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命中的第一个一万块钱

来源 :守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zih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生命中的第一个一万块钱,不是我的,而是一个陌生的日本女人的。这个陌生日本女人和我没有任何关系,或许是某种神秘的原因,她带着那至今也不属于我的一万块钱,走进了我的回忆。
  这不属于我的一万块钱,却深刻地影响了我的人生发展,事隔这么多年,我依然无法忘记它给我的思想带来的冲击和启迪。那是20年前的一个春天,大约是1987年4、5月份,我为出国,去北京王府井那儿的中国银行分理处,换国家允许我带出国的50美元!当年出国的人,估计都去过那个地方,那里好像是北京惟一指定换出国外汇的地方。
  1987年,国家允许个人出国的换汇指标是50美元。精神文明丰富的中国物质文明之贫穷,由此可见一斑。就是在那个窗口等待之时,我看见了我生命中的第一个一万块钱!一个日本女人,手上拿着那一叠钞票,在等着存银行。而且,那叠人民币,还不是一般的人民币,而是人民币外汇券,相当于一万五千元人民币。
  当时的我,几乎什么也没有想,只是默默地看着,没有感觉。这么多钱,我过去从来没有见过,从来没有想过。当时的我在北大工作,虽然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精神生活确实丰富,但经济上却非常拮据。诗曰:六人一间房,幽会要清场,月薪近一百,食油配八两。
  在这样的物质环境下,我居然不感到穷,更没有任何改变这种贫穷的具体愿望和想法!当时我甚至觉得,安贫乐道,君子固穷,那是一种美德。后来在国外听到崔健那首“一块红布”,我才好像悟到一些什么。“那天是你用一块红布,蒙住我双眼也蒙住了天,你问我看见了什么,我说我看见了幸福,这个感觉真让我舒服,它让我忘掉我没地儿住……”歌声在唤醒过去的生活。
  然而,即使就在那块遮天蔽日的“一块红布”笼罩下,我眼睛的余光还是看见了眼前这个日本女人手上那一万元人民币外汇券。
  那一万人民币外汇券对我到底产生了什么冲击?记得那天回来,我告诉身边的朋友,今天在中国银行看见了一万人民币外汇券。然后,我给他们算账,我在北大月薪100,如果要凑到那么多钱的话,需要不吃不喝150个月,12年半,才能达到这个数字。当时我已经30岁,也就是说,根据我当时的收入状况,我要挣钱挣到42岁,才能挣到此时此刻这个日本女人轻松捏在手上的那一堆彩纸! 从来没有为金钱郁闷过的我,就在这个计算中,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渺小、卑微、无奈和可笑!我未来12年的岁月,折合成国家给我的金钱,为什么只值这个女人手头捏着的那点纸钱?
  我为什么不爱钱?我为什么不能爱钱?我为什么不能大张旗鼓地说:我爱你祖国,以及钱!如果我们的教育能够教育自己的公民,努力把个人和家庭问题自己解决好,岂不就是帮助国家和政府解决了社会的重大问题?……个人责任与社会责任两不误,经济收获与精神财富双丰收。
  我承认,我当时做不到,因为,那是一种积五千年文明之大成所养成的人格,它是一种需要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能打扫干净的“奥斯亚吉的牛圈”。不经历脱胎换骨的精神折磨和摧残,无法扫尽。后来我出国奋斗的漫长过程和痛苦经历,证明了我现在的论断。
  生于50年代、长在60年代、成熟在70年代、思想解放在80年代的我们,对于金钱、财富、物质市场的观念,是非常扭曲的。扭曲不在于我们接受的那些红布教育,而在于改革开放后,整个社会价值观念和机会变异带来的那种对固有思维的冲击和摧残!中国人民走出金钱意识、财富意识和市场意识的沙漠,犹如摩西带领犹太人走出法老暴政统治下的埃及,是一个民族的新生。
  问题是,摩西带领犹太民族走出埃及,是一种可见的行为。不走的人,会被摩西的下属驱赶鞭打着上路,实在不想走的,留在埃及也许就意味着死亡。
  中国人民走出金钱财富和市场的沙漠,却是一种潜移默化、心灵深处的精神大迁徙。它看不见、摸不着,关键就在你是否信它、是否跟它,是否在实际行动中采纳和追求它。这是一个别人不知道,自己也不确信的过程,它是一种茫茫大海中看着北斗、潜心夜航的信心远征! 在茫茫大海上,柳传志走出来了,俞敏洪走出来了,张朝阳走出来了,无数人都走出来了…… 走在前面的人,可能成为了时代先锋、社会精英、成功典范,但留下不走的人——那些依然意识不到金钱机会、财富机会和发展机会的人,却非常可能沉浸在没有风险没有动荡没有困扰的环境中,慢慢没落,渐渐衰亡。在百轲争流、一日千里的时代面前,成为人群的沉舟,成为社会的弃儿,成为家庭的叹息…… 而我,深深庆幸自己没有落在社会后面,虽然我未必走在时代前面。生活的机缘巧合,让这个日本女人手上一万元人民币兑换券,一举撤下了蒙在我眼睛上的红布,擦亮了我的眼睛。
  诗曰:“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要用它来寻找美金。”从此,随着出国,我开始了从一个追求传统依附并期待从依附中得到物质保障的知识分子,向一个独立自由知识分子转变的伟大历程!
  [文自《大视野》]
其他文献
“妈妈,人死了以后,去了哪里?”  ——都去了天堂了,然后变成天上的星星.  “妈妈,那我老了死了以后也要上天堂,去找你.”  ——可是,天上的星星都一模一样,你怎么才能找到妈妈呢?  “我会找最漂亮的星星,那最漂亮的星星就是妈妈了.”  ——可是天上的星星都很漂亮,你又怎么能找到“妈妈星”呢?  “妈妈,我会一颗星星一颗星星地去问:请问,你是童素心吗?请问,你认识小老虎吗?”  小老虎对我说这段
期刊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有江湖的地方就有英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江湖。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英雄。    四岁的时候,我的英雄是我爸,那时我随父习武,按照通俗说法叫童子功。  我学的第一路拳脚是小洪拳,那是一个很庄重的日子,在传授武艺之前,我爸很事儿地教导我:第一,不许告诉别人你学过功夫;第二,不许练给别人看;第三,不许随便和别人动手。否则家法从事。后来我又陆续学了大洪拳、恶蛇拦路、六合拳、白鹤拳
期刊
申请美国的大学,作文是决定性因素之一。  达特茅斯的作文题也处处体现着美式教育思想,其中第一个题目就是“描述一位对你影响最大的人”。  我几乎不假思索地就想到了我妈妈。  我妈出生在一个国民党高官的家庭。尽管连年战乱也曾经让儿时的她颠沛流离,但毕竟在1949年以前,更多的时候,她是人人羡慕的“赵家二小姐”。七八岁的年纪,她就跟随大人,坐着军用专机,在不同城市间飞来飞去。刚过10岁,长辈的副官就手把
期刊
摘要:在英汉翻译时,译者首先接触到的是原文,原文作者所要表达的信息既有显性的,又有隐性的,只有正确地理解和处理原文信息,才能达到把原文作者的思想较为准确地传达给读者的目的。  关键词:信息、 显性 、隐形 、理解 、处理  语言学家认为翻译是一种语言活动,是两种语言之间符号的转换,同时也是两种语言所代表的两种文化之间的转换,是一种跨文化语言交流活动。译者首先接触到的是原文,如何理解原文,如何理解和
期刊
摘要:全国大学英语六级考纲对翻译题进行了改革:原单句汉译英调整为段落汉译英;翻译内容涉及中国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等;翻译长度、难度、分值都有所增加。本文通过对2014年6月六级翻译真题进行浅析并提出备考策略。  关键词:大学英语六级考试;翻译真题;备战策略  一、前言  从2013年12月大学英语六级考试开始,全国大学英语六级考试的翻译部分已由原来的单句汉译英调整为段落汉译英,翻译内容涉及
期刊
照相机作为影像记录工具,存在已有一个多世纪了。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目前在人类生活中应用十分普遍,从拍照手机、卡片机到专业单反机品种繁多并涉及不同的领域。从1839年法国人盖达尔发明银版摄影法到今天,整个相机的发展历程,是伴随着西方工业文明后兴起的工业设计一路走来的。从最初的大型干板箱式相机到胶片折叠相机、早期的机械旁轴和单反相机,演变至目前的数码相机。历经了多个时期,且都集中反映了当时的科技水平
期刊
【摘要】杨宪益是中国翻译史上久负盛名的翻译家,翻译的经典名著涉及古今中外,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本文将从他曲折的人生经历、辉煌的翻译生涯及其翻译思想三个方面进行阐述,重点分析他的翻译思想,以期全方位展现杨宪益的形象。同时多学习他的翻译思想,对以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进行更好的借鉴和指导。  【关键词】人生经历;翻译思想;成就  0 前言  杨宪益,是我国著名的文学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专家、
期刊
那幢建筑曾是这座城市的骄傲。它几十层高的身量,曾让多少慕名瞻仰的人民在它的脚下望酸了脖子。它也曾诱发了几多对它的想像和猜想。  多年来我对它的外观已熟视无睹,对它的内部结构亦了如指掌,但我一直想看一眼它的楼顶,我总觉得在它的最高处存在着一种让我不知道的东西,在不可望亦不可即的那个空间,预留着我的好奇。  在一个毫无征兆又平淡无奇的中午,我向窗外不经意的一瞥,便消解了我所有的好奇,没想到这么些年的期
期刊
译/杨恒达    在一个党内,有一个人太胆小懦弱,不敢同他的同志们发生矛盾:人们让他做各种服务,要求他做到一切,因为对他来说,他伙伴们的不好看法比让他死还要令他害怕,这是一个可怜的弱者。他们认识到这一点,在已提到过的质的基础上,把他变成了一个英雄,最终甚至变成了一个烈士。虽然那个胆小的人内心一直在说“不”,可嘴上却一直挂着“是”,甚至在断头台上,当他为他的党的观点而死去时,也是这样:因为在他旁边站
期刊
摘 要]校长的思想、学识、言行决定着学校的办学水平和风格。一所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方向、办学质量和效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长的自身素质,其中最关键的是校长的思维方式和教育境界。本文以湖北省利川市沙溪乡民族小学学校管理为例简要阐校长应有的想法和做法。  [关键词]校长;学校管理;思维方式;教育境界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评论一个学校先评论他的校长”。2013年2月4日,教育部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