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博物院藏清代笔筒撷英

来源 :东方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luke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代笔筒制作讲究,不乏精品。存世笔筒中,瓷笔筒仅次于竹笔筒,品种涉及青花、青花釉里红、釉里红、墨彩、五彩、粉彩、斗彩、单色釉等。其中,康熙的青花、雍正的墨彩和乾隆的粉彩笔筒,体现了各朝瓷器烧制的最高水平。从器形上看,清早期(顺治、康熙),某些笔筒保留了明代笔筒上下均略撇的特征;清中期以后,笔筒多为直身圆筒。从形制上看,顺治笔筒一般体形较高,平底无釉,胎体厚重。至康熙,笔筒体形略为降低,胎壁适中,底呈玉璧形,人称“璧足”,中央有一小圈下凹,涂白釉,凹圈外平坦,向外施一圈白釉,向内边的一圈则无釉。雍正、乾隆以后,笔筒胎体略宽,胎壁略薄,底由“平底”“璧足”改为“圈足”。从纹样上看,有山水人物、花鸟、松鹤、百寿字等,但以山水人物故事为多。
  康熙时期,瓷笔筒的生产达到鼎盛,品种极为丰富,有青花、五彩、斗彩、釉里三彩及各种颜色釉等。纹饰内容繁多,有人物、动物、山水、花鸟、博古等。器形有束腰侈口形、直口直壁形、竹节形、方形等。其典型特征是胎釉结合紧密,胎质细腻。无款者居多,少量有堂名款,器壁上亦见有干支款。雍正、乾隆时期是清代瓷笔筒生产的第二阶段,数量减少,制作精巧,出现了一些新颖的器形,如六方形、扁方形、双联形等。装饰味道较清初浓郁。品种有青花、青花釉里红、粉彩、各种颜色釉地粉彩及单色釉等。雍正瓷笔筒清新典雅,乾隆则富贵华丽,官窑器物多有纪年款,民窑则为干支款或堂名款。嘉庆、道光时期是清代瓷笔筒生产的第三阶段,以粉彩为主要品种,器形以细高为主,纹饰以人物等居多,较为侧重观赏性。
  此外,清代亦有少量象牙笔筒,纹饰大多通景,以浮雕、深雕、镂空和阴刻等技法琢制山水人物等纹样,人物与景色匹配,纹饰精致,层次丰富,布局繁密,立体感强。以整块硬木挖雕而成的木笔筒亦受文人墨客的青睐,尤其是以紫檀、乌木、红木、黄花梨木、楠木等名贵木材制成的笔筒,更为珍贵。
  河北博物院藏有多种材质的笔筒,现择其部分珍品,略作介绍,以求方家批评指正。
  1.清康熙青花人物纹笔筒(图1)
  口径17、高15厘米。圆筒形,直壁深腹,口底相若,玉璧底。胎体厚重,胎釉洁白细腻,釉面光润匀净。外壁青花绘通景《三国演义》故事。画面为东吴孙权封陆逊为大都督的情景:王府中,气宇轩昂的孙权端立在前,陆逊则拱手持笏,低首躬身,临危受命,其余官员、侍从皆恭敬地肃立一旁。人物的表情、神态刻画生动,将君臣之间推心置腹、互相信任的深厚情谊体现得淋漓尽致。周围梧桐苍翠,芭蕉挺拔,山石俊秀,栏杆曲折。笔筒整体构图疏密有致,和谐自然,加之清新淡雅的青花发色,实为可赏可用的佳品。
  瓷制笔筒宋代已有,兴起于明嘉靖、万历年间,大规模生产是在明末天启、崇祯时期。清康熙年间,政通人和,文化昌盛,促使瓷制笔筒的生产达到了鼎盛时期,造型多样,装饰手法各异。
  康熙青花瓷器举世闻名。清陈浏给予其极高赞誉:“世界之瓷,以吾华为最,吾华之瓷,以康熙为最。”《陶雅》记载:“雍乾两朝之青花,盖远不逮康窑。然则青花一类,康青虽不及明青之秾美者,亦可以独步本朝矣。”康熙青花不仅造型规整,线条挺拔有力,最令人称道的是其独特的“分水技法”的使用和丰富多彩的纹饰,利用不同浓度的料水进行渲染,层次分明,突破了传统平涂的单调,使青花色如同五彩般缤纷多姿,具有较强的立体感和水墨画的效果。故康熙青花又有“五彩青花”之美誉,《陶雅》赞其“青花一色,见深见浅,有一瓶一罐而分之七色、九色之多,娇翠欲滴”。
  康熙民窑青花瓷器的装饰手法相当丰富,官窑的装饰图案主要是图案花纹,而民窑除了各种图案纹饰之外,大量出现整幅画面,尤其是人物类纹饰,多取材于《三国演义》《隋唐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中的片段和场景,随意洒脱,既有装饰性,又有可读性。绘画风格则受明末清初陈老莲一派为历史故事和演义小说所绘插图的笔法影响,主题人物明确,线条简单粗放,却能准确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情态姿势,并能运用“分水”技巧,使画面产生多种不同的色阶变化,例如人物的衣纹褶皱、花朵的阴阳向背等都能准确表达出来,从而使画面更富有立体感和饱满感。
  2.清康熙青花狩猎图笔筒(图2)
  直径11、高14厘米。呈直筒形,口沿施酱釉,细砂平底。口沿下饰一周暗刻的海水纹,近底部饰一周暗刻的缠枝花卉纹。腹部主题纹饰为身着清代服饰的猎手狩猎的场景:一猎手佩剑挂弓策马前行,另一猎手骑在马上,回首伸臂将一只飞镖投向空中的两只小鸟,马前还有一只猎狗正准备去追逐打下的猎物。青花色泽青翠明快,笔锋细劲有力,人物的神情动态均描绘得活灵活现,惟妙惟肖。
  清装人物射猎场景是康熙青花的常见装饰题材,这应与康熙皇帝吸取明亡教训,告诫子孙要继续发扬能骑善射的满族传统,倡导习文尚武,不忘马上功夫的政治背景有关。该笔筒文化内涵丰富,达到了实用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3.清康熙五彩人物纹笔筒(图3)
  口径10、高12厘米。直筒形,细砂平底。形制规整,胎质缜密,白釉滋润。外壁正面绘五彩人物图,左侧为一官员,头戴黑色官帽,身穿绿衣,腰系红带,脚蹬黑鞋,面容丰满,细目微合,长髯飘洒,一副得意洋洋的喜悦神态。右侧为一童子,绿衣灰裤,右膝跪地,双手托举一黄瓶,上插三支黑杆红头戟,寓意“平升三级”,为祝愿官员官运亨通之意。背面绘五彩松石纹,构图简单。该笔筒整体画面简约,绘画工艺精湛,人物形象生动,色彩艳丽,寓意吉祥。
  平升三级,中国传统吉祥图案,象征官運亨通,连升三级。清代通常为一花瓶内插三支短戟图案,以谐音“瓶升三戟”。另有一种图案为一花瓶内插三支戟、一芦笙在旁,因“瓶”与“平”、“笙”与“升”、“戟”与“级”谐音,以此寓意。
  康熙五彩为康熙五彩瓷器的简称。其胎质精细,造型规矩严谨、古朴端庄,绘画工致精丽,生动传神,色彩鲜艳、沉稳,光泽明亮、热烈而不浮躁,劲利而结实,因此有“硬彩”“古彩”之称。《陶雅》:“康窑蓝绿皆浓厚,故曰硬彩。”《饮流斋说瓷》:“清代彩瓷变化繁迹,几乎不可方物,康熙硬彩、雍正软彩。硬彩者,谓彩色甚浓,釉傅其上,微微凸起也。”康熙五彩的最大特点是运用了釉上蓝彩和黑彩,形成了红、绿、黄、黑、赭、蓝等多种颜色的搭配和运用,使得康熙五彩的色彩对比更加和谐、沉稳。《陶雅》:“康熙彩画手精妙,官窑人物以耕织图为最佳,其余龙凤、番莲之属,规矩准绳,必恭敬止,或反不如客货之奇诡者。盖客货所画多系怪兽老树,用笔敢于恣肆。”康熙民窑五彩纹饰,脱离了官窑的束缚性,题材丰富多样,包含花卉、梅鹊、古装仕女、戏曲人物等。绘画自由洒脱,勾画线条简练有力,色彩丰富鲜艳,给人一种明朗的感觉。   4.清康熙青花“前赤壁赋”纹笔筒(图4)
  口径18、腹径18、高15.5厘米。圆筒形,口沿有脱釉现象,口底相若,玉璧形底,里施白釉。腹部以北宋大文豪苏轼所作《前赤壁赋》全文为纹饰,以楷书竖行写成,字体工整,排列整齐,青花发色蓝中带灰。器身落款“云林樵隐,录于青云居玩”数字,并有方、圆章各一枚。器底写有“文章山斗”四字楷书款。
  “青云居”为康熙中期景德镇堂名款,其瓷制作精良。“文章山斗”指文章为人所宗仰。语出《新唐书·韩愈传》:“自愈之没,其言大行,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以其做款识书写在笔筒之上,充满文人情趣。该笔筒将中国特有的汉字书法艺术充分运用,以名文书于笔筒,并集书法、印章、诗词、制瓷等工艺于一体,将多种古典艺术相结合,集观赏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相得益彰,是康熙时期极具特色的文房佳器。
  以文字作为装饰在唐、宋时期已出现,明代十分流行,但一般仅限于“福”“禄”“寿”等少数表示吉祥富贵的文字。明末清初出现的字数较多的诗句,也仅仅作为图案纹饰的陪衬。将整篇诗文辞赋写满器身则是康熙时的首创。康熙中期盛行以全篇文章作装饰,如《前赤壁赋》《后赤壁赋》《醉翁亭记》《圣主得贤臣颂》等文学名著。
  5.清康熙青花博古纹笔筒(图5)
  口径21、高15.5厘米。唇口外撇,呈喇叭状,颈部内收,直腹,至足外撇,玉璧底。胎体厚重,给人一种敦厚稳重、古朴大方的感觉。釉色洁白细腻,略显青色。以青花弦纹将笔筒的口部、腹部、底部分开成三部分,腹部青花绘制三组开光博古纹,间饰杂宝纹饰。底部青花绘一周三角几何纹饰。整体画面简约疏朗,繁而不乱,加之青花色泽淡雅明丽,令人赏心悦目。该笔筒绘有鼎、炉、瓷瓶、杂宝等多种图案,且一古瓶中插一支珊瑚、两支孔雀翎,表示红顶花翎之意,这是康熙民窑较为典型的图案纹饰,乃是对高官显位的一种称颂和贺意。
  “博古图”出自北宋徽宗赵佶《宣和博古图》,有博古通今、崇尚儒雅之寓意。博古是杂画的一种。北宋大观年间,宋徽宗赵佶命大臣编绘宣和殿所藏古器,修成《宣和博古图》三十卷。后人因此将绘有瓷、铜、玉、石等古代器物的图画,叫做“博古图”,或以花卉、果品等装饰点缀。
  6.清康熙青花博古纹笔筒(图6)
  口径9、高13厘米。呈直筒形,圆口,直壁,玉璧底。器型规整,胎体厚重,釉色莹润,白中泛青。口部和底部分饰一周双弦纹。外壁通体绘博古纹,间饰杂宝纹,种类繁多,有条不紊。画工较为精细,青花色泽浓艳鲜亮。
  杂宝纹是一种典型的吉祥装饰纹样,寓意吉祥,始见于元代,流行于明清。所取宝物形象较多,元代有双角、银锭、犀角、火珠、火焰、火轮、法螺、珊瑚、双钱等,明代又新增祥云、灵芝、方胜、艾叶、卷书、笔、鼎、葫芦等。因其常无定式,任意择用,故而称杂宝。杂宝纹基本囊括了世俗社会对权势、财富、爱情、幸福、长寿、享乐等的普遍追求,是民间喜闻乐见的纹样。
  7.清道光青花博古纹笔筒(图7)
  口径10.8、高14.5厘米。唇口外撇,呈喇叭状,颈部内收,直腹,至足外撇,圈足,足底满釉。釉面亮白,釉色白中泛青。口部和底部分饰一周双弦纹。外壁通体绘博古纹,间饰杂宝纹。整体画面略显散乱。画功较康熙瓷器略显不足,用笔力度欠缺,缺少浓淡深浅变化,层次感不强。青花色泽飘浮、灰暗,浓重艳丽。
  清嘉庆已降,受政治、经济的影响,制瓷水平呈下降趋势,无论品种、数量都不能与前朝相媲美,无论官窑、民窑都开始走下坡路。又因乾隆年间彩瓷品种大量涌现,致使青花瓷质量明显下降。
  8.清竹石人物纹象牙笔筒(图8)
  长8.5、宽6.5、高15厘米。该笔筒随形而制,呈弯筒状,宛若一女子腰身般美妙。直口,弯壁,底足外撇。外壁顶部阴刻一周如意云纹。外壁腹部阴刻通景仕女游园图,描绘了清代李汝珍长篇小说《镜花缘》第八十一回《白蒁亭董女谈诗,凝翠馆兰姑设宴》的故事情节。画中八位女子于竹石园林之中,其中四位女子坐于亭中,一女子正走出月亮门,身后跟随三位女子,人物神态各异,刻画细致入微。画面上部空闲处阴刻文字“白蒁亭董女谈诗,凝翠馆兰姑设宴。时在癸亥秋月题。”并阴刻朱文“源”字圆章款。由此推断,该笔筒当作于1863年。另外,在笔筒外壁的中下部,采用浮雕手法,雕刻有竹藤草虫纹,修竹风摆,藤蔓缠绕,蚱蜢攀于竹竿之上,螳螂伏于藤叶之中,蝈蝈卧于草丛之内,构成一幅园林外景,与主体画面完美配合,相得益彰。该笔筒将人物、园林、亭台楼阁、竹石、草虫等再现在笔筒表面,庭院深深,竹石密布,亭台高耸,人物生动。采用阴刻与浮雕相结合的雕刻手法,雕工细腻精湛,动静结合,极具层次感和立体感,精妙美观,令人赏心悦目,堪称牙雕精品。
  牙雕作为一门古老的传统艺术,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辽、金、元、明、清历代都把象牙作为皇家贡品,明代的果园厂和清代的造办处都有为皇宫制作牙雕制品的专门作坊。牙雕技法多样,主要有阴刻、圆雕、浅浮雕、高浮雕、鏤雕、透雕等,题材主要为人物、动物、花卉和风景等四个种类,按地域分主要有广州牙雕、苏州牙雕、北京牙雕等。清代是牙雕工艺的鼎盛时期,以“小品雕刻”为主流,由于文人雅士的偏爱,出现了许多清新典雅的作品,一大批文人画家不仅设计构图,还直接参与雕刻,笔筒、笔架、砚台、墨盒、镇纸、印盒、画托等文房用具成为牙雕工艺的常见制品,题材散见于人物故事、传说、花鸟图案等,小巧典雅,散发出浓郁的文人气息。
  9.清镶雕漆山水人物纹紫檀笔筒(图9)
  长14、宽11、高14.5厘米。笔筒材质为紫檀,呈长方形,由四块木板拼接而成。包浆润泽、自然,色泽紫黑、沉稳。四面挖地开窗,窗内分别镶嵌七块形状各异的雕红漆山水人物图,均为锦地浮雕山水、人物、树石等,具有极强的装饰效果。画面丰富饱满,刀工简约,古朴粗犷,层次分明。人物神态各异,或站立,或盘坐,或躬身,或指引,刻画简明,形象生动。该笔筒将珍贵的紫檀木与传统的雕漆工艺巧妙结合,沉静中透出华丽,装饰效果令人耳目一新。   雕漆是中国传统工艺,是中国漆工艺的一个重要门类,至今已有一千四百余年历史,横跨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历来具有崇高的社会地位和艺术价值。雕漆史称漆雕、剔红、剔黄、剔绿、剔犀、剔黑、剔彩、堆朱、堆漆等,明中后期始统称雕漆。雕漆是把天然漆料在胎上涂抹出一定厚度,再用刀在堆起的平面漆胎上雕刻花纹的技法。由于色彩的不同,亦有“剔红”“剔黑”“剔彩”“剔犀”等名目。雕漆与景泰蓝、象牙雕、玉雕齐名,被誉为京城工艺“四大名旦”。
  10.清雕癭木纹紫檀笔筒(图10)
  直径16.5、高16.5厘米。该笔筒以整块紫檀木掏制而成,呈圆筒形,口底相若。外壁以浮雕手法装饰瘿木纹,雕工自然,率性洒脱。包浆莹润,色泽黑紫,沉重敦实,古朴大方。
  紫檀,又名“青龙木”,生长期长,质地坚硬致密,在硬木材质中比重最重,有入水即沉、不变形、不腐朽等特质,历来为木材首选。中国自古就有崇尚紫檀之风。紫檀之名,始于晋朝,崔豹《古今注》云:“紫檀木,出扶南(指东南亚),色紫,亦谓之紫檀。”隋唐五代,中国开始用紫檀制作家具及工艺品。唐朝有诗为赞,张籍《宫词》:“黄金捍拨紫檀槽,弦索初张调更高。”孟浩然《凉州词》:“浑成紫檀金屑文,作得琵琶声入云。”明清时期,紫檀更为皇家所珍视,一度被采伐殆尽。
  紫檀笔筒在明清时期较为常见,雕刻手法和装饰题材多样,以雕刻花卉居多,或浮雕或深雕松、竹、荷等,或浅刻山水风光,或刻以诗文,或雕成瘿木状,如此等等,不可胜数。
  11.清瘿木笔筒(图11)
  直径17、高18厘米。该笔筒以天然瘿木制成,呈圆筒状。取意自然,纹理明显,瘿结点缀,外表略加修饰,似飞瀑流水一般,极尽天然之美,育匠心于自然,毫无雕琢之感,真正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给人一种古朴典雅、自然纯真的感觉,是文人趣味的体现。
  瘿木亦称“影木”,产于辽东、山西、四川等地,是树根部的结瘤或树干上的结疤,是一种天然的病态美。结疤亦称“瘿结”,有大有小,大者多生在树根部,小者多生在树身。将瘿木剖开后,会因树种质地的不同而呈现独特的花纹样式,如葡萄纹、山水纹、虎皮纹、兔面纹、芝麻纹等等。《博物要览》记载瘿木花纹:“满面胡花,花中结小细葡萄纹及茎叶之状,名‘满架葡萄’。”瘿木纹理奇特,具有特殊扭曲的花纹,效果奇异,具有极强的观赏价值。
  瘿木根据木材的不同,分为楠木瘿、桦木瘿、花梨木瘿、榆木瘿、黄金樟瘿等,根据产地的不同,分为南瘿、北瘿。南瘿多蟠屈奇特,北瘿则大而多。《格古要论·木异论》记载:“瘿木出辽东、山西,树之瘿有桦树瘿,花细可爱,少有大者;柏树瘿,花大而粗,盖树之生瘤者也。国北有瘿子木,多是杨柳木,有纹而坚硬,好做马鞍鞒子。”
其他文献
竹雕,亦称竹刻。清末著名学者、古玩收藏家赵汝珍所著《古玩指南·竹刻》中,言“竹刻者,刻竹也。其作品与书画同,不过以刀代笔,以竹为纸耳。”  我国是世界上使用竹制品最早的国家,竹雕在华夏由来已久。而且作为一门艺术,竹雕始于六朝,直至唐代方被人逐渐所识并受到喜爱,明清时则达到了鼎盛,出现了百花争艳的景象。明清两代,文人士大夫写竹、画竹、种竹、刻竹蔚然成风,竹雕的文化含量亦迅速攀升。此时文人画的勃兴,亦
期刊
本文在鉴赏华侨博物院馆藏九谷烧的基础上,对九谷烧的色彩、绘画题材、构图、款识以及对中国陶瓷九谷烧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  20世纪50年代左右,陈嘉庚先生萌生了创办博物馆以服务于社会公众教育的想法。因其身为华侨的特殊性,他拟建立一座以华人华侨历史为主题,并涵盖历史、自然、科学等各个方面的大型综合性博物馆——华侨博物院。所以在征集文物时,除了侨史类文物外,还征集了一批中国历史文物、动植物标本、化石标
期刊
按语:务川仡佬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独特的地理地貌坏境,闭塞的交通条件,使得人们还沿袭着古老的过年习俗,讲究年货的置办,其中,必不可少的就是酥食。酥食作为仡佬族最传统的小吃,外形各异,馅料多变,不仅貌美味道更是一绝。而刻在酥食食物上的图案艺术及雕刻在模具里的图腾则是一个个生动的神话故事,因此酥食的制作工艺有着一定的难度,本文主要对与酥食有关的仡佬民俗文化活动、酥食的制作流程及酥食模具里雕
期刊
(二)越窑秘色瓷茶碗  越窑青瓷在晚唐五代时被称为“秘色瓷”。“秘色”一词最早见于唐代诗人陆龟蒙的《秘色越器》:“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可见“秘色瓷”最初是指唐代越窑青瓷中的精品,“秘色”似应指稀见的颜色,是当时赞誉越窑瓷器釉色之美而演变成越窑釉色的专有名称。据文献记载,相传五代时吴越国王钱缪命令烧造瓷器专供钱氏宫廷所用,并入贡中原朝廷,庶民不得使用,故
期刊
西夏扁壶,因其形状扁平,并具有壶的特性,故称为“扁壶”;也因其形似龟鳖,故也称“水鳖子”。常用于装水、装酒、装奶茶等液体。扁壶的扁平形状适合于驮在马背上或骆驼背上。因此,是西夏境内各民族在商旅、游牧时的必备器皿,其生产、销售量大,制作精美。西夏扁壶瓷器的体形、装饰纹饰种类较多。针对西夏扁壶瓷器的渊源、造型、装饰工艺略述己见,供各位专家、学者、收藏者探讨。  一、西夏扁壶渊源  西夏扁壶瓷器,实际上
期刊
文物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它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文物代表了不同时期的文化和社会生活,是我们研究历史、追溯历史、认识历史的最佳媒介。文物是不可再生的资源,一旦损坏,将是不可挽回的,因此文物保护的重要性是不可言喻的,在文物保护过程中需要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途径对文物进行精心的保护。  本人有幸参与了2015年的全国性文物普查工作,更能深切体会到文物保护的
期刊
清代铜元是清朝末年出现的一种重要货币,这种货币的出现标志着货币开始向近现代社会发展。铜元本身既具有中国传统的艺术,也包含着西方的制币技术。在清朝末年,由于西方先进技术的引进和社会历史的变革,货币在一定程度上开始使用机器进行压制,这时期由机器进行压制的货币都统称为机制币,其材料包括金、银、铜、镍等材料。通过对清朝末年的铜元进行研究,进一步对近代中国的机制币的版别进行梳理,对机制币的真伪进行辨别。  
期刊
邱天章,号静怡轩主人,国家一级书法师。  字如其人,人如其字。醉心墨海六十载,邱天章依靠勤奋和坚忍不拔的毅力,与时俱进,书法自成一家。擅长楷、隶、行、草,笔法严谨清秀,行笔坚韧有力,字体厚重饱满。  2002年12月17日,邱天章应邀参加以中国书协主席沈鹏和中国美协主席靳尚谊为团长的“中国书画家赴澳门、泰国艺术交流团”,对澳门和泰国进行友好访问,开展艺术交流,受到澳门特首何厚铧和泰国副总理乃功的热
期刊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日益发展与智能移动终端设备的广泛普及,大众接收信息的方式在逐渐转变,新媒体传播领域在发生高速变革。如今,以抖音、快手为首的短视频互动社交平台正以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赶超微信微博,预计将成为未来信息传播的主要形态。肩负文化传播的重任,博物馆充分利用短视频形式开展宣传教育工作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必然选择。文章以30个国内博物馆官方抖音账号为对象,针对其发布内容、用户反馈及
期刊
【摘要】:陶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位于福建的德化窑文化特色鲜明、艺术内涵深厚,是中国陶瓷文化的杰出代表,承载了千年光辉的历史文化底蕴。而传承、创新是文化的生命所在,也是本质特征。德化陶瓷文化的传承需要工匠精神。  【关键词】:德化陶瓷,文化传承,工匠精神  德化地处福建省中部,其陶瓷生产历史悠久,是我国陶瓷文化发祥地和三大古瓷都之一,更是蜚声中外的世界陶瓷之都。德化瓷塑作为我国民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