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川酥食雕花技艺

来源 :东方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81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按语:务川仡佬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独特的地理地貌坏境,闭塞的交通条件,使得人们还沿袭着古老的过年习俗,讲究年货的置办,其中,必不可少的就是酥食。酥食作为仡佬族最传统的小吃,外形各异,馅料多变,不仅貌美味道更是一绝。而刻在酥食食物上的图案艺术及雕刻在模具里的图腾则是一个个生动的神话故事,因此酥食的制作工艺有着一定的难度,本文主要对与酥食有关的仡佬民俗文化活动、酥食的制作流程及酥食模具里雕刻的图腾等内容进行分析探讨,让民众对仡佬族酥食制作工艺及文化内涵有一定的认识,同时希望大家能喜欢上好看又好吃的美味酥。
  关键词:仡佬族;酥食;图腾模具
  独特的生活生产环境形成了务川特有的美味糕点“酥食”,从原料到成品再到制作工具无一不是务川糕点匠人对酥食完美的诠释,务川仡佬族的酥食香甜可口、软硬适中、美好的寓意、精美的外形,可以说是饮食与艺术的完美集合。无论是过年过节或是婚丧嫁娶,酥食都是招待亲朋好友的主打之一,对于在外的务川仡佬族人来说,酥食是他们心中那抹抹不去的乡愁,无论何时谈起酥食,吃一口家乡酥食,那就是家的味道、幸福的味道。作为务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酥食已成为仡佬族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民族文化照应下的民俗活动
  酥食,作为当地的非物质传承文化之一,也是众多民族传统节日中的必备糕点,置身民俗活动里的酥食糕点更具民族特色。
  春节:一般在春节之前家家户户都会准备酥食的制作,各家各户的制作模板都会有细微的差异,在原料的添加和配比上也会根据各自的喜好有一定的区别,制作出的酥食颜色、形状和口感也会有不同的差别,不同的花色和图案也有不同的寓意,从春节的第二天开始,酥食就会端上桌,成为招待亲朋好友和茶余饭后的必备糕点,同时也是在春节拜年期间的馈赠佳品。
  九天水系祭祖:当地每年还有一个盛大的祭祀活动,一般是在清明节前后举行,在这个隆重的祭祀仪式上,除了繁复的祭祀流程以外,食物自然是必不可少的,此时,除了水果和肉类以外,酥食也是必不可少的祭品之一。
  三幺台:一般是当地作为接待客人的最高礼遇,同时也会在婚丧嫁娶中出现,所谓三幺台,顾名思义就是分三场,分别为茶席、酒席、饭席,酥食作为仡佬族的饮食代表文化之一,自然也会出现在三席之一的茶席上。
  酥食是务川仡佬族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俗活动中餐桌上的必备佳品,同时也是艺术与文化的结合体,模板运用精美的雕刻手法赋予了食物生命和灵魂。
  二、酥食模具雕刻工艺
  提起雕刻我们就会想到雕刻手法里的阴雕阳刻,而我们的酥食模具就是集实用与艺术为一体的阴雕工艺。
  酥食模具及图案
  在务川制作酥食必须要有酥食印版,酥食印版一般长约40、宽7、高3厘米,雕刻原材料一般是梨木,一面为一版,一版约五至七个不等,每个图案在确定之后都会选择阴雕,两面皆雕刻有花样子,花样子有灵兽类的麒麟、狮子、老虎、白鹿等,动物类的兔子、鱼、鸟、猴子等,植物类鲜花、竹子、树木、兰草等,植物类都是附在圆形、三角形、扇形等几何图形之上,而动物、灵兽之类则是与它们外形相似的形状。当然除了以上几类糕点图案模具之外,在务川酥食糕点图案里还有一种特殊的图案模具,如对仡佬族有着重大贡献或在当地非常有名望的名人名仕简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圆头圆身、五官明显、整体佛化的人型模具图案。
  酥食图案之中的神话故事
  民间神话故事是过去的先民们对超自然的存在的事物加以神话且以书面或口头传承下来的一些民间故事。仡佬族关于酥食模具里图案的神话故事有许多类型,如:英雄救世类的《竹王》、宝王传说、人皇制人、四曹人等,情爱传说类的相思杉、簚鸡蛋的来历、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人类起源类的制天制地、天与地、张龙王制天、李龙王制地、开天辟地等。无论是什么题材的酥食,每一个图案都是先民赋予酥食独特鲜活的生命。
  融入民族元素的酥食创新
  酥食作为吃食糕点不但要求味道鲜美,外表更是要美观精致,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随着人们艺术审美与精神审美的提高,务川仡佬族酥食在传统原材料米面的基础之上新增了玉米味的玉米粉,在模具图案上更是融入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务川大二,。这种在原材料上的创新,不但增加了仡佬族酥食的种类,比起具有历史、神话性的神话故事,显然务川大二更具民族代表性,更能表现一个民族在吃食与民族文化上的相辅相成。在销量上,近年来务川人民也是把酥食销量卖出了前所未有的数字。从传统的销量来看,因为酥食只是过年过节才会吃到内部消化的小糕点,销量较少,而近年来随着经济形式的不断变化,务川酥食被务川人民销往浙江杭州等大城市,销量多达20万斤左右。
  创新发展涉及每一个行業。虽说因为是传统民族小吃,酥食会被当地人一直传承下去,但是我们生活在这个随时可能被淘汰的社会,创新发展是我们民族发展强大的不二之选,显然糕点酥食的发展非常成功。
  三、酥食制作技艺
  酥食作为一种地道的务川民间传统小吃,它的制作技艺与配料在经历一代一代的先民改良创新后,现如今已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流程。
  面食挑选:用最优质的糯米冷水淘洗干净,倒掉冷水用温水沁泡至糯米微软,沥干水分后放入锅内与干净的河沙炒,用特制的螺筛把糯米与河沙分离,冷却的糯米用石磨研磨成粉(面粉越细口感越好)。熟酥食面食的准备工作是酥食制作里至关重要的一步,糯米的优劣影响着酥食成品的口感。
  准备馅料:准备自己喜欢的馅料,比如最为常见的酥麻、花生与芝麻,洗净后分别煮熟与白沙糖磨细备用。
  熬制糖汁:糖汁主要用于调味,一般是用蜂蜜与白砂糖混合一定量的水熬制而成,晾凉后最好是不会凝固为上。比例按自己口味调,单独的白砂糖甜而不香,单独的蜂蜜香而过浓。
  揉制面食:将磨好的面粉放入盆内,加入冷却的糖汁搅拌均匀,用力揉捏面团使面团自然成团而不散即可。揉面团是体力活,需要不断地用力揉捏反复摔打直至成团。   擦酥食:之前揉好的酥食面用螺筛再筛一次,在特制的印版里填上一层酥食面粉,放入馅料再敷上一层酥食面粉(多过印版)用力压紧,用筷子刮去多余的沾在印版上的酥食面,再用瓷碗口来回将印版里的酥食面打磨光滑,准备好有白布覆盖的竹筛,最后用木棰等工具沿着印版两端轻轻敲打使完整的酥食脱离印版。
  蒸酥食:将放有酥食的竹筛放在沸水锅上蒸熟放凉,酥食制作完成。
  打包封存:酥食制成后除马上食用之外存放的方法也是关键,冷却后的酥食要用不透气的袋子密封保存,袋子要小一些,放在干燥通风之处。
  总结
  经济水平的提升虽然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同时也使酥食文化的传承出现了问题,因为生活环境的改变以及现代文化的冲击,许多家庭已经放弃了酥食的制作。截至目前,除了乡下的一些农家过年过节会制作以外,基本上就只有少部分的几家作坊还在坚持,现在走上街头对大部分的小朋友进行酥食文化的提问,大部分孩子的回应都是一脸茫然,目前这种现象是极不利于酥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如果想让我们的传统文化得到传承与发展,想让更多的人听到、看到、体验到,那么,有些事情是我们必须去做的。
  首先,政府层面,我们的文化宣传部门应当加强传统饮食文化的宣传,建立相应的文化保护制度,健全文化产业机制,不断丰富文化内涵,增强群众的文化意识。加强学校对当地的传统酥食文化的传播,使传统文化深植于学生的意识中。
  其次,个人层面,作为务川仡佬族民众的一员,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弘扬和发展好本民族传统的文化软实力,我们既要学会怎么做酥食、如何把酥食做好,更应把酥食做大做强,同时在传统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发展。
  民族的饮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总的来说,各个民族的饮食文化因地区差异不同而显现出不同,而且每个民族的饮食文化在它自己的領域内也是源远流长、浩如烟海的。各个民族的饮食文化或多或少都受到了传统文化教育中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和儒家道德观念以及中医养生的影响,所以说传统的饮食文化不仅丰富了本民族的日常生活,同时也是本民族文化渊源的体现,更是中国各个地区少数民族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关键,因此要保护好本民族的传统文化。
   (作者单位:六盘水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徐静、杨军昌主编;李小毛、黄珍、王仕佐编著,遵义市卷,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8.09;
  (2)廖伯琴著,西南民族传统科技,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03;
  (3)王明析主编,丹砂古县的文化记忆图文本,政协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委员会宣教文史委,2007.08;
  (4)申东弋、冉昕,民俗活动在学前儿童早期的启蒙教育及民族文化传承中的作用——以贵州省仡佬族酥食图案神话故事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8,(37);
  (5)荷花酥(J),农村百事通,2020,(7)。
其他文献
天梯山石窟又叫凉州石窟,是我国早期石窟艺术的源头。现存规模不大,但却十分重要;虽不如后期各大石窟有名,但深入其中会发现内敛中透露着夺目的光芒,朴实线条中展现着古人精湛的画技。在自身工作经验和大量文献基础上,试分析天梯山石窟北魏时期壁画的艺术特征。  天梯山石窟俗名大佛寺,又称广善寺,始建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北凉,距今约有1600余年历史。因山峰陡峭,登临之难,犹如攀登天梯,故名天梯山,据《武威县志》
期刊
笔筒作为纳笔用具,是历代文人雅士乃至帝王官宦书斋案头必不可少的器具,具有丰富而浓厚的工艺、文化和历史价值。笔筒产生的年代已不可考,《致虚杂俎》记载:“羲之有巧石笔架,名‘扈’;献之有斑竹笔筒,名‘裘钟’,皆世无其匹。”似乎笔筒起源应不晚于献之所在东晋,但无实物佐证。一般认为,笔筒始见于宋,明清时期得到广泛应用。笔筒的形制一般呈圆筒状,也有椭圆形、方形等,但整体有一定局限性,因此工匠会在材质、工艺或
期刊
文物的不可再生性,使得任何文物所承受的任何安全威胁都难以接受。避免和消除文物所承受的威脅,是所有文物工作者共同的使命。  1.常规影响文物安全的因素  ⑴恶意或无意的人为因素,如盗窃、破坏。对于这方面的文物安全的保障,是博物馆系统对文物安全保障的基础与根本;⑵环境因素,包含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对于大部分不可移动文物,面对的环境威胁主要来自于自然环境,如风雨雷暴、酷热严寒等。对于大部分的可移动文物,
期刊
笔筒是插笔的工具,是文人案头必备的文房用具,最早起源于唐代。唐以后笔筒逐渐流行起来,笔筒的材质有玉、陶、瓷、竹、木、牙等質地,其中最常见的是竹制笔筒和瓷质笔筒。笔筒除有实用价值外,在书房中是最有装饰性的文房用品。  清代康熙年间,政治开明,文化昌盛,青花瓷器经历了晚明至清初短暂的萧条后迅速崛起,产品质量精,数量大,行销范围广,达到清代制瓷业的顶峰,成为继明代永宣青花之后,我国青花瓷器生产的又一个黄
期刊
笔筒是中国古代除笔、墨、纸、砚以外的最重要的文房用具之一,它是一种传统的置笔用具,在文房中的作用不可小觑。虽然从明代晚期开始,笔筒才被文人士大夫大量使用,但其历史沿革和形制演变却经历了漫长的时间。  从文献资料来看,“笔筒”这一词汇最早出现在三国时期吴国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螟蛉有子》中,记载“取桑虫负之于木空中,或书简笔筒中,七日而化”。此处陆玑将“笔筒”与“书简”并用,说明此时文房用具中已有
期刊
2018年以来,西安依托抖音短视频的传播成为网红城市,但与此同时对城市印象解读的偏失、对遗产文化理解不够等问题,造成文化遗产成为“网红”之后的发展后继无力。本文以抖音短视频引起西安文化遗产成为“网红”这一现象的分析为主,探讨文化遗产景点“网红”化后面临的形象的缺失、环境承载力不足以及景点展示娱乐化、浅表化、同质化等问题,提出要保持城市文化魅力,需要以展现文化遗产内涵为主解决问题。  一、西安文化遗
期刊
在传统“以农立国”的中国社会,“耕读传家”曾是代代中国人、中国文人的生活理想和最理想的家庭生活方式。耕田有粮可食,读书可知诗书、达礼义,修养身心,涵养品德。一旦精神生活有所追求,读书之人自然少不了书房。书房陈设之雅玩,既有实用功能,又具有审美悦神之用。且书桌上的笔筒,不可或缺。当读书写字稍有疲倦之时,目之所视眼前物,若能令人清神得趣,放松身心而激发灵感,则器非得工美兼备、巧思妙造不可。而活跃于清雍
期刊
德化瓷窑历史悠久,是“中国三大古瓷都”之一,与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齐名。德化制瓷“始于宋,盛于元、明,衰于清”,新中国成立后又得到大发展。明代是德化瓷业技艺取得重大成就的时期,象牙白瓷成功投产,成为中国白瓷中独具特色的产品,代表当时全国白瓷生产中的最高水平。全盛时期的德化瓷器蜚声海内外,大部分通过海运到东南亚、欧洲。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他的名著《马可·波罗游记》中,对德化瓷器的生产和销售作了专
期刊
竹雕,亦称竹刻。清末著名学者、古玩收藏家赵汝珍所著《古玩指南·竹刻》中,言“竹刻者,刻竹也。其作品与书画同,不过以刀代笔,以竹为纸耳。”  我国是世界上使用竹制品最早的国家,竹雕在华夏由来已久。而且作为一门艺术,竹雕始于六朝,直至唐代方被人逐渐所识并受到喜爱,明清时则达到了鼎盛,出现了百花争艳的景象。明清两代,文人士大夫写竹、画竹、种竹、刻竹蔚然成风,竹雕的文化含量亦迅速攀升。此时文人画的勃兴,亦
期刊
本文在鉴赏华侨博物院馆藏九谷烧的基础上,对九谷烧的色彩、绘画题材、构图、款识以及对中国陶瓷九谷烧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  20世纪50年代左右,陈嘉庚先生萌生了创办博物馆以服务于社会公众教育的想法。因其身为华侨的特殊性,他拟建立一座以华人华侨历史为主题,并涵盖历史、自然、科学等各个方面的大型综合性博物馆——华侨博物院。所以在征集文物时,除了侨史类文物外,还征集了一批中国历史文物、动植物标本、化石标
期刊