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山东民歌是我国传统民间音乐,在民族音乐领域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创作素材来源于民间,在人民的生产劳动过程中产生并发展的,在人民的传唱中,不断吸收不同的演唱、配器方法来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沂蒙山小调的音乐特点:较浓的乡土气息,通俗易懂,贴近人们生活,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很强的包容性和普及性。本文从民歌的起源与发展,其音乐特征和内容及风格色彩到小调的起源与发展,音乐特性。阐述了民族音乐----小调的艺术发展。
【关键词】:民歌;小调;沂蒙山小调
一、民歌简介
(一)民歌的产生与发展
民歌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封建社会后期,戏曲、曲艺逐渐产生发展,民歌又与这些姊妹艺术相互融合、相互发展,在内容和形式上又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中国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后,民歌的发展又上了更高的一个层次。半个多世纪以来,民歌随着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新的变革与形式,它在对社会生活的表现深度和战斗作用方面,发展速度方面,在艺术表现方面,在创作水平方面都发生了崭新的变化和深刻的变革。
(二)民歌的基本特征、内容、体裁
1、民歌的基本特征
民歌与人民的社会生活具有直接的联系。民歌的产生与发展,是在人民的劳动过程中经过口头传唱发展而来的,后来经过加工创作形成了今天的形态。民歌的基本形式具有贴近人民生活,通俗易懂,体现当地民族特色,深受人民喜爱
2、民歌的内容
民歌题材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所反映人民社会生活的面是很广泛的,归纳起来大致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类:反映社会斗争的(包括反映革命群众运动、反映阶级矛盾、阶级斗争和民族矛盾等);反映生产斗争的;反映爱情生活的;反映一般日常生活的;逗趣、启智的;歌唱传说故事、人物新闻、景物古迹等。
3、民歌的体裁
在我国,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都有着自己不同的民族特色,不同的生活、生产方式,才形成了我国民歌今天多样的艺术形式。民歌从体裁形式上划分,可以分为号子、山歌和小调三大类由于产生时间、地点、方式的不同,作用不同,形成了它们各自不同的特点和艺术表现方法。
二、小调的形成、发展与流传
民间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人民除了生产劳动之外,还要体息、娱乐、业余活动、生活料理等等,在这些场合里,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的精神需求,则需要更多、更丰富的民歌来丰富生活、表达思想感情。因此,小调就应运而生了。在民歌中小调是流传最为广泛的一种民歌题材,它不像山歌、号子一样需要有特定的场合限制,其演唱形式独具地方特色,在流传过程中保持相对稳定的表达方式。从流传的社会阶层来看,小调也是最广泛的。在广泛流传过程中,小调音乐得到了二度创作,一首歌集中了更多人智慧的结晶,所以得到更多的雕琢、锻炼,手法更丰富。小调音乐形式比较完整、规则,易学、易记。这个易传的特点为小调的广泛流传提供了方便,而广泛流传又加强了它易传的形式特点。
三、沂蒙山小调
(一)沂蒙山小调的创作背景
《沂蒙山小调》诞生于抗战时期的1940年文工团团员李林、阮若珊根据当地地方音乐花鼓调创作了初期的《沂蒙山小调》,经过人民的口头传唱跟专业人员的加工修改后,成为了今天深受人民喜爱的形式沂蒙风光也在人民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沂蒙山水的形象代表那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沂蒙山抗日根据地刚刚建立不就,经常遭到日寇的“扫荡”,国民党顽固势力也时常破坏根据地,为了扫清障碍,我政党像反动势力做了艰苦细致的教育工作,但由于种种原因,并未奏效,我军只能用武力解决,当时抗日文工团就是以文艺宣传为武器,配合这次行动,为创作提供了素材《沂蒙山小调》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下创作出来的,歌曲一经传出,就以其淳朴、动人的歌词,美妙動听的曲调,很快传遍了齐鲁大地,受到了广大军民的普遍喜爱。以后又流传到华北、东北各抗日根据地。后来,人们根据形势的不断发展,对歌词内容进行了改编,建国以后,在流传过程中,经过群众的不断传唱和加工,保留了原作的前两段歌词,第三段成为新词,成为了今天歌颂沂蒙山好山好水好风光的民歌----《沂蒙山小调》。现如今,《沂蒙山小调》己成为老区人民发展经济、开拓进取的强大动力,激励着90万多费县人民不断创造新的辉煌
(二)沂蒙山小调作者简介
李林(1917-1998),原名李森林,男,祖籍河北省,剧作家,上海歌剧院顾问,《歌剧艺术研究》杂志创办人之一,中国歌剧研究会会员。
李林1917年1月生于辽宁省沈阳市青年学生时期在北平参加了震惊中外的“一二九”学生运动,为唤起民众而奔走呼号李林同志的一生,是为党的文艺事业勤奋工作的一生。他写的大型话剧《过关》被收入周扬同志主编的《中国人民文艺从书》,他还创作了多幕话剧《复仇》等。转业到上海歌剧院后,他相继创作了《天门岛》、《风流年华》、《丹橘颂》等三部大型歌剧,为剧院的剧目建设奉献了他毕生的努力和才华。
(三)沂蒙山小调艺术魅力
目前流传的《沂蒙山小调》,有独唱版本的,也有四声部混声合唱的;有大型交响乐,也有爵士风格的,《沂蒙山小调》的版本很多,都是同样的曲调不同的歌词,而不同的版本有着不同的情怀《沂蒙山小调》来源于生活,是由老百姓在生活劳动中有感而发,不仅是家乡美景的抒情,更是向往美好愿景。生活即是最高的艺术。根植于生活的作品便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其次,来源于生活必定是真实的,真实地即饱含情感,一首饱含深情的歌曲更能打动人的心扉。生活的真实和情感的真实,让《沂蒙山小调》具备了高度的艺术性结语:《沂蒙山小调》是新民歌的代表,抒发了对家乡的热爱、对好山好水好人民的喜爱之情,其浓郁的乡土气息,通俗易懂的歌词,贴近人民生活,受到了全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喜爱,经过了几十年的传唱,经久不衰,代表了山东民歌的艺术特征,是民歌中不可多得的名作,更是中国民歌的财富。愿这朵奇葩在祖国大地、齐鲁大地、沂蒙山区尽情绽放,经久不衰!
参考文献:
[1]江明惇.汉族民歌概论[M]上海止海音乐出版社,2004.
[2]陈四海.中国民族民间音乐[M]上海止海音乐出版社,2004.
[3]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音乐词典[M]人民乐音乐出版社,1984.
作者简介:郗长越(1988—),女,聊城大学音乐学院15级研究生,专业为音乐,研究方向:声乐表演。
【关键词】:民歌;小调;沂蒙山小调
一、民歌简介
(一)民歌的产生与发展
民歌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封建社会后期,戏曲、曲艺逐渐产生发展,民歌又与这些姊妹艺术相互融合、相互发展,在内容和形式上又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中国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后,民歌的发展又上了更高的一个层次。半个多世纪以来,民歌随着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新的变革与形式,它在对社会生活的表现深度和战斗作用方面,发展速度方面,在艺术表现方面,在创作水平方面都发生了崭新的变化和深刻的变革。
(二)民歌的基本特征、内容、体裁
1、民歌的基本特征
民歌与人民的社会生活具有直接的联系。民歌的产生与发展,是在人民的劳动过程中经过口头传唱发展而来的,后来经过加工创作形成了今天的形态。民歌的基本形式具有贴近人民生活,通俗易懂,体现当地民族特色,深受人民喜爱
2、民歌的内容
民歌题材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所反映人民社会生活的面是很广泛的,归纳起来大致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类:反映社会斗争的(包括反映革命群众运动、反映阶级矛盾、阶级斗争和民族矛盾等);反映生产斗争的;反映爱情生活的;反映一般日常生活的;逗趣、启智的;歌唱传说故事、人物新闻、景物古迹等。
3、民歌的体裁
在我国,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都有着自己不同的民族特色,不同的生活、生产方式,才形成了我国民歌今天多样的艺术形式。民歌从体裁形式上划分,可以分为号子、山歌和小调三大类由于产生时间、地点、方式的不同,作用不同,形成了它们各自不同的特点和艺术表现方法。
二、小调的形成、发展与流传
民间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人民除了生产劳动之外,还要体息、娱乐、业余活动、生活料理等等,在这些场合里,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的精神需求,则需要更多、更丰富的民歌来丰富生活、表达思想感情。因此,小调就应运而生了。在民歌中小调是流传最为广泛的一种民歌题材,它不像山歌、号子一样需要有特定的场合限制,其演唱形式独具地方特色,在流传过程中保持相对稳定的表达方式。从流传的社会阶层来看,小调也是最广泛的。在广泛流传过程中,小调音乐得到了二度创作,一首歌集中了更多人智慧的结晶,所以得到更多的雕琢、锻炼,手法更丰富。小调音乐形式比较完整、规则,易学、易记。这个易传的特点为小调的广泛流传提供了方便,而广泛流传又加强了它易传的形式特点。
三、沂蒙山小调
(一)沂蒙山小调的创作背景
《沂蒙山小调》诞生于抗战时期的1940年文工团团员李林、阮若珊根据当地地方音乐花鼓调创作了初期的《沂蒙山小调》,经过人民的口头传唱跟专业人员的加工修改后,成为了今天深受人民喜爱的形式沂蒙风光也在人民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沂蒙山水的形象代表那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沂蒙山抗日根据地刚刚建立不就,经常遭到日寇的“扫荡”,国民党顽固势力也时常破坏根据地,为了扫清障碍,我政党像反动势力做了艰苦细致的教育工作,但由于种种原因,并未奏效,我军只能用武力解决,当时抗日文工团就是以文艺宣传为武器,配合这次行动,为创作提供了素材《沂蒙山小调》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下创作出来的,歌曲一经传出,就以其淳朴、动人的歌词,美妙動听的曲调,很快传遍了齐鲁大地,受到了广大军民的普遍喜爱。以后又流传到华北、东北各抗日根据地。后来,人们根据形势的不断发展,对歌词内容进行了改编,建国以后,在流传过程中,经过群众的不断传唱和加工,保留了原作的前两段歌词,第三段成为新词,成为了今天歌颂沂蒙山好山好水好风光的民歌----《沂蒙山小调》。现如今,《沂蒙山小调》己成为老区人民发展经济、开拓进取的强大动力,激励着90万多费县人民不断创造新的辉煌
(二)沂蒙山小调作者简介
李林(1917-1998),原名李森林,男,祖籍河北省,剧作家,上海歌剧院顾问,《歌剧艺术研究》杂志创办人之一,中国歌剧研究会会员。
李林1917年1月生于辽宁省沈阳市青年学生时期在北平参加了震惊中外的“一二九”学生运动,为唤起民众而奔走呼号李林同志的一生,是为党的文艺事业勤奋工作的一生。他写的大型话剧《过关》被收入周扬同志主编的《中国人民文艺从书》,他还创作了多幕话剧《复仇》等。转业到上海歌剧院后,他相继创作了《天门岛》、《风流年华》、《丹橘颂》等三部大型歌剧,为剧院的剧目建设奉献了他毕生的努力和才华。
(三)沂蒙山小调艺术魅力
目前流传的《沂蒙山小调》,有独唱版本的,也有四声部混声合唱的;有大型交响乐,也有爵士风格的,《沂蒙山小调》的版本很多,都是同样的曲调不同的歌词,而不同的版本有着不同的情怀《沂蒙山小调》来源于生活,是由老百姓在生活劳动中有感而发,不仅是家乡美景的抒情,更是向往美好愿景。生活即是最高的艺术。根植于生活的作品便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其次,来源于生活必定是真实的,真实地即饱含情感,一首饱含深情的歌曲更能打动人的心扉。生活的真实和情感的真实,让《沂蒙山小调》具备了高度的艺术性结语:《沂蒙山小调》是新民歌的代表,抒发了对家乡的热爱、对好山好水好人民的喜爱之情,其浓郁的乡土气息,通俗易懂的歌词,贴近人民生活,受到了全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喜爱,经过了几十年的传唱,经久不衰,代表了山东民歌的艺术特征,是民歌中不可多得的名作,更是中国民歌的财富。愿这朵奇葩在祖国大地、齐鲁大地、沂蒙山区尽情绽放,经久不衰!
参考文献:
[1]江明惇.汉族民歌概论[M]上海止海音乐出版社,2004.
[2]陈四海.中国民族民间音乐[M]上海止海音乐出版社,2004.
[3]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音乐词典[M]人民乐音乐出版社,1984.
作者简介:郗长越(1988—),女,聊城大学音乐学院15级研究生,专业为音乐,研究方向:声乐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