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感知思维方式在万有引力定律中的应用

来源 :少年科普报(科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tzhj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距离篝火远近不同位置上的动物,由于被炙烤的程度不同而表现出来一些不同的躁动行为。八大行星正如这样围坐在距离太阳不同的位置上,接受着引力的“炙烤”。通过教科书的介绍,科学家们首先对行星作了大量观察,从而发现了行星以二次方反比规律运行的行为,进而形成了万有引力定律,这是教科书思维“由外及里”的一个重要特点。实际上为什么围坐在篝火旁边的动物会具有不同程度的躁动行为呢?我们用自己的思维来简单设想一下:由于篝火向外辐射的热量呈现出的是一种放射状的存在,这样热量向外的“放射状”才是使得热量衰减的主要原因,因此动物才表现出了不同的躁动行为,这是本文逻辑思维“由里及外”的一个主要特点。对比一下两种思维方式,尽管得出的理论表达式将是一致的,如果非得需要进行一场优胜劣汰,我们可以通过这样一个简单的物理现象再来进行一次抉择:这就是真空中灯泡光线为什么会衰弱的物理现象。教科书将通过大量观察发现,距离灯泡不同远近的书本字迹,其模糊程度呈现出了一种二次方反比规律,进而得出具体结论;而本文认为,由于光线向外以“放射状”的方式存在,这才是使得灯泡光线衰弱的主要原因。很明显,本文以直击物理实质的这种方法更加直观而简单,这也是《物理思维方法论》继牛顿定律之后,再一次在万有引力定律中得到成功应用,并再次体现出了它更为优异的非凡特质。
  关键词:物理思维方法论;万有引力;库仑定律;验证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18-069
  1.引言
  “物理思维方法论”在对牛顿定律的推理中发现,教科书的思维是以视觉感知的思维方式为主,通过运动基本定义的漏洞分析,挖掘出了第二种思维方式——触觉感知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预示着还有更多定理定律都隐藏着第二种推理的方法,本文就将尝试以触觉感知的思维方式来推导万有引力的结果,如果结论中同样与教科书是殊途同归的,那么这将再一次验证物理思维方法论的可行性,同时又为万有引力定律带来新解。
  2.历史回顾
  为了在本文推理中能够更加清晰地形成思路,我们有必要简单回顾一下触觉感知的思维方式和万有引力定律的一些主要特点。
  2.1 简单回顾触觉感知思维方式的重要特点
  触觉感知的思维方式与视觉感知思维方式分别由触觉的感知和视觉的感知所引导,二者是对同一物理事物通过不同途径获取到了该事物不同方面的物理讯息,并以此为依据形成了与之对应的思维方式,这两种思维方式是在两条框架中并列前行的逻辑思维,二者起点不相同。视觉感知的思维方式起源于视觉对事物的直接反映,其逻辑思维由视觉感知所引导,并受到视觉感知带来的局限,在揭示事物本质的思路上体现出了由表及里的特点;而触觉感知的思维方式则起源于触觉对事物的直接反映,其逻辑思维由触觉感知所引导,并受到触觉感知带来的局限,在揭示事物本质的思路上体现出了由里及表的特点。两种思维在平行轨道上以同向或逆向行驶的形式最终殊途同归,那么这样的特点照样会在本文体现出来,请注意领会。
  2.2 简单回顾万有引力定律推导中的特点
  大家知道,月亮和太阳每天都在乐此不疲地东起西落。这是因为星球之间都会有一个相互的引力在发生作用。然而这样的作用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呢?我们可以跟随着牛顿对这一问题的发现之旅,而寻求到一些答案。实际上,早在牛顿之前的一些科学家们就已经开始注意到行星运行的行为了,并作了大量观察。开普勒认为,行星绕太阳运动,一定是受到了来自太阳类似于磁力的作用。而胡克、哈雷等科学家对行星运行行为的这一认识则更进一步。胡克等人认为,行星繞太阳运动是因为受到了太阳对它的引力,甚至证明了如果行星的轨道是圆形的,它所受引力的大小跟行星到太阳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实际上行星运行行为的轨道是椭圆形的,牛顿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对椭圆轨道情形下也同样存在二次方反比理论的推导证明,并且还由此得出了举世瞩目的万有引力定律。牛顿凭借他超凡的数学能力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剖析,我们可以简要地来看看这个万有引力定律得来的推导过程:如果可以将行星的运动大致看做是一种圆周运动,那么太阳对行星的引力F应为行星所受的向心力,即:
  F=mv2/r
  将圆周运动中的周期T和速度v的关系式v=2πr/T代入上式有:
  F=4π2(r
  ?倕
  /T2)m/r2
  在这个等式中,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所有行星的轨道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即r2/T2=k)可以知道,其中(r2/T2)只是一个与行星无关的常量。由此牛顿得出结论:行星和太阳之间的引力跟行星的质量成正比,跟行星到太阳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继而再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可以知道,行星吸引太阳的力跟太阳吸引行星的力,大小相等并且具有相同的性质。由此便可以推导出万有引力定律了,其数学等式表示为:
  F=GMm/r2
  其中,G是一个与行星运动无关的常量。
  通过以上的叙述,万有引力定律最终的形成得益于众多科学家对行星运行行为的大量观察,通过视觉直接接触行星运行行为就能得到事物的直接反映,而“二次方反比规律”就是这种视觉感知下对事物的直接反映。再通过这个直接反映进一步挖掘出了万有引力的本质,在这里体现出了一种由表及里的思维过程,行星运行行为是“表”,太阳引力的实质是“里”。后文在以触觉感知的思维方式推理万有引力定律的时候,请注意思维将起点于触觉,而由于起点的不同,推理思维的方向则是由太阳引力的“里”,再到行星运行行为的“表”,请注意区别和领会。这种思维方向上的特点同样存在于前文牛顿定律的推理中。
  2.3 以触觉感知的思维方式推导万有引力公式
  2.3.1 实验分析
  首先让我们准备两种具有强大功率的仪器:一种仪器能够发射出绝对的平行光;另一种仪器则类似于普通的电灯泡,发出的是放射状的光芒。我们以地球为A点,以月球为B点。现在用两种仪器分别从地球的A点去照射月球的B点。如果我们排除大气以及尘埃等等物理因素的影响,那么对于前一种仪器来说,A点的光亮度和B点的光亮度将具有一样的强度;而对于后一种仪器,则B点光亮度远比A点光亮度衰弱。电灯泡照射月球的光亮度为什么会变衰弱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其光芒是发散状地辐射出去的。在灯泡刚开始发光的刹那间,如果我们可以跟随在光线的最前面,我们就可以看见一个不断膨大的“气球”。假设最初的光亮强度为1,那么根据球表面积公式可以得知,膨胀后气球表面的光亮强度在某时刻都将是最初的1/4πR2,这是一个简单的数学原理,这种光芒放射状的强度变化,正是以二次方反比规律的形式衰弱。   2.3.2 以第二种思维对万有引力规律进行推理
  宇宙中每个星球都被自身厚厚的引力场包裹着,如果我们能够通过触觉“看见”引力的存在,那么这种放射状的存在和电灯泡光芒的存在其实是一样的,二者都遵循着同一原理下1/4πR2的衰减规律。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地月相互吸引的情况吧!如果地球某区域的引力可以看作是单位1的强度,那么这个引力当延伸到月球的存在区域时,其强度将减弱到1/4πR2的强度。实际上地球是由若干份最小质量的物质构成的,月球之所以受到了地球的引力作用,这与每一份最小质量的地球物质作用都脱不了干系。如果将地球每一份最小质量的物质对月球上的一份最小质量物质所产生的吸引力用细线表示出来,那么这样的细线总共应有M条。由于每条细线所代表的都是最小质量物质的引力大小,所以M条连线所代表的吸引力自然是相等的。假如我们用一个测量仪可以在距离最小质量物质的最近点测量到它的引力大小,并且将这个引力大小设为X(同样可由卡文迪许扭称装置测量),那么在质量为M的地球表面,就一共有M份质量物质的引力在共同发生作用,其强度可以很简单地求得:即是XM,这个数字好比就是在灯泡最近点的光亮强度。根据引力在空间的延伸分布形状来看,引力将受到这种几何构型从而导致的衰减因素影响,经过简单的数学推理,地球对月球上一份最小质量物质的吸引力实际应该是XM/4πR2的强度。再由牛顿第三运动定律可以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地球能够吸引月球,那么月球对地球依然存在着吸引。同样的道理,月球上一共拥有m份最小质量的物质,这些m份的最小质量物质同样也都是吸引着地球的。因此,月球对地球上一份最小质量物质的吸引力即为Xm/4πR2的强度。总的说来,地球上每一份最小质量的物质与月球上每一份最小质量的物质都产生着相互的吸引。因此,代表月地相互吸引的连线总共应当为Mm条。Mm条连线所代表的引力大小均为X值,而Mm条连线所代表的所有引力,都将遵循它们在延伸过程中由“放射状存在”所引起的衰减规律。那么地月相互吸引的力实际就是F=XMm/4πr2,式子中,M和m分别代表地球和月球的质量。对于式子F=XMm/4πr2,其中X是一个确定的引力值(同样可以通过卡文迪许扭称实验测量得出),而4π同样是一个不变的常量,这就是说,X/4π其比值即为一个常数,我们可以另外设定一个字母符号来表示它——G,于是上式就变成为了F=GMm/r2,从数学的表达方式来看看,这和物理教科书的数学表达式几乎就是一样的,我们的推理结果继牛顿定律以来,再一次诡异地与教科书“重合”了。
  3.第二感知思维在万有引力定律应用中的特点和意义
  在以触觉感知思维方式进行的推理中,我们并没有提前对行星运行规律作大量观察,我们甚至也没有借助向心力公式来推理万有引力定律,但是它却再一次诡异地与教科书不谋而合,我们不能轻易地用巧合来解释所发生的一切,这需要简单分析一下这种思维的特点及其存在的意义。
  3.1 触觉感知的思维方式在万有引力定律中的特点
  在教科书的推理与本文的推理中,前者推理来源于视觉的感知,起点位于行星的运行行为,在思维的方向上经由了“由表及里”的过程;如果我们的触觉足够敏锐,那么就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引力的存在,所以本文的逻辑思维其实是来源于触觉的感知,触觉感知的起点位于母球,触觉对引力大小的疏密度存在直观反映,并在感官直接接触事物得到的直观反映中找到了引力变化的规律,在思维方向上经由了“由里及外”的过程。在这里的总体思路和推导牛顿定律的情形是一样的,两种思维通过不同的起点,并且经由了不同的路径,最后在对向行驶中产生重合,而这种情况还会出现在以后对质能方程的推理中。
  3.2 触觉感知的思维方式在万有引力定律应用中存在的意义
  3.2.1 进一步验证了物理思维方法论的可行性
  虽然我们推理出的表达式与教科书是一样的,但是这种思维模式下推理得到的结论与万有引力定律并未产生实质性的冲突,这说明物理思维方法论不仅适用于牛顿第二定律的推理,同样适用于万有引力定律的推理,我们进一步验证了物理思维方法论的可行性,在后文更深一步的推理中,我们还可以发现物理思维方法论同样适用于对质能方程的推导,因此該思维在物理学中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在认识的方法论这个总体框架中,触觉感知的思维方式与视觉感知的思维方式分别通过两条线路并驾齐驱,它们能够以不同的方式方法共同解释同一物理事物,对于物理世界未知的挖掘,我们似乎至少缺失了一半的文明。
  3.2.3 为行星以二次方反比规律运行行为提供直观感受
  在初、高级物理教科书中只是描绘了行星运行遵循二次方反比规律,那么行星为什么会以二次方反比的规律运行呢?教科书无法简单地用三言两语来解释清楚这个东西,教科书用“牛顿凭借他超凡的数学能力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剖析”作了回答,可见对于这样问题的解释是比较费解和复杂的。通过本文的推理再次来看待这个问题就变得简单多了。我们知道行星之所以每时每刻乐此不疲地绕着太阳转圈子,这是因为受到了太阳引力的作用,如果没有太阳引力的存在,行星也就不会转圈子了。而太阳引力在空间的分布是放射状存在的,引力随着距离的增加会呈现出“二次方反比”规律的衰减,既然行星运行的行为是由太阳引力所导致的,那么这种运行行为呈现出“二次方反比规律”正是对空间引力分布规律的一种可视化表达,也就是说行星运行行为即是太阳引力分布规律的一种体现,这就是行星会以“二次方反比”规律运行的物理内涵。当然,实际行星的运行并未绝对遵循“二次方反比”规律的正圆环绕,牵制行星行为的因素还来源于银河系的引力影响,还有行星形成方式以及行星形成在时间上的积累沉淀等等复杂因素的综合影响。
  而“二次方反比”规律又是怎么产生的呢?它是由引力放射状存在的空间分布构型引起的,这是“二次方反比”规律存在的物理实质,也是行星会以“二次方反比规律”运行的物理内涵。正如围坐在篝火旁取暖的人群,热量会以二次方反比规律衰减,而人群躁动的程度和频率也会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减弱。人群躁动的行为体现了热量的分布规律,而热量的分布规律是导致躁动频率大小形成的原因。换言之,引力最初的强度遵循了“二次方反比”的衰弱规律,致使置于其中的行星也是以“二次方反比”的规律来运行。也就是说,行星以自身运行的行为,体现了引力“二次方反比”规律的存在;反之则是,引力空间构型的存在规律导致了行星以“二次方反比”规律运行的行为。   4.讨论
  4.1 万有引力定律中视觉感知思维引起的缺陷
  正如教科书中以视觉感知的思维方式推导牛顿定律一样,当我们以视觉为主要感知进而获取到的物理讯息,在经过对这样物理讯息进行分析并形成的思维方式中,它很难理解运动会存在极限的物理内涵。教科书对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中,前人通过对行星运行行为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分析,相当于也是以视觉的感知来获取物理讯息,那么读者将很难理解行星为什么会以“二次方反比”的规律去运行,还有就是万有引力定律也没有告诉我们“二次方反比规律”存在的真正物理内涵。在牛顿第二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一些纯粹数学意义方面的表达,而未曾触及真正的物理实质及其灵魂。这就是以视觉感知作为引导,由它触发的思维方式所存在的局限和缺陷,需要细心而深刻地领会。
  4.2 常数“G”的物理内涵
  教科书中的常数“G”只具有单纯的数学含义,它告诉我们,这是一个与行星运动无关的常量。而对于本文来说,常数“G”却是具有着非同寻常的重要意义,按照本文的推导思路,我们不仅可以推导出万有引力的衰弱规律,我们还可以推导出太阳光强度的衰弱规律;只要我们能够测量到距离电信塔子最近的信号强度,那么我们还能够以本文的推导思路,来推算出距离r远处的信号强度……。既然用同一种思路能同样推算出像万有引力和电信塔子等等这样不同事物的规律,那么F=GMm/r2这个算式又如何共同去适用于这些事物呢?对于万有引力定律来说,M和m指代的是最小质量单位,而F指代的是r远处受到引力的大小;如果你已经熟知了本文的推理思维,那么对于电信塔子来说,M和m指代的就变换成了最小强度信号,而F指代的则是r远处手机能够接收到的信号强度了。算式F=GMm/r2在同时适应两个物理事物时,不仅F和M、m指代的对象变换了,其中最重要的变换是常数G在物理内涵方面的变换。文中在F=XMm/4πr2的推导中,常数G=X/4π,而其中的“X”是由测量仪在距离最小质量物质的最近点测得的引力值大小。如果这个算式在面对电信塔子时,算式中的“X”则是由测量仪在电信塔子最近点测得的信号强度大小。如果需要计算太阳对木星的热量辐射,那我们需要测量的就又是热量值了。也就是说,在算式F=GMm/r2中,常数“G”代表着不同物理事物的物质属性——诸如引力值、信号强度和热量值等等。我们丢一个石块在平静的湖面,我们都可以测量一下最初石块引起的水波强度,并由此来计算远端的相关数据,这就是说,常数“G”所替代的物质属性是包罗万象的,如果我们把各种事物、各种物质构成的这种“物质属性”,通过不同的实验仪器测量出其具体数值,就能形成一系列由不同数值构成的值域。在化学里有归纳化学元素的周期表,那么在物理学里面将出现由这些“物质属性”数值构成的物理元素周期表,通过对这些具体数值进行的分析,还可以像化学元素周期表一样进行归纳和总结其中物理元素特性及其变化的规律。对于“物质属性”数量值的测定需要大量实验装置设备和时间,有待未来逐步实现。
  4.3 万有引力定律与库仑定律之间的未解之谜
  我们再来看看库仑定律的表达式F=kQ1Q2/r2,它和F=GMm/r2是不是很相似呢?教科书中这样描述到:“库仑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都遵从二次方反比规律,人们至今不能说明这两个定律为什么如此相似,它们有没有内在联系?会不会是某一种力的不同表现形式呢?物理学家还在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如果大家看懂了本文的推导思路,那么你就会发现二次方反比规律存在的物理本质,在库仑定律中,电荷的静电力和万有引力一样呈“放射状”存在,这将使得电荷力和行星都将遵循“二次方反比”规律。之所以教科书会对上述问题产生迷惑,其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其思维方式受到了视觉感知的局限,正如视觉无法理解饭菜的香味是一样的道理。这才使得如此白痴的问题要升华为世纪难题,这和牛顿定律和相对论无法理解速度极限非常类似。常数“G”约为6.67408×10-11,静电力常数“k”约为9.0×109,二者数值相差如此巨大,这是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不同物质属性的物理事物,而这两个数值也只是构成物理元素周期表若干数据成员中的两个成员而已。以单纯视觉感知的思维来面对物理世界,会因为视觉感知的缺陷从而引起困惑,这就势必会引起对“二次方反比规律”的费解以及无法揭示万有引力定律与库仑定律之间的内在联系。
  4.4 两种不同思维方式的主要特点分析
  4.4.1 视觉感知思维方式主要特点分析
  视觉感知的思维方式是由视觉感官来获取最初的物理訊息,它受制于这些讯息的局限和引导,通常视觉更容易发现物理事物外在表现的“个数”“形状”等等这样的讯息,而这些承载着外在表现的讯息又非常容易搭建出对应的数学模型。某个事物发生了一个物理现象,那么根据外在现象里面的“个数”等等讯息,我们就能搭建出一个初步的数学模型。由于这个数学模型是物理外在现象的一种数字化表达,要揭示该现象背后的物理本质,我们还需要进行必要的数学推理,而同一个数学结果又可以由多种数学推算而来,那么到底哪种数学推理更接近物理实质呢,这就需要“理论需要实验来验证”,并最终确定出能够揭示真理的最佳数学表达式。这就是视觉感知思维方式的一个重大特点,这个特点经由了“物理外在现象的观察”——“物理现象的数字化”——“理论推导”——“实验验证”——“得出真理”这样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由表及里的探索流程。
  通过对视觉感知思维的特点分析,现代物理学更倾向于理论推导,在万千种数学推导中,更靠近实验数据的数学推理即为真理。像这样将理论推导作为主要手段来探索物理,将存在一个极度危险的缺陷。我们可以回到数学的远古时期:酋长正在为部落囤积猎物,张三捕获2只猎物,李四1只、王麻子2只,赵六1只,我们为这个物理事件搭建出一个数学模型将其数字化,得到的算式就是“2+1+2+1=6”。根据数学最基本的四则运算法则,我们可以把这个算式变换成3+3=6;5+1=6……,其最终结果同样都可以是6。尽管数学法则允许算式进行各种变化和推算,但是物理内涵却变质了。比如算式5+1=6所代替的物理涵义是第一人上交了5只猎物,第二人上交了1只猎物,其他人无猎物上交。这即是说,用于描述物理事物内涵的理论表达式,原本是绝不允许出现任何单纯数学推理的。酋长事件告诉大家,任何单纯数学层面的理论推算,都存在“以主观意识来改变客观世界”的嫌疑。这将导致在经由了实验验证的数学结果6,其表达式也不一定就是物理事物的真实内涵。而当现代物理学将理论推导作为物理探索的神经中枢后,将产生万千种理论都可能推导出同一种结果的现象,这使得物理学越来越莫测高深。不仅如此,许多伪理论推导甚至都可能找到必要的实验数据,让其得以权威的验证,实验数据强大的真实性及其威望使得伪论得以充斥真理。“理论需要实验来验证”既是一个无可辩驳的基本真理,同时更成为了一个工具。对于这一点,我们在对相对论进行的相关推导中,可以得到更多的案例分析。   4.4.2 触觉感知思维方式主要特点及对比分析
  在视觉感知思维方面存在的致命缺陷,刚好可以由触觉感知的思维方式来进行良好的互补,我们来分析一下触觉感知思维的一些特点。同样的道理,触觉感知的思维方式是由触觉这种感官来获取物理的最初讯息,那么触觉能够感知到什么呢?它更容易接收到的是事物本身变化中的“能量大小”、“变化趋势”等等这样的物理讯息,这样的讯息是对物理事件变化发生过程的直接触及,由此引起的思维模式常常更容易直达本质。视觉感知的思维方式需要首先将事物发生的外在表现进行数学模型的建立,而触觉感知的思维方式需要首先做的却是“悟”,也就是领悟物理事件到底发生了什么,它更尊重物理事物发生的真实内涵。比如面对“机械运动”这个物理事件,视觉感知的思维首先得到的东西是“单位时间内物体的位移”,于是“米每秒”以及“坐标系”这样的数学元素就构成了教科书对运动认识的初级数学模型,在这个模型中我们看不到任何直观的物理内涵,只能看到物理事件外在表现出的纯粹数学化描绘。而触觉感知的思维方式在面对机械运动时,“痛”的感受让瞎子首先思考的是发生了什么,进而得到了“运动是物质储存能量的一种方式”,这样的认识能够直击物理本质,像速度存在极限这样讳莫如深的物理内涵也成为了一个并不晦涩的简单常识。再比如教科书在面對万有引力时,它通过大量的视觉观察只是为了找出理论推理中的数学关键构成元素“二次方反比”,通过教科书无法理解万有引力定律和库伦定律内在联系的情况来看,教科书对于“二次方反比”的认识仅仅局限于数学方面的理解,却未能洞悉其物理内涵。而触觉感知的思维方式首先得到的就是对“二次方反比”物理内涵的直观感悟和认识。值得特别留意的是,由于触觉感知的思维获取到的物理讯息更容易直击物理实质,所以其数学表达式通常都是对这个物理内涵的直接映射,这好比就是在光线正面照射下的人影,身体是物理事件的内涵,而影子则是对这个事件内涵的直接映射,得到的理论表达一般不需要数学推算方面的演绎。触觉感知的思维方式更加注重对物理事物内涵的探索,而轻视对事物外在表现的数学推算。在触觉感知的思维模式中,将物理事件变化流程中的叠加或衰减以运算符号代替,将事件发生的单体以数字代替,就能够直接得到未经演绎的数学表达式。在洞悉了该事件发生的真实涵义和流程以后,把这样的涵义和发生流程直接用数字和运算符号映射出来,就形成了唯一的理论表达式,这个表达式正是教科书在经过百转千回推算后追求的最终理论结果。在牛顿第二定律以及万有引力定律,还有以后质能方程的推导中,都可以发现这样的特质体现,它们都是对物理内涵的直接映射,其理论表达式均与教科书的理论结果是一致的。值得特别留意的是,触觉感知思维方式映射出来的数学模型,不仅没有多余而繁冗的数学推导,而且一种物理事件仅有一个映射的算术表达式,这和视觉感知思维之下允许多种理论推导具有显著的区别。数学的多个解使得我们不得不提供与之对应的大量实验来验证真伪,而唯一解只需要一次验证,这在人力、财力上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节约。同时触觉感知的思维方式还能与视觉感知思维方式之下的理论推导进行相互的检验、补充和弥补,当某个理论能够同时经受两种思维方式的推理验证,那么我们再来进行“理论需要实验来验证”的二次检验,这就很好地杜绝了对真理“理论需要实验来验证”的滥用,无效的实验验证得以剔除。
  4.5 引力传导的超光速之谜
  随着人类认识范围的扩大深入,人们发现万有引力定律还存在一些令人费解的地方,比如说,按照万有引力定律,引力可以在瞬间传播至任意远处,其速度为什么远远超越了光速?1913年爱因斯坦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了万有引力场论……。现在我们以自己的思维来思考一下关于引力超光速传导所引起的困惑,在这里需要把全世界所有能够囊括太阳和地球的素描画都收集起来,这些素描画具有的一个共同特点值得我们去分析:对地球的描述将是一个球体,而对于太阳的描述则是一个球体周围素描着线条代表光芒。试问一下,为什么我们总是喜欢无意识地将视觉看得见的东西标识为“有”,而将视觉看不见的东西标识为“无”呢?假如一颗流星砸在地球上,为什么我们从来不会去想这样一个问题:“地心超光速地传导了某种信号,这才使得地面与流星发生了剧烈作用”?实际上流星与地面的碰撞作用不需要地心发出某种信号给地面,这种作用也会瞬时发生。你认为石头是一种实体,超级显微镜则不会这样认为。被用力压迫的两块同性相斥的磁铁,它们也认为虚与实的界限不是视觉看到的那样。视觉错误地诱导我们为虚与实划分了一个界限,实际上引力只是石块某些物理特性的一个外延。由于引力只是石头部分物理特性的外延,这才让视觉产生了一种虚与实的区分,但是视觉看不见,不代表不存在。一个小石头通过不断的累加最终形成了星球,这个过程是球心物质的全部物理特性得到了累加,相当于地面是球心物质全部物理特性的一种外延,而引力只不过是球心物质部分物理特性得到了外延。如果视觉对我们的思维扰乱太多,那么我们有必要根据引力的物理特性将其“硬化”出来。试想一下,地球表面竖立着无数桌腿一样的东西,我们在遥远的太空用力击打桌面,请问地球是否需要传导某种信号来对抗这种作用?这和流星砸地面有什么区别?既然流星砸地面不用球心来传递信号给地面,那么拍打“桌面”一样不需要地球传导什么信号给桌面。之所以产生“引力瞬时传导”的问题,只是我们的视觉诱导我们无意识地将同一事物区分为两个事物了而已,我们以感觉器官未经思考的感受直接代替物理认知,将一件事物直接粗暴地劈出虚与实的界限,这种无意识之下的感受是没有任何物理依据的。也就是说,引力超光速传导所引起的困惑是一个伪命题,正如皇帝的新装一样子虚乌有。
  援引中新社北京12月26日电,中国科学家在世界上成功获得引力以光速传播的第一个观测数据……。太阳光以光速传播是一个真命题,因为阳光这种东西需要不断消耗太阳本身的能量来维持它的持续存在,这才使得有“东西”发生了光速的行为。而引力本身就是一种存在,这样持续的存在和石块本身的存在是一样的道理,它不需要消耗能量来维持这种存在,那么是什么在传导呢?如果你非得说是引力在传导,言外之意就是,太空中的一块石头终有一天会像太阳一样能量耗尽,既然会有引力的不断传导,那么终究有一天石块莫名其妙就消失了?能量守恒定律对此持以坚决反对的态度。总的说来,我们为什么要演绎一个“皇帝新装”的闹剧呢?我们可以再次来梳理一下视觉感知思维方式的特点:由于视觉感知的思维方式更喜欢将事物的外在表现进行数学化,而我们需要得到的答案却是物理的内涵是什么,于是这个数学模型还需要进一步推理和演绎,而数学通常又有许多途径可以让等式结果为6,只有能被实验验证的理论才可能为真理,于是“引力超光速传导”这个命题有必要存在,这是为了符合某种理论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Chu S, Hollberg L, Bjorkholm J E, Cable A, Ashkin A 1985 Phys. Rev. Lett. 55 48{英文期刊}
  [2]Geng T, Yan S B, Wang Y H, Yang H J, Zhang T C, Wang J M2005 Acta Phys. Sin. 54 5104 (in Chinese)[耿涛,闫树斌,王彦华,杨海菁,张天才,王军民2005 物理学报 54 5104]{中文期刊}
其他文献
摘要:在新的数学教程标准里对学生明确提出“能运用综合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这一要求,这意味着教师必须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教学目标,引领学生把所学知识点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当中去。本文主要从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几个方面来阐述,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有效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途径,以提高小学生在解决数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数学教学;解决问题;能力提高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利用微课开展课堂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利用视频反复观看自己理解不清的知识点,也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自由度。然而,要凸现微课的价值,则需要以科学合理的方式构建并应用微课,在如今教育教学中存在部分小学语文教师不能合理利用微课开展课堂教学,以及不能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合适的微课视频等一系列状况,使微课的价值大打折扣。鉴于此,文章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对微课为小学语文课堂添彩助力提
期刊
摘要: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之下,出现了很多新型的教学方法,微课就是极为典型的一种,被广泛应用在各个学科教学当中。在高三语文复习中使用微课不但可以提升学生兴趣与教学质量,还能够拓展复习内容,取得良好的复习效果。基于此,本文就将重点对其应用策略进行分析。  关键词:微课;高三语文;复习效率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18-100  引言  原先在高三语文复习当中,教师基
期刊
摘要: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教学要求,导致教学效率偏低。而数学知识本身源于生活,也应该被用于生活。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应该更加注重数学教学的生活化,引导学生能够在生活当中学习数学知识,同时感受到数学知识价值,进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本文当中,我们针对生活情境下的数学教学意义及策略进行了分析,以供他人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生活化;应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一些现实让我们看到了感恩教育的缺位,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感恩意识的淡薄,让我们教育者感到“心痛”和不安——在以德为先教育理念下,通过《道德与法治》这个思想教育阵地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感恩教育是紧迫的、必要的。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感恩教育;实践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18-098  感恩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是每一个国人
期刊
摘要:现在,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核心素养成为素质教育的关键。很多学科教材的编写也在进行不断改革和创新,为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服务。现在的初中语文统编教材的编写更加科学合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为此,这篇文章探讨了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语文统编教材的创新使用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语文统编教材;创新使用策略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18
期刊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认识找次品这类问题的基本解决手段和方法。  2、学生通过观察、 推理等活动,体会多样性及优化的有效性。  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作用,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找到 “找次品”这类问题的基本解决方法。  2、观察归纳 “找次品”这类问题的最优第略.  教具准备: 3瓶口香糖、幻灯片  学具准备: 10张硬纸圆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
期刊
摘要:基于新课改教育理念的提出和对于教学新要求的践行,基于小学英语而言,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并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从而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围绕小学英语高年级段,探讨小学英语阅读理解的训练方法。  关键词:英语学科;阅读理解;训练方法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18-102  引言  小学阶段,英语本身就是通过对
期刊
摘要:物理学科是一门揭示自然科学知识的学科,揭示了自然界的一些相互作用、运动规律等。做好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自然界的认识程度,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科学技术基础。因此,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研究、分析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提出基于核心素养背景的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具体实施策略,希望可以提升物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进而提高物理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关键
期刊
摘要: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家庭作为儿童教育过程中的特殊力量,更是受到人们的重视。新《纲要》也明确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  关键词:农村;幼儿教育;家园共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18-112  随着国家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