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就是写作困难的人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undu19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一个美国作家给亲戚写信,结尾時说,“请你原谅,我把这封信写得如此冗长,因为我没有时间写得简短。”可见把东西写短并不容易,而且更需要时间。其实短篇小说并不是人生的填空,而是对一个作家的终身磨砺。不论长篇短篇,我感觉都是越写越难,写作是不能抄近道的。就这个意义而言,我同意那句话:“作家就是写作困难的人。”
  我很欣赏德国作家马丁·瓦尔泽的一句话:变美可能是痛苦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因为人生总有痛苦,但是,我觉得文学的最终目的并不是把所有的痛苦变丑,而是变美。这里面有“美”“痛苦”这几个关联词,还有一个“境界”。
  文学是能提升人的境界的。文学可以写苦难、丑陋、沉沦,像郁达夫的《春风沉醉的晚上》里的陈二妹,那个被侮辱、被损害的,自食其力,生活过得很艰难的女工,她那么弱小,身处底层,却还没有忘记人的尊严,关爱着和她同是房客的年轻知识分子。她以为他每天晚上出去是学坏了,她说:“以后我请你改过了吧!”生活把她逼到沉沦的边缘,但她的灵魂还是上升的。这个作品写于20世纪20年代,到了21世纪,我觉得它仍然具有震撼灵魂的力量。
  有一个作家说,我有的时候的确对生活不恭敬,那是因为我渴望生活更神圣。那么你写正面是否意味着你对生活畏畏缩缩,唯唯诺诺?不是的。我的作品里有时候也对生活不恭敬,那是因为我渴望生活更神圣。我说温暖的力量是强大的,是更不容易的力量、向善的力量,穿越了沉沦以后上升的力量、提升的力量,这需要更大的勇气,需要更高远的境界。
  文学的源泉就是对人生不气馁,我觉得我们应该对生命怀有喜悦,对未来寄予希望。对人和自己生命力的信心、面对世界的信心,文学如果失掉了这些,我觉得它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
  这个世界是有疼痛的,文学要发现这种疼痛。文学不是麻痹人心的,而是要在疼痛中指出疼痛,还要有绝望中的希望。所以伟大的文学应该是直逼人性的,而且应该具有对时代和社会的超越性的特征。好的文学要关注人类,关注人性的含量、审美和创造,好的文学也应该是人类思想最重要也最宝贵的活动之一,能够代表作家所处时代对人性认知的最高水平。那些优秀的文学无一例外,都能够表现它的民族最有生命力的呼吸、它的时代最本质的情绪,也应该能够代表它所处时代的最高的想象力。
  文学应当有力量惊醒生命的生机,弹拨沉睡在我们胸中尚未响起的琴弦;文学更应当有勇气凸显其照亮生命、敲打心扉、呵护美善、勘探世界的本分。
  文学最终是一件与人为善的事情。一位我喜欢的已故诗人写过一首描写小狗的诗,一只与他的童年为伴的小狗。关于小狗的善良,他是这样叙述的:
  它的善良恰如其分,
  不比善良少,
  也不比善良更多。
  这是一只小狗的分寸,有时也提醒着我的写作态度。
  小说写作的过程,也是写作者养育笔下人物成长的过程。同时,写作者通过这创造性的劳动,日复一日地消耗着也迸发着自身生命的生机。文学艰辛的魅力就在于此。进步何其难,我唯有老老实实努力。
  (东 流摘自微信公众号“创意写作指南”,小黑孩图)
其他文献
假如你的妈妈在家辛辛苦苦熬了3小时汤,好不容易出锅了,你却跟她说:“妈,我要加班,回不去了。”那她会是什么样的心情?肯定有巨大的失落感。  这个时候,如果你对她说:“汤什么时候喝不行啊,难道非得今天喝吗?”那么,妈妈的失落感会加倍。  所以,別怪她觉得“你总是很忙”,因为这就是一个情绪路标词:重要的不是是否喝汤,而是她在表达一种情绪。这个时候呢,你应该用情绪和行动来回应她。  正确答案是什么?  
期刊
从履历上看,钱佳楠是“人生赢家”的代名词。  钱佳楠18岁时被复旦大学提前录取;19岁时,第一篇短篇小说《西村外》就拿到复旦大学望道传媒奖。大学毕业6年后,她放弃稳定的教职,决定去英语世界试试,“额头碰到天花板”似的申请到艾奥瓦大学创意写作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现在,33岁的她已在南加州大学攻读英语博士学位。  但实际上,一个母语非英语的女性想要在英语文学世界立足,其难度不亚于让美国作家从头学习唐诗
期刊
1  我常常渴念,那些晴朗的日子。  了无一事,阳光肆意洒落在年轻的草和树身上。  一双初遇的小蝶偶然停翅于小篱笆,它们一定不知道世间有过“梁祝”的故事。  蓝天挥一挥长袂,使燠热的下午变得温柔。  我偃卧在长廊下,让慵困自指尖流出,造个小小的,无端的梦。  但,不知道什么时候,什么缘由,我遗失了那些日子。2  诗人赶一百里路,去看想看的向晚天空。  他想找寻如散落桃花的晚云,他想展开一卷彤云笺,
期刊
〔美〕安德鲁·怀斯水彩  这是多么异样而奇妙,  轻声的泉水,每天夜里  在槭树的凉荫之下,  总是持续不停地流逝。  月光停在山墙上面,  总是像一阵香气在飘动,  一朵朵浮云总是飞向  又凉又暗的太空!  这一切永远常住不变,  而我们只是休息一晚,  又继续走向海角天涯,  没有人再將我们思念。  随后,也许经过好多年  我们又会梦见这清泉、  门和山墙,像过去一样,  而且还会久久不变。 
期刊
这一生中,我还从没看过那么多流云。傍晚时分,倚在山坡上面对晚天,啃一块难以下咽的干粮,只觉得满目空明,心旷神怡。云朵倏来忽往,幻化无穷,忽而旌旗招展,号角嘹亮,迈过群山;忽而又婷婷袅袅,在天边逗留片刻便化为乌有,只留几抹微红,如失去的好梦。傍晚时分,溶溶落日驱散了薄阴,云翳变得透明,只有饱含冰晶的青色。  云首舔舐着五极八荒。猛然间光辉迸射,好似一声呐喊,万物齐齐焕发,史前人类或可称为天堂的那个地
期刊
一  青年节,应景看了条视频,B站的《我不想做这样的人》。作为“奔四”之人,我有些感触。  这是之前《后浪》的2.0版。去年是“前浪”向“后浪”喊话,这一次是“后浪”自己站上舞台发声,陈述自己不想成为某些样子的人。  包括不想成为“拿锯子的人”,非黑即白;不想成为随波逐流的人,毫无特点;不想成为隐形的人,良善缺失;不想成为浑身带刺的人,“杠”遍一切,等等。  里面的孩子,字正腔圆,意气风发,真像我
期刊
我刚到成都打工时,常混迹于水碾河农贸市场附近的小饭馆,与几位同样来自四面八方的同事,每人炒一盘3元一份的俏荤菜,黄曲米饭随便盛。如果老板不是特别忙,还会随手送我们一碗洗锅汤。  多年来,我一直将那一段生活,称为自己人生的“池塘之底”。已经低到了泥潭的最深处,而洗锅汤,便是那段触底人生的标配。  所谓洗锅汤,就是厨师在炒完一锅菜之后用来洗锅的水。沾了些残剩的油汁和盐味,烧开之后,撒一小撮葱花、味精,
期刊
许多年前,在江苏昆剧院看过一出《风筝误》。当时只当是才子佳人戏,多年后再看,却看出了理想与现实的盟姻。书生与佳人,生活在痴情爱欲的海市蜃楼里,倒是周边的小人物,有着清醒十足的生活洞見。  《题鹞》一折,世故的是一个小书童,他对寒门才子的风月想象给予了善意的打击,道理很简单:“如今的人,只喜势利不重孤寒,若查问了你的家世,家世贫寒,连诗的成色都要看低了的。”说白了,就是价值观。朱门柴扉,总不相当,才
期刊
語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也是一种思维工具;语言不仅塑造了我们的社交方式,也塑造了我们的认知方式。当我们在说流行语的时候,流行语也不可避免地在影响我们的思维活动。  现在的网络流行语,虽然有新鲜、活泼、接地气的优点,但也存在三个明显的缺点:浮夸化、标签化和浅薄化。浮夸化就是追求夸张的语义表达,动不动就封“王”称“霸”,说“神”道“仙”,语不惊人死不休。标签化就是把复杂的社会现实以及复杂的人物和事件,都
期刊
王洛宾和三毛  4月16日,多年前的这一天,音乐家王洛宾和三毛在乌鲁木齐见面了。  当这个消息传出来的时候,整个文艺圈为之震动,几乎所有的重要媒体都报道了这个消息。  中国文化史中,有那么多次见面,李白见杜甫,萧红见鲁迅,这些见面,各有各的情境,也各有各的缘由,但唯独三毛见王洛宾,是那么特别。他们不在同一个领域,不在同一种语境,甚至似乎不在同一个时代,但他们打破这重重坚固的“次元壁”,见了面,并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