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见庖厨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swlbwb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介绍饮食书,用“民以食为天”破题本来算得上万无一失,我却犹豫了好久,不是怕那会变得像学生作文,而是我发现这其实是从领导视角衍生出来的话语;领导说这话,关注的是“喂饱”。当然,更爱把这挂在口边的是百姓没错,只是使用时一般都不理会话里的政治含意,用法语境有时类似“我最喜欢吃”。我不是领导,也不为味蕾主导,只知道本书作者冯一冲博士任教社会学,外国人那句“汝乃汝所食” (you are what you eat) 放到这里大概会对口味一些。饮食除了以“果腹+享受=人之大欲”的形态出现,那比天空更无远弗届地关乎人格发展的,其实是厨房内外、餐桌上下觥筹交错的繁文缛节。
  初看作者简历,在“政府政务官”、“公共行政人员”、“大学讲师”等一系列职衔里,见到了“酒店西厨”这一项,不期然想到“厨房里的人类学家”庄祖宜(个人博客:http://blog.yam.com/tzui,当中文章曾结集成《厨房里的人类学家》一书,2009年台湾大块文化出版)。跨越专业、兼收并蓄的人无法不令人佩服;配备学术头脑挑战刀光烈火,“一手执笔,一手拿刀”,现身说法自当较一般老饕文章可观,单是其对饮食的一往情深,必然让旁观的读者都感到热烘烘。人类学研究生庄祖宜搁下论文投身厨房,记下了种种鲜为人知的行业见闻,更重要是发掘出业内人也未及细想的有趣现象。坦白说,我拿起《吃掉社会》时,只是想着这些满足窥探欲望的厨室机密而垂涎,没料到冯博士另有抱负,两门学科毕竟是两门学科,人类学家在深入田野以后归化成为快乐土著,社会学家则继续手握利刀解剖食物的终极意义。本书的黄黑装帧与插画甚为可爱醒目,却非为可口而设,我早该留意书中原来没有半幅食物图片。冯博士说好是走出厨房,不像庄师傅那样留在厨房里。冯博士是老师,埋首食材不忘带出理论观点,除了通过汉堡包看全球化这些基本功夫,也有从食品污染带出风险社会学说,至于将分子厨艺的兴起联系到社教化,探究食物到底有没有所谓“真味”就全然是学者风格了,难怪冯博士没能一直当厨师。平心而论,有些章节我略觉扯得太远了,节与节之间的小锦囊,则显然脱胎自香港老师用心良苦吸引学生的点子。书中提到好些古典和著名理论,如涂尔干的《自杀论》、功能学派、“麦当劳化”等,在每篇之后又附有延伸书目,有社会学根底的人可看作温故知新,对于不知道什么是社会学的读者,未尝不是很好的入门课。
  华文世界饮食书写数量何奇巨大,馋嘴的香港人亦将近全民 OpenRice(注:香港著名饮食网站,详尽包含港澳以至深圳食肆资讯,用户可自由发表食评,有不少专业用户),但正如冯博士所指,流通者多为食谱食评,虽热也有人写饮食风俗的随笔掌故,然而对饮食文化系统化的思考研究却没能成为显学,须知冯博士当年于美国学习厨艺,老师当真还包括人类学家!
  我又不由得想起我很欣赏的英国名厨Jamie Oliver,我其实倒不太理会他的食谱容不容易好不好吃(反正那因人而异,对吗?),我佩服他是因为他没有将烹调食物当作厨师的最高使命。别误会,我想说做好菜色是厨子的本分,但厨师的帽子应该指得更高更远。目睹肥胖问题日益严重,Oliver在社区推动食物革命促进健康,指导人们自己制作廉价优质饮食,拒绝垃圾快餐,深信食物改变世界。
  这是厨师走出厨房,把专业技艺推到更广阔境界的故事,倒过来也一样。在一体化的现代社会,谦谦君子想远离庖厨已不大可能,庖厨会主动来影响你,绝不仁慈。“有得吃”固然是基本需求,要“吃得好”就不应只限于味道,了解食物的生产背景、供应情况,搞懂(即使未能搞定)食材处理烹调,不难发现其中政治经济伦理卫生环环相扣,选择错了,折了道德、损了环境、坏了健康,最恼人的当然是买贵了菜。饮食社会学不是象牙塔内吃饱没事干,而是重新检视庖丁的千年智慧。书中有一节让我印象特别深刻,话说还是厨师的冯博士一次煮意大利面,找不着煲盖正自踌躇,同事二话不说拿起盘子盖上,问题迅速轻松解决。或许每个人都应看看厨房内的热闹风景,厨房是个蛮不讲理的地方,却又道理满载。
其他文献
陈蕙慧,台湾著名出版人,曾担任台湾麦田文化、独步文化出版社总编辑、总经理,现担任青马(天津)文化总编辑,台湾本事文化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青马(香港)文化事业出版有限公司董事。香港作家董启章、陈冠中、葛亮、张小娴、陶杰、马家辉、张家瑜、林咏琛等作家作品在台湾的出版人之一。    从事出版这么多年,我喜欢并颇受影响的香港作家不在少数。早年在台湾牛顿出版社工作的时候,我就一直关注香港作家的作品,比如林行
期刊
如果存在所谓“后世史学家”,面对全球最大的原创文学网站——起点中文网,或许会发出充满江湖味的感慨:“在网络文学白银时代,一次偶然的机会,几个人的相遇,改变了网络文学网站的命运……”  这要从起点中文网的历史说起。  2002年,以吴文辉为代表的一批网络文学爱好者在网络上聚会,通过思想碰撞组织了一个个人网站,命名为“起点中文网”,从事现有的网络文学,特别是玄幻文学的整理和发布,并邀请网络文学作者前来
期刊
澳门出版产业商会于10月21日举办“两岸四地出版产业高峰论坛”,来自两岸四地的出版、媒体业界相聚,以传统出版与电子出版之间的关系、矛盾及如何取得和谐共存共赢为主题展开交流探讨。  该论坛邀请来自内地、台湾、香港及澳门两岸四地多位著名媒体集团领导人担任主讲嘉宾,从多方面、多角度探讨出版产业的发展趋势及市场动向,深圳报业集团总经理刘明、北京凤凰新媒体数字阅读部总监居永菁、香港新传媒集团执行董事——营业
期刊
香港作家作品最初是在广州一带热销的,因為语言没有隔阂。这些年交通、资讯畅通,文化相互交融、渗透,很多我们原本觉得有隔阂的语言方式、思维模式、生活习惯,等等,已经被更多的读者理解、接受和包容。香港作家作品越来越多地受到大陆读者追捧,资讯便捷、沟通快速,出版节奏紧密,也让读者能够快速读到想读的香港作家作品的大陆版,很多热销图书已经做到了香港、大陆同步出版。  我们阅读香港作家作品,可能最初遇到的是语言
期刊
一个寻常午后,从厦门大学医学院下了车,徒步沿着大学路走上一小段,便到了琥珀书店。它就在沿街的一家简小店面,对面是一排旧式骑楼,拢着一片老厦门的旧渔港风景。  厦门的老书虫常来此地,因为早先厦门的几家旧书店都在附近,例如“闽南风”和“思无邪”,可惜现今都不在了。“厦大一条街”拆除之后,晓风书屋也搬到此处,然今朝风采逊于当年。后来,琥珀书店也在此处落定,和晓风书屋恰好隔着几爿商业店面。    从书吧到
期刊
当我在邮箱中看到安若莲的《冷酷总裁与俏女佣》时,心中是本能地拒绝。感觉这个书名太恶俗,以为它肯定是讲一些不着边际的梦幻故事。然而,当我慢慢看下去后,却发现这本书有活生生的现代职场,里面有懵懂的爱情,有失去爱的纠结,也有人心险恶、尔虞我诈等等。安若莲的文字比较有灵性,读下来感觉是一篇篇美丽的散文,用诙谐笔调写出的人生感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让人读后不由会心一笑。    图书定位:职场钻石男与灰姑娘的爱
期刊
全国各地陆续进入夏天。随着暑期的到来,图书零售市场开始摆脱低迷,转入旺季阶段。开卷公司的零售市场分析报告显示:6月开卷综合指数为279.28,比上月上升了22.97点,环比增加了8.96%,同比增加14.71%。与上月相比,本月全国9个主要细分市场(文学、经管、教辅、少儿、法律、英语、医学、生活、计算机)中,经管类表现为环比下降,其余各类均表现为环比上涨。与去年同期相比,除生活类表现略有下降外,其
期刊
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元节。道教认为这天是“中元赦罪地官清虚大帝”的生日,是日祭祀地官可以赦免自己的罪过。因此,民间有祭拜地官的盛大仪式,供三牲果品,焚香烧纸,作法事颂经,以乞求免罪并普度四方孤魂野鬼。佛教则在这一天举行隆重的“盂兰盆会”,是解救倒悬普度众生的意思。北方做中元普度,都是在七月十五至多再加前后一两天,大多也不叫普度,而称为 “盂兰盆节”。  闽南人的“中元普度”则大不一样。普度是闽南人一年
期刊
地域文化特色这件事总是模棱两可,就像是《奥兹国的魔法师》,桃乐丝、铁樵夫、稻草人、胆小狮先后谒见大巫师奥兹,各自见到截然不同的人物,甚至非人。文化特色永远依视角而变幻莫测。  北京女孩赵星出书盛赞台湾人热情,在她的环岛旅途中,人们不仅义务当司机导游带她、凡事体贴周到,又常掏腰包硬要请客。台湾读者对这番赞誉倒不至于受宠若惊,因为台北男孩女孩早已出过《流浪吧!男孩》、《18岁的成年礼》记录他们只身搭便
期刊
误机往往最容易发生在两种人身上,一种是非常不想走,一种是非常想走。尤其是前者,以为错过是幸运,但逃避终究不是解决的办法,这是陷进一个死结里,以为暂时松绑了,其实拐着弯缠了个死扣,毕竟再尴尬的情况迟早也要面对,而且唯有面对才能出现改变的机会。在小说《一见钟情的概率》中,就讲述了女孩海莉由于误机后滞留的四分钟,发生的一见钟情的故事,以及由于自己的爱情经历产生了对于与母亲离异而另找新欢的父亲的理解与释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