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俄国形式主义是20世纪初期兴起的一个重要文学理论流派,什克洛夫斯基是其最具代表性的理论作家。什克洛夫斯基于1925年出版的《散文理论》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探究文学的内部因素以及规律。尽管在当时现实主义兴起的社会环境下什克洛夫斯基的理论对文学研究新领域的探索具有重大启发意义,但是俄国形式主义在国内的发展仅几十年就宣告终止,这跟其自身理论存在的缺陷密切相关。
关键词:俄国形式主义;什克洛夫斯基;《散文理论》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俄国思想文化精神高涨的“后普希金时期”里,索绪尔的语言学研究、俄国现代主义文论、西方理性主义思潮相继兴起,涌现出一大批文学研究的学者。与传统的文学研究手法相比,这一时期的文学研究更多地倾向了文学研究中“内容”与“形式”的二分法问题探究。其中俄国形式主义文艺思潮就崛起于1914年在彼得堡成立的诗歌语言研究会,开展了关于文学研究中“形式”的重要性论真。其中维克多·什克洛夫斯基所写的《散文理论》被认为是为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奠基的理论纲领。《散文理论》一书明确指出了文学研究中形式的重要性:“我的文学理论是研究文学的内部规律。……全书整个是谈文学的形式变化问题。”
但是仅仅几年的发展,俄国形式主义就已经因为跟国内的主流观点疏离而受到严厉的批判。1930年,什克洛夫斯基发表自我批评文集《学术错误志》宣布放弃形式主义,标志着俄国形式主义在国内的终结。
一、在文学科学的研究道路上有失偏颇,结论片面化
对于西方来说,20世纪既是战争、革命此起彼伏的时代,也是科技、经济突飞猛进的时代。自然科学理论研究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将科学的研究带到了量化、精确化的时代。在文学理论的研究上,很多形式主义文论的研究者例如什克洛夫斯基、雅各布逊等都曾提出文学研究科学化的主张,试图在文学的语言和形式研究中创立一门“文学科学”。
尽管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在“文学科学”的探索上市具有首创性的,对后世的研究也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但缺乏深刻的社会和文化理论,对语言的看法狭窄,片面性突出。每个作家的生活背景不同,所使用的文学写作手法不同,语言表述差异是由于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对作品影响的因素很多,多到难以量化统计出来,这就是文学研究中的复杂性,更加是文学科学无法量化的。对于一些理论问题,如“文学性”、“陌生化”没有在理论上充分阐发,并较多地带有经验层面上的意义。过分追求语言“陌生化”带来的新感导致某些作家的文章不知所云,艰涩难懂。
二、割裂文学艺术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过分强调艺术审美的形式
维克多·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艺术的手法》里面谈到,对于熟悉的事物,我们的感觉趋于麻木,仅仅是机械地应付它们,艺术就是要克服这种知觉的自动化,艺术的存在是为了唤醒人们对生活的感受。因此,文学的技巧与基本原则在于“陌生化”。
文学研究的任务在于探讨“文学性”。他们反对根据作家生平、社会环境、意识形态等文学外部因素去研究文学作品的理论模式,认为文学研究的对象应该是语言、结构、手法等文学的“文学性”所在。仅仅关注“文学性”的一面,忽略了非文学性因素对文学的影响。
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在语言艺术审美上的贡献很大,其中语言“自动化”、“陌生化”的写作手法在文学艺术创作上影响深远。后世的很多作家,托尔斯泰、莫言等在作品中都用语言陌生化的手法将小说的叙述异化,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但是这些作品的理解都离不开对作家创作背景的理解,莫言的作品跟社会物质文化环境的关系很大。过分强调莫言的魔幻主义写作手法而忽视其中的文化社会背景便难以深入理解莫言的作品。
三、在诗学与语言学相结合的研究中语言学占据了美学的领导地位
在俄国形式主义的研究中,语言学与诗学的结合是共同的研究方法,什克洛夫斯基在《散文理论》中注重文学内部规律的研究,其中语言是内部规律揭示的重点考察方面。什克洛夫斯基在诗学研究中不自觉地运用到语言学的方法,探索其中文学语言的节奏、韵律、结构安排等对于揭示“文学性”的作用,并以此为探索寻找文学自身特性和规律的主要手段。
对于语言认知以及表现功能的合理使用也是形式主义文学注重研究的方面,甚至提出只有偏离实用、指称,突出表现自我的作品才更加具有文学性。不仅仅是外国的诗人,甚至是在中国的唐朝,人们也非常注重诗歌的音韵、韵律美。山水诗人谢灵运的诗就是最好的例证,作为诗歌史上第一个大量创作山水诗的诗人,谢灵运开创了山水诗创作的新境地。但谢灵运诗歌创作过程中对语仗、音韵的追求痕迹过于明显,掩盖了作品本身的山水意趣,略显生硬,形式主义喧宾夺主。
综上,俄国形式主义在国内的迅速灭亡主要是受到其理论本身存在的缺陷所影響。一方面过分强调艺术的审美性而忽略其本身跟生活的相互关系不切实际;另一方面,将文学研究这样多元的学科科学地量化也是有难度,跟社会上主要的发展潮流相悖,因而受到了排挤。文学的研究还是应该从多方面来着手,从诗歌的语言表达、艺术审美、以及作者的创作背景等方能体现出一部作品的时代历史性。
参考文献
[1]段吉方主编.20世纪西方文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7:27,28.
[2](俄)维·什克洛夫斯基著,刘宗次译.散文理论[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0.
关键词:俄国形式主义;什克洛夫斯基;《散文理论》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俄国思想文化精神高涨的“后普希金时期”里,索绪尔的语言学研究、俄国现代主义文论、西方理性主义思潮相继兴起,涌现出一大批文学研究的学者。与传统的文学研究手法相比,这一时期的文学研究更多地倾向了文学研究中“内容”与“形式”的二分法问题探究。其中俄国形式主义文艺思潮就崛起于1914年在彼得堡成立的诗歌语言研究会,开展了关于文学研究中“形式”的重要性论真。其中维克多·什克洛夫斯基所写的《散文理论》被认为是为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奠基的理论纲领。《散文理论》一书明确指出了文学研究中形式的重要性:“我的文学理论是研究文学的内部规律。……全书整个是谈文学的形式变化问题。”
但是仅仅几年的发展,俄国形式主义就已经因为跟国内的主流观点疏离而受到严厉的批判。1930年,什克洛夫斯基发表自我批评文集《学术错误志》宣布放弃形式主义,标志着俄国形式主义在国内的终结。
一、在文学科学的研究道路上有失偏颇,结论片面化
对于西方来说,20世纪既是战争、革命此起彼伏的时代,也是科技、经济突飞猛进的时代。自然科学理论研究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将科学的研究带到了量化、精确化的时代。在文学理论的研究上,很多形式主义文论的研究者例如什克洛夫斯基、雅各布逊等都曾提出文学研究科学化的主张,试图在文学的语言和形式研究中创立一门“文学科学”。
尽管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在“文学科学”的探索上市具有首创性的,对后世的研究也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但缺乏深刻的社会和文化理论,对语言的看法狭窄,片面性突出。每个作家的生活背景不同,所使用的文学写作手法不同,语言表述差异是由于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对作品影响的因素很多,多到难以量化统计出来,这就是文学研究中的复杂性,更加是文学科学无法量化的。对于一些理论问题,如“文学性”、“陌生化”没有在理论上充分阐发,并较多地带有经验层面上的意义。过分追求语言“陌生化”带来的新感导致某些作家的文章不知所云,艰涩难懂。
二、割裂文学艺术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过分强调艺术审美的形式
维克多·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艺术的手法》里面谈到,对于熟悉的事物,我们的感觉趋于麻木,仅仅是机械地应付它们,艺术就是要克服这种知觉的自动化,艺术的存在是为了唤醒人们对生活的感受。因此,文学的技巧与基本原则在于“陌生化”。
文学研究的任务在于探讨“文学性”。他们反对根据作家生平、社会环境、意识形态等文学外部因素去研究文学作品的理论模式,认为文学研究的对象应该是语言、结构、手法等文学的“文学性”所在。仅仅关注“文学性”的一面,忽略了非文学性因素对文学的影响。
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在语言艺术审美上的贡献很大,其中语言“自动化”、“陌生化”的写作手法在文学艺术创作上影响深远。后世的很多作家,托尔斯泰、莫言等在作品中都用语言陌生化的手法将小说的叙述异化,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但是这些作品的理解都离不开对作家创作背景的理解,莫言的作品跟社会物质文化环境的关系很大。过分强调莫言的魔幻主义写作手法而忽视其中的文化社会背景便难以深入理解莫言的作品。
三、在诗学与语言学相结合的研究中语言学占据了美学的领导地位
在俄国形式主义的研究中,语言学与诗学的结合是共同的研究方法,什克洛夫斯基在《散文理论》中注重文学内部规律的研究,其中语言是内部规律揭示的重点考察方面。什克洛夫斯基在诗学研究中不自觉地运用到语言学的方法,探索其中文学语言的节奏、韵律、结构安排等对于揭示“文学性”的作用,并以此为探索寻找文学自身特性和规律的主要手段。
对于语言认知以及表现功能的合理使用也是形式主义文学注重研究的方面,甚至提出只有偏离实用、指称,突出表现自我的作品才更加具有文学性。不仅仅是外国的诗人,甚至是在中国的唐朝,人们也非常注重诗歌的音韵、韵律美。山水诗人谢灵运的诗就是最好的例证,作为诗歌史上第一个大量创作山水诗的诗人,谢灵运开创了山水诗创作的新境地。但谢灵运诗歌创作过程中对语仗、音韵的追求痕迹过于明显,掩盖了作品本身的山水意趣,略显生硬,形式主义喧宾夺主。
综上,俄国形式主义在国内的迅速灭亡主要是受到其理论本身存在的缺陷所影響。一方面过分强调艺术的审美性而忽略其本身跟生活的相互关系不切实际;另一方面,将文学研究这样多元的学科科学地量化也是有难度,跟社会上主要的发展潮流相悖,因而受到了排挤。文学的研究还是应该从多方面来着手,从诗歌的语言表达、艺术审美、以及作者的创作背景等方能体现出一部作品的时代历史性。
参考文献
[1]段吉方主编.20世纪西方文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7:27,28.
[2](俄)维·什克洛夫斯基著,刘宗次译.散文理论[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