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赑屃好负重,古迹碑林时常可见,它是龟图腾与龙(蛇)图腾结合的产物。物以载道,赑屃背后蕴涵丰富的自然观。龟从四灵之一的灵物衍化为贬义之物,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物以载道;馆藏石碑赑屃;文化内涵
1 馆藏石碑赑屃概述
天津戏剧博物馆文庙博物馆管理办公室收藏了3块清石碑赑屃,均为石质。一块通长210厘米,通宽92厘米,通高51厘米;一块通长180厘米,通宽94厘米,通高54厘米;一块通长240厘米,通宽120厘米,通高56厘米。赑屃表情庄严,龙头蛇尾,圆目有齿,四肢粗壮有力,努力驮着背上的石碑。关于赑屃诗词多见,《元诗选·柳贯待制集·浦阳十泳》载:“朱鸟前头森赑屃,苍龙古角见嵯峨。”左思《吴都赋》载:“巨鳌赑屃,首冠灵山。”白居易《题海图屏风》记:“或者不量力,谓兹鳌可求。赑屃牵不动,纶绝沉其钩。”明杨基《眉庵集·八·天妃宫题赠道士沈雪溪》诗:“月明贝阙金银气,日暖龙旗赑屃纹。”诗人杜甫《送顾八分文学适洪吉州》诗:“昔在开元中,韩蔡同赑屃。”赑屃作为力量的象征出现。汉张衡《西京赋》载:“汉氏初都,在渭之涘,秦里其朔,实为咸阳。左有崤函重险、桃林之塞,缀以二华,巨灵赑屃,高掌远跖,以流河曲,厥迹犹存。右有陇坻之隘,隔阂华戎,岐梁汧雍,陈宝鸣鸡在焉。”
赑屃,又名霸下,喜好负重,在各地祠堂、宫室、陵墓碑林及名胜古迹中常可见到。赑屃和龟相似又有差异,它们在背甲甲片数目和形状上有所不同。赑屃有一排牙齒,龟类没有。赑屃总是向前昂头,四只脚有力地支撑,努力地向前走,却移不开步。传说上古时代,赑屃经常在湖海江河中驮着名山圣岳翻腾弄浪,后来大禹治水,赑屃听从大禹指挥,推山挖沟,引水流河,疏遍河道,立下大功。治水成功后,大禹担心霸下四处游荡再次兴风作浪,便搬来顶天立地的石碑,碑上铭刻赑屃治水的功迹,赑屃驮着沉重的石碑便不能再随意行走。
2 物以载道 文化形象——龟图腾与龙(蛇)图腾的结合
赑屃的形象,龙头龟身蛇尾,《天禄识余·龙种》:“俗传龙子九种,各有所好,一曰赑屃,形似龟,好负重,今石碑下龟趺是也。”也有人认为赑屃来自鳌,宋李诫《营造法式》:“造赑屃鳌坐碑之制,其首为赑屃盘龙,下施鳌坐。……鳌坐:长倍碑身之广,其高四寸五分;驼峰广三寸。余作龟文造。”鳌坐按龟之形体来造。《淮南子·览冥训》载“女娲补天”:“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女娲补天“断鳌足以立四极”,用鳌足来立“四极”突出鳌可负重,但赑屃的形象以龟、龙为主。
从《左传·僖公十年》中可以看出,先秦时期讲究“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笔者认为赑屃形象的形成是以龟为图腾的部族与以龙(蛇)为图腾的部族相互交融,以龟图腾为主、龙(蛇)图腾为辅的一个复合衍生氏族的象征。赑屃是“龙生九子”之一,明杨慎《升庵集》载:“俗传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一曰赑屃,形似龟,好负重,今石碑下龟趺是也。”赑屃是龟与龙(蛇)的联合体。
古人认为龙与蛇关联很大,从地下出土的文物来看,无论玉龙、翡翠龙、陶器龙、瓷器龙纹,或用蚌壳、卵石摆的龙,形象都是蛇身。王充《论衡》里说:“龙或时似蛇,蛇或时似龙。”又说:“龙鳞有文,与蛇为神;凤羽五色,与鸟为君。”郑玄注《尚书大传》云:“龙,虫(蛇)之生于渊,行于无形,游于天者也。属天。蛇,龙之类也,或曰:龙无角者曰蛇。”《述异记》引民间传说:“水虺百年化蛟,蛟千年化为龙,龙五百年为角龙,千年为应龙。”《史记》与《汉书》中记述到刘邦酒后斩了一条白蛇,后来编选为赤帝子杀白帝子的故事。帝子当然是龙,可他的本相又是蛇。龙未升天时,它的习性与蛇相同,也是蛰伏在泥土中。所谓“龙蛇之蛰”(《易·系词下》)“龙蛇泥蟠”(《后汉书·张衡列传》),而蛇得了神性也可“腾云驾雾”(《韩非子·难势》)。
这种情况在青铜彝器中复合族徽(复合氏名中)也可见到端倪,“复合族徽又叫复合氏名,它是相对于单一族徽而言。按照通常的理解,它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氏名组合而成的族徽”。“亚其““亚”“侯亚”系列青铜器铭文是族氏铭文。亚其卣铭文载:“亚其。”(《集成》5015)亚其作母辛卣铭文载:“亚其作母辛彝。”(《集成》5292)亚鼎铭文载:“亚作彝。”(《集成》2035)亚作父乙簋铭文载:“亚作父乙。”(《集成》3505)亚盉将“侯亚”铭文载:“亚侯,匽侯赐亚贝,作父乙宝尊彝。”(《集成》9439)方鼎则将“侯亚”四字置于句尾:“丁亥,赏右正要贝,在穆,朋二百,商,用作母己尊,侯亚。”(《集成》2702)“族氏铭文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单一氏名,一类为复合氏名。单一氏名由单个族氏铭文组成,复合氏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族氏铭文组成。”“亚其”“亚”为单一氏名,由准族徽文字“亚”加上单个族氏铭文“其”“”组成,单一氏名相对简单。
“复合族徽又叫复合氏名,它是相对于单一族徽而言。按照通常的理解,它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氏名组合而成的族徽。”“亚其““亚”“其侯亚““侯亚”都属于复合氏名,由“亚”和“其”“““其侯”“侯”组成。
3 物以载道 文化内涵——龟地位的衍化
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有些动物起初名声不好,后来却受人喜爱,如蝙蝠。曹植《蝙蝠赋》:“吁何奸气,生兹蝙蝠。形殊性诡,每变常式。行不由足,飞不假翼。明伏暗动,……二足为毛,飞而含齿。巢不哺飐,空不乳子。不容毛群,斥逐羽族。下不蹈陆,上不凭木。”但后来由于蝙蝠的“蝠”与幸福、福气的“福”同音,人们逐渐对蝙蝠青睐有加,建筑物、装饰品、瓷器、玉器、书画上经常有蝙蝠图案,门窗上更是经常雕刻五只蝙蝠,寓意五福临门。也有一些本来可敬的动物,在后世逐渐为民所厌弃,其中有代表性的就是龟。
3.1 龟初为神灵之物,受人敬仰,用作碑趺秉承它的灵性 古来龟就是灵物,《礼记·礼运》载:“麟、凤、龟、龙,谓之四灵。”商人甲骨占卜借龟之灵以测凶吉,《史记·龟策列传》:“太史公曰:自古圣王将建国受命,兴动事业,何尝不宝卜筮以助善唐。虞以上不可记已。自三代之兴,各据祯祥。涂山之兆从而夏启世,飞燕之卜顺故殷兴,百谷之筮吉故周王。王者决定诸疑,参以卜筮,断以蓍龟,不易之道也。蛮夷氐羌虽无君臣之序,亦有决疑之卜。或以金石,或以草木,国不同俗。……略闻夏殷欲卜者,乃取蓍龟,已则弃去之,以为龟藏则不灵,蓍久则不神。至周室之卜官,常宝藏蓍龟。……夫摓策定数,灼龟观兆,变化无穷,是以择贤而用占焉,可谓圣人重事者乎!周公卜三龟,而武王有瘳。纣为暴虐,而元龟不占。晋文将定襄王之位,卜得黄帝之兆,卒受彤弓之命。献公贪骊姬之色,卜而兆有口象,其祸竟流五世。楚灵将背周室,卜而龟逆,终被乾溪之败。兆应信诚于内,而时人明察见之于外,可不谓两合者哉!君子谓:夫轻卜筮、无神明者,悖;背人道,信祯祥者,鬼神不得其正。故《书》建稽疑,五谋而卜筮居其二,五占从其多,明有而不专之道也。”
甲骨占卜多用龟,《史记·龟策列传》:“灵龟卜祝曰:‘假之灵龟,五巫五灵,不如神龟之灵,知人死,知人生。某身良,某欲求某物。即得也,头见足发,内外相应;即不得也,头仰足肣,内外自随。可得占。’”甲骨文中有大量关于龟的记载。龟的活动可以预测天气状况,“惟龟至,有大雨”(《合集》30025)。認为龟的出现是好兆头,“癸丑卜,狄,贞龟至惟祝”(《合集》30632)“弜龟至”(《屯》766)“贞,王勿惟而白龟,伐……”(《合集》6480)。“龟至”可以保佑“王”:“癸亥卜,狄,贞惟龟至,王受佑。”(《合集》30885)用龟进行占卜,“丙午卜,其用龟”(《合集》17666)“丙午卜,其用龟”(《合集》17667)“用龟一月”(《合集》9001)“己巳卜,,贞龟得母壬。王占曰,得庚午夕,辛未允得”(《合集》926正)“庚辰令,惟来犬以龟二若令”(《合集》21562)“……龟……其”(《合集》9108正)。
用龟占卜得到的卦象安排后面的活动,“……龟示三十”(《合集》17590反)“壬申,龟示四屯岳”(《合集》17591)“……卜其有岁于伊尹,惟龟祝。……”(《合集》27653)“……龟祝兹用”(《合集》30633)“庚子贞,其告鼓于大乙六牛,惟龟祝”(《合集》32418)等。
除了用来占卜,龟也曾被当作货币,《史记·平准书论》:“农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龟贝金钱刀布之币兴焉。”南朝齐王融《永明九年策秀才文》载:“既龟贝积寝,缗襁专用。”
此外,古代印章纽带做成龟形。《汉官旧仪》载:“中二千石、二千石银印背緺缓,皆龟纽。”
龟鹤在古人眼中代表着长寿,带“龟”寓意美好,象征吉祥和长寿。唐代著名音乐家李龟年,杜甫曾为他作《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写《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张志和,字子同,初名龟龄。汉代曹操《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唐代陆龟蒙《谢山泉》载:“决决春泉出洞霞,石坛封寄野人家。草堂尽日留僧坐,自向前溪摘茗芽。”宋代杨时是二程著名弟子,号龟山先生,创立了理学学派龟山学派。元末明初学者谢应芳,字子兰,号龟巢,著有《龟巢稿》,明代方渊号龟鹤仙人。
以龟为碑座仍是其神灵功能的延伸。碑座无非用来使碑体稳固不下沉,造以龟形,龟的体形适于制座,脊背平而广,重心较低。古人认为龟多长寿,“千年之龟,能与人语”,古人看重龟的寿命之长。最后“河出图、洛出书”,神龟背负“洛书”,为后人指点迷津。人们以龟的形象作为记事载文的石碑基座,希望石碑永久保存。
3.2 文化的改变,龟慢慢带有贬义
龟本为神物,《史记·龟策列传》:“神龟出于江水中,庐江郡常岁时生龟长尺二寸者二十枚输太卜官,太卜官因以吉日剔取其腹下甲。龟千岁乃满尺二寸。王者发军行将,必钻龟庙堂之上,以决吉凶。今高庙中有龟室,藏内以为神宝。”
《史记·龟策列传》:“传曰:‘下有伏灵,上有兔丝;上有捣蓍,下有神龟。’”原始图腾崇拜时龟为诸多部族崇拜的图腾,《山海经·南山经》有“旋龟”:“怪水出焉,而东流注于宪翼之水。其中多玄龟,其状如龟而鸟首虺尾,其名曰旋龟,其音如判木,佩之不聋,可以为底。”
后来随着文化的改变,龟逐渐有贬义。清代赵翼的《陔余丛考》卷三十八《讳龟》认为对龟的贬义起于民间,即“今俗以纵妻淫行者为龟”,对龟之讳始于元而盛于明。《坚瓠集》载:“家藏逸少笼鹅帖,门系龟蒙放鸭船。”明陶宗仪《辍耕录·废家子孙诗》:“宅眷皆为撑目兔,舍人总作缩头龟。……夫兔撑目望月而孕,则妇女之不夫而妊也。”清王士祯《池北偶谈》说:“峨凤龙龟,并称四灵,汉唐以来,以龟命者不可胜纪,至明,遂以为讳,殊不可解。”
参考文献
[1]姚孝遂.殷墟甲骨刻辞类纂[M].北京:中华书局,1989.
[2]郭沫若,胡厚宣.甲骨文合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8-1983.
[3]胡厚宣.甲骨文合集释文[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M].北京:中华书局,1984.
关键词:物以载道;馆藏石碑赑屃;文化内涵
1 馆藏石碑赑屃概述
天津戏剧博物馆文庙博物馆管理办公室收藏了3块清石碑赑屃,均为石质。一块通长210厘米,通宽92厘米,通高51厘米;一块通长180厘米,通宽94厘米,通高54厘米;一块通长240厘米,通宽120厘米,通高56厘米。赑屃表情庄严,龙头蛇尾,圆目有齿,四肢粗壮有力,努力驮着背上的石碑。关于赑屃诗词多见,《元诗选·柳贯待制集·浦阳十泳》载:“朱鸟前头森赑屃,苍龙古角见嵯峨。”左思《吴都赋》载:“巨鳌赑屃,首冠灵山。”白居易《题海图屏风》记:“或者不量力,谓兹鳌可求。赑屃牵不动,纶绝沉其钩。”明杨基《眉庵集·八·天妃宫题赠道士沈雪溪》诗:“月明贝阙金银气,日暖龙旗赑屃纹。”诗人杜甫《送顾八分文学适洪吉州》诗:“昔在开元中,韩蔡同赑屃。”赑屃作为力量的象征出现。汉张衡《西京赋》载:“汉氏初都,在渭之涘,秦里其朔,实为咸阳。左有崤函重险、桃林之塞,缀以二华,巨灵赑屃,高掌远跖,以流河曲,厥迹犹存。右有陇坻之隘,隔阂华戎,岐梁汧雍,陈宝鸣鸡在焉。”
赑屃,又名霸下,喜好负重,在各地祠堂、宫室、陵墓碑林及名胜古迹中常可见到。赑屃和龟相似又有差异,它们在背甲甲片数目和形状上有所不同。赑屃有一排牙齒,龟类没有。赑屃总是向前昂头,四只脚有力地支撑,努力地向前走,却移不开步。传说上古时代,赑屃经常在湖海江河中驮着名山圣岳翻腾弄浪,后来大禹治水,赑屃听从大禹指挥,推山挖沟,引水流河,疏遍河道,立下大功。治水成功后,大禹担心霸下四处游荡再次兴风作浪,便搬来顶天立地的石碑,碑上铭刻赑屃治水的功迹,赑屃驮着沉重的石碑便不能再随意行走。
2 物以载道 文化形象——龟图腾与龙(蛇)图腾的结合
赑屃的形象,龙头龟身蛇尾,《天禄识余·龙种》:“俗传龙子九种,各有所好,一曰赑屃,形似龟,好负重,今石碑下龟趺是也。”也有人认为赑屃来自鳌,宋李诫《营造法式》:“造赑屃鳌坐碑之制,其首为赑屃盘龙,下施鳌坐。……鳌坐:长倍碑身之广,其高四寸五分;驼峰广三寸。余作龟文造。”鳌坐按龟之形体来造。《淮南子·览冥训》载“女娲补天”:“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女娲补天“断鳌足以立四极”,用鳌足来立“四极”突出鳌可负重,但赑屃的形象以龟、龙为主。
从《左传·僖公十年》中可以看出,先秦时期讲究“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笔者认为赑屃形象的形成是以龟为图腾的部族与以龙(蛇)为图腾的部族相互交融,以龟图腾为主、龙(蛇)图腾为辅的一个复合衍生氏族的象征。赑屃是“龙生九子”之一,明杨慎《升庵集》载:“俗传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一曰赑屃,形似龟,好负重,今石碑下龟趺是也。”赑屃是龟与龙(蛇)的联合体。
古人认为龙与蛇关联很大,从地下出土的文物来看,无论玉龙、翡翠龙、陶器龙、瓷器龙纹,或用蚌壳、卵石摆的龙,形象都是蛇身。王充《论衡》里说:“龙或时似蛇,蛇或时似龙。”又说:“龙鳞有文,与蛇为神;凤羽五色,与鸟为君。”郑玄注《尚书大传》云:“龙,虫(蛇)之生于渊,行于无形,游于天者也。属天。蛇,龙之类也,或曰:龙无角者曰蛇。”《述异记》引民间传说:“水虺百年化蛟,蛟千年化为龙,龙五百年为角龙,千年为应龙。”《史记》与《汉书》中记述到刘邦酒后斩了一条白蛇,后来编选为赤帝子杀白帝子的故事。帝子当然是龙,可他的本相又是蛇。龙未升天时,它的习性与蛇相同,也是蛰伏在泥土中。所谓“龙蛇之蛰”(《易·系词下》)“龙蛇泥蟠”(《后汉书·张衡列传》),而蛇得了神性也可“腾云驾雾”(《韩非子·难势》)。
这种情况在青铜彝器中复合族徽(复合氏名中)也可见到端倪,“复合族徽又叫复合氏名,它是相对于单一族徽而言。按照通常的理解,它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氏名组合而成的族徽”。“亚其““亚”“侯亚”系列青铜器铭文是族氏铭文。亚其卣铭文载:“亚其。”(《集成》5015)亚其作母辛卣铭文载:“亚其作母辛彝。”(《集成》5292)亚鼎铭文载:“亚作彝。”(《集成》2035)亚作父乙簋铭文载:“亚作父乙。”(《集成》3505)亚盉将“侯亚”铭文载:“亚侯,匽侯赐亚贝,作父乙宝尊彝。”(《集成》9439)方鼎则将“侯亚”四字置于句尾:“丁亥,赏右正要贝,在穆,朋二百,商,用作母己尊,侯亚。”(《集成》2702)“族氏铭文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单一氏名,一类为复合氏名。单一氏名由单个族氏铭文组成,复合氏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族氏铭文组成。”“亚其”“亚”为单一氏名,由准族徽文字“亚”加上单个族氏铭文“其”“”组成,单一氏名相对简单。
“复合族徽又叫复合氏名,它是相对于单一族徽而言。按照通常的理解,它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氏名组合而成的族徽。”“亚其““亚”“其侯亚““侯亚”都属于复合氏名,由“亚”和“其”“““其侯”“侯”组成。
3 物以载道 文化内涵——龟地位的衍化
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有些动物起初名声不好,后来却受人喜爱,如蝙蝠。曹植《蝙蝠赋》:“吁何奸气,生兹蝙蝠。形殊性诡,每变常式。行不由足,飞不假翼。明伏暗动,……二足为毛,飞而含齿。巢不哺飐,空不乳子。不容毛群,斥逐羽族。下不蹈陆,上不凭木。”但后来由于蝙蝠的“蝠”与幸福、福气的“福”同音,人们逐渐对蝙蝠青睐有加,建筑物、装饰品、瓷器、玉器、书画上经常有蝙蝠图案,门窗上更是经常雕刻五只蝙蝠,寓意五福临门。也有一些本来可敬的动物,在后世逐渐为民所厌弃,其中有代表性的就是龟。
3.1 龟初为神灵之物,受人敬仰,用作碑趺秉承它的灵性 古来龟就是灵物,《礼记·礼运》载:“麟、凤、龟、龙,谓之四灵。”商人甲骨占卜借龟之灵以测凶吉,《史记·龟策列传》:“太史公曰:自古圣王将建国受命,兴动事业,何尝不宝卜筮以助善唐。虞以上不可记已。自三代之兴,各据祯祥。涂山之兆从而夏启世,飞燕之卜顺故殷兴,百谷之筮吉故周王。王者决定诸疑,参以卜筮,断以蓍龟,不易之道也。蛮夷氐羌虽无君臣之序,亦有决疑之卜。或以金石,或以草木,国不同俗。……略闻夏殷欲卜者,乃取蓍龟,已则弃去之,以为龟藏则不灵,蓍久则不神。至周室之卜官,常宝藏蓍龟。……夫摓策定数,灼龟观兆,变化无穷,是以择贤而用占焉,可谓圣人重事者乎!周公卜三龟,而武王有瘳。纣为暴虐,而元龟不占。晋文将定襄王之位,卜得黄帝之兆,卒受彤弓之命。献公贪骊姬之色,卜而兆有口象,其祸竟流五世。楚灵将背周室,卜而龟逆,终被乾溪之败。兆应信诚于内,而时人明察见之于外,可不谓两合者哉!君子谓:夫轻卜筮、无神明者,悖;背人道,信祯祥者,鬼神不得其正。故《书》建稽疑,五谋而卜筮居其二,五占从其多,明有而不专之道也。”
甲骨占卜多用龟,《史记·龟策列传》:“灵龟卜祝曰:‘假之灵龟,五巫五灵,不如神龟之灵,知人死,知人生。某身良,某欲求某物。即得也,头见足发,内外相应;即不得也,头仰足肣,内外自随。可得占。’”甲骨文中有大量关于龟的记载。龟的活动可以预测天气状况,“惟龟至,有大雨”(《合集》30025)。認为龟的出现是好兆头,“癸丑卜,狄,贞龟至惟祝”(《合集》30632)“弜龟至”(《屯》766)“贞,王勿惟而白龟,伐……”(《合集》6480)。“龟至”可以保佑“王”:“癸亥卜,狄,贞惟龟至,王受佑。”(《合集》30885)用龟进行占卜,“丙午卜,其用龟”(《合集》17666)“丙午卜,其用龟”(《合集》17667)“用龟一月”(《合集》9001)“己巳卜,,贞龟得母壬。王占曰,得庚午夕,辛未允得”(《合集》926正)“庚辰令,惟来犬以龟二若令”(《合集》21562)“……龟……其”(《合集》9108正)。
用龟占卜得到的卦象安排后面的活动,“……龟示三十”(《合集》17590反)“壬申,龟示四屯岳”(《合集》17591)“……卜其有岁于伊尹,惟龟祝。……”(《合集》27653)“……龟祝兹用”(《合集》30633)“庚子贞,其告鼓于大乙六牛,惟龟祝”(《合集》32418)等。
除了用来占卜,龟也曾被当作货币,《史记·平准书论》:“农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龟贝金钱刀布之币兴焉。”南朝齐王融《永明九年策秀才文》载:“既龟贝积寝,缗襁专用。”
此外,古代印章纽带做成龟形。《汉官旧仪》载:“中二千石、二千石银印背緺缓,皆龟纽。”
龟鹤在古人眼中代表着长寿,带“龟”寓意美好,象征吉祥和长寿。唐代著名音乐家李龟年,杜甫曾为他作《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写《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张志和,字子同,初名龟龄。汉代曹操《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唐代陆龟蒙《谢山泉》载:“决决春泉出洞霞,石坛封寄野人家。草堂尽日留僧坐,自向前溪摘茗芽。”宋代杨时是二程著名弟子,号龟山先生,创立了理学学派龟山学派。元末明初学者谢应芳,字子兰,号龟巢,著有《龟巢稿》,明代方渊号龟鹤仙人。
以龟为碑座仍是其神灵功能的延伸。碑座无非用来使碑体稳固不下沉,造以龟形,龟的体形适于制座,脊背平而广,重心较低。古人认为龟多长寿,“千年之龟,能与人语”,古人看重龟的寿命之长。最后“河出图、洛出书”,神龟背负“洛书”,为后人指点迷津。人们以龟的形象作为记事载文的石碑基座,希望石碑永久保存。
3.2 文化的改变,龟慢慢带有贬义
龟本为神物,《史记·龟策列传》:“神龟出于江水中,庐江郡常岁时生龟长尺二寸者二十枚输太卜官,太卜官因以吉日剔取其腹下甲。龟千岁乃满尺二寸。王者发军行将,必钻龟庙堂之上,以决吉凶。今高庙中有龟室,藏内以为神宝。”
《史记·龟策列传》:“传曰:‘下有伏灵,上有兔丝;上有捣蓍,下有神龟。’”原始图腾崇拜时龟为诸多部族崇拜的图腾,《山海经·南山经》有“旋龟”:“怪水出焉,而东流注于宪翼之水。其中多玄龟,其状如龟而鸟首虺尾,其名曰旋龟,其音如判木,佩之不聋,可以为底。”
后来随着文化的改变,龟逐渐有贬义。清代赵翼的《陔余丛考》卷三十八《讳龟》认为对龟的贬义起于民间,即“今俗以纵妻淫行者为龟”,对龟之讳始于元而盛于明。《坚瓠集》载:“家藏逸少笼鹅帖,门系龟蒙放鸭船。”明陶宗仪《辍耕录·废家子孙诗》:“宅眷皆为撑目兔,舍人总作缩头龟。……夫兔撑目望月而孕,则妇女之不夫而妊也。”清王士祯《池北偶谈》说:“峨凤龙龟,并称四灵,汉唐以来,以龟命者不可胜纪,至明,遂以为讳,殊不可解。”
参考文献
[1]姚孝遂.殷墟甲骨刻辞类纂[M].北京:中华书局,1989.
[2]郭沫若,胡厚宣.甲骨文合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8-1983.
[3]胡厚宣.甲骨文合集释文[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M].北京:中华书局,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