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中学教学方式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尤其对于地理学科,现代教学方式更是丰富多样,本文主要是根据RS(遥感)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并以《河流堆积地貌》的教学设计来体现RS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遥感;中学地理;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6-0061-01
一、遥感技术的相关概念
遥感是人们在航空器(如飞机,高空气球)或者航天器(如人造卫星)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作为采集地球数据及其变化信息的重要技术手段,遥感技术已广泛的应用于军事,城市规划及资源与环境的调查与检测等多个领域。
二、遥感技术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1)RS技术引入中学地理教材,是现代地理教育的发展,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新课程改革,地理教育技术现代化的要求。
地理具有区域性和综合性两大显著特点,是一门空间性很强的学科。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地理学研究从定性描述走向定量分析,从单系统走向复杂系统的研究提供了一个现代化工具。RS应用于地理教学,为学生开辟了一条学习地理知识的新途径,有利于营造出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
(2)关于RS技术的可行性。国家已经开始重视中学教师在现代教学技术的培养,RS能力被列在其中,各级教师的加入,将逐步满足满足中学地理信息技术课程的师资需要,也为RS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了保证。教育部制定的“校校通”教育工程为RS教育环境建设提供了基础,网络课程建设和远程教育工程为网络RS教育资源建设和教育模式提供了帮助。同时加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把信息技术课程列为中小学生的必修课程。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中学软硬件基础设施已能够满足RS教学的需要。
三、基于RS的《河流堆积地貌》教学设计
【图片导入,引发思考】 利用多媒体电脑,展示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扇景观图,并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
【阅读教材,把握概念】 河流堆积地貌定义:被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搬运能力减弱的情况下,会堆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其包括洪积—冲积平原和河漫滩平原。
【读图思考,整体把握】 利用多媒体电脑,展示必修一图418。
设问:在河流的不同地段,发育何种地貌类型。
【分类学习,逐个把握】
1.洪积平原。以祁连山西部昌马洪积扇为例,利用RS软件展示在不同时间段昌马洪积扇的分布范围及其特点。
设问: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合作探究山前洪积扇的形成。
材料:一杯小米 一本书 一张白纸。
实验步骤:参考必修一第80页活动。
观察并思考:小米在书前堆积体外形是什么?小米到达课桌时,其速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运动方向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指导学生完成实验,通过实验,学生直观的了解了其形成过程并分析其原因。
结论:在山区,由于地势陡峻,洪水期水流速度快,携带了大量砾石和泥沙,当水流流出山口時,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在山麓地带堆积下来,形成扇状堆积地貌。利用RS软件展示太行山北段多个洪积扇彼此联合形成了广阔的洪积扇平原,并展示洪积平原的土层厚度,洪积平原上的农业,得出其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的特征。
2.河漫滩平原。以南充青居镇为例,利用RS软件展示青居河漫滩在不同的时间段其范围,形状的变化,并截取其中一河道具体分析其形成过程,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河漫滩的形成过程。
结论:在河流的中下游地区,河流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的面积不断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洪水季节,河漫滩被洪水淹没,继续接受堆积,如果河流改道或者继续向下侵蚀,河道加深,那么在下次洪水来临时,河漫滩就不会被洪水淹没,河漫滩就被废弃,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在一起就形成了广阔的河漫滩平原。
利用RS软件展示长江中下游地区多个连接的河漫滩平原,并通过河漫滩平原上的植物,得出其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的特征。
3.三角洲平原。以黄河三角洲为例,利用RS软件展示在不同时间段黄河三角洲的范围变化,并通过以上的学习,让学生归纳总结其形成原因及其过称。
结论:当携带大量泥沙的河流进入海洋时,如果河流入海处下坡度平缓,河流流速减慢,河流所携带的泥沙便会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
利用RS软件展示长江三角洲的分布,并通过其农业的发展得出其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的特征。
【归纳体系,知识总结】
再次简要分析洪积平原和河漫滩平原形成过程及其特征。
【设置悬念,引发思考】
设问:为什么刚果河入海口没有形成三角洲?
结束本课,并为下节课学习埋下伏笔
四、基于遥感的《河流堆积地貌》教学反思
传统的地理教学一般以传统教具展示教学内容的教学方式,此教学设计师在RS的辅助下,通过创设情境,生动、形象、直观、真实的表现地理现象、动态的地理过称和地理趋势。引导学生自己体会其形成原因,形成过程及其特征,对于学生的知识点把握非常有利,通过展示这些丰富多彩的图片和动画演示,对于优化地理课堂、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训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而随着科技的进步,老师的教学方式也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进步,当今培养的学生更是侧重综合能力的培养,所以我们要适应时代的发展,用现代技术武装自己。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国土资源学院)
参考文献:
[1]魏玉成.浅论遥感技术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学习(下),2011,12:119.
[2]程彬,苏丹丹,董炜华.遥感技术在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4,22:38-39.
[3]林国银.GIS在中学地理地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
关键词:遥感;中学地理;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6-0061-01
一、遥感技术的相关概念
遥感是人们在航空器(如飞机,高空气球)或者航天器(如人造卫星)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作为采集地球数据及其变化信息的重要技术手段,遥感技术已广泛的应用于军事,城市规划及资源与环境的调查与检测等多个领域。
二、遥感技术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1)RS技术引入中学地理教材,是现代地理教育的发展,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新课程改革,地理教育技术现代化的要求。
地理具有区域性和综合性两大显著特点,是一门空间性很强的学科。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地理学研究从定性描述走向定量分析,从单系统走向复杂系统的研究提供了一个现代化工具。RS应用于地理教学,为学生开辟了一条学习地理知识的新途径,有利于营造出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
(2)关于RS技术的可行性。国家已经开始重视中学教师在现代教学技术的培养,RS能力被列在其中,各级教师的加入,将逐步满足满足中学地理信息技术课程的师资需要,也为RS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了保证。教育部制定的“校校通”教育工程为RS教育环境建设提供了基础,网络课程建设和远程教育工程为网络RS教育资源建设和教育模式提供了帮助。同时加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把信息技术课程列为中小学生的必修课程。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中学软硬件基础设施已能够满足RS教学的需要。
三、基于RS的《河流堆积地貌》教学设计
【图片导入,引发思考】 利用多媒体电脑,展示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扇景观图,并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
【阅读教材,把握概念】 河流堆积地貌定义:被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搬运能力减弱的情况下,会堆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其包括洪积—冲积平原和河漫滩平原。
【读图思考,整体把握】 利用多媒体电脑,展示必修一图418。
设问:在河流的不同地段,发育何种地貌类型。
【分类学习,逐个把握】
1.洪积平原。以祁连山西部昌马洪积扇为例,利用RS软件展示在不同时间段昌马洪积扇的分布范围及其特点。
设问: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合作探究山前洪积扇的形成。
材料:一杯小米 一本书 一张白纸。
实验步骤:参考必修一第80页活动。
观察并思考:小米在书前堆积体外形是什么?小米到达课桌时,其速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运动方向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指导学生完成实验,通过实验,学生直观的了解了其形成过程并分析其原因。
结论:在山区,由于地势陡峻,洪水期水流速度快,携带了大量砾石和泥沙,当水流流出山口時,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在山麓地带堆积下来,形成扇状堆积地貌。利用RS软件展示太行山北段多个洪积扇彼此联合形成了广阔的洪积扇平原,并展示洪积平原的土层厚度,洪积平原上的农业,得出其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的特征。
2.河漫滩平原。以南充青居镇为例,利用RS软件展示青居河漫滩在不同的时间段其范围,形状的变化,并截取其中一河道具体分析其形成过程,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河漫滩的形成过程。
结论:在河流的中下游地区,河流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的面积不断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洪水季节,河漫滩被洪水淹没,继续接受堆积,如果河流改道或者继续向下侵蚀,河道加深,那么在下次洪水来临时,河漫滩就不会被洪水淹没,河漫滩就被废弃,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在一起就形成了广阔的河漫滩平原。
利用RS软件展示长江中下游地区多个连接的河漫滩平原,并通过河漫滩平原上的植物,得出其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的特征。
3.三角洲平原。以黄河三角洲为例,利用RS软件展示在不同时间段黄河三角洲的范围变化,并通过以上的学习,让学生归纳总结其形成原因及其过称。
结论:当携带大量泥沙的河流进入海洋时,如果河流入海处下坡度平缓,河流流速减慢,河流所携带的泥沙便会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
利用RS软件展示长江三角洲的分布,并通过其农业的发展得出其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的特征。
【归纳体系,知识总结】
再次简要分析洪积平原和河漫滩平原形成过程及其特征。
【设置悬念,引发思考】
设问:为什么刚果河入海口没有形成三角洲?
结束本课,并为下节课学习埋下伏笔
四、基于遥感的《河流堆积地貌》教学反思
传统的地理教学一般以传统教具展示教学内容的教学方式,此教学设计师在RS的辅助下,通过创设情境,生动、形象、直观、真实的表现地理现象、动态的地理过称和地理趋势。引导学生自己体会其形成原因,形成过程及其特征,对于学生的知识点把握非常有利,通过展示这些丰富多彩的图片和动画演示,对于优化地理课堂、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训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而随着科技的进步,老师的教学方式也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进步,当今培养的学生更是侧重综合能力的培养,所以我们要适应时代的发展,用现代技术武装自己。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国土资源学院)
参考文献:
[1]魏玉成.浅论遥感技术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学习(下),2011,12:119.
[2]程彬,苏丹丹,董炜华.遥感技术在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4,22:38-39.
[3]林国银.GIS在中学地理地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