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融和共进的师生关系研究

来源 :高考·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each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和学生的“融和共进”关系是一种新型的校园人际关系之一,师生关系的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学校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和质量。“融和共进”的师生关系是针对师生关系的现状与问题而构想的理想型师生关系模式。
  关键词:师生关系;融合;共进
  教师和学生的“融和共进”关系是一种新型的校园人际关系之一,它以民主平等为基础,以互相关爱为灵魂,以融洽和谐为表现,以良性共进为方向,以心灵沟通为桥梁,以求同存异为原则。“融”,就是融解、融化、融合、容纳的功能与动向,“和”即和谐、和睦、合作的特征。
  师生关系的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学校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和质量。融和共进的师生关系可以化解矛盾、催生积极向上的力量,有利于学生阳光快乐地学习和积极幸福地成长成才,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民主精神和团结协作精神,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和学会做人,形成良好的性格与健全的人格,也有助于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提升、学校教育教学的良性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传统的师生关系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教育教学进一步的发展要求,亟待革新,师生关系的转型问题越来越受到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的重视.新时代强烈呼唤融洽,和谐,良性互动,互相促进的新型师生关系.当前,我国正在建设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强国,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在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使其成为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的时代新人方面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而要发挥好这一作用,则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构建“融和共进”的师生关系。“融和共进”的师生关系是针对师生关系的现状与问题而构想的理想型师生关系模式。
  一、影响师生“融和共进”关系的因素
  (一)教师方面
  教师不仅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高度的责任感,而且要多采用一些现代教育方式:人文教育、特色教育、绿色教育等。社会的变革和时代的发展,要求每个教师也要与时俱进,寻求创新与发展。
  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它不仅能教给孩子专业的知识,还教给了他们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树立正确的正确的三观。因此对教师自身的基本职业素养比如:粉笔字是否好看、普通话是否流利标准、课堂知识储备是否丰富、驾驭课堂的能力是否熟练等等,都是课堂教学是否行之有效的要素,都需要去熟练运用。学生只有对教学过程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乐于并积极的参与其中、和谐良好的课堂氛围也才能形成。让学生自主地学会做事、共处、求知,这是正真的“受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每位授课教师都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和执行者,在具体课堂教学中要会抓重点,有的放矢。新颖的课堂教学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充实饱满的教学过程中,巧妙的构思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意识,使学生主动地自觉地参与到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效地控制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学实践中让“权威课堂”成为“民主课堂”。总之,学生是鲜活的个体,有独特个性和巨大创造性,所以教师教学中应该给予学生最大限度的关怀和尊重。因此,教师日常生活中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相处,教学过程中灵活民主,师生双方互相信任欣赏,才能实现师生“融和共进”关系。黑格尔说过:“没有热情,世界上没有一件伟大的事情能完成。”
  (二)学生方面
  学生到了高中阶段无论是兴趣爱好、知识水平、性格特点都是各有差异的,那么他们在课堂学习中的要求和表现也必然是不同。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一味按照课前的设计生硬死板地进行课堂教学,那么学生就有可能失去学习兴趣,课堂也必然会出现死气沉沉或者是秩序混乱等诸多问题。这样的课堂将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也有可能会进一步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所以,老师要灵活的根据进教室后学生的反应,灵活调整教学设计。意大利教育家蒙特棱利说过:“对成人而言,儿童的心灵是一个难解之谜。我们应该努力探索隐藏在儿童背后的那些不可理解的原因,没有某个原因、某个动机,他们就不会做某个事情。”
  二、“融和共进”的师生关系的表现
  (一)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影响
  “因为一个人爱上一座城”,同样学生也会因为喜欢一个老师而喜欢上这个老师所带的科目,这种爱屋及乌的心理在学生中是普遍存在的。我们学校每学期都会做学生问卷调查,问卷种都有类似你最喜欢的老师和最喜欢的科目这种问题,我总结了一下发现了一个普遍的现象:学生喜欢的那个老师的课堂中师生的情感交流是非常丰富和顺畅的。
  (二)师生关系对师生交往程度的影响
  任何人都希望在和谐的环境里,把自己的心事说给对方听。当然学生也喜欢与和蔼的、关系融洽的老师分享自己的心事,这样不回避自己真实的想法的与老师交流,从中的到的教益也相对要多一些,这样也就给学生的发展创造的空間要大一些。
  (三)融合共进的师生关系能赢得学生的尊重
  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感受到自尊的存在。缺乏自尊的学生通常会缺乏积极向上的动力,甚至导致消沉。相反,强烈的自尊心自信心会使他们积极向上。班上一位沉默寡言的女生因为一次演讲比赛的预选,老师夸她普通话标准以后而变得大胆自信了,班集体活动也积极参加了,与老师也愿意交流了。因为之前她一直认为自己学习成绩不突出,长相也不出众,非常自卑,不愿意在人前说话,老师的不经意的表扬让她认识到:原来她不是一无是处的,还是有可取之处的。
  三、建立“融和共进”良好的师生关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自我认知和对学生的正确认知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前提。
  教师的自我认知知是自我完善的依据,对学生的正确认知则是因材施教的根据。因此,教师需要正确评价自己,深刻剖析自己,并据此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正如十九世纪德国的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只有当他自己致力于他自己的教育和教养时,他才能实在地培养和教育别人。”其次,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了解和掌握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教师既要多点同理心,认知学生,又要对他们循循善诱,严格要求。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教师对自我的深刻认知和对学生的正确认知的基础之上的。   (二)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基本要求是教师热爱学生。
  有调查表明:教师热爱学生,并对他们抱有较高期望,学生感受到教师的鼓励和爱护,就会以积极的态度来回应教师。反之,如果学生从教师的语调、表情和态度中感受到教师的“不公正”,
  厌恶、嫌弃、或者对他们不抱期望或期望值比较低,这就有可能会让他们以消极的态度来回应教师。
  长久以来教育界不同程度的存在着教育学生过程中的教育方法单一、缺乏民主、宽容,管理方式简单、粗暴、甚至出现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状况。这些做法往往都是在教师们不经意间就已经完成了,教师也认为是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是关心、爱护学生。从教师的角度讲,每一位教师都会肯定地说:“我是热爱学生的。”但是从学生的角度讲,他们大多数恐怕不能接受这种“爱”。这一现象促使我们必须重视教育教学活动中相互尊重,严格而宽容的爱。
  (三)师生之间的相互接纳和宽容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
  在教育活动和师生交往中,师生彼此既要体验个人本身,又要看到对方的独特性。师生双方有着不同的个性、不同的需要、不同的思想和情感。当双方要建立和谐的关系时,必须首先接纳双方的差异性,尤其教师一方更需具备宽容精神。接纳和宽容意味着尊重和保障学生的权利。每个学生都有权就某些问题或事实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而不是强迫服从;还意味着相互信任,特别是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相信学生的创造力,尽可能地尊重学生的独立、合理的见解;给学生犯错误的空间,因为学生犯错误的过程其实也是认识能力提高的过程。留改正错误的机会给学生,并相信学生的发展可能性,教师对学生的错误行为也不该妄贴标签。学生对教师的接纳和宽容是指学生对教师的思想、情感、行为给以属人性的理解,而非属神性的理解。把教师看作一个有血有肉的生命整体,而非是神。当然,宽容和接纳不等于纵容和放任,这是不负责任的表现,这是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师生之间虽有宽容,但对影响学生发展的思想和言行,教师理应毫不姑息。
  (四)教师的亲和力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主要因素。
  据有关心理调查表明,学生最喜欢的是和蔼可亲、具有亲和力的教师;学生最讨厌甚至内心怨恨的则是那些专制型的教师。因此,教师应该尊重和接纳学生的兴趣爱好,尊重和共情学生的情感,尊重和悦纳学生的理想,尊重和爱护学生的劳动成果,维护学生的自尊心,悦纳学生的个性,要充分地信任学生。尊重学生对教育的建议和意见,尊重师生间的美好情谊,其核心是尊重学生的人格。
  四、良好的“融和共进”的师生关系,即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形成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更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
  (一)灵活运用艺术的语言进行教学,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教师语言简练、幽默、准确,配合以生动的肢体语言与学生进行真诚的沟通交流,创设出一种舒适宽松的课堂氛围,消除师生之间鸿沟、误会甚至冲突。教师艺术的语言能够搭建起师生之间融洽沟通的桥梁,学生也能在教师艺术的语言中体会和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爱心。充满情感的艺术语言打开了学生紧闭的心门,使冻僵的师生关系慢慢“解冻”变得融洽。
  (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灵活创设出一种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例如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制定学习的计划、共同探讨每天的教学重难点和解决的方法,共同商量每天的作业及作业量等。
  (三)真诚地对待学生,关爱学生,切实的帮助學生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小问题和小困惑”,学生能从中感受到老师的诚意,减轻防备的心理,从而有助于更好的走进学生的心里。
  (四)老师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发现学生的优点或者是微小的进步,并及时的给予恰当的肯定和表扬,帮助学生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
  (五)教师要不断地学习,并且做事公平公正,言出必行,注重自身修养的提高,严于律己,获得学生的信赖;广泛涉猎收集相关课外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并且灵活的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从而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也能获得更加丰富的知识;善于利用自己的某一特长赢得学生的好感,如一手好的粉笔字,精湛流畅的画图技巧,标准流利的普通话,能拿得出手的一样乐器,亦或是风趣幽默的笑话等。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课题,课题名称《中学师生融合共进师生关系的构建研究》,课题批准号:GS[2018]GHB3123
其他文献
摘 要:语文是文化的载体,语文教学具有传承文化的功能,担负着传承文化的责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渗透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功能,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本文通过对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教学现状的分析,阐明核心素养背景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探究立足课本挖掘教材、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开设语文拓展课等策略,期望能够提高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的有效性,从
期刊
摘 要:随着新课改教学理念在我国教育领域不断深入和进一步发展普及,我国教育领域中越来越重视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高中数学也在新课改教学理念的影响下,提出更高的教学标准和要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仅仅只是要求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内容,更是要注重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数学教师与学生在实际教学和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做到提高升学考试中取得分数成绩,还要促进学生数学综合能力全面发展。在
期刊
摘 要:现阶段,我国教育制度正在大力地推进素质教育改革,新课标也对高中政治生活课堂提出了具体的要求。高中政治生活课堂教学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教师需要积极地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积极开展活动型课堂教学,促使学生自爱快乐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本文将探讨高中政治生活活动型课堂教学模式的有效应用,进而不断促进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进程。  关键词:高中;政治生活
期刊
摘 要:学科教学是目前普通高中开展生涯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就高中英语单元教学设计中渗透生涯教育开展实践和探索。从生涯教育内容中涉及的自我探索与认知、学习经验与体验、客观分析与评价三方面着手,结合英语单元教学的特点探寻符合高中生教育教学规律的教师教学策略与方法。  关键词:生涯教育;单元教学;实践  引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特别提到要“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
期刊
摘 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制定,历史核心素养的教学观念已经在历史教研和教学,高考命题等方面不断渗透、深入。关于教师思维能力的教学研究已有不少,但是涉及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不多。本文从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现状、特征、路径三方面进行探讨,指出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历史发展中的生动、个性的形象思维之美,发展以广度与深度为特征的抽象思维能力,进而产生灵感、创新的直觉思维能力。通过培育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期刊
摘 要:近几年,我国教育水平有了明显提升,各种新型教育方式、教学方法,被应用于高中课上教学。化学作为一门主要学习,主要是对学生思维能力、实践操作能力进行培养,也需要融入现代教育理念,同时渗透科学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化学思维,对于深化学生知识点理解有着重要作用。本文将结合实际情况,对科学价值观渗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进行详细分析,以期为今后开展的教育工作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
期刊
摘 要: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已经步入到“互联网+”时代。在“互联网+”时代中我们的学习方式、生活习惯都已经发生了变化。而在教学工作中为了提升教学质量,让学生接受更加专业的教育,应注重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授课工作。把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引入到校园当中,丰富学生学习活动,并传承和认识我国的优良传统。所以,为了促进在“互联网+”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应积极融合各平台,落实多方合作交流,采用多
期刊
摘 要:习主席非常重视思政课建设,社会现状也要求加强思政课建设,思政建设的春天来了,办好思政课使命光荣、势在必行。思政课长期被认为是边缘课程,改革确实很艱难,面临许多问题和困难。文章结合基层学校、教师的努力创新和探索,总结了坚定信仰、勤练内功、强化课堂、创新方法、培养学科素养等措施,期待思政课改革的更大效果。  关键词:思政课改革;立德树人;核心素养;信仰  习主席如是说,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
期刊
摘 要:新课标教育改革背景下,为推动高中历史教学质量提升,教师需对高中历史教学目标进行重新定位,围绕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与史料实证素养,开展历史课程教学创新。通过史料搜集,引导学生对史料真伪进行判断,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认知,并培养提升学生史料实证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达到高中历史教学改革预期目的。本文就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现实路径分析探讨。  关键词:高中历史;史料实证;培养意义;培养原
期刊
摘 要: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是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激发学生的语言思维、培养学生的文学意识,从而达到让学生感受我国传统文学语言强大的表现力和美妙的神韵。中学生是我国未来的主人,未来社会需要各式各样的专业人才,这就需要我们根据自己的爱好和专长培养学习兴趣,以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需要。本文通过对语文阅读中教学的有效性,结合具体案例进行简单探讨。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  引言:培养中学生语文阅读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