知语言的生动性,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六年级下册“生活中的科学”中有一些较难的知识,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中的“逻辑顺序”,教师不妨用“了解”“知道”这样的低要求来设置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国石拱桥》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作者重点介绍文中两座桥的原因”,为“知道”逻辑顺序埋好伏笔。即使文中出现了“做比较”“引资料”甚至一些更难的知识,教师也可以暂时不要求学生掌握,因为缺乏知识序列化的考量,容易导致知识讲授的重复。这样的设置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如果遇到知识就讲,死板地“随文学习”,那不成了教学的“钝汉”吗?当学生进入八年级以后,逻辑知觉开始形成,他们能初步了解文本的内在逻辑,逐步提升说明顺序、说明语言、写作思路等知识技能。在设置这一阶段知识技能目标时,教师不必重复之前学过的简单知识。如在教学《晋祠》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理清写作思路,体会说明语言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等特征;在教学《达·芬奇〈最后的晚餐〉》时,学生会觉得它有点“碎”,不同于一般的说明性文章,然而把握作者行文的逻辑思路恰恰是学生的学习重点。
  若此,站在初中阶段学生知识技能学习的高度,笔者很容易看出:这些说明文的知识技能目标设置是有梯度、有序列化视角的,不是死板的“随文学习”,更不会出现“对学生要求什么都要会,对自己要求什么都要讲”的窘况,“随文学习”变成了“有意识、重效率”地随着学生认知水平发展而进行的知识讲解。
  五、尊重科学规律保障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就是要求教师必须尊重科学规律,即尊重学生认知发展的科学规律和学科知识的科学规律。
  1.知识序列化是尊重语文知识规律的体现
  陶行知说过:“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前面提到,在语文知识的“随文学习”中,教师起到主导作用,应自觉、主动地预设知识技能目标的序列化。学生个体之间有区别,不同学段的学生群体之间也有区别,修辞和描写等知识适合设置为低学段的目标,说明顺序和论证方法适合设置为高学段的目标。因材施教的实质,就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不同学段的接受能力,有的放矢地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2.序列化是遵守初中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体现
  初中生多是11~15岁的青少年,该阶段又称为少年期、青春期或学龄中期。在这一期间,学生的生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观察细节的感受能力、辨别事物差异的准确率、理解事物的抽象程序均在不断地发展。
  六年级学生尚处在小升初的过渡转型期,其认识比较感性,机械识记方法起着很大的作用,形象识记和抽象识记都在不断发展中。这就是为什么在教学《天时不如地利》时,教师不宜设置议论文知识目标的原因。
  3.知识序列化要契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语文知识载体的文本体裁多样、内容丰富、内涵深浅不一。沪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以单元主题为编排标准,难以顾全知识的序列化,所以教师一定要着眼于学生初中阶段的全面发展,着手于每一次课堂教学,架构语文知识的序列化,保证文本之间、不同学段之间的知识逻辑联系和教学内容的前后衔接。
  在淡化语法现象大环境下提出语文知识的序列化,似乎有点“开倒车”。但是细想一下,教师的教学不能非左即右,应当尊重客观规律。这里,笔者仅就构架教学目标中知识技能目标序列化,实现有效教学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根本出发点在于秉承尊重规律、尊重学生的理念,从学生出发,从教材出发,让有效的语文教学切实为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服务。
  参考文献:
  [1]张中原,徐林祥.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2]顾黄初.语文教育论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3]张亚星,胡咏梅.国外有效教学研究回顾及启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
  [4]魏书生.研究学生心理提高语文学习效率[J].语文教学通讯,1984,(1).
  (作者单位:上海市李惠利中学)
其他文献
近年来,一些地方出现了生源减少、师资相对过剩的情况,而教师绩效工资的政策也已全面落实,教师待遇有所提高。在此背景下,重新审视教师的工作范畴,确定不同岗位的合理工作量便成为了必然。教育部下发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中指出:“班主任工作量按当地教师标准课时工作量的一半计入教师基本工作量。班主任津贴纳入绩效工资管理,在绩效工资分配中要向班主任倾斜。”这也说明,班主任工作是教师所担负的一部分特殊且举足轻
在入学之初,几乎所有的新生都会收到一份《新生入学指南》,它是学校送给新生的第一份见面礼。那么,这份见面礼对新生即将开始的新学习、新人生将发挥怎样的作用呢?  一、《新生入学指南》是提高学生独立生活能力和适应新环境的重要帮手  新生进校后,第一感觉就是对新环境不了解、不适应。再加上现在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面对新生活,存在孤助无援等问题,甚至有些学生连基本的吃、穿、住、行都难以自理。所以,《新生入
所谓幸福,是自我对生活状态满意程度的一种感觉。而个体的幸福感是建立在个体价值观所决定的幸福观之上的,幸福感取决于从事这个职业的目的性。辅导员是高校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工作的主力军,对学生的影响力是其他教师和管理者无法比拟的。因此,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不仅会影响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和价值取向,而且还会影响高等教育育人目标的最终实现。  一、独立院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现状  导致
摘要:从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复杂关系来看,它们应是两门相对独立的学科,不可相互取代。但是,两者在保持自身学科特色的同时,又可以在诸多方面相互借鉴、相互补充、相互依托。特别是在当前社会大变革的背景下,这种学科间的融合更加频繁和紧密,把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不仅是学科教学的要求,更是时代的需求。  关键词:高校学生 德育 心理健康教育 融合  心理健康与德育都能促进高校学生人格的完善和品德的
《孩子王》讲述了一个平淡、没有强烈冲突的故事,通过老杆儿的教育经历,向人们呈现了一系列的教育问题,如文化的缺失、设施及教材的匮乏以及对孩子和社会造成的影响。文章开头用“1976”点明了写作时间,但又没有重点突出这个时间下的社会背景,而是不着痕迹地通过“孩子王”的故事,次第拉开几个典型人物形象,从而反映了人们对知识的强烈渴望和对精神世界的积极追求。  一、以“孩子王”为代表的知识传承者  “孩子王”
一、多媒体辅助教学网站构想提出的理论依据  1.构想的提出  社会的发展催生了许多新的教育思想,出现了许多新的教育理论,这些思想和理论极大地影响着教学软件的开发。特别是我国素质教育概念的提出,它呼唤着教学软件必须一改过去课堂集中演示型、专业训练型、课外检索阅读型的单调模式,转而形成一种大容量、开放式,充分体现交互、合作,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并适应网络发展的新形式。多媒体辅助教学网站的多种特性,特别适
我这个语文教师,一谈什么是“理想的课堂”,就爱咬文嚼字。所以,我就从“理想”这两个字谈起。  先说“理”字,它可以组词为“理念”。我觉得,现在的课堂不是缺乏理念,而是缺少怎样更好地转换理念为课堂行为的逻辑能力。因此,理念要具有理性。在我眼里,“理想的课堂”的三个特点:第一点是理性。没有了理性的课堂,盲目随着时代的风向游走,忽视了课堂固有的、不变的东西,那就成了天上的飘絮、水上的浮萍,再怎么改革最终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教学一切以标准答案为依据,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和创新,以致于学生在阅读中受到严重的束缚和压抑,对语文课兴趣全无。笔者深感阅读教学之弊,为寻求阅读教学新境界,进行了不懈的探索,收获了以下几点体会:  一、利用“阅读期待”,提高阅读质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阅读期待是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通过制造悬念、
年轻时读过一首诗:“毡房前的小河水呀,不知道是浅还是深?就是在梦里也没想到已经送走了青春。如果我知道青春易度,早就该送给你一颗热情的心!”当年,这“青春易度”四字曾令我悚然心惊。后来才明白,这原本是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  我出生于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比新中国大10岁。1979年国庆节,我曾有感于岁月蹉跎,写下了“昔日十龄童,今过不惑年”的诗句。不想30年顷刻飞逝,现在是“昔日十龄童,今过古稀年”了
学校的教学活动应把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应把德育渗透到教学中。语文教育工作者更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积极创造渗透德育的条件,正确处理语文教学和思想教育的关系,提高语文教学的德育效果。    一、学科优势创造德育渗透先机    语文学科渗透德育的优势大于其他学科,其两大优势为德育渗透创造了先机。  (1)语文教材所选的范文有助于增强学生爱国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学生从小树立坚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