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阅读散文的两种方法

来源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lig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散文是一种构思精巧、语言优美、形式灵活的文学体裁。在阅读散文的过程中,有不少同学认为散文晦涩难懂,理解起来有些困难。实际上,这是因为大家没有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下面,笔者就以《故都的秋》为例,介绍阅读散文的两种方法,希望能帮助大家提高阅读的效率。
  一、结合背景,通读全文
  散文具有“形散神聚”的特点,“形散”既指题材广泛、写法多样,又指结构自由、不拘一格;“神聚”既指中心集中,又指有贯穿全文的线索。在散文创作中,写人写事都只是表面现象,抒情才是其最终目的。可以说,情是“不散的神”,而人与事则是“散”的。正因如此,许多同学在阅读散文的过程中才会觉得抓不住重点,不明白文章写了什么内容。笔者建议大家结合文章的创作背景去通读全文,仔细推敲,明确中心。
  比如,从表面上看,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是以怀念故都的秋景为线索的,但深入分析,我们就会发现其中还暗含着另一条线索,即情感线索。作者对秋天的感受实质上是他对人生的感受,也就是“悲凉”。在阅读散文之前,同学们可以通过网络搜集资料,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1926年6月,郁达夫的儿子子龙儿在北京病逝,此外,故都北平在19世纪末卷起的历史风云中越来越显得衰老颓败,小家与大国,两重感情的潮水浸过心灵的堤岸,留给郁达夫的全是悲伤的印记。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到杭州。1934年7月,他又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今北京)。《故都的秋》便创作于1934年8月17日。当时,郁达夫在北京仅仅待了四天的时间,却对北平产生了深深的眷恋之情。当时的国家正处于风雨飘摇的时期,不再像往日一样太平,郁达夫感受到了国事的危急,看着眼前的秋景,他的心里满是悲凉。正是特定时代的社会风云在作者的心里投下了阴影,激发了他的创作欲望,他才写下了这篇《故都的秋》。明确了这些信息,再去阅读散文,同学们就不会觉得困难了。
  二、分析结构,理清思路
  作者在动笔之前往往会有一个大致的思路。散文的选材一般都比较丰富,乍一看似乎不着边际,但实际上都是围绕着一个中心来展开的。在阅读散文的过程中,同学们要分析文章的结构,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仔细探求每一段、每一句的意思,最后再将各段、各句的意思整合起来。
  《故都的秋》是一篇典型的写景抒情散文,主体部分主要描写了故都的秋景。文章的结构比较特殊,采用的是“横式结构”,由“秋晨之景”“秋槐之景”“秋蝉之景”“秋雨之景”“秋果之景"32个方面层层展开,并紧扣“故都的秋”,写出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首先来看“故都”一词。在文中,郁达夫是以较为委婉的方式来表现“故都”的。如“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一椽破屋”“在破壁腰中,靜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如果不是“故都”,“皇城”怎会有“破屋”“破壁腰”,这分明暗示了历史的变迁,正是这一“破”字使郁达夫感受到了“十分的秋意”。“说到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佳。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在这“破壁腰”,作者看到的是这“蓝色”的牵牛花,即使成了“故都”,“皇城”的气派依然还在。再看“秋”。“早晨起来”“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写的是“清”;“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写的是“静”;“故都”的人“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写的是人的“清、静”。“故都的秋”的特点就在这看似“毫无深意”的“琐言碎语”中体现出来了。理清了思路,同学们能更好地走进文本,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浓浓爱意。
  总而言之,阅读散文的方法有很多,除了以上方法之外,大家还可以抓住关键的词句,体会作者的情感;联系生活实际,丰富自己的阅读体验……其实,这些方法都是很有效的。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寻找适合自己的方法,多阅读,多思考,长此以往,自然会感受到散文的艺术魅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第一中学)
其他文献
“不曾游过峨眉,不能算到过四川”,这句话是否合理,还待事实来证明。民国二十五年四月一日清晨,我高高兴兴地上峨眉了。内子纠思,我儿方刚,我友魏文翰、杨伯屏坐上了汽车,昨夜一阵雨,今天晴了,从特别新鲜的空气中出发。经双流县、新津县、到邓公场,面前有一条河,汽车上了渡船,人从浮桥上走过。这浮桥是由民船连系而成的。桥旁有规则,向渡客征取渡资,每人交二百文。但据收钱人说:“九十多条船,每三天分一次,每次分得
期刊
伦敦大学学院的一项新研究發现,总是采用消极的思维模式可能会提高患阿兹海默症的风险。  这项研究发表在《阿兹海默症与痴呆症》,以55岁以上人群为调查目标。研究发现,“反复消极思维”可能会引发日后的认知能力下降以及和阿兹海默症有关的有害脑蛋白的沉积。  该研究的首席作者、伦敦大学学院精神病学的娜塔莉·马钱特博士说:“我们已经知道,中老年的抑郁和焦虑是引发痴呆症的风险因素。在这项研究中,我们发现抑郁症和
期刊
古诗词是古代人记录生活、表达情感、进行社交的重要媒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但是,对于高中生而言,学习古诗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下面,笔者就探讨一下开展古诗词教学的方法,希望能给广大教师提供借鉴,让学生更加轻松、快乐地学习古诗词。  一、引导学生诵读诗词,体会作品中的情感  在古代,学生是在学堂里摇头晃脑地诵读诗词,几千年的时间过去了,如今,课堂上的读书声依然悦耳。古诗词具有韵律美,比如,《诗经·
期刊
阅读教学是高中生获得语文知识、提高语文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语文老师应积极开展阅读教学,让高中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养成阅读的好习惯。下面,笔者就简要谈谈如何开展阅读教学。  一、利用多媒体设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语文老师可利用多媒体设备呈现教学内容,适时地播放和教学内容相关的音乐和视频,展示图片和资料,积极营造宽松、自由的阅读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掌握正确的方法,学习知识
期刊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他们的各项语文学习能力,让他们的能力均衡发展。所以,学校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还设置了丰富的选修课程,《唐诗宋词选读》就是其中之一。那么,在上选修课的过程中,如何提高古诗词教学的效率呢?下面,笔者就简要谈谈。  一、利用故事导入新课,增强课程的趣味性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中的古诗词大都是名家所作,背后往往都有
期刊
高中语文课程以“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的学科核心素养为纲,以学生的语文实践为主线,设计了十八个学习任务群,有序分布在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中。在教学中,教师要以任务为导向,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累语文知识,提升语文能力。下面,笔者就谈谈开展任务群教学的意义和方法。  一、开展任务群教学的意义  1.开展任务群教学是增强学生学习能力的
期刊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利用外部事物和教学设备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借助外物成为了一道难题。很多教师在教学中都存在方式单一、不会合理利用外部事物和工具等问题。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必须学会借助外物开展语文教学。下面,笔者就详细谈谈如何借外物开展语文教学,希望能为更多的教师提供帮助。  一、借助课外书籍,开阔学生
期刊
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中生必须进行学习与传承。开展古诗词教学可以陶冶高中生的情操,净化他们的心灵,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为了提高教学的效率,教师可以适时开展比較阅读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下面,笔者就介绍两种开展比较阅读活动的方法。  一、引导学生比较阅读题材相同而主题不同的作品  研读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教师可以发现一些古诗词的题材是相同的,而这些有着相
期刊
鲁迅先生的小说常常借助“疤痕”来展示现实生活,揭露社会弊端,如孔乙己的“疤痕”、阿Q的“癞疮疤”、祥林嫂的“伤疤”等,这些“疤痕”丰富了作品的思想内涵,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下面,笔者就来谈谈鲁迅小说中的“疤痕”。  一、孔乙己的“伤痕”:封建教育制度对下层知识分子肉体上残害、精神上毒害的标记  《孔乙己》一文两次提到了孔乙己脸上的“伤痕”。他一出场便是“清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这说明他经
期刊
我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的《品三国》节目第一集里讲了一句话,说曹操虽然抢走了关羽的老婆,却也被别人抢走了“空城计”的“发明权”。此言一出,立即招致批评。  这就很有些意思了。既然有这么多人较真,那我也不妨来钻钻牛角尖。当然,我们还得把曹操那个故事再讲一遍。  先看《资治通鉴》怎么说。按照《资治通鉴》的说法,事情大概是这样的。汉献帝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吕布和陈宫率一万多人从东缗(故城址在山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