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以来,我非常注意改革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水平。教改的宗旨是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来提高学生素质,这主要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我在历史课教学中,总结出了一些经验教训,供同行探讨。
一、探索规律,掌握方法,提高效率
1、探索规律,提高效率。繁杂的历史知识记忆必须提高准确性,以提高效率。知识获取的迅捷性、记忆的持久性和再认再现的准确性,是学习效率的首要体现。每一个知识点、概念都有其不同的记忆方法,发现并掌握其规律,合理加工处理知识信息,探究便捷的记忆技巧,有利于提高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效率。
2、探索概要,掌握要领。重大历史事件往往包括背景、经过、影响几大段的复杂内容,学生靠死记硬背效率低下,这就需要化复杂为简单,通过信息的加工重组,提取记忆要素。可以借鉴语文科的学习方法,如找出每一句的重点词(动词或名词)、简化句子、概括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同时,可结合数学的“集合”概念,对各条信息按一定的程序进行分析重组,形成明确的知识框架,便于系统掌握。
3、系统掌握,形成方法。历史的每一部分内容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完整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学生在学习中,要把零散的知识纳入知识体系,进行系统的掌握。一是掌握专题线索,如政治、经济、文化各大专题,在大专题下又可分为若干个小专题,如政治专题下的政局、制度、政体、政策、阶级、民族、对外关系等。二是掌握历史阶段特征,要从政治、经济、文化涉及的诸方面进行抽象的概括和掌握。
二、努力发掘教材知识,注意知识的联系,锻炼能力
1、善于发掘教材,注意开发学生能力。中学历史教材各部分的文字材料、图表等,首先直接反映了相关部分的主题,体现为显性知识;同时,它们还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其它部分的主题,体现为隐藏性知识。在学习中要指导学生对隐藏性知识深入挖掘和联系,并进行知识的迁移。
2、探究历史本质,总结历史规律。首先是历史原因的探索,从直接原因到主要原因、根本原因,从主观原因到客观原因,从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探索和分析原因。其次,由表象深入探索事物的属性和本质,理解其本质含义。在此基础上,综合各方面因素,总结出历史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
3、开拓知识,注意学科间的联系。对历史学科知识的综合能力,是学生建构完整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的关键,也是考试命题能力测试的重点。因此在学习中要注意知识之间的联系、对比和综合。
三、强化培养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素质
1、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各类考题。当前,考试是检测学生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解答考题的技巧,也就成为学生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进行各种题型的练习、考试训练,则是培养这方面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练习、考试和讲评的不断重复和提高,能使学生逐步形成适应命题考试的能力。这方面的能力训练几乎每个学校都相似,这里就不再分析。
2、对测试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价。每次考试后,通常由教师进行分析、点评。但由于教师教学时间的限制,平时更多的训练甚至考试,需要学生借助参考答案,进行相互批改或自我分析、评价。通过学生转换角色的自评互评,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命题的基本思路,把握命题的一般规律,了解答题的基本要求,掌握答题的基本要领,从中发现自己在解答问题中存在的不足,分析失误原因,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自己分析解答各类问题的能力。
3、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现实问题。“读史使人明智”,历史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历史把握现在、预见未来。学生可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来分析现实社会政治、经济和生活中的一系列问题,加深对当今种种社会现象的认识和理解,并尝试对其发展趋势作出较为合理的判断或预测。
四、不迷信权威,善于质疑,树立自主学习信心
1、善于找出历史教材中的瑕疵。中小学教材存在瑕疵是众所周知的。《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曾连续多期刊登文章,指出其多处缺陷和错误,这些大多是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和学生发现的。即使是新版教材,由于教材编制体制及编者知识和认识水平的局限性,也存在诸多问题。学生能在学习中发现并指出其错误所在,体现了学生的历史考据能力,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的一个重要表现。
2、对历史教材的某些“权威”观点提出质疑。历史学科研究的不断突破创新,使历史教材的滞后性更加明显,特别是一些陈旧的历史观点和结论,已经明显过时,甚至被证明是错误。学生在学习中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历史事物、判断历史结论,大胆地对教材的某些观点结论提出质疑。
3、对相关学习参考资料、练习题提出质疑。许多学生在学习和使用各种教学参考、学习辅导资料中经常发现一些问题和矛盾,如辅导资料与教材有矛盾或不同的参考资料有冲突,而习题的答案错误或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则是家常便饭。学生在使用这些资料中要学会发现问题并提出质疑,通过教学交流寻求解决。总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要求教师把这些能力通过教与学的契合互动过程,逐步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能力,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同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教师要鼓励学生超过自己,并以此为荣,让学生能站在老师的肩膀上摘取更丰硕的成果。
一、探索规律,掌握方法,提高效率
1、探索规律,提高效率。繁杂的历史知识记忆必须提高准确性,以提高效率。知识获取的迅捷性、记忆的持久性和再认再现的准确性,是学习效率的首要体现。每一个知识点、概念都有其不同的记忆方法,发现并掌握其规律,合理加工处理知识信息,探究便捷的记忆技巧,有利于提高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效率。
2、探索概要,掌握要领。重大历史事件往往包括背景、经过、影响几大段的复杂内容,学生靠死记硬背效率低下,这就需要化复杂为简单,通过信息的加工重组,提取记忆要素。可以借鉴语文科的学习方法,如找出每一句的重点词(动词或名词)、简化句子、概括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同时,可结合数学的“集合”概念,对各条信息按一定的程序进行分析重组,形成明确的知识框架,便于系统掌握。
3、系统掌握,形成方法。历史的每一部分内容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完整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学生在学习中,要把零散的知识纳入知识体系,进行系统的掌握。一是掌握专题线索,如政治、经济、文化各大专题,在大专题下又可分为若干个小专题,如政治专题下的政局、制度、政体、政策、阶级、民族、对外关系等。二是掌握历史阶段特征,要从政治、经济、文化涉及的诸方面进行抽象的概括和掌握。
二、努力发掘教材知识,注意知识的联系,锻炼能力
1、善于发掘教材,注意开发学生能力。中学历史教材各部分的文字材料、图表等,首先直接反映了相关部分的主题,体现为显性知识;同时,它们还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其它部分的主题,体现为隐藏性知识。在学习中要指导学生对隐藏性知识深入挖掘和联系,并进行知识的迁移。
2、探究历史本质,总结历史规律。首先是历史原因的探索,从直接原因到主要原因、根本原因,从主观原因到客观原因,从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探索和分析原因。其次,由表象深入探索事物的属性和本质,理解其本质含义。在此基础上,综合各方面因素,总结出历史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
3、开拓知识,注意学科间的联系。对历史学科知识的综合能力,是学生建构完整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的关键,也是考试命题能力测试的重点。因此在学习中要注意知识之间的联系、对比和综合。
三、强化培养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素质
1、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各类考题。当前,考试是检测学生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解答考题的技巧,也就成为学生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进行各种题型的练习、考试训练,则是培养这方面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练习、考试和讲评的不断重复和提高,能使学生逐步形成适应命题考试的能力。这方面的能力训练几乎每个学校都相似,这里就不再分析。
2、对测试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价。每次考试后,通常由教师进行分析、点评。但由于教师教学时间的限制,平时更多的训练甚至考试,需要学生借助参考答案,进行相互批改或自我分析、评价。通过学生转换角色的自评互评,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命题的基本思路,把握命题的一般规律,了解答题的基本要求,掌握答题的基本要领,从中发现自己在解答问题中存在的不足,分析失误原因,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自己分析解答各类问题的能力。
3、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现实问题。“读史使人明智”,历史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历史把握现在、预见未来。学生可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来分析现实社会政治、经济和生活中的一系列问题,加深对当今种种社会现象的认识和理解,并尝试对其发展趋势作出较为合理的判断或预测。
四、不迷信权威,善于质疑,树立自主学习信心
1、善于找出历史教材中的瑕疵。中小学教材存在瑕疵是众所周知的。《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曾连续多期刊登文章,指出其多处缺陷和错误,这些大多是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和学生发现的。即使是新版教材,由于教材编制体制及编者知识和认识水平的局限性,也存在诸多问题。学生能在学习中发现并指出其错误所在,体现了学生的历史考据能力,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的一个重要表现。
2、对历史教材的某些“权威”观点提出质疑。历史学科研究的不断突破创新,使历史教材的滞后性更加明显,特别是一些陈旧的历史观点和结论,已经明显过时,甚至被证明是错误。学生在学习中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历史事物、判断历史结论,大胆地对教材的某些观点结论提出质疑。
3、对相关学习参考资料、练习题提出质疑。许多学生在学习和使用各种教学参考、学习辅导资料中经常发现一些问题和矛盾,如辅导资料与教材有矛盾或不同的参考资料有冲突,而习题的答案错误或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则是家常便饭。学生在使用这些资料中要学会发现问题并提出质疑,通过教学交流寻求解决。总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要求教师把这些能力通过教与学的契合互动过程,逐步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能力,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同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教师要鼓励学生超过自己,并以此为荣,让学生能站在老师的肩膀上摘取更丰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