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人讲述翻译家朱生豪 莎翁译稿曾是其求婚礼物

来源 :北京广播电视报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iono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年不仅是莎士比亚诞辰450周年,也是汉译《莎士比亚戏剧全集》的第一位译者朱生豪先生逝世70周年。1944年12月26日,留下已翻译完成的180万字译稿,朱生豪饮恨离世。战争摧毁了他的生活,贫穷夺走了他的健康,但他无怨无悔伏案泣血,终于将莎士比亚的光辉带到了中国。他去世的时候,年仅32岁。
  作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莎士比亚的戏剧计37种。翻译需要学贯中西的深厚学养,需要对中英两种语言极其熟练的掌握与应用。朱生豪凭一己之力,于战火乱世完成这项艰苦卓绝的文化工程。在他死后,其夫人宋清如替夫还愿,终于有了1948年上海世界书局出版的第一部汉译《莎士比亚戏剧全集》,震惊世界。
  1944年12月,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即将进入第8个年头。在嘉兴南大街东米棚下14号破败的朱氏老宅里,朱生豪以一己之力,翻译鸿篇巨制的《莎士比亚戏剧全集》,也已经8年了。这个原计划三四年可以完成的翻译工程,因为战争,两度毁于日寇的炮火,又两度从头再来,已经译到了第31部,180万字。但此刻的朱生豪,面临着比战争更悲哀的绝望,他的生命已经走到了尽头。12月26日中午,病床上气息奄奄的他突然大叫:“小青青,我去了!”不等爱妻答应,撒手人寰,这年,他才32岁。
  一年后,抗战胜利;四年后,上海世界书局出版了中国第一套《莎士比亚戏剧全集》,译者:朱生豪。
  朱生豪的妻子宋清如是他的灵魂支柱,也是他事业和生命的延续。
  宋清如,1911年春出生在常熟一个名门望族的书香之家,自幼立志“不要嫁妆要读书”,1932年9月从苏州女子师范学校毕业考入之江大学。入学这天,容貌秀美、独立不羁的她已经语惊四座。之江诗社按规矩吸收新人,她写的新诗传到了四年级的才子朱生豪手里,一个微微一笑,一个含羞低头。她喜欢玫瑰,常于夜深人静时,悄悄溜到教学楼前的花坛偷上一朵。而那个体育极差、沉默寡言的才子,也一次次“偶然出现”在月下的花坛,嘴里竟然哼着《娜塔莎》。和那个年代的才子佳人一样,他们的情愫藏在互相交换的写诗本里,却从未点破,直到朱生豪毕业远行。
  此时的宋清如已经常有作品发表,主编《现代》杂志的施蛰存曾赞她“一文一诗,真如琼枝照眼”,称她的诗风和徐志摩相近,有“不下于冰心女士之才能”。她渴望独立自由,虽与才子相知相爱,却不肯轻易走进“爱情的坟墓”。在校忙抗日活动,毕业后辗转浙江、四川做教师,自食其力。其间两地书信,情意绵绵,竟有580余封。他会因为巧妙地解决了一个双关语的翻译难题,自豪地向宋清如邀功请赏,也会因为她替自己抄写译稿,誊错了一句话要“打她的手心”。
  1935年春,他在给宋清如的信中说,要把翻译莎士比亚作为向她求婚的礼物。他写道:“你崇拜不崇拜民族英雄?舍弟说我将成为一个民族英雄,如果翻译成功以后。因为某国人曾经说中国是无文化的国家,连老莎的译本都没有。”信中的“某国人”指当时的一些日本人,1928年,日本拥有了评内逍遥花20年时间独立翻译完成的莎翁全集,被视为日本的荣耀,他们因为中国没有《莎士比亚戏剧》的汉译本而讥笑中国是一个“没有文化的国家”。
  婚后的宋清如,铅华洗净,曾经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千金小姐,成了一个柴米油盐的家庭主妇。战争中的日子本就清苦,两位诗人又都有不肯为五斗米折腰的文人风骨。虽说是“你译莎来我做饭”,实际上为了生计,她还得出门奔波,帮工作衣,从手指缝里挤出一日三餐。吃的是青菜豆腐,唯一的营养是偶尔的两个鸡蛋。为了买稿纸、墨水和灯油,能省的简直省到极点,刷牙用盐代替牙膏,买不起肥皂,只好用荆条树枝将就,头发长了她充当理发师,晚间,在小油灯下,她替丈夫校对、誊稿,一起推敲遣词造句。
  他们唯一的一次分别是在1943年春节,宋清如回了一趟娘家。那段时间嘉兴下雨,朱生豪在杏花树下苦苦等待。雨打落了花瓣,他一一捡拾,捡一瓣写一首诗:“昨夜一夜我都在听着雨声中度过,要是我们两人一同在雨夜里做梦,那境界是如何不同,或者一同在雨夜里失眠,那也是何等的有味……”
  朱生豪没日没夜地伏案翻译,终于病倒,确诊的那一刻,他痛哭失声,恨来日无多,恨自己还没能让妻子过享福的生活。宋清如心如刀绞,却咬牙忍泪,日夜守护。
  朱生豪去世后,她一度绝望到要随他而去:“你的死亡,带走了我的快乐,也带走了我的悲哀。人间哪有比眼睁睁看着自己最亲爱的人由病痛而致绝命时那样更惨痛的事!痛苦撕毁了我的灵魂,煎干了我的眼泪。活着的不再是我自己,只似烧残了的灰烬,枯竭了的古泉,再爆不起火花,漾不起漪涟。”
  此后的人生,她只赶着两件事,抚养刚满周岁的儿子,替亡夫完成莎士比亚的翻译出版。
  1948年,宋清如独自完成180万字遗稿的全部整理校勘工作,写下译者介绍,交由世界书局出版。
  1954年,朱生豪翻译的《莎士比亚戏剧全集》重版发行,出版社按规定汇来2万元稿酬,宋清如谦虚恭敬地将钱款退回,出版社重又寄来请她一定收下……为人处世一向清廉的宋清如,执意要划出部分,分别捐献嘉兴图书馆、新闻单位以及秀州中学等,余下款项购买公债支援国家建设。
  邢大军据《文汇报》陈晓黎/文 整理
其他文献
崭新的“三沙1号”在南中国海上雍容自信地行驶,隔着舷窗看到波光条条的海浪,曲折而又宽宏,温暖而又大方,深邃而又亲密。这样的航行是如此踏实。本来的日程是12月31日起航,2015年的新年在三沙市过。可那几天大风大浪,波涛汹涌,才把时间错后了五天。其实我也欢迎风浪加身的气势。我想走出舱室,我想走上七层高的阳光甲板,我想更多地享受南海的阳光和海风,还有许多同行朋友的欢声笑语,还有手机与相机的快门“咔咔”
期刊
隆冬,巴蜀大地薄雾笼罩。  一架架战鹰从空军某机场呼啸而起,直刺苍穹,旋即在天地间展开互为对手的搏击……新年伊始,空军航空兵某团的对抗空战训练硝烟弥漫、惊心动魄。  “军人的任务就是打仗和准备打仗。”训练归来,一名留着板寸、戴着飞行墨镜的飞行员用沙哑的嗓音讲评,“新年开训,我们不能仅考虑安全。大家多想想,今天的训练,存在哪些敌人可能攻击的薄弱环节,又创造了哪些制胜机会?”这名讲评的飞行员,是空军航
期刊
今冬无事,我常骑着单车在城中闲逛。城市在改造,到处是新建的居民楼和正在被拆除的废墟,我所熟悉的那些街巷,都已面目全非,不见了那几口老井和石头牌楼,也不见了那些有着砖雕门楼和照壁的四合院,以及院中竹节状的花墙和石雕门墩。我从垃圾堆里寻到了半扇有着菱花格的木窗和—个鼓形柱脚石,准备往回走,街上又是车水马龙,交通堵塞,不知是该喜还是该悲?  天黄昏时到家,胡武功却在门口蹲着。我问:找我吗?他说:是。然后
期刊
余秀华的新浪博客名叫“云端梦呓”。2014年12月17日,她参加在北京举行的一场诗歌朗诵会后,回到湖北钟祥市石碑镇横店村八组的家里。两天后在“云端梦呓”发表《北京之行略记》,最后一句话是:“我希望我写出的诗歌只是余秀华的,而不是脑瘫者余秀华,或者农民余秀华的。”  3年前,2011年9月30日,时任荆门人民广播电台台长的李书新在荆门论坛上实名发帖,帖子名字就叫《记者走基层:走近脑瘫农民女诗人余秀华
期刊
阿桂和他媳妇老鸭经历了无数次争吵之后,终于决定离婚。两人已说好,星期一就去民政局办理离婚手续——谁不去谁是孙子。星期日,他们还要一起做最后一件事,分财产。结婚三年,他们一直没要孩子,这就少了一个大麻烦。他们现在居住的一个两居室是租的,家具、电器都是房东的,不存在分的问题。谁的衣服谁拿走;两万元现金、十万元理财产品,阿桂大度地只要了两万元现金;一台笔记本电脑,是阿桂指着吃饭的家伙,归阿桂,那iPad
期刊
柱子不知道那些管子是水利设施。主意是任兵出的,左民提供工具,柱子抢着参加,唯恐好事把他落下。先用改锥、小刀从大管子上撬下锡,回家放进罐头盒儿,吊在炉火上烧,亮亮的锡水,倒入胶泥捏的模子,凝固了,是各种形状的玩艺儿。  这种乐趣是有限的。任兵、左民和柱子,发疯似的撬砸管壁上的锡,回去“冶炼”,但很快被水利局的人发现。虽然那天三个人都像泥鳅一样逃脱了,可厄运依然准确地降临到柱子的头上,任兵和左民被家长
期刊
1964年10月16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震惊全世界。如今50年过去了,你知道南京曾有一批老兵和中国的原子弹事业有关系吗?45年前,他们远赴大别山深处,寻找制造原子弹的原材料。日前,这些花甲老人诉说了那段神秘艰辛而又激情燃烧的岁月。  从学校来到了神秘的部队  1970年,郭文玉和他的战友们永远也不会忘记这一年。今年63岁的郭文玉,现在住在鼓楼区建宁路街道。45年前的一天,他和往
期刊
小岛一直是人们心中最理想的天堂,对厌倦了都市生活的大亨来说,购买私人岛屿成为一种新时尚。而在荒岛上离群索居,就真正能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吗?  难觅“孤岛新娘”  如果不是想通过网络找个“孤岛新娘”,年过古稀的戴夫·格拉辛不会成为国际名人。  几年前,因为难耐独居荒岛的孤独寂寞,他通过约会网站RSVP发布了交友帖:“我在美丽的珊瑚岛,这里是漂泊者的天堂,我在寻找属于我的美人鱼!”仙境般的小岛图片引来
期刊
教授常被欠薪  民国教授薪水高,历来为人们津津乐道,知之者众矣,无须多说。但是,民国教授薪金虽高,拖欠之事常有,且一拖半年之久,则未必有多少人知晓。  顾颉刚在北大担任助教,法定月薪100元,考虑到当时的物价水平,即一个四五口人的劳动家庭,每月11元就可以维持,顾助教的收入是相当不错的。但据他在1925年的日记所载:1月薪金,拖欠半年后分三次领取,到6月17日取22元,6月25日取70元,7月16
期刊
一个从没干过连长、营长。也没当过师长、军长,更没指挥过一支部队打过任何一场硬仗的上校,在短短的四年时间里,就被擢升为五星上将,成为300万大军的统帅。指挥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登陆战役。一个名叫德怀特·戴维·艾森豪威尔的人,却把它变为了现实!  一个从没干过连长、营长,也没当过师长、军长,更没指挥过一支部队打过任何一场硬仗的上校,在短短的四年时间里,就被擢升为五星上将,成为300万大军的统帅,指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